Citation: | Xiong Shousheng, Zhang Wenda, Lu Peide, Wu Deyuan. AN APPROACH TO THE MULTIPLE SOURCE AND MULTIPLE MODE OF GAS FORMING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84, 6(3): 213-228. doi: 10.11781/sysydz198403213 |
[1] |
D.D.Rice, 1981, Generation, accumulation and resource potential of bio-genic gas、 A.A.P.G.,Vol.65, No.1.
|
[2] |
张义纲,论生物气的生成和聚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4卷第2期,1983年.
|
[3] |
P. A. Trudinger,与矿床成因有关的微生物作用,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第二卷),地质出版社,1980年.
|
[4] |
王明义,长江三角洲浅层天然气,天然气工业,第2卷第3期,1982年.
|
[5] |
韩世庆,黔东麻江古油藏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石油与夭然气地质,第3卷第4期,1982年.
|
[6] |
A.A.Giardini, 1982, The nature of upper 400 km of the earth and its potential as the source for non-biogenic petroleum, Jour,retroleum.Geo.,No.5, P. 173-190.
|
[7] |
李志鹊,火山喷气热液的化学组成和铁在热液中的性状,地质地球化学,1980年第1期.
|
[8] |
M.D.Lilley,1982, CH4,H2,CO and N2O in submarine hydrothermalvent waters, Nature, Vol.300, No.4.
|
[9] |
胁田宏,关于地球深源气假说的报导,天然气杂志(日本),1982年第11期.
|
[10] |
胡朝元,对我国天然气类型及资源潜量的初步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第2期.
|
[11] |
戚厚发,浅谈我国生物成因的天然气,天然气工业,1982年第2期.
|
[12] |
朱家蔚,文留煤成气藏的发现及其在华北盆地找气的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第1期.
|
[13] |
王先彬,地球深部来源的天然气,科学通报,27卷17期,1982年.
|
[14] |
姚志温,汾渭盆地含氮天然气成因探讨,石油地质文集(6)——油气,地质出版社,1982年.
|
[15] |
唐忠驭,三水盆地二氧化碳气藏的分布及成因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80年第3期.
|
[16] |
戚厚发,我国高含二氧化碳气藏的分布及成因探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年第2期.
|
[17] |
戴金星,程海天然气的成因,天然气工业,3卷2期,1983年.
|
[18] |
K.Tietze, The genesis of the methane in Lake Kivu, Geologischen Rundschau,Vol.69, No.2.
|
[19] |
E.T.Degens,在活动裂谷中及其附近发现的层控金属矿床,层控矿床与层状矿床(第4卷),地质出版社,197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