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第1期目次
2011, 33(1).
摘要(309) PDF(31)
摘要:
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何治亮, 汪新伟, 李双建, 沃玉进, 周雁
2011, 33(1): 1-11.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01
摘要(3270) PDF(1059)
摘要: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不同部位侏罗—白垩系中不整合面、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的燕山运动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末与晚白垩世。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Ⅱ幕是该期构造变形的主变形期。燕山期构造运动是中上扬子地区的重要构造转换事件,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Ⅰ,Ⅱ幕)表现为多向挤压、块体旋转、多向冲断走滑和复杂的联合复合关系等特点,而燕山晚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Ⅲ,Ⅳ幕)则呈现"西挤东张"的构造格局,与之相应的盆山关系、变形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均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运动Ⅱ幕亦是影响中上扬子地区油气保存的最重要构造事件,它决定了中上扬子区隆升与沉降、以及海相油气保存的区域性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构造带油气勘探前景的优劣。具体表现为,四川盆地持续沉降,油气保存条件好,经历了早期油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等3个成藏阶段;上扬子区周缘褶皱—冲断带,表现为持续抬升剥蚀,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只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改造与破坏等2个阶段;中扬子地区在该期构造运动后转入陆内断陷沉积体系,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取决于重建型陆相盖层的封盖性能,油气成藏受限于二次生烃的有效性。四川盆地内,上、下组合均为良好的勘探领域;在黔中隆起周缘及齐岳山断裂以东的湘鄂西地区,寒武系膏岩层之下的下组合可能有一定的勘探前景;江汉盆地南部坳陷区陆相盖层之下可能有较好的二次生烃、晚期成藏及保存条件。
中上扬子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变形样式与油气保存
汤良杰, 崔敏
2011, 33(1): 12-16.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12
摘要(3171) PDF(728)
摘要:
由于受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应力场控制,中、上扬子区在地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革,形成了各种样式的断裂、褶皱和不整合构造,期间共经历了广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4期关键构造变革期。广西运动在研究区形成了大范围北东走向的构造变形;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海陆转换;燕山期为大型陆相湖盆沉积阶段;喜马拉雅期研究区遭受了来自3个方向的挤压。4期关键构造变革期对油气保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泥岩盖层的发育和保存。广西运动使中、上扬子区重要的志留系泥岩盖层大面积遭受破坏;中、下三叠统泥岩在印支运动遭受广泛剥蚀;燕山中期的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以外早燕山期的区域盖层造成了严重的剥蚀;喜马拉雅运动使得隆起区上部的中、上中生界和新生界泥岩盖层完全破坏,仅在局部坳陷地区得以保存。除了泥岩盖层的发育以外,关键构造变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也制约了中、上扬子区的油气保存。川东地区主要以发育隔档式褶皱为主要特征,由紧闭背斜和宽缓向斜组成;湘鄂西地区的滑脱层较川东地区滑脱层深,主要为志留系和下寒武统泥岩;雪峰隆起由东南向西北的逆冲作用,使得其西北缘发育大量的地表高角度突破断层;在湘鄂西地区则发育低角度的逆冲断层,与下寒武统和志留系盖层形成了重要的油气保存条件。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
刘光祥, 沃玉进, 潘文蕾, 张长江
2011, 33(1): 17-21.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17
摘要(3406) PDF(746)
摘要:
通过对中上扬子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地层水氢氧硫同位素、天然气组成特征、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甲烷氢同位素、天然气轻烃组成特征等的研究,结合油气显示及产出情况将中上扬子区流体特征划分为5大区,即:川中—川西区(Ⅰ)、川北—川东—川南区(Ⅱ)、江汉盆地南部(Ⅲ)、黔东南坳陷区(Ⅳ)和湘鄂西区、黔中及邻区、江汉盆地北部等区(Ⅴ),其对应的油气保存条件逐渐变差。
四川盆地南缘寒武系膏溶角砾岩的识别标志及勘探意义
彭勇民, 高波, 张荣强, 张殿伟, 孙冬胜, 沃玉进, 周雁, 汪新伟, 李双建
2011, 33(1): 22-27.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22
摘要(3541) PDF(812)
摘要:
在四川盆地南缘寒武系地表露头上,发现了与雷波县火草坪、甘洛县黑马石膏岩密切共生的膏溶角砾岩;在寒武系实测剖面上,发现了抓抓岩剖面13层30余m、长坪剖面4层17.5m、范店剖面4层20余m以及三汇场剖面4层35m的膏溶角砾岩。膏溶角砾岩分为紫红色含石膏角砾状泥岩和灰黄色膏溶角砾状白云岩2类,局部保存较好的纹层状与条带状构造;角砾大小一般为大于2cm×3cm;成分为泥晶白云岩,胶结物为粘土与方解石;其原岩为韵律条带状白云质石膏岩,可以与丁山1井的中下寒武统的条带状石膏类岩层(26.9m/10层)很好地对比。推测从川东南往四川盆地内部具有更好的潟湖微相厚层石膏岩,从而改变了以往该区无膏盐岩的看法。
中上扬子区层序样式对盖层封闭性的控制作用
周雁, 彭勇民, 李双建
2011, 33(1): 28-33.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28
摘要(2649) PDF(673)
摘要:
中上扬子区海相沉积主要表现为T型、H型和TH型3种层序样式,不同层序样式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不同。相对于T型、TH型,盖层沉积及演化主要受H型样式控制。对于泥质岩盖层,H型样式的二级层序海侵体系域(TST)下部的盖层质量较好;对于膏盐岩盖层,它们多出现于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H型样式的二级层序高水位体系域(HST)中。同时,H型样式泥岩在三级层序内的TST也有利于油气封盖;在湖南古丈县罗依溪镇的栖凤隧道剖面上,由HST到TST,突破压力从小变大,比表面积从大变小,页岩中的砂质含量变小、灰质含量增大,显然,H型样式泥质岩类盖层TST明显比HST好。
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影响的研究进展——以上扬子地区为例
汪新伟, 沃玉进, 周雁, 张荣强, 李双建, 袁玉松
2011, 33(1): 34-42.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34
摘要(2953) PDF(1074)
摘要:
以往关于构造作用与油气保存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对油气保存的建设作用。该文以上扬子地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了构造运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并着重剖析了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破坏与建设作用的动态转化关系。这种动态转化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从造山带至前陆盖层滑脱带,保存条件由差变好,且在盖层滑脱带,其深层构造的保存条件要优于浅层构造;在时间上的动态转化则指在多期构造作用改造的地区,控制圈闭形成的主控断层的性质具有充注断层与散逸断层相互转化的现象。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藏破坏类型及其时空分布
李双建, 高波, 沃玉进, 周雁, 袁玉松
2011, 33(1): 43-49.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43
摘要(2847) PDF(803)
摘要:
依据对中国南方古油藏、沥青点、油气苗点和钻井显示的统计,从油气成藏与破坏的基本地质因素出发,总结了南方海相油气藏破坏的基本类型及其可能的分布范围。南方海相油气藏的破坏类型主要分为6种,即断裂切割破坏型、油藏抬升破坏型、深埋裂解破坏型、岩浆作用破坏型、褶皱变动破坏型和流体冲洗破坏型,其中前4种类型分布最为广泛。该区油气藏破坏主要由构造变动引起盖层剥蚀或盖层有效性变差所造成,加里东末期的构造运动造成了下组合油气藏第一次规模性破坏;燕山期以来扬子周缘强烈的构造挤压,是四川盆地以外海相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燕山期发生在中下扬子、江南雪峰隆起以及滇黔桂地区广泛的岩浆侵入,是引起这些地区油气藏破坏的重要因素。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油气保存条件与勘探方向
顾忆, 邵志兵, 赵明, 何光玉
2011, 33(1): 50-55.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50
摘要(5233) PDF(726)
摘要:
巴楚隆起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晚奥陶世末)、海西早期(中泥盆世末)、海西晚期(晚二叠世)、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其中喜马拉雅中期运动是其最重要的隆起形成期。不同期次的构造演化对该区油气保存条件影响极大。中寒武统膏盐岩、中、下石炭统泥岩、下二叠统库普库兹满组泥岩是区内较好的区域性盖层。综合分析盖层特征及油气保存条件影响因素,认为巴楚隆起平面上存在巴楚隆起南缘和巴楚隆起东部2个保存条件较好的部位,纵向上存在中、下寒武统盐下保存条件比较好的层位,巴楚隆起南缘、巴楚隆起东部及中下寒武统盐下是下步有利的勘探区带。
中扬子海相碳酸盐岩中方解石脉成岩环境研究
王芙蓉, 何生, 杨兴业
2011, 33(1): 56-60.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56
摘要(2842) PDF(960)
摘要:
通过对中扬子京山县城周边露头碳酸盐岩中方解石脉的普通薄片、阴极发光以及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分析,认为该区露头三叠系裂隙中充填放射状和等轴粒状的方解石且阴极发光强度有差异,二叠系和奥陶系裂隙中主要为等轴粒状方解石,阴极发光与围岩相似。方解石脉的δ13CPDB位于-6.76‰~4.01‰之间,δ18OPDB在-17.95‰~-5.67‰之间,基本为海水潜流带—混合水潜流带沉积环境。三叠系方解石脉基本上为沉积碳酸盐岩,二叠系和奥陶系部分方解石脉受后期成岩流体的影响,其中二叠系有机质成熟产生的流体对该层系方解石脉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湘西王村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高波, 周雁, 刘全有, 彭勇民, 李双建, 汪新伟
2011, 33(1): 61-65.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61
摘要(3091) PDF(643)
摘要:
在对中扬子湘西地区新发现的王村古油藏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古油藏的油源。王村古油藏下奥陶统和上寒武统追屯组储层沥青反射率介于3.09%~4.08%之间,具有富氢、贫氧、富碳的特征,为高热演化的焦沥青。下奥陶统和上寒武统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相似,揭示具有共同的来源。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方法开展的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王村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下寒武统烃源岩。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保存研究的新探索——“保存系统”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沃玉进, 汪新伟, 袁玉松, 李双建, 周雁, 高波, 张荣强, 张殿伟
2011, 33(1): 66-73.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66
摘要(2900) PDF(770)
摘要:
针对中国南方混源多灶多期成藏、多期构造改造与破坏等特点,有必要探索出新的有关油气保存研究的描述方法与研究思路。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保存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该概念初步定义为:某一地质单元内与保存条件相关的地质要素、地质作用与过程、成藏功能的有机统一体系。它具有统一的"源—盖"条件、相同或相似地质结构及流体特征、基本一致的油气藏保存(或破坏)过程。一个油气保存系统是油气的一个勘探单元,范围上可相当于一个盆地的二级或三级构造单元,其研究内容包括地质结构类型、盖层封盖性、源—盖动态匹配关系与流体特征等4个方面以及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概念与研究方法的提出可更好地适应中国南方或相似多旋回盆地油气勘探的需要。
盖层、压力封盖和异常压力系统研究
刘伟新, 承秋泉, 范明
2011, 33(1): 74-80.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74
摘要(3781) PDF(760)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生界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认为物性盖层的遮盖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孔隙,还取决于其缝隙及其孔隙水的压力。对辽河西部凹陷第三系油气藏的研究发现,欠压实超压封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封盖,并将盖层分为微孔型、微缝型和欠压实超压型3种类型,提出应用饱和度与对应毛细管压力的比值,即主峰饱压比,作为区分微孔型和微缝型盖层的参数。盖层的孔隙水异常压力常常是由泥岩欠压实形成的,与通常的泥岩遮盖机理并不相同,欠压实泥岩盖层在埋藏浅—中等的地层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浅层气更加重要。微孔型盖岩的发育可以导致封存箱的形成,在埋藏中等—深的地层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具封存和遮挡作用的盖岩类型。异常压力系统是具有一定体积的地质体,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封闭型(封存箱)、滞排型(与欠压实有关的超压带)、顶封滞排型和入侵型4种类型。根据异常压力和压力遮盖封闭研究,勘探的优先目标是一大(体积大)、一高(压力系数高)、一低(压力梯度低)的封存箱或封存包,或者是欠压实滞排超压带压力遮盖闭合区主遮盖面的紧下方,可概括为异常压力系统封存或遮盖聚集油气,也简称为超压封盖油气的理论认识。
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三叠系膏盐岩盖层预测
魏水建, 冯琼, 冯寅, 袁书坤
2011, 33(1): 81-86.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81
摘要(2879) PDF(632)
摘要:
在精细地层对比、膏盐岩岩石物理分析以及模型正演的基础上,确定了川东北通南巴地区膏盐岩盖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利用神经网络地震相分析技术刻画了盖层发育相带展布;采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小波分频解释和密度反演等技术预测了膏盐岩盖层分布,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膏盐岩盖层的预测技术方法,并对研究区盖层与油气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发育3套膏盐岩盖层,而嘉四五段—雷一段膏盐岩厚度大、蠕动性好,对断层具自封闭效应,是最有利的区域盖层,但封盖条件受断层活动规模影响。该区南部断裂活动弱,往北活动增强,北部断裂封盖条件存在风险。
比表面积与突破压力联合确定泥岩盖层评价标准
范明, 陈宏宇, 俞凌杰, 张文涛, 刘伟新, 鲍云杰
2011, 33(1): 87-90.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87
摘要(3188) PDF(745)
摘要:
在总结前人对泥岩盖层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泥岩样品的常规物性参数的分析,认为用常规参数很难对盖层的封盖性能作出有效的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表面积和突破压力与盖层封盖性能的关系,提出了以比表面积与突破压力2个参数共同建立盖层评价模板。该指标的建立可以对盖层的封盖性能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盖层封闭机理研究
俞凌杰, 范明, 刘伟新, 张文涛, 陈宏宇
2011, 33(1): 91-95.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91
摘要(2670) PDF(775)
摘要:
利用自行研制的气驱法突破压力仪,对盖层封闭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测试不同长度粉砂岩样品,发现相同样品具有较一致的突破压力值,且与样品长度无关,由此认为在封闭能力评价中,盖层厚度与其毛细管封闭能力无关。同时,实验中在样品一端恒定不同的水压值,发现气体突破样品所需的压力均增加,并且增加的压力值等于所恒定的水压值。对比超压形成模式,认为超压之所以能够增强盖层封闭能力,主要是因为它提高了气体突破下致密层泥岩所需的压力,并且提高的压力值等于欠压实段超压值。
川东南志留系泥岩盖层水岩相互作用的实验模拟及其研究意义
张军涛, 吴世祥, 李宏涛, 柳智利
2011, 33(1): 96-99. doi: 10.11781/sysydz201101096
摘要(3778) PDF(702)
摘要:
通过水岩反应模拟实验,可研究分析在不同的成岩环境下,盖层岩石的水岩反应对储层形成以及油气保存方面的影响。选取川东南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盖层泥岩,在30℃,1MPa;80℃,20MPa和160℃,40MPa的温压条件下,与淡水和含乙酸流体进行水岩反应实验模拟。结果显示:在常温常压下,泥岩与淡水仅发生非常微弱的水岩反应,说明在地表淡水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对泥岩盖层破坏是非常有限的;而高温高压下,含乙酸的流体对盖层泥岩的破坏力要高于常温常压下的淡水,但是溶蚀率也很微弱,并且相对于同种条件下的灰岩和云岩的溶蚀率还要低得多。研究区内,当有具有溶蚀性的热流体活动时,在志留系泥岩渗透率低和难溶蚀2个因素的叠加阻挡作用下,大量的流体在碳酸盐岩层中滞留,与围岩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
中上扬子区膏岩盖层的测井识别
冯琼, 魏水建
2011, 33(1): 100-104. doi: 10.11781/sysydz201101100
摘要(2494) PDF(636)
摘要:
针对中、上扬子区膏岩盖层测井响应特征,充分利用地质、录井、岩心分析、测井等资料,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膏岩盖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对该区膏岩盖层进行了测井解释与评价;建立了一套适合川东北地区膏岩盖层的测井识别方法,从而实现了盖层从定性识别到盖层参数的定量评价,为盖层的地球物理预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