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塔里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领域
丁道桂, 刘伟新, 崔可锐, 王道轩, 孙世群
1997, 19(2): 97-107. doi: 10.11781/sysydz199702097
摘要(629) PDF(466)
摘要:
塔里木中新生代库车一拜城、喀什一叶城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与特提斯洋关闭、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相联系的,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基底向周缘的西昆仑、天山造山带陆内俯冲形成地壳叠加楔;造山带逆冲岩席向盆地的大规模推覆;盆地基底挠曲沉降形成挤榨前渊。通过大量的组构分析和三维有限应变测量,计算了造山带向盆地的推覆距离、前陆盆地的递进变形方式和压缩量以及所形成的圈闭类型和油气领域。
略论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
汤良杰
1997, 19(2): 108-114.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08
摘要(737) PDF(527)
摘要:
塔里木运动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形。加里东中期运动使塔里木由寒武一奥陶纪时的克拉通内拉张盆地转化为志留一泥盆纪挤压盆地,天山早期运动、天山晚期和末期运动以及印支运动产生的3次构造反转、块断活动、隆升剥蚀和准平原化作用,对塔里木构造变形有着重大影响。喜马拉雅运动使盆缘山系强烈挤压缩短和隆升剥蚀,盆地发生强烈挠曲沉降。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的发生与板缘的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作用有关。
四川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与特征
蔡立国, 刘和甫
1997, 19(2): 115-120.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15
摘要(947) PDF(344)
摘要:
四川前陆褶皱-冲断带的递进冲断推覆控制了四川前陆盆地内主要构造样式的展布和发育,平面上可分为:(1)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2)川中隆起低级背斜构造区;(3)川西及川东北低陡褶皱-低平格皱区,变形具有平面上的分带性。纵向上变形具有层次性,可划分为深层次、中层次和浅层次,因而呈“三明治”式结构。主要构造样式有:基底冲断推覆构造、叠瓦冲断系、飞来峰构造、双重构造、背冲隆起、三角构造带、断展褶皱、断弯褶皱及平缓褶皱。
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岩芯、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界面判识
董清水, 崔宝琛, 李想, 郭巍
1997, 19(2): 121-126.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21
摘要(857) PDF(441)
摘要:
本文提出了陆相盆地中存在有3种叠加方式4种类型的准层序组,即Ⅰ、Ⅱ型加积准层序组,进积准层序组及退积准层序组;论证了陆相层序地层学4分方案的可行性,并建议使用湖泊枯水体系域(LDST)、湖泊扩展体系域(LEST)、湖泊丰水体系域(LF-ST)以及湖泊萎缩体系域(LWST)等术语;总结出了层序界面的4种类型—区域角度不整合面、火山-局部不整合面、湖盆萎缩最大暴露冲刷面及区域性超覆不整合面;指出了生物富集层和油页岩的底界面以及低能量细碎屑与下伏钙质团决和滑塌构造层之间的界面是准层序界面,而规模较大的水深突增岩相界面、较厚的滑塌构造层顶界面以及颜色突然变深的较厚泥质沉积物分界面可作为准层序界面。
浙江省栖霞组沉积微相、韵律、沉积旋回及层序地层学分析
何海清
1997, 19(2): 127-132.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27
摘要(697) PDF(346)
摘要:
本文以沉积微相及生物生态分析为基础,对研究区3条剖面栖霞组的沉积韵律、沉积旋回、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层序界面、沉积层序及各沉积体系域的沉积特征。认为研究区栖霞组总体形成于潮下低能开阔无障壁的碳酸盐级坡沉积背景,其中可识别出两类界面,4个沉积层序,根据界面特征及准层序叠加型式划分出海度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
煤储层岩石物理研究与煤层气勘探选区及开发
王生维, 陈钟惠, 张明, 庄小丽, 杨生科, 缪素青
1997, 19(2): 133-138.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33
摘要(662) PDF(313)
摘要:
近年来,煤储层岩石物理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内容从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逐步扩展到煤储层渗透性评价以及含气饱和度和煤层气封闭的研究;从煤储层的固相特征研究逐步延伸到煤储层中流体生成、储存与孔隙、裂隙内在关系的分析;从测试煤的物理力学特性发展到对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从单项参数测试评价发展到对煤层气藏可采性的综合评价;从对煤层气的产出特征研究发展到对煤层气藏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煤储层的分析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煤储层岩石物理描述参数已由定性逐步向半定量和定量方向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依托矿井人工煤储层露头进行煤储层岩石物理研究的一整套工诈方法。由于充分利用了几乎存在于所有煤矿区的矿井人工露头,使得煤储层岩石物理研究不受勘探井的限制,获取的可靠地质信息愈来愈丰富。评价的领域不断扩大,可靠性在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与煤层气钻井参数评价互为补充,相互睑证的格局。展望煤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研究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煤储层岩石物理研究对煤层气勘探选区及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
塔北地区晚期成藏条件的初步分析
孙岩, 贾承造, 万玲
1997, 19(2): 139-147.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39
摘要(559) PDF(285)
摘要:
现代油气地质学强调从油气源岩、运移聚集到圈闭保存的全过程。塔北地区从古生界到新生界油气源岩丰富,储集层系发育且各种类型油气藏均有发现,但至今尚未找到古生新储油藏。依照野外采集标本的多项测试、已有资料的全面对比和构造演化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和反转构造的考察分析,从油气派岩、运移聚集和古生新储3个方面阐述了塔北地区的晚期成藏条件。并指出由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推进的前列式背驮构造、堑垒式引张构造及走滑转换构造可以成为晚期成藏的含油气局部构造。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特征及成藏模式探讨
周小进, 范明, 邱蕴玉
1997, 19(2): 148-152.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48
摘要(775) PDF(296)
摘要:
本文通过对塔中地区现今工业性油气、稠油及储层沥青的微观今貌特征的研究,结合宏观地质背景,探讨了塔中地区油气成藏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本区现今油气藏主要形成于喜山成工藏期,而早期成藏的油气因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仅以储层沥青和氧化残留油的形态保存下来。来自西北方向海相为主的混源油和来自东北方向海相为主的凝析气、于气形成了现今的油气藏。
我国油气化探近几年来的成果与问题
赵克斌, 程军, 刘崇禧
1997, 19(2): 153-157.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53
摘要(629) PDF(301)
摘要:
在“八五”科技攻关中,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化探资料,指出以含油气盆地为基本单元研究化探背景值的变化提高了异常的可靠性;建立不同级次化探异常的系统概急是科学地获取油气信息、正确应用化探技术的重要方面;总结了识别天然气的烃类气体特征、光谱参数等6项指标及物化探直接找油气技术;认为井中化探录井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稠油地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王屿涛, 丁安娜, 惠荣耀
1997, 19(2): 158-163.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58
摘要(681) PDF(307)
摘要:
本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下盘斜坡区五区南油气区二叠系乌尔术组(P2w)稠油的地球化学性质的分析发现,该稠油具有酸值低、凝固点和含蜡量较高,烃类客正构烷烃、缺乏含氧官能团和非选择性报失等特殊性质,与断裂上盘浅层次生氧化型稠油成因明显不同。根据油气的分布和各项地化特征,认为蒸发分馏作用是导致该区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论乙烷碳同位素在天然气成因类型研究中的应用
刚文哲, 高岗, 郝石生, 黄志龙, 朱雷
1997, 19(2): 164-167.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64
摘要(882) PDF(388)
摘要:
本文利用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碳酸盐岩、泥岩、油页岩和煤热解气中乙烷碳同位素随成熟度的演化规律,发现腐泥型热解气和腐殖型热解气的乙烷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母质继承性,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别。即腐泥型热解气的乙烷碳同位素小于-29‰,而腐殖型热解气的乙烷碳同位素大干-29‰;从我国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的统计结果看也有这-规律。因此,无论从模拟实验的范果,还是从实际统计的结果均说明以乙烷碳同位素-29‰可以作为区分腐泥型天然气和腐殖型天然气成因类型的标准。笔者应用这一标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
李文厚, 柳益群, 冯乔, 王武和, 杨珍祥, 李华明
1997, 19(2): 168-172.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68
摘要(697) PDF(379)
摘要:
吐哈盆地侏罗系广泛发有冲积扇、河流、湖泊、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其中的中侏罗统西山密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序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河道砂坝及演浅湖滩砂等相带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其纵向发育和横向展布是今后油气田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吐鲁番拗陷中上侏罗统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
刘林玉
1997, 19(2): 173-178.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73
摘要(620) PDF(285)
摘要:
笔者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物性资料,研究了吐鲁番拗陷中上侏罗统储集层主要的成岩作用特征,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孔隙结构变差的主要因素,溶解作用是改善储集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中侏罗统三间房-西山密组碎屑岩在溶解作用改造下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度,成为吐鲁番拗陷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叶德燎
1997, 19(2): 179-182.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79
摘要(752) PDF(339)
摘要:
本文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它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多功能的GIS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查询、汇集、分析、显示、修正和绘制各种勘探和开发图件等的强有力工具。特别是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油藏几何形态及特征的了解,从而改进对资源的评估,并提高钻探成功率。
泥质岩盖层对扩散相天然气的封闭作用及研究方法
付广, 陈章明, 王朋岩
1997, 19(2): 183-187.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83
摘要(678) PDF(277)
摘要:
在深入分析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泥质岩盖层封闭扩散相天然气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泥质岩盖层对扩散相天然气的3种封闭作用,即依靠浓度的封闭作用、依靠浓度和自身品质的封闭作用和依靠自身品质的封闭作用。并根据气藏与盖层之间含气浓度差、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系数和厚度,通过对气藏与泥质岩盖层之间含气浓度差、泥质岩盖层扩散速度和单位浓度差下的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速度的计算,探讨了泥质岩盖层对扩散相天然气3种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这些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客观地反映泥质岩盖层的实际封闭能力。
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定量统计的新方法
王恕一
1997, 19(2): 188-191.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88
摘要(568) PDF(280)
摘要:
次生孔隙是砂岩储集岩中重要的储某空间类型之一,利用岩石学方法识别次生扎隙并不困难,然而由于强烈的溶蚀作用,常常形成决生扎和原生孔连成一体的混合孔隙,使孔隙类型的定量统计造成困难。本文提出以实测孔隙度与岩石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把作品集合为“强溶蚀”和“弱溶蚀”两类,分别统计,利用岩石学方法准确统计“弱溶类”样品,强溶蚀作用的影响以实测孔隙度求取,最终可取得较准确的定量统计资料。
评《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
张万选
1997, 19(2): 192-192. doi: 10.11781/sysydz199702192
摘要(507) PDF(221)
摘要:
《中国含抽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一书于1997年3月份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地质师田在艺教授及其合作者张庆春的新著和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