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3卷  第2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第2期目次
2011, 33(2).
摘要(248) PDF(319)
摘要:
综合信息
《动态的盆地和石油》专著问世
江其勤
2011, 33(2): 102-102.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02
摘要(549) PDF(297)
摘要:
一部为实地勘探评价服务的专著——《动态的盆地和石油:从盆地原型系统的组合例解油气的形成和分布》近已问世。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在为该书作序中评价说:"这部专著是一份系统的、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值得郑重地向广大读者推荐"。
盆地·油藏
对塔河油田油气成藏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苏江玉, 俞仁连
2011, 33(2): 105-112.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05
摘要(4182) PDF(1050)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成藏地质研究中存在的涉及烃源岩、稠油成藏期以及油气运移成藏输导体系格架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思考,列出了塔河油田成藏重要事件顺序表,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塔河油田多烃源岩、3套区域性输导层和4套纵向运移调整"高速通道",旨在建立塔河复式油气田成藏地质研究的系统格架,以期在新的勘探形势下整体认识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多期调整以及复式油气藏分布。
塔里木盆地西部鸟山地区断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时代
杨海军, 李曰俊, 吴根耀, 李勇, 曾昌民, 赵岩, 谭泽金
2011, 33(2): 113-119.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13
摘要(2891) PDF(1057)
摘要:
基于一系列地震剖面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西部东西向的鸟山深部断裂(及其北的罗斯塔格深部断裂)白垩纪发生向北的冲断,向下收敛于中—下寒武统膏盐层;鸟山浅部断裂更新世向北冲断,可延至全新世。鸟山东断裂主要在白垩纪发生右行剪切,与北西向的海米塔格深部断裂共同构成东西向冲断带中的变换构造带。鸟山北断裂中新世发生右行走滑,在北西向断裂的冲断活动中起了剪切变换作用。鸟山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样式,可总结为2套不同方向的冲断系及与之配套的2套剪切变换系。据此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前景不容乐观,并对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出了若干建议。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志留系上倾尖灭圈闭油气成藏
郭倩, 蒲仁海, 杨林, 孙国峰, 朱李, 楚宪波
2011, 33(2): 120-123.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20
摘要(3185) PDF(920)
摘要:
塔河地区S112-2井于2005年在古生界碎屑岩中获得了高产油流,但由于其位于石炭系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上下岩性接近,所以油层属于石炭系、东河砂岩还是志留系一直存有争议。该文通过对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确认了S112-2井油藏的时代、构造与圈闭特征,认为该区志留系存在2种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一种是舌状上倾尖灭圈闭,即砂体顶面为单斜,但尖灭线朝北上倾方向呈舌状突出;另一种是鼻凸上倾尖灭圈闭,即尖灭线平直,没有出现向北突出的舌头,但砂体顶面为一个鼻凸构造。后者是在该区发现的可能具有类似含油特征的一种新的圈闭类型。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孔缝型储层特征与评价
张福顺, 李建交, 林东升
2011, 33(2): 124-129.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24
摘要(3185) PDF(993)
摘要:
巴麦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储层类型及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是该区下步油气勘探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巴麦地区奥陶系钻井的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测井解释判别,认为目前钻遇的储层以裂缝型为主;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化验结果分析,储层为封闭的埋藏成岩条件下的裂缝和沿裂缝流动形成的溶蚀孔洞。受加里东和海西期古构造带控制的裂缝发育带是鹰山组优质储层分布的有利区;和田古隆起长期暴露形成的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具备发育表生岩溶储层的条件,是下步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塔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特征与成因研究
邢秀娟, 焦存礼, 王毅, 张涛, 刘士林
2011, 33(2): 130-136.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30
摘要(3335) PDF(981)
摘要:
塔北地区横跨塔北隆起和库车坳陷南缘,是塔里木盆地最大油气富集区之一。该区寒武系台地相沉积厚达1 000 m,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其中白云岩厚度大、类型多、分布广,发育优质储层,是主要勘探对象。通过塔北地区寒武系钻井岩心和柯坪露头区寒武系白云岩岩石学及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测温学研究,认为塔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具有泥微晶到细—中晶和粗晶等多种结构类型,其形成除准同生白云岩化和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外,还存在构造—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后者受断裂—裂隙、不整合及热流体作用控制,常形成鞍形白云石和多种热液矿物共生组合,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重要成岩作用。塔北地区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成岩演化的控制,古隆起遭受多期剥蚀,寒武系白云岩与中生界形成角度不整合,发育强烈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同时深大断裂形成通道,使得深部流体对白云岩进行溶蚀改造,形成不同成因类型叠加的复合型的优质白云岩储层。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研究
陈祥, 严永新, 章新文, 刘洪涛, 薛秀丽, 罗曦
2011, 33(2): 137-141.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37
摘要(3566) PDF(1136)
摘要:
参照美国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评价指标,首次对中国新生代陆相湖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进行较系统地研究。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核桃园组页岩分布范围广,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较高;热演化程度与美国泥盆系盆地相当;含气页岩测录井响应特征明显;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发育微孔隙、微裂缝,储集性能较好;页岩气保存条件好;储层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易于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形成条件,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因素探讨
程喆, 徐旭辉, 王荣新, 武明辉, 辛藜莉
2011, 33(2): 142-147.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42
摘要(3097) PDF(876)
摘要: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分布广泛,烃源岩厚度稳定,有机质丰度高,多为Ⅱ2—Ⅲ型。经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差异性构造运动改造,致使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参差不齐,这是南华北地区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选区中至关重要的参数。从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对造成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异常的因素分析,认为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以深成热变质作用为主,中生代普遍发生的地壳热隆升造成了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中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是造成局部地区热演化程度较高的根本原因,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及重力滑动作用对热演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有效油气资源分布于围绕现今高演化区的边缘带,即洛阳伊川—巨陵襄城—鹿邑—谭庄沈丘—倪丘集—颜集等地区,是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华北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勘探前景分析
徐向华, 陈新军, 雷鸣, 李淑筠, 周小进, 武明辉
2011, 33(2): 148-154.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48
摘要(3065) PDF(876)
摘要:
华北南部地区虽然经历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但通过对区内石炭—二叠含煤层系埋藏结构和生烃演化类型的分析认为,该区石炭—二叠系具备较好的烃源物质基础。其中,中构造层(三叠系、侏罗—白垩系)的原始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大的3层埋藏结构和晚期生烃型的部分凹陷,具备喜山期"二次生烃"形成煤成气的潜力,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结合该区石炭—二叠含煤层系煤成气成藏特点提出了评价原则,优选了有利的勘探靶区并提出了勘探部署建议。
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评价及有效厚度研究
鲁国明
2011, 33(2): 155-159.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55
摘要(3836) PDF(880)
摘要: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烈,储集空间和储层类型复杂多样,地层结构、组合关系也比较复杂,给储层分类评价、储量计算的油层有效厚度划分和油藏有效厚度选值带来了很大困难。该文在分析总结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类型和岩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核磁测井技术对裂缝、溶洞和孔隙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解释,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建立了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油层有效厚度的评价方法;结合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本身的特殊性和钻探特点,提出了油藏单元有效厚度的选值方法。
中上扬子区热场分布与演化
王洪江, 刘光祥
2011, 33(2): 160-164.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60
摘要(2012) PDF(1014)
摘要:
在中上扬子区16条热演化(Ro-H)剖面建立的基础上,基于"沉积盆地热史恢复模拟系统"的热史Ro反演、RoRo法、最高古地温法恢复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地温梯度,并编制了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热场分布与演化与区域构造、盆地体制和构造热事件具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在:(1)中上扬子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总体属克拉通拗陷盆地,具低的热流值,在低热流值背景中具由克拉通向被动大陆边缘增高的趋势;(2)晚古生代晚期—中三叠世受区域伸展作用控制,高热流值区与陆缘裂陷和陆内裂陷相对应,而克拉通内保持低热流值;(3)晚三叠世—侏罗纪前陆盆地发育期,构造活动带(前陆冲断带、基底拆离—盖层滑脱带)热流值高,并具向前陆盆地内逐渐降低的趋势。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分析
赵波
2011, 33(2): 165-170.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65
摘要(4052) PDF(1033)
摘要:
综合应用地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系统分析了安达地区构造演化、烃源岩、沉积、储盖组合、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了本区的石油地质特征,认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较好的生、排烃能力;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物性好,为油气聚集提供较好的储集空间;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油源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重要的通道;青山口组一段泥岩超压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动力。研究区总体呈下水、上油的油水分布特征,以断层—岩性和岩性—构造油藏为主。区内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受成熟烃源岩、青山口组一段超压、优势运移通道和储集条件控制。根据上述认识明确了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有效地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东部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特征
时应敏, 何登发, 石胜群
2011, 33(2): 171-176.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71
摘要(2439) PDF(905)
摘要:
近年来,长岭断陷东部进行火山岩领域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成果,多口井钻遇营城组气层,研究发现火山岩有利储层是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取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对火山岩储层进行成因分析和综合评价,认为火山岩为低孔低渗储层,孔与缝连通性好,具有一定的储集条件。其中,流纹岩和凝灰岩广泛发育多种孔隙和裂缝,既有喷发阶段形成的原生孔隙,也有后期风化改造的次生孔隙;储层物性不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而与岩石密度密切相关,不同的火山岩相,成分不同,储集空间存在较大差异,溢流相、爆发相火山岩是形成有利储层的重要部位。另外,风化剥蚀对储集条件影响较大,不整合面分布区也是有利储集区。
长岭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彦霞, 王保华, 陆建林
2011, 33(2): 177-181.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77
摘要(3472) PDF(947)
摘要:
长岭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是该区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通过对火山岩储层物性、孔隙结构、渗流特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火岩山储层基本上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渗储层,火山岩气藏范围内以裂缝渗流为主;火山岩岩性、岩相及成岩后生作用是影响其物性好坏的主要因素。在成岩后生作用阶段形成各种次生孔隙和裂缝,对储集空间的形成改造以及储集性能的改善起关键作用。
石油地球化学
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判断柴西主力烃源岩
宋振响, 周世新, 穆亚蓬, 陈昭
2011, 33(2): 182-187.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82
摘要(3335) PDF(914)
摘要:
柴西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多呈偶奇优势(CPI<1),而烃源岩样品则多呈奇偶优势分布,只有少数呈偶奇优势分布。从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出发,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对柴西原油和烃源岩进行对比,以确定柴西原油形成的主力烃源岩。研究表明,柴西深层主力烃源层为E23,次要烃源层为E1+2和N31;浅层主力烃源层为N1,次要烃源层为N2。从生烃性能角度看,正构烷烃分布呈偶奇优势的烃源岩样品,其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转化系数等都比呈奇偶优势分布的样品高,生烃性能较好,应为柴西主力烃源岩。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在油气源对比中的应用
米敬奎, 张水昌, 何坤
2011, 33(2): 188-192.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88
摘要(3400) PDF(853)
摘要: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性质虽然不及单个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能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源及成藏方面的信息,但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仍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比较可靠的利用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及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包裹体中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与目前保留下来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目前保留下来的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鄂尔多斯盆地龙探1井下古生界盐下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部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有较大差别,乙烷同位素差别更大,它不能反映天然气的来源。包裹体中与气藏中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来源主要是煤成气。
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储层沥青与油气运聚关系
卓勤功, 赵孟军, 谢会文, 方世虎, 李梅
2011, 33(2): 193-196.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93
摘要(3218) PDF(963)
摘要:
根据储层沥青的显微特征、热演化程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分析,对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的储层沥青成因及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探讨。大北地区库姆格列木群盐下砂岩储层显微裂缝中观测到少量黑色胶质沥青,其中,大北202井储层沥青发育2组,其反射率值分别为1.07%和0.47%,吐北1井储层中只检测到一组沥青,且含量极少,反射率值为0.43%;储层固体沥青为不同源、不同期的油、气混合沉淀而成。由此推断,大北地区天然气并非原油裂解成因;大北1和大北2等盐下圈闭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其古油藏原油大多沿北部克拉苏逆冲断层进入浅部砂层,再汇聚于大宛齐背斜成藏;位于该断层附近的吐北1井,其储层沥青的存在说明其砂岩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排除该断块高部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性。该结论对认识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和促进古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法及在沙雅隆起的应用探索
许锦, 郑伦举, 贾存善, 席斌斌
2011, 33(2): 197-201.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97
摘要(2787) PDF(891)
摘要:
改进后的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能够同时收集油气包裹体中气体、轻烃和重质烃组分。液氮快速冷冻法能将样品破碎至单个颗粒矿物,较好地保持了矿物晶型;球磨法打开包裹体,不会导致包裹体成分性质的变化。沙雅隆起9个储层样品游离烃、吸附烃和油气包裹体全组分的制备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包裹体烃中气体和轻烃可大致判断样品的成熟度;3种赋存状态液态烃的生物标志物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沉积环境和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
方法·技术
棒状薄层色谱法(TLC-FID)预测储层稠油粘度
汪双清, 孙玮琳, 沈斌, 王蕾
2011, 33(2): 202-205. doi: 10.11781/sysydz201102202
摘要(2060) PDF(879)
摘要:
介绍了一种利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联用技术(TLC-FID)预测储层中稠油粘度的方法,方便、快捷、经济。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首先,在工作区块内选取代表性稠油样品,用柱色谱制备出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组分,标定各组分在TLC-FID上的相对峰面积—质量校正系数;在此基础上,对一定数量稠油样品进行粘度测定和TLC-FID分析,建立工作区内稠油粘度与TLC-FID数据之间的指数数学关系;最后,测定待预测油层油砂抽提物的TLC-FID数据,通过所建立的数学关系计算其粘度。文中基于我国某油田特定区块的27个稠油样品,对该油田一口单井的152个油砂样品进行了应用研究,建立了该井的储层稠油粘度剖面,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高辉, 解伟, 杨建鹏, 张创, 孙卫
2011, 33(2): 206-211. doi: 10.11781/sysydz201102206
摘要(3142) PDF(1270)
摘要: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特低渗储层而言,超低渗储层的喉道分布范围更窄,小于1μm的喉道含量较高,变化更为敏感,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较宽,喉道进汞饱和度受渗透率影响较大;特低、超低渗储层孔喉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总体毛细管压力曲线表现出3个变化阶段,渗透率不同,各阶段受孔隙和喉道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处于中后期的超低渗储层更应注重喉道的开发。
异常高压气藏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潘伟义, 伦增珉, 王卫红, 刘华
2011, 33(2): 212-214. doi: 10.11781/sysydz201102212
摘要(2864) PDF(925)
摘要:
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数高,渗流机理不同于常规气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岩石形变,对气藏开发动态及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开展应力敏感性研究对异常高压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高压岩心驱替流程分别对基质型、充填裂缝型和裂缝型岩心进行了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高压气藏具有很强的应力敏感性,随着净围压的增加,渗透率初始下降比较快,逐渐趋于平稳,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符合幂指数形式;基质型岩心的应力敏感性最大,充填裂缝型岩心次之,裂缝型岩心的应力敏感性最小;异常高压气藏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弹性变形很小,主要发生塑性变形,岩心的应力敏感性是不可逆的。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终极资源量预测与勘探方向
罗毅, 蔡勋育, 吕立勇
2011, 33(2): 215-218. doi: 10.11781/sysydz201102215
摘要(2561) PDF(900)
摘要: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石油资源探明程度37.59%。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对其终极资源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仍有待发现油藏35个,待发现油藏地质储量2836×104t。其中,储量规模大于100×104t的待发现油藏有11个,待发现资源量1 622×104t;储量规模小于100×104t的待发现油藏有24个,待发现资源量1 214×104t。预测油藏预测储量与实际储量相对误差小于10%。待发现资源量主要分布在中央凹陷带隐蔽油气藏、南部斜坡带三角洲砂体和滩坝砂、前第三系潜山、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和红层、那读组页岩气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