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Liu Shugen, Luo Zhili, Cao Shuheng. ON THE MECHANISM OF A NEW TYPE OF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THE LONGMENSHAN SUBDUCTIO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1, 13(4): 314-324. doi: 10.11781/sysydz199104314 |
[1] |
刘树根、罗志立,1989,四川龙门山地区的峨眉地裂运动,海相沉积区油气地质,第3卷第1期.
|
[2] |
罗志立,1984.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5卷第4期.
|
[3] |
罗志立等,1988,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地质论评,第34卷第1期.
|
[4] |
马杏垣等,1984,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地质学报,第3期.
|
[5] |
李立等,1987,攀西裂谷带及龙门山断裂带地壳上地慢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物探与化探,第11卷第3期.
|
[6] |
孟令顺等,1987,攀西地区重力均衡异常研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等17卷第1期.
|
[7] |
田端孝等,1986,四川盆地中三叠世天井山期岩相古地理概貌,岩相古地理文集,第2辑.
|
[8] |
金若谷,1987,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放射虫岩及其形成坏境,地质论评,第33卷第3期.
|
[9] |
陈智梁,1985,扬子地块西部边缘二叠纪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岩相古地理文集,第1辑.
|
[10] |
李杨鉴,1986,中国挤压型盆地边缘的逆冲断层是潜滑俯冲作用形成的吗?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7卷第2期.
|
[11] |
刘肇昌等,1986,四川彭县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地球科学,第11卷第1期.
|
[12] |
昊熙纯,1984,川西北晚三叠世海绵点礁的古生态特征,成都地质学院学报,第1期.
|
[13] |
潘桂棠,1986,龙门山-锦屏山推覆构造带与喜马位稚推覆构造带的比较研究,西藏地质,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