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8卷  第6期

目次
目录
2016, 38(6): .
摘要(395) PDF(1506)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中西部大型盆地差异演化与碎屑岩油气响应
方成名, 黄泽光
2016, 38(6): 703-712.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03
摘要(823) PDF(349)
摘要:
以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为核心,将中西部大型盆地(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和塔里木)置于统一时空体系,分析晚古生代以来原型及其更迭对成藏体系形成、分布的控制与油气响应,明确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构造体制转换期的原型沉降结构差异约束了主力烃源岩及源内、内源近源成藏体系的形成与分布,原型更迭产生的构造形变决定了内源远源、外源与混源成藏体系的时空展布。不同成藏体系的油气行为受中、新生代陆内体制原型的叠加改造控制,表现为:①转换期前渊叠加产生的差异性构造沉降控制了内源近源成藏体系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近隆起/斜坡相对富集;②燕山晚期以来的掀斜隆升改造致使早期近源油气藏发生调整与贫化;③燕山期以来的断裂改造控制了近源成藏体系油气局部富集高产与内源远源、外源成藏体系油气藏的形成。中部盆地碎屑岩油气勘探主攻方向为燕山期隆起斜坡区内源近源、源内成藏体系,西部盆地优先选择活动隆起压扭性断裂发育区的内源远源、外源成藏体系。
下扬子区海相盆地改造与成藏关键要素
罗开平, 黄泽光, 吕俊祥, 彭金宁, 陆永德, 周凌方
2016, 38(6): 713-720.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13
摘要(747) PDF(228)
摘要:
下扬子区古生界海相盆地晚中生代(T2末)以来经历了晚印支-早燕山期(T3-J2)对冲挤压、中晚燕山期(J3-K1)左行走滑错移及喜马拉雅期(K2-E)伸展拆离3期性质完全不同的构造运动的变形改造,使得海相实体的赋存状况和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与之对应,下扬子海相成烃-成藏分为加里东期-早印支期初次生烃-早期成藏、晚印支-燕山期破坏调整、早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晚期成藏3个阶段。对黄桥、句容含油构造及泰山古油藏等典型解剖表明,现实的油气聚集主要以晚期成藏为主,海相实体赋存状况及其地质结构、有效烃源、有效保存条件成为晚期成藏的关键要素。
苏北后生-同生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刘玉瑞
2016, 38(6): 721-731.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21
摘要(1662) PDF(266)
摘要:
苏北盆地性质有多种不同观点,分歧影响了油气成藏深化认识。在分析前人盆地观、论据和问题后,根据识别先成、同生、后生盆地概念和唯一性标志,提出泰州组-阜宁组原型为大型拗陷盆地,经后期强烈改造成为“箕状形态”后生断陷盆地;叠加戴南组-三垛组同生断陷盆地,盐城组-东台组萎缩拗陷盆地,非继承性成盆形成了后生-同生断陷盆地。根据地化理论和实验数据,结合30年来勘探未熟油一无所获的事实,认为成烃遵循源岩干酪根晚期生烃模式,并呈现非均衡性成熟生烃和烃灶展布格局;不存在早期的未熟-低熟生烃带、双峰生烃和未熟-低熟油。指出盆地油源总体欠丰,源岩成熟有效供烃、断层多重性作用是控藏关键因素;后生断陷油气以侧运为主,油藏沿箕状烃灶呈扇形环带展布;同生断陷油气以垂运为主,构造油藏叠置烃灶上呈串珠状展出,复合油藏叠合呈裙边状展出;油气聚集呈非连续性的分布规律。
扬子地区古生界泥页岩吸附性及控制机理
徐良伟, 刘洛夫, 刘祖发, 孟召平
2016, 38(6): 732-741.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32
摘要(793) PDF(309)
摘要:
扬子地区古生界地层为富气泥页岩层系,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吸附态是页岩气最主要的赋存方式之一,该区泥页岩吸附性及控制机理的研究较为重要。采集了扬子地区古生界泥页岩样品,对其进行TOC测试、Rock-Eval、XRD及含水量分析、等温吸附实验、超高压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泥页岩吸附性能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及组成等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过程中TOC含量与泥页岩甲烷吸附量并未呈现前人提出的正相关关系,这与泥页岩样品数量有限、且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古生界干酪根甲烷吸附曲线显示出时代越老的干酪根甲烷吸附能力越强的特征。去除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的影响,Ⅲ型干酪根的吸附量要高于Ⅱ型干酪根。在有机质丰度及类型相同的情况下,高成熟干酪根比低成熟干酪根具有更高的甲烷吸附量。可溶有机质具有较强的溶解吸附特征,能够增强原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黏土矿物含量与经TOC含量归一化后的甲烷吸附量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这主要与样品中普遍含水有关,同时样品的成熟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对其最大甲烷吸附量可能也会有影响。高压范围内的甲烷吸附特征与低压相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影响因素较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来揭示各单一因素对页岩高压吸附特性的影响。
川东北陆相储层裂缝特征差异性及对产能的影响
黎静容, 朱桦, 冯晓明, 程洪亮, 颜晓
2016, 38(6): 742-747.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42
摘要(849) PDF(378)
摘要:
川东北地区陆相储层均为致密性储层,但不同区块、层位裂缝发育的特征及对产能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选取元坝东、元坝西、马路背3个区块,综合岩心、薄片、测井、试气及试采等资料,对各区块储层裂缝发育特征、裂缝对产能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元坝东、元坝西部主要发育剪切缝,均以低角度裂缝为主,宏观及微观裂缝密度均较低,其中元坝东部裂缝有效性较高,元坝西区块裂缝有效性较低。马路背地区发育剪切缝、张性缝2种力学成因的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宏观及微观裂缝密度均较高,裂缝有效性较高。宏观裂缝的倾角、有效性、密度综合影响着气井的初期产能,集中发育的网状微观裂缝或微观裂缝溶蚀作用可改善储层基质,是气井稳产的关键。
新场气田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动态气水分布的关系
王丹丹, 李浩, 赵向原, 吉明艳
2016, 38(6): 748-756.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48
摘要(858) PDF(322)
摘要:
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其进行识别,进而评价不同类型裂缝与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地质成因。研究表明,新场气田须二段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2种成因类型。其中,绝大多数构造裂缝为剪切裂缝,按其倾角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成岩裂缝主要为层理缝,有效性较好,对整体上改善储层物性贡献较大。新场须二段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与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以发育低角度裂缝或网状缝为主的储层表现为产水或快速高含水,而以高角度缝发育为主的储层往往为高产气层,且稳产时间相对较长。研究认为,基于该区气藏气水分布的复杂特点,储层中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是影响气藏动态气水分布的关键因素。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三段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曾小明, 邹明生, 张辉, 于佳, 陈晓武, 莫冯阳
2016, 38(6): 757-764.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57
摘要(987) PDF(471)
摘要:
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三段扇三角洲储层砂体厚度大、岩性复杂、物性变化快、优质储层展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的开发部署。利用分析化验、钻测井和测试资料,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三方面来探讨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沉积环境中的泥质杂基含量和分选磨圆对物性影响较大;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和溶解作用决定了孔隙的后期演化;古构造和断裂系统控制了酸性流体运移方向和路径。靠近大断裂的扇三角洲外前缘近端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由于杂基含量低,分选磨圆较好,溶解作用强,物性较好,产能较高,是研究区的优质储层。
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
田蜜, 赵永强, 罗宇, 马玉春, 周雨双, 张根法
2016, 38(6): 765-771.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65
摘要(827) PDF(337)
摘要:
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的结合部位,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保存比较齐全,较完整地记录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构造演化。基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利用断层相关褶皱分析技术,对草湖地区构造变形样式、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精细解析。研究表明,草湖地区断裂变形具有“上下分层、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断裂活动总体上具有逆冲兼压扭性质,主要发育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中期3期构造变形,均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特征。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震测线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草湖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及周缘的隆凹格局,主要形成了阿克库勒凸起、草湖凹陷、尉犁鼻凸;海西晚期,发育逆冲滑脱断层;印支期、燕山期继承性的压扭走滑下,最终形成该区的构造格局。
羌塘盆地南部布曲组含油白云岩中自生文石胶结物的鉴定及其成因探讨
张帅, 伊海生, 夏国清, 梁定勇
2016, 38(6): 772-778.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72
摘要(1220) PDF(304)
摘要:
在羌塘盆地南部隆鄂尼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砂糖状白云岩中首次发现针柱状胶结物,分布于沥青充填的溶蚀孔隙中。显微结构、微区X射线衍射以及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胶结物类型为自生文石,呈针柱状晶形,簇状、放射状集合体,MgO和SrO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微区同位素测试显示,文石胶结物δ13CPDB值为3.5‰~3.98‰,δ18OPDB值介于-11.63‰~-9.98‰。文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碳酸盐岩中很少发现,常通过新生变形作用或溶解作用转变为低镁方解石。砂糖状白云岩中自生文石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现代海洋沉积和大气淡水成因的文石存在较大差异,其形成过程中淡水淋滤作用影响较小,δ18O值的负偏主要受埋藏期地温梯度控制。储层成岩序列显示文石胶结物形成于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之后,有机酸溶蚀伴随着碳酸钙自生矿物沉淀,烃类充注抑制了文石向方解石的转化。文石胶结物形成于晚成岩阶段,属于埋藏环境下碳酸盐矿物溶解再沉淀的产物,烃类充注可能对文石的保存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南坡碳酸盐岩分布主控因素
林红梅
2016, 38(6): 779-786.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79
摘要(850) PDF(254)
摘要:
运用录井、测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南坡开展了碳酸盐岩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碳酸盐岩集中发育在沙四上亚段,包括泥晶灰岩、生物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等类型;沙四上亚段沉积期呈“二洼夹一隆”的地貌格局,古地貌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展布形态及厚度变化。多方法综合确定,研究区属于滨浅湖环境,碳酸盐岩发育的古水深为11~50 m,水深34 m最适合碳酸盐岩沉积;沙四上亚段沉积早期-晚期,古气候经历了干旱到潮湿的变化过程,气候的变化使膏盐岩展布范围逐渐缩小,碳酸盐岩展布范围逐渐扩大。在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三者共同作用下,研究区从盆缘到洼陷中心,依次沉积碎屑岩、泥质灰岩、生物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膏盐岩、泥质灰岩以及灰质泥岩,据此建立了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
西沙海域新近纪生物礁的发育演化及控制因素
杨振, 张光学, 张莉, 夏斌
2016, 38(6): 787-795.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87
摘要(998) PDF(323)
摘要:
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发育大量的生物礁,活跃于整个新近纪,蕴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对西沙海域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早中新世时期,少量的生物礁初始发育于地势高点之上。至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进入了全面发育阶段,礁体类型众多,如点礁、台地边缘礁、塔礁等,广泛分布于西沙隆起西部的斜坡之上。在发育过程中,随着水体的加深,生物礁逐渐向隆起等地势高部位迁移。至中中新世晚期,进入衰退阶段,以马趾礁、台地边缘礁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沙隆起之上。晚中新世以来,生物礁的发育进入了淹没阶段,并以垂向生长的环礁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沙隆起之上的岛礁周缘。构造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为西沙海域新近纪生物礁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构造断裂产生的构造高点控制生物礁初始发育的位置,后期基底构造沉降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生物礁发育演化的各个阶段,三级相对海平面周期性浮动也影响了生物礁旋回性的退积过程。
火山-碎屑充填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为例
王苗, 陆建林, 左宗鑫, 王保华, 李浩, 张彦霞
2016, 38(6): 796-802. doi: 10.11781/sysydz201606796
摘要(1325) PDF(258)
摘要:
针对长岭断陷早白垩世地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和火山改造影响,地层结构复杂、对比困难等问题,该文运用新采集的岩心、测井、地震及测年资料,在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火山作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断陷层结构及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提出了“火山岩+碎屑岩”二元结构的层序界面识别方法,建立了长岭断陷早白垩世断陷层层序地层格架;提出了3种层序构成样式,分别为火山断陷湖层序构成样式,“火山岩+碎屑岩”二元结构的缓坡坡折型层序样式,“火山岩+碎屑岩”复合层状层序样式。这3种层序构成样式能有效确定生储盖层的组成特征。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白桦, 庞雄奇, 匡立春, 庞宏, 庞莹, 周立明
2016, 38(6): 803-810. doi: 10.11781/sysydz201606803
摘要(1271) PDF(338)
摘要:
全球已开发千余个目的层系埋深超过4 500 m的油气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准噶尔盆地已开发目的层系埋深均浅于4 500 m,尚未在深层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开展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深层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情况以及油气的保存条件,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和南缘深层广泛发育多套泥质烃源岩且已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烃潜力大;由于溶蚀和超压等地质作用,盆地深层普遍发育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出现“差中有优”的现象;湖盆扩张期形成的多套区域盖层能够起到较好的封盖效果,有利于深层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根据生储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关系,以及探井深层油气显示情况,表明中央坳陷和南缘为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
正牵引构造对冲积扇储层内部构型的控制作用
印森林, 吴胜和, 胡张明, 吴小军, 陈燕辉, 任翔
2016, 38(6): 811-820. doi: 10.11781/sysydz201606811
摘要(1173) PDF(301)
摘要:
针对同生逆断层上盘发育的正牵引构造与冲积扇储层内部构型耦合关系不明的情况,利用岩心、露头、密井网及地震等资料,采用井震结合、标志层与目的层高程差、构型层次分析及地质综合分析等方法,从正牵引构造的基本特征出发,探讨了其控制下冲积扇储层内部构型的差异分布特点。研究表明:(1)正牵引构造有4个基本特征:呈不对称的背斜隆起形态、不同位置隆起幅度存在差异且具有累积效应、常与张性构造和不整合伴生、具有继承性发育且分布范围渐变的特点;(2)正牵引构造引起的差异隆起的沉积底形控制了冲积扇砂砾岩体的分布样式,冲积扇砂砾岩体构型要素在空间上分布与已有冲积扇沉积模式差异较大,即不再遵循辐向距扇根部位距离相等的位置具有大体相同的构型属性的规律;(3)正牵引构造控制了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大小,抬升隆起导致其发育部位可容空间不断降低,而其侧翼的则不断增加。同时,其隆起的沉积底形影响了古水流的流向,最终改变了冲积扇储层内部构型的分布格局,不再遵循沿辐向上构型要素类型与规模渐变的基本特征。
巴西圣埃斯皮里图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谢华锋, 周生友, 惠冠洲
2016, 38(6): 821-827. doi: 10.11781/sysydz201606821
摘要(1328) PDF(204)
摘要:
近几年来,桑托斯(Santos)、坎波斯(Campos)2个盆地取得了较大的油气发现,而紧邻这2个盆地的圣埃斯皮里图(Espirito Santo)盆地油气发现较少,勘探程度较低。为了揭示该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指明勘探方向,对该盆地的沉积特征、构造演化、烃源岩、圈闭和储集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初步摸清了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该盆地位于巴西东海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先后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相应地发育了盐下、盐岩和盐上3套层序。受盐岩底辟作用影响,形成特征迥异的盐下和盐上双层构造,其中盐下受裂谷体系控制,总体上表现为倾向分带的“斜向棋盘”格局,盐上为重力滑覆体系,发育了较多的盐构造类型。阿普第阶Cricare组Neocomian湖相页岩为最好的烃源岩,油气主要分布在上白垩统-新近系的盐上浊积砂中,以岩性圈闭为主。分析认为,浊积砂的分布和运移通道是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盆地目前存在6个勘探方向,其中靠近陆岸的斜坡区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最有利区。
油气地球化学
沉积条件下白云石与伴生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差别及影响因素
李小宁, 黄思静, 黄可可, 钟怡江, 胡作维
2016, 38(6): 828-835. doi: 10.11781/sysydz201606828
摘要(1204) PDF(242)
摘要:
以岩石学为基础,运用元素、X射线衍射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在手标本中观尺度上探讨同一样品中白云石与伴生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白云石比伴生方解石具有更高的δ13C和δ18O值。白云石的δ18O值高于伴生方解石可能与如下2种因素有关:(1)在白云石-水和方解石-水系统中,前者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大于后者,因此在白云石-方解石系统中,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大于1;(2)白云石沉淀于比方解石盐度更高、更富18O的水体中。白云石的δ13C值高于伴生方解石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在白云石-CO2和方解石-CO2系统中,前者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大于后者,因而对交代过程的白云石-方解石系统而言,碳同位素分馏系数大于1。准同生白云石与伴生方解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差值较大,而热液/深埋藏白云石与伴生方解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差值较小。
高温水热增压实验研究及地质启示
郭志峰, 刘震, 刘鹏, 柳万春
2016, 38(6): 836-841. doi: 10.11781/sysydz201606836
摘要(962) PDF(408)
摘要:
超压形成机制是沉积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温度和封闭条件2个关键因素,设计双轴承压孔隙流体高温水热增压实验,选取典型高温高压盆地的砂、泥岩样品,通过对比性实验发现,在泥岩封闭体系中,升温引起的水热增压导致流体温度与压力表现为指数关系,而非线性关系;在孤立体系中,砂岩孔隙流体水热增压幅度明显高于泥岩封闭体系;在泥岩封闭体系中,泥岩孔隙度微小差异会导致水热增压量存在巨大差异;在相同泥岩封闭条件下,砂岩孔隙度越高,水热增压幅度越大。实验得到两项地质启示:在高温盆地中,被泥岩封闭的砂岩储层内孔隙流体水热增压能够成为盆地超压形成的重要机制,且随着埋深增大,地温升高,指数关系的增压趋势使得水热增压作用更加显著;泥岩的封闭性能决定砂岩储层水热增压的有效性和增压幅度,砂岩储层孔隙度大小影响水热增压幅度的强弱。
方法·技术
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定量表征技术与应用研究
蒋启贵, 黎茂稳, 钱门辉, 李志明, 李政, 黄振凯, 张彩明, 马媛媛
2016, 38(6): 842-849. doi: 10.11781/sysydz201606842
摘要(2547) PDF(614)
摘要:
页岩中滞留油存在着多种赋存形式,其中只有游离油才是天然弹性能量开采方式下页岩油产能的有效贡献者。但是,如何对页岩中游离油与吸附油含量进行定量表征以及如何明确它们与周缘介质的相互关系,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法。该文通过对现有Rock-Eval热解和热解色谱方法进行改进,结合样品溶剂抽提前后热解对比实验和不同类型样品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热释法定量表征方法。利用新建立的方法对济阳坳陷页岩油专探井岩心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页岩吸附油含量与有机质丰度成正比,而干酪根吸附-互溶能力随热成熟度增加而降低;同时,页岩体系内游离油/吸附油比值与有机碳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干酪根不是液态游离烃赋存的主要场所。因此,建立的方法可以作为页岩油赋存机理研究和页岩含油性快速评价的实用手段。
致密储层样品体积测量对孔隙度误差的影响
陈思宇, 田华, 柳少波, 李才喜, 郝加庆, 郑永平
2016, 38(6): 850-856. doi: 10.11781/sysydz201606850
摘要(1007) PDF(285)
摘要: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孔隙度较低,一般小于10%,页岩储层甚至小于5%,常规方法对这类岩石样品孔隙度测定误差近来受到关注。针对常用的孔隙度测量方法(氦气注入法),对致密储层和常规储层样品建立了孔隙度测量误差计算数学模型,统计样品体积测量的误差来源和误差限,结合数学模型和统计结果,确定孔隙度误差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的致密储层孔隙度绝对偏差为0.59%~2.47%,高精度三维扫描方法孔隙度测量绝对偏差可以减小到0.38%~1.04%,与常规储层不同,致密储层需提高孔隙度测试精度并进行误差分析;②不同精度的测量方法均很难达到行业标准规定(孔隙度绝对偏差小于0.5%),建议将孔隙度误差质量控制标准降低,即孔隙度绝对偏差放宽到小于1%,并给出了相应的体积测量误差要求;③孔隙度测量误差与样品长度成反比,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样品长度应尽量大于3 cm。
综合信息
2016年总目次
2016, 38(6): 857-864.
摘要(277) PDF(21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