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2卷  第5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32卷第5期目次
2010, 32(5).
摘要(1243) PDF(902)
摘要:
盆地·油藏
初述造山带古海洋学
高长林, 黄泽光, 陆永德
2010, 32(5): 409-414.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09
摘要(2089) PDF(794)
摘要:
现代造山带研究成果表明,造山带古海洋学这一新学科即将形成。造山带古海洋学应含下述6个方面:一是造山带古洋壳(蛇绿岩套)的地质地球化学;二是造山带及其两侧硅质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三是造山带古地理学;四是造山带古海洋两侧盆地的形成序列;五是造山带古海洋及其矿产分布规律;六是编制各时期盆地原型分布图,进一步表述造山带古海洋与盆地的时—空结构特征。这不仅是进一步深化造山带研究的需要,而且在海相油气资源和沉积、层控矿产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6油层组储层综合评价
程启贵, 郭少斌, 王海红, 王成玉, 梁晓伟
2010, 32(5): 415-419.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15
摘要(3117) PDF(971)
摘要: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首先采用谱系聚类分析方法,选择相对独立的评价参数,从9个参数中选择6个用于储层综合评价,分别是:砂岩厚度、砂地比、泥质含量、变异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并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法,确定各参数的权系数。在计算储层综合评价指标值的基础上,采用拐点法确定储层综合评价的分类阈值,进而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长6油层组进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取得较好效果。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以Ⅰ类、Ⅱ类储层为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以Ⅲ类储层为主。
南华北上古生界油气成藏关键条件分析
周小进
2010, 32(5): 420-427.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20
摘要(1646) PDF(856)
摘要:
南华北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是一套良好的烃源岩,但多年勘探一直未能取得油气突破。该文从控制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出发,立足有效烃源岩与油气保存这2个基本条件的分析,取得了对该区主要凹陷上古生界成烃演化和油气保存条件的重要认识。研究认为,南华北上古生界具有二次生烃的有利条件,并具有油气兼生的特点;太康隆起、鹿邑凹陷、谭庄—沈丘凹陷在燕山中晚期已具备二次生烃条件,而倪丘集凹陷较晚,主要在喜山晚期,是寻找晚生晚成油气藏的重点地区;现今深凹区是二次生烃的主要区,并具有有利的油气保存条件。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铀砂与稠油分布特征及其叠置关系
余琪祥, 王津义, 路清华, 曹倩
2010, 32(5): 428-433.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28
摘要(2204) PDF(1029)
摘要: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为一海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现今总体呈向东南倾斜的斜坡。石炭系火山岩之上超覆沉积了侏罗系、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独山子组和第四系。通过对该区石油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分析发现,在白垩系和新近系发育多层含铀砂岩,且主要分布在沙湾组和塔西河组砂岩、砂砾岩及吐谷鲁群砂岩中,具有高异常GR(自然伽马)和GRSL(总伽马)值、低KTH(无铀伽马)值特征,为铀矿化异常所致;而稠油则分布在侏罗系、吐谷鲁群和沙湾组储层中。两者具有良好的叠置关系,与地下水化学特征关系密切。横向上主要沿P1—P103—P602—P7—P2等井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纵向上铀砂主要发育在稠油段上方。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溶蚀特征
马红强, 王恕一, 雍洪, 陈强路, 姜海健, 王斌, 李慧莉, 沙旭光
2010, 32(5): 434-441.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34
摘要(2181) PDF(1000)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多种形式的岩溶作用,其中深部及热液埋藏溶蚀是形成有利储层的重要机制之一。钻井岩心、录井等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宏观地质背景分析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发育4期埋藏溶蚀,Ⅰ,Ⅱ期溶蚀孔洞基本已被充填,Ⅲ期残留孔隙和Ⅳ期溶蚀孔洞为现今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埋藏溶蚀作用发生的流体介质主要为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硫化氢可能对晚期储层形成有较大贡献。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岩浆期后热液溶蚀对本区奥陶系储层的改造作用有效,具体的影响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鄂尔多斯张夏期原型盆地类型与油气勘探前景
邓昆, 张哨楠, 周立发, 丁晓琪
2010, 32(5): 442-446.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42
摘要(3228) PDF(937)
摘要:
中寒武统张夏组鲕粒灰(云)岩在鄂尔多斯具有一定规模分布,是值得探索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综合分析认为:张夏期盆地为隆坳相间格局,南北向展布的中央古隆起雏形起到了分隔鄂尔多斯西缘祁连海和南缘秦岭海的作用,盆地原型为克拉通台地型盆地。张夏组储层鲕粒结构类型复杂,主要成岩作用为白云岩化和埋藏溶蚀作用等;孔隙结构与储层物性分析表明为低孔、低渗储层,局部发育一些较好的储集岩。油气地质条件有利因素包括储集条件、储盖组合和构造背景,不利因素为寒武系烃源岩不发育。加强对寒武系的研究和勘探力度,争取油气勘探新突破是可能的。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S108井区奥陶系—间房组裂缝性储层研究
梁积伟, 李宗杰, 刘昊伟, 李玮, 云露
2010, 32(5): 447-452.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47
摘要(3729) PDF(1042)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S108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是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依据钻井、录井、取心、FMI成像测井以及常规测井,对裂缝进行识别。塔河油田S108井区的裂缝有构造缝、溶蚀缝和压溶缝,以构造缝为主,构成裂缝网络主体。裂缝发育期次有3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最重要的一期裂缝发育于海西晚期。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和波阻抗反演技术,预测S108井区一间房组裂缝发育带。S108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裂缝分布极不均匀,平面上主要发育在S108井区北部,受区域性断裂控制,两组不同方向断裂交会处和地层曲率最大处裂缝发育;垂向上主要集中于一间房组顶面以下50 m内,向下裂缝发育程度降低。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张秋, 聂志阳, 谭志伟, 张作祥, 刘凤霞
2010, 32(5): 453-458.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53
摘要(2489) PDF(916)
摘要:
沉积盆地内的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载体,水文地质特征是控制或影响油气藏的边界条件。在划分盆地内含水岩系的基础上,采用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要含水岩系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不同性质的水文地质区带:交替活跃—氧化区带,开启程度高,不利于油气赋存;交替缓慢—弱还原区带,较有利于油气藏形成;交替阻滞—还原区带,封闭程度高,有利于油气藏形成,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区域。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赵贤正, 金强, 张亮, 梁宏斌, 金凤鸣
2010, 32(5): 459-464.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59
摘要(5492) PDF(957)
摘要:
苏桥—文安是渤海湾盆地最早发现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的地方,近期仍有新的发现。为查明研究区源于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等成藏背景分析,发现该区存在3种成藏模式:石炭—二叠系自生自储、上古生下古储潜山以及古生新储第三系混源。3 500~5 000 m的石炭—二叠系生油窗是自生自储型油气成藏的控制要素;断距超过300 m,造成奥陶系与石炭—二叠系烃源灶对接,是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要素;活动性断层沟通煤系源灶,是第三系混源成藏的条件。还指出了3个有利前景区,明确了进一步勘探方向。
页岩气富集与高产的地质因素和过程
范昌育, 王震亮
2010, 32(5): 465-469.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65
摘要(3624) PDF(1276)
摘要:
在查阅大量页岩气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考虑到页岩气藏的独特性,结合与其它页岩气藏的横向对比,重点剖析并初步总结了影响美国Fort Worth盆地密西西比系Barnett页岩气富集与高产的地质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地质过程概念模型,以期对即将到来的中国页岩气的评价、勘探与开发有些许启示。分析认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热成熟度、造成页岩易压裂性因素的存在以及二者的有效匹配,是页岩气能否富集与高产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地质过程可归纳为3个阶段,即低熟微裂缝开启生物气逸散阶段、高熟微裂缝胶结裂解气富集阶段、压裂微裂缝开启页岩气高产阶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成因
张静, 罗平
2010, 32(5): 470-474.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70
摘要(3035) PDF(900)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存在大量基质孔隙发育的深埋白云岩,是一类优质储层。岩心、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分析表明该类白云岩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相控特征,以滩相颗粒灰岩为原岩。岩石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有序度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研究表明,该类白云岩形成于埋藏环境中,属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由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同位素特征判断白云石化流体为受改造的海水,很可能与深部封存的蒸发台地相海水有关。推断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规模火山活动是台地相区白云石化作用的主要驱动机制,寒武系蒸发台地中富含镁离子的海水在广泛的热作用驱动下交代其上覆灰岩而形成白云岩。
石油地球化学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源岩特征与新近系油气来源
易士威, 蒋有录, 范炳达, 徐浩清, 郑荣华
2010, 32(5): 475-479.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75
摘要(3601) PDF(940)
摘要:
饶阳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Es1(下)和Es32套烃源层,沉积中心具有自东南向西北迁移的特征。以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对饶阳凹陷新近系已发现原油与源岩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饶阳凹陷目前已发现的新近系原油主要来自Es1(下)烃源岩,具有就近运移的特点。受烃源岩分布、成熟度及构造等影响,新近系原油主要来自临近生油洼槽Es1(下)烃源岩;武强—杨武寨地区Es1(下)烃源岩未进入生油阶段,新近系原油来自Es3(上)特殊岩性段;此外,马西地区存在混源油现象,新近系原油主要来自马西洼槽的Es1(下)烃源岩,混有部分Es3(上)烃源岩。
严重生物降解稠油沥青质包裹体中生标的研究
吴应琴, 夏燕青, 王永莉, 雷天柱, 常江, 王有孝
2010, 32(5): 480-483.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80
摘要(2704) PDF(900)
摘要:
对孤岛原油中的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原油受到了严重的生物降解,部分用于对比的生物标志物受到了破坏,致使有关参数值发生了变化,给油—油对比、油—源对比带来了困难。采用超声萃取技术,分离出沥青质包裹体中抗生物降解的生物标志物,并与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对比。其结果显示沥青质包裹体组分与原油组分的甾、萜烷非常相似,C27,C28,C29规则甾烷类分布均呈"L"型,而与生物降解程度无关,表明此方法可完全用于强烈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川东石炭系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研究
徐立恒, 卢双舫, 陈践发
2010, 32(5): 484-486.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84
摘要(2609) PDF(843)
摘要:
以高压热模拟实验为基础,运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川东石炭系地层各时期油裂解生气量,探讨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再结合前人测试的石炭系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根据生烃期与注入期相匹配的原理,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在距今200 Ma(晚三叠世)左右,古油藏开始裂解生气,持续至135 Ma前(早白垩世),这与代表油裂解生气期的Ⅲ期包裹体形成期(187~140 Ma)相匹配。
川东南—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国茹, 陈洪德, 朱志军, 林良彪, 范昱
2010, 32(5): 487-495.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87
摘要(1999) PDF(1182)
摘要: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南和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37件砂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及其相关的伴生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小河坝组砂岩的稀土总量较高,LREE/HREE及LaN/YbN等比值显示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EE分布模式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轻稀土段呈明显的"右倾",重稀土段则为"平坦状"及明显的Eu负异常,Ce基本正常。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Ceanom)反映了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岩沉积时海水介质为缺氧环境,而靠近黔中隆起则为氧化环境。同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该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的母岩物质源自活动大陆边缘抬升基底型的古老沉积岩再旋回沉积物和碱性玄武岩混合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的物源来自雪峰山隆起南西段的古丈、芷江、沅陵、怀化及通道一带的新元古界板溪群及其侵入板溪群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及中基性喷出岩。湘西地区的物源来自雪峰山隆起北东段常德、桃源、安化一带的新元古界板溪群的夹少量中基性喷出岩。
方法·技术
对残余油进行生物气化以延长油田开发寿命
黄海平, Steve Larter
2010, 32(5): 496-503. doi: 10.11781/sysydz201005496
摘要(2014) PDF(920)
摘要:
在2次或3次采油之后,油藏中仍有大量原油残留下来,利用生物技术把这些目前看来没有经济价值的残余油转化成天然气,有可能成为延长油田开采寿命的一个新路径。大量实验资料和现场观察表明,微生物能够把残余油转化为生物甲烷。在这个体系中除能检测到活的生物体存在外,天然气中甲烷同位素变轻、二氧化碳同位素增重、湿气被生物降解、地层水中溶解无机碳同位素重、原油组成在油柱上呈梯度变化等都能指示生物甲烷形成过程的存在。刺激生物气形成的方法包括增加反应物中氢的含量,注入含氮、磷、钾的各种化合物以增加微生物所需养分,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及微生物学分析调整微生物生存环境以及清除微生物代谢中间产物等。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水化学及微生物存在巨大差异,刺激微生物活性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
酸压过程中多尺度酸岩反应特征实验研究
李小刚, 杨兆中, 苏建政, 杨宇航
2010, 32(5): 504-508. doi: 10.11781/sysydz201005504
摘要(3114) PDF(931)
摘要:
前人有关碳酸盐岩与酸液反应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尺度,尚缺乏对酸岩反应特征的多尺度探索。该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了9次四川二叠系长兴组灰岩颗粒的酸液溶蚀实验,探索了主体酸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酸型等4种因素影响下的宏观反应速率和介观反应机理。在所分析的因素中,酸型对宏观反应速率影响最强,其次是主体酸浓度。酸蚀前后的岩样在扫描电镜下的孔、缝、面的变化表现出多样性,表明碳酸盐岩酸蚀存在多种介观机理,前人所述的酸液对碳酸盐岩"通缝扩喉"的反应机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对比不同尺度的反应特征,发现宏观反应速率与介观反应机理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
杜建芬, 李家燕, 郭平, 杨素云
2010, 32(5): 509-512. doi: 10.11781/sysydz201005509
摘要(2635) PDF(804)
摘要:
X油藏是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岩性复杂,含油幅度高,受裂缝发育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可借鉴的经验少,为保持高产稳产,采用合理的人工能量补充方式,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该文用网状缝制造技术对天然岩心造缝后在模拟地层温度108.5℃、地层压力34.47 MPa下,开展了纵向顶部气驱、底部水驱和水平衰竭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纵向顶部气驱油效率最高,驱油效率为73.88%;水平衰竭驱替次之,为56.01%;纵向底部水驱油效率最低,为54.65%,说明该油藏比较适合顶部伴生气驱或干气驱。
MOY分子筛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离及其单体烃同位素测定研究
王汇彤, 魏彩云, 张水昌, 张大江, 王慧
2010, 32(5): 513-516. doi: 10.11781/sysydz201005513
摘要(2318) PDF(916)
摘要:
利用国产的MOY分子筛对饱和烃组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柱层析分离研究,结果表明:用正己烷淋洗MOY分子筛填充的柱子可以将除去正构的饱和烃中的伽马蜡烷、甾烷、β—胡萝卜烷依次淋出,说明MOY分子筛可用于分离富集甾烷、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但藿烷组分丢失。对分离组分的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MOY分子筛在组分分离过程中无化合物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出现,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很好,但分离的甾烷因基底较高,其单体烃同位素测定重复性不理想。
基于广义帕莱托分布的关键参数求取方法探讨
徐忠美, 金之钧, 孙红军, 徐京新
2010, 32(5): 517-520. doi: 10.11781/sysydz201005517
摘要(1790) PDF(842)
摘要:
广义帕莱托法是进行资源潜力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用于高勘探程度区。该方法可以预测地质目标中油气藏的个数与规模,进而对地质目标的资源总量和资源结构开展定量预测。该方法的核心是如何求取4个关键参数:q0(最小油藏规模)、qmax(最大油藏规模)、r(油气藏规模中位数)、λ(分布特征参数)。针对中低勘探程度地区,在资源丰度和最大油藏规模不确定的情况下,原有的方法在求取上述4个关键参数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该文从广义帕莱托方法原理及分布模型出发,探索了上述4个关键参数求取的一种新思路,并初步推导了4个关键参数的求取公式,这对广义帕莱托法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