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2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叠合盆地构造解析几点思考
汤良杰, 金之钧, 贾承造, 马宗晋, 曲国胜
2001, 23(3): 251-255.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51
摘要(724) PDF(355)
摘要:
我国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以多期叠合为特征,盆地演化具有阶段性,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海陆分布和盆地原型。缝间就位和山间就位是我国叠合盆地的重要特点,反映了盆地经历了多期次的伸展裂解、俯冲消减、碰撞闭合以及后碰撞期的伸展挤压旋回。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古生代非典型克拉通和中新生代非典型前陆盆地及其叠合历史的研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及其对盆地转型的影响,分析盆地不同构造期变形样式及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揭示基底盖层统一构造变形历史,恢复盆地系统形成过程和耦合历史,为叠合盆地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苏北新生代盆地断陷和坳陷的形成机理
练铭祥, 薛冰, 杨盛良
2001, 23(3): 256-260.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56
摘要(696) PDF(360)
摘要:
苏北新生代盆地是由众多的断陷和坳陷组合而成的,它们发育在中、古生界逆冲推覆体上,其结构、规模和区域分布受逆冲推覆体的控制。断陷的形成是区域拉张背景下逆冲推覆带后缘断片回滑的结果,构成逆冲推覆体的“后缘凹陷”。苏北盆地不仅存在不同时期纵向上的断坳转化,而且在同一时期横向上兼有断、坳并存。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含油气系统成因分类与初步评价
钱一雄, 吉让寿, 刘光祥, 潘文蕾, 秦德余
2001, 23(3): 261-266.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61
摘要(628) PDF(298)
摘要:
该文通过对西北地区中生代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充注条件、油气运移和捕集方式及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进行了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划分了24个中生代含油气系统,并根据系统类型、油气资源量、圈闭类型及目的层埋深、油气藏及油气显示等多种综合因素进行了含油气系统的初步评价,指出塔西南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准东南复合含油气系统、柴北缘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应作为油气勘探的战略选区重点。
惠民凹陷临南洼陷滑塌浊积岩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赵密福, 信荃麟, 刘泽容
2001, 23(3): 267-271.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67
摘要(1878) PDF(366)
摘要:
该文从临南洼陷的构造背景出发,据浊积岩的分布特征,首次系统地提出滑塌型浊积岩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受洼陷带的开阔程度、沉积古地形特征、水动力条件、三角洲的规模、三角洲的高建设性(即继承性的发育程度)、三角洲体系的空间变化以及盆地演化阶段所限制。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临商断裂下降盘的营子乡及夏103井附近可分能有浊积扇存在,在夏口断裂至营子街断裂系的宽缓斜坡上及江家店鼻状构造至玉皇庙断层附近应有小型滑塌浊积扇分布。文中还进一步指出,由于双丰三角洲的摆动性强,因此当构造等高线与三角洲的进积方向产生一定的交角时,很容易产生岩性上倾尖灭。
过渡带成烃地球化学场分析——以济阳坳陷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为例
刘文汇
2001, 23(3): 272-277.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72
摘要(628) PDF(235)
摘要:
该文以济阳坳陷为例,讨论了该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形成的有机地球化学场和温度场、应力场等的演化,认为各种场的相互匹配是形成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
黄海平, 张水昌, 苏爱国
2001, 23(3): 278-284.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78
摘要(762) PDF(451)
摘要:
原油组成虽然受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控制,但运移过程中和成藏后的次生变化可以彻底改变其原来的面貌。原油排出后遭受的溶解和吸附作用对集聚原油的组成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油藏温压条件的变化、断层活动、剥蚀、地震或盖层微渗漏等导致的运移分馏作用对原油组成的影响更为重要。运移分馏作用可以产生衍生凝析油和残余油。衍生凝析油中轻组分非常富集,且通常聚集在较浅的储层中;而残余油中富含高分子量化合物,尤以含蜡量增加较为明显。可见凝析油和高蜡油的形成并非单纯由母源和成熟度控制,认识到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有助于人们避免对地化资料的错误解释。
微量元素组成在固体沥青-源岩对比中的应用
金强, 田海芹, 戴俊生
2001, 23(3): 285-290.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85
摘要(818) PDF(345)
摘要: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分布着许多被破坏了的古油藏,原来可溶沥青或原油经过成千上亿年的风化作用,已变成脉状或斑点状的不可溶固体沥青。由于固体沥青的不可溶性,许多常规有效的方法难以进行油源对比和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发现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矿藏与矿源(或矿液)之间的关系,矿源对比时常用微量元素来进行。那么原油或沥青从烃源岩中运移出来时,会不会将烃源岩有机质中的微量元素带来呢?为此,作者尝试测量固体沥青和可能烃源岩的微量元素并结合碳同位素等分析,找到了固体沥青真正的源岩,成功地进行了研究区的古油藏成因研究。
东营凹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孙向阳, 解习农
2001, 23(3): 291-296.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91
摘要(753) PDF(410)
摘要:
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的研究发现,地层水的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沙四段矿化度最高,向上逐渐降低。根据地层水中Ca2+和K++Na+含量随Cl-浓度增大而升高的特征,提出该区地层水化学成分来自于地下岩盐的溶解。水型有CaCl2型、NaHCO3型、MgCl2型和Na2SO4型4种,其中,NaHCO3型水的比重大小与地层水矿化度呈反相关关系。垂向与侧向矿化度分布特征表明,东营凹陷内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与沉积砂体的控制。地层水作为盆地流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化反映了盆地内油气运移、聚集的规律。地层水流动样式为盆地内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青藏高原地面露头样品风化校正研究
张君峰, 王东良, 秦建中, 刘宝泉
2001, 23(3): 297-300. doi: 10.11781/sysydz200103297
摘要(766) PDF(345)
摘要:
在大量地面与井下、地表下样品对比实验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地表风化作用主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产生严重影响,不同岩性、不同参数样品的风化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别,并提出了青藏高原地面样品的有机碳风化校正系数,同时指出可溶有机质如沥青“A”、总烃、热解游离烃S1和裂解烃S2以及热解IH影响很大,无法进行风化校正,还探讨了地表风化作用对有机质丰度影响的主要控制因素。
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建模与软件开发
吴冲龙, 毛小平, 王燮培, 杨甲明, 吴景富, 何大为
2001, 23(3): 301-311.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01
摘要(939) PDF(382)
摘要:
根据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的系统工程模型构建思路可概括为:将动力学模拟与非动力学模拟结合起来,用非动力学模拟再造油气生排运聚散过程的物质空间;将常规动力学模拟与系统动力学模拟结合起来,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描述系统整体的非线性过程;将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模拟结合起来,用人工智能模拟解决油气运聚等局部过程的非线性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三维数字地质体的空间插值与矢量剪切技术,盆地构造史、沉降史的三维回剥与平衡技术,盆地构造应力场的动态模拟技术,多热源多阶段叠加变质作用模拟技术,真三维的常规油气生成、排放动力学模拟技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智能模拟技术,油气成藏的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以及系统动态连接与集成化技术。作者探讨这些理论难题并取得关键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初步建立了一个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并成功地用于实践中去。
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张庆春, 石广仁, 田在艺
2001, 23(3): 312-317.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12
摘要(1045) PDF(460)
摘要:
在系统介绍盆地模拟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简史基础上,分析了盆地模拟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发展现状,尤其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学“五史”模型的发展现状,提出盆地模拟技术有待解决的5个难题:(1)盆地动力学模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模型的有机统一;(2)三维地质体动态平衡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3)盆地古水动力学过程的准确模拟;(4)成藏动力学各模型的全三维化;(5)可变网格的偏微分方程组求解。认为盆地模拟技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是:(1)基于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全三维油气盆地动态模拟系统得以建立并逐渐完善;(2)由大型勘探数据库支持的盆地动态模拟系统成为油气勘探和资源预测的得力工具;(3)成油气系统模拟成为盆地模拟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形式;(4)“交互模拟”、“人工干预界面”和“综合评价”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油气勘探新技术
何发岐, 周家驹, 云露
2001, 23(3): 318-323.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18
摘要(692) PDF(340)
摘要:
塔河油田的发现首先得益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在进一步的评价和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针对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使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开展了储层预测,来研究储层展布和含油气性;在井筒中应用负压钻井技术,在保证能正常钻井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油层的污染,也保证了油气层的及时发现;使用成象测井技术,对碳酸盐岩的孔、洞、缝的发育、渗透层段的侧向延展、连通情况以及地层流体类型进行研究,进而综合各种测井资料定量计算地层岩性及物性、含油性参数;压裂酸化工艺的成功应用,有效解除了油气层段地层人为造成的伤害,并且通过人工压开酸蚀新裂缝,达到连通天然孔洞缝、提高导流能力、恢复产能、解放油层的目的。除此之外,与这些主要技术配套的相关技术的使用,都对塔河油田的勘探评价起了有效的保证作用。
东濮凹陷勘探开发中新技术的应用
王桂成, 范西彦, 段昕婷, 林燕, 田江勇
2001, 23(3): 324-326.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24
摘要(909) PDF(339)
摘要:
该文简要地介绍了东濮凹陷近几年来在勘探开发中新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说明运用盆地模拟技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处理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油气运移规律研究技术和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技术等对处于中后勘探开发阶段复杂断块地区的勘探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此新技术方法对其它类似凹陷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伸展盆地动力学研究中的火山岩REE反演技术
章大港, 李晓清, 史卜庆, 李茹, 周瑶琪
2001, 23(3): 327-331.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27
摘要(732) PDF(266)
摘要:
该文在阐述伸展盆地中伸展作用与火山作用、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伸展盆地动力学研究中的火山岩稀土元素反演技术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列举了火山岩REE反演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和参数选取。相对于正演方法,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对初始模式的依赖性大大减小,从而使其效率和可信度得到可靠的保证。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伸展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关于伸展因子、势温度、熔融体厚度、岩石圈初始厚度等方法的参数约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裂变径迹分析及其在沉积盆地研究中的应用
周祖翼, 廖宗廷, 杨凤丽, 傅强
2001, 23(3): 332-337.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32
摘要(749) PDF(472)
摘要:
裂变径迹分析中的“ζ”年龄校正方法、外探测器方法与单颗粒年龄以及磷灰石退火的各种动力学模式的精确建立,使得裂变径迹分析在沉积盆地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介绍裂变径迹分析的主要进展的基础上,着重对这一方法在沉积盆地物源研究、时间温度历史重建、地层剥蚀量估算等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Gini系数在镜质体反射率量测分析上之应用
孙立中, 杨宗霖, 蔡龙珆
2001, 23(3): 338-340.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38
摘要(832) PDF(311)
摘要:
该研究主要利用Gini系数来探讨镜质体反射率量测上不均性的结果,由单一煤样之水洗样(Y2)及富集壳质组之样品(Y3),与原始样(Y1)作Gini系数的比较。分析显示水洗样Y2之镜质体反射率有向平均值集中的情形,而富集样Y3之Gini系数则有向平均值两端分布的趋势;向高值端的部分系受水洗的影响,而向低值端的发展,系受壳质组富集的影响。由Gini系数特性的研究可推广至已知再沉积材料之镜质体反射率的量测上,以取得一个可靠之Gini系数分布范围,作为将来分析样品时的参考。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刘伟新, 史志华, 朱樱, 曹寅
2001, 23(3): 341-343.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41
摘要(1291) PDF(549)
摘要:
该文对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作了归纳与总结,简要介绍了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在粘土矿物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特性及储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在油气层保护及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及在其它油气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作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重要的作用。
一种研究油气储层裂缝的新方法——计算机层析(CT)法
施伟军, 陈荣林
2001, 23(3): 344-347.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44
摘要(1132) PDF(263)
摘要:
计算机层析技术具有快速、精确、自动化与无损伤等优点,在石油地质中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测试技术方法予以推广,有益于提高油气储层描述和研究水平。
对局部构造阶段性勘探决策方法的探讨
王川, 彭苏萍
2001, 23(3): 348-350.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48
摘要(741) PDF(250)
摘要:
目前流行以决策树方法进行勘探决策,但这种方法实际应用起来却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它在决策时总是要考虑勘探工作的全过程。油气资源勘探工作是分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阶段性的目标。只要油气勘探工作在每个阶段都能以最小的成本最好地实现了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那么油气勘探工作的全过程也就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好的结果。文中提出一种在勘探阶段以最小成本拿最多储量为目标的勘探决策方法。
关于碎屑岩层的去压实校正方法的讨论——兼讨论李绍虎等提出的压实校正法
漆家福, 杨桥
2001, 23(3): 351-356.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51
摘要(902) PDF(400)
摘要:
碎屑岩层的去压实校正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个能正确反映岩层压实规律的孔隙度深度函数或密度深度函数。通常用单井或多井中实测的不同岩层在不同深度的孔隙度资料并不能真正代表某一特定岩层的压实曲线。利用单井或多井中观测到的同一岩层的孔隙度深度数据来建立该岩层的孔隙度深度函数,或许可以得到更加理想的去压实校正结果。由于岩层骨架密度与深度无关,同一岩层的孔隙度深度函数与密度深度函数呈线性互补相关,因此也可以利用少数几组可靠的观测数据解析出Athy孔隙度深度函数中的初始孔隙度值和压实系数。
关于地层骨架体积质量不变压实校正方法——回答漆家福等对这一方法的讨论
李绍虎
2001, 23(3): 357-360. doi: 10.11781/sysydz200103357
摘要(874) PDF(224)
摘要:
地层骨架体积质量不变压实校正方法发表后,引起同行专家的关注。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方法,本文就相关的原理、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深度函数的曲线特征等,进行解释。我们认为压实校正过程中,古今孔隙度深度函数与古今密度深度函数不应该是分别等同的,更不能将地层骨架体积不变与地层骨架质量不变割裂开来。Δγ参数的引入,对地层骨架体积质量不变压实校正方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