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22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毛细管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吗?
王志欣
2000, 22(3): 195-200. doi: 10.11781/sysydz200003195
摘要(931) PDF(489)
摘要:
一般认为,在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中,由于孔隙结构的变化,当连续油(气)相后端曲率半径大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阻力,而当连续油(气)相后端曲率半径小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毛细管力总是趋向于使非润湿相占据较大的孔隙空间。在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的共同作用下,油(气)呈间歇性运动,这在物理模拟实验中已得到证实。实际上,在毛细管中存在着3种毛细管力。第一、二种方向与毛细管延伸方向平行,第三种垂直于毛细管管壁并指向非润湿相;第三种毛细管力主要起增大非润湿相与孔喉壁之间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在孔喉较粗的介质(如储集层)中该类毛细管力常常被忽略。油气要发生运移,则沿前进方向上的动力必须超过该方向上的毛细管阻力和摩擦阻力。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油气从烃源岩向储层的初次运移过程中,毛细管力是重要的动力,因而在水润湿的条件下,油、气相会在毛细管力作用下自动地由小孔隙和细喉道向较大、较粗的孔隙和喉道内运动。本文从毛细管现象的本质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烃源岩和运载层中不同种类的毛细管力的作用有很大区别:在运载层中,因为孔隙喉道较粗,第一、二类毛细管力起主要作用,第三类毛细管力的作用常常被忽略;而在烃源岩中,由于毛细管半径全面缩小,第三类毛细管力与第一、二类相比急剧增大,导致摩擦阻力剧增,从而成为烃源岩排烃的主要阻力。“毛细管力是排烃动力”这一观点是忽视烃源岩中起决定作用的第三种毛细管力而得出的错误认识。通过对泥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泥页岩中的孔隙主要是“死孔隙”的观点,而烃源岩的排烃则主要是通过微裂隙的突发涌流,微裂隙的开启或产生及涌流的发生则都与激烈的突发构造运动有关。
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模型
童亨茂
2000, 22(3): 201-205.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01
摘要(706) PDF(299)
摘要:
本文在对不同排烃阶段排烃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力学,研究分析了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方式,建立了地应力作用下的微裂缝排烃的理论模型,指出地应力对排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形成排烃的通道(微裂缝)和作为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改变烃源岩的孔隙流体压力)。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分量中对排烃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大差应力;在应力作用下,排烃方向为微裂缝的延伸方向,即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不同类型盆地中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其中挤压盆地影响较大,伸展盆地影响相对最小;盆地构造活动期最有利于排烃。
天山陆内俯冲造山转换带的基本特征
蔡立国
2000, 22(3): 206-209.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06
摘要(832) PDF(468)
摘要:
天山山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复合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挤压效应影向下,发生了陆内俯冲。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相向俯冲于天山之下,造成了山系的急剧隆升和冲断推覆,在构造重荷作用下,沿着天山南、北山前发育了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这一特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共识。然而,天山陆内造山带在形成过程中沿着走向却存在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东、西天山在地壳厚度、山系海拔高度、地震活动烈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总体上以西天山的活动性明显大于东天山为特点。发育于准噶尔地块内的博格达山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山系隆升和褶皱冲断控制其边缘前陆盆地的充填,与西天山相对应。这说明天山陆内造山过程中存在着转换作用,把西天山陆内俯冲的地壳缩短量转换到了博格达山地区,由此平衡东、西天山的差异,故称之为陆内造山转换带。
深盆气成藏条件及其内部特征
张金川, 金之钧, 庞雄奇
2000, 22(3): 210-214.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10
摘要(735) PDF(364)
摘要:
深盆气藏概念的提出和成藏机理研究的突破,尤其是这类气藏通常所蕴聚的巨大天然气储量,引起了中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深盆气藏是一类在成藏机制、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上甚为特殊的非常规类型。深盆气藏的形成以低孔、低渗性致密储层的存在为发育条件,以流体倒置和异常地层压力分布为表现特征,在平面和剖面上表现出了一系列特殊性。本文对深盆气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讨论,期望对我国的深盆气藏勘探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论塔里木盆地非背斜油气成藏条件
陈荣林
2000, 22(3): 215-219.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15
摘要(608) PDF(315)
摘要:
塔里木盆地具备发育非背斜圈闭油气藏的条件。这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叠合盆地,这两类盆地均可发育大型的古隆起和古斜坡。由于其在演化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期海侵和海退,发生大规模的沉降和隆升构造变动,因而形成了各种复杂的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并形成多个大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均可发育和形成非背斜圈闭油气藏,对这一类油气藏进行研究将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广阔的前景。
巴楚地区与塔北地区中新生代油气构造成藏史对比研究
何文渊, 李江海, 钱祥麟, 何际平, 郑多明, 李建军
2000, 22(3): 220-224.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20
摘要(751) PDF(355)
摘要:
塔北隆起和巴楚断隆都经历过前缘隆起这一发展阶段,两者存在诸多共性。笔者通过对比塔北隆起和巴楚断隆中新生代构造发展的异同,认为巴楚断隆存在前缘隆起发育时间晚、破坏严重和距生油中心远等诸多劣势。但巴东斜坡区在后期演化上与塔北隆起更为相近,尤其是其周边背冲断裂带,具有后期构造变形弱、构造位置高、新老圈闭多、油源较丰富等优点,不失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地区。
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关系研究
罗群, 孙宏智
2000, 22(3): 225-231.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25
摘要(625) PDF(353)
摘要:
断裂对油气藏的破坏是一个普通的现象。本文在分门别类解剖断层破坏油气藏典型实例的基础上,探讨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机理,确立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分类指标体系并将断层对油气藏的破坏分为3大类9小类27种类型,建立了断层破坏油气藏的4种模式,最后提出了定量评价断层破坏油气藏的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西北地区中下侏罗统煤成烃源岩评价
刘光祥, 潘文蕾, 邵海宁
2000, 22(3): 232-235.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32
摘要(694) PDF(298)
摘要:
西北地区中、下侏罗统煤层广布,厚度较大;根据对煤的有机显微组分测试及综合统计分析表明,在西北地区,煤岩尽管并不普遍具备高含量的壳质组,但其高含量的富氢基质镜质体却具有普遍规律,富氢基质镜质体的含量占有机显微组分达18%以上,具备了煤成烃的物质基础。另外,本文提出了煤的有机地化参数类比系数法,并对煤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主要盆地煤具有较好-好的生烃能力。煤成烃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探讨
张满郎, 张琴, 朱筱敏
2000, 22(3): 236-240.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36
摘要(809) PDF(432)
摘要: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的各种方案进行回顾与对比,总结了层序地层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阜东斜坡及其外围地区的侏罗系层序地层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该方案将侏罗系划分为6个层序,两个构造层序。
江汉盆地潜江组未熟烃源岩生油量预测的化学动力学法
蒲秀刚, 江继纲
2000, 22(3): 241-244.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41
摘要(784) PDF(290)
摘要:
根据研究区未熟烃源岩样品热解实验求出的表观活化能与生烃率以及指前因子与表观活化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生烃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计算任意埋深处的生烃率及任意埋深段的生烃强度,进而计算生烃量。应用该模型测算了江汉盆地JJ、QQ、XX凹陷潜江组未熟烃源岩在现今的累积生油强度和生油量。通过与其它两种生油量计算方法的对比表明,化学动力学法在生油量定量预测中是实用可信的。
羌塘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石油地质特征和含油远景评价
胡明毅, 龚文平, 文志刚, 肖传桃, 姚政道, 张尚峰
2000, 22(3): 245-249.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45
摘要(621) PDF(330)
摘要:
羌塘盆地是发育在前泥盆结晶基底和上古生界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以中生界海相沉积为主体的复合型残留盆地。它由北羌塘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主要发育三叠系和侏罗系两套生储盖组合。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及侏罗系组合发育良好;中央隆起带内基本没有侏罗系组合,三叠系组合也仅分布于倾伏部位;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组合发育良好,局部范围内也有较好的侏罗系组合。青藏高原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含油远景取决于构造运动的强弱及保存条件的好坏。结合生储盖组合情况,羌塘盆地可分为3类含油气远景区: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和中央隆起带次有利区。
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储集性裂缝预测方法
王端平, 张敬轩
2000, 22(3): 250-255.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50
摘要(716) PDF(360)
摘要:
古潜山油藏的岩性复杂,又经历过风化淋滤和多次构造运动,因此它的储集空间的识别和评价一直是有待攻克的地质难题,尤其是古潜山裂缝性储层的评价更困难。作者以埕北30古潜山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片麻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化的岩心描述、实验室分析、测井分析、地震的相关分析及速度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潜山裂缝性储层的评价和预测方法。该方法对于同类油气藏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松辽盆地莺山断陷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及分布规律
刘为付, 孙立新, 刘双龙
2000, 22(3): 256-259.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56
摘要(773) PDF(445)
摘要:
莺山断陷侏罗系火山岩中发现商业气流,使深层火山岩成为松辽盆地又一个油气勘探目的层。在钻井少的情况下寻找火山岩储气层,利用地震信息预测火山岩分布就成了唯一有效的途径。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地质可对火山岩的分布进行研究。通过火山岩在地震上的反射特征,可预测火山岩的分布范围和厚度;通过钻井地质揭示的地层,可研究火山岩的分布规律。由此,可搞清火山岩的形成及分布。这对松辽盆地莺山断陷侏罗系火山岩储气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松辽盆地北部地下水热对流及油气聚集模型
王建荣
2000, 22(3): 260-264.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60
摘要(731) PDF(316)
摘要:
松辽盆地北部与油气有关的地下水活动可分为沉积水运动和渗入水初生水对流运动两个阶段。地下水矿化度在盆地边缘地区随埋深的增大而增加,中间地区则出现了低→高→低的现象,中央地区随埋深增大地下水矿化度递减。该区地下水矿化度的“倒转”分布规律是因地下水的热对流运动而形成的。根据盆地地下水热对流地质模型建立的油气聚集模型可将油气聚集场所分为3大类:盆地边缘为地下水流动急剧变化区,地下水所携带的油气在有利的圈闭中聚集成藏(C类);盆地中间为由流线Ⅲ-Ⅲ'限制的“死循环”区,流体不与外界发生交替,具有好的油气保存条件(B类);盆地中央区上部为地下水的区域排泄区,利于油气聚集(A2类),中央区下部为两个流动系统交汇区,易形成油气聚集(A1类),此处亦为无机成因气藏的可能分布区。这3类油气藏(A、B、C类)分属不同的油气系统。
舞阳盐湖盆地地层压力特征与成因机理探讨
李兰斌, 孙家振, 陈文礼, 扬云飞, 李丽贤
2000, 22(3): 265-269.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65
摘要(661) PDF(361)
摘要:
本文针对舞阳陆相盐湖盆地盐泥互层的地层结构特殊性,从盆地内异常流体压力分布特征出发,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压力计算结果表明盐湖盆地内异常流体压力可分为浅、中、深3套压力封闭体系:浅层为渐变过渡中等异常高压体系;中间盐泥间互发育段为多套低异常高压体系;深部为突变高异常压力体系。异常压力的形成主要与快速沉降造成不均衡压实引起的非渗透性岩层中流体不能排泄出的欠压实作用有关,还与水热增压、有机物转化成烃及构造挤压等有关。
重整化群法在静北潜山油藏储层渗透性研究中的应用
单业华, 葛维萍
2000, 22(3): 270-275.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70
摘要(724) PDF(330)
摘要:
重整化群法与渗滤理论的结合是目前研究裂缝网络连通性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在静北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中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储层的总体裂缝概率在岩心尺度上都超过临界值,裂缝网络完全能够自由渗滤,这意味着储层总体上等价于高孔隙度的砂岩层;②断层(包括确定断层和小断层)的存在对储层渗透率有着显著影响。当断层起遮挡作用时,在井网间距的尺度上储层渗透率只为数毫达西,因而不利于地下流体的侧向流动;相反地,当断层起导流作用时,储层渗透率随着观察尺度的加大而增加,且在较大的尺度下,断层网络自身能够进行自由渗滤。实际情形应该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岩石含油气性评价方法
刘勇健, 沈军, 刘义建, 王琳
2000, 22(3): 276-279.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76
摘要(656) PDF(314)
摘要:
神经网络计算法是模拟人体经络系统活动的机理来研究事物的新方法。本文运用T.Kohonen提出的SOM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准噶尔盆地的彩南油田一主力油层为例,建立起岩石含油气性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例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法性能良好,是一种岩石含油气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用高温气相色谱分析原油和岩石抽提物中的高分子量烃类
黄海平
2000, 22(3): 280-284.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80
摘要(707) PDF(510)
摘要:
对大民屯凹陷高蜡原油和不同性质源岩抽提物的高温气相色谱分析获取了高分子量烃类的组成及分布信息,在C40以上分布范围内除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外还可观察到完整的异构或环烷烃系列,其丰度与分布特点受源岩热演化程度的控制,这些高分子量烃类的检出为解释高蜡油的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油田水中氨氮两种取样方法所测结果比较
赵凤三
2000, 22(3): 285-286.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85
摘要(576) PDF(229)
摘要:
油田水中氨氮取样采用了两种方法。对于同一样品,一种是现场直接取样进行密封;另一种对样品在现场用1:1H2SO4进行酸化,使水中的pH值在2以下。然后把样品带回实验室马上进行测定。其结果是同一样品不同的取样方法所测的氨氮值大有差别,酸化样所测得的氨氮值大大高于原样所得的值。
数字制图技术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蔡星, 刘斌, 刘敏燕
2000, 22(3): 287-288. doi: 10.11781/sysydz200003287
摘要(729) PDF(224)
摘要: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计算机数字制图技术的应用,是服务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