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4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周荔青, 张淮
2002, 24(6): 483-489. doi: 10.11781/sysydz200206483
摘要(557) PDF(386)
摘要:
该文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等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研究出发,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这些盆地具有以下特征:a)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b)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3类有效生储盖组合;c)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d)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e)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f)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g)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的运聚特征
魏永佩
2002, 24(6): 490-495. doi: 10.11781/sysydz200206490
摘要(694) PDF(459)
摘要:
中国重点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的运聚具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区域构造运动是造成天然气运移的决定性控制因素;流体势决定天然气运移的方向和聚集的场所。在断陷盆地中,天然气以垂向和阶梯状运移为主;在克拉通、前陆斜坡和大型坳陷盆地中,天然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也起重要作用。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异常压力是高压盆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地热对热盆天然气的运移具有一定的影响;盆地的上倾方向和古隆起是天然气运移的指向区。
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成因吗?
夏新宇, 曾凡刚, 宋岩
2002, 24(6): 496-500. doi: 10.11781/sysydz200206496
摘要(1070) PDF(502)
摘要:
国内诸多文献认为构造抬升是异常高压的成因,这种看法忽略了抬升过程中流体温度降低和孔隙体积反弹对流体压力的影响。计算表明,这两个因素不能全部忽略。构造抬升倾向于形成异常低压而不是形成异常高压。由于抬升过程中负载和温度的降低使得不均衡压实作用等因素趋于停止,构造挤压往往是抬升区超压最主要的成因。在晚近期发生过构造抬升的地区,利用地震法预测异常压力分布需要谨慎。构造抬升使得某些盆地(例如鄂尔多斯盆地)含气层系古超压消失,主要原因在于抬升引起的流体状态的变化,而不只是烃源岩的供气量小于天然气的散失量。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与库车坳陷形变特征的对比分析
黄泽光, 翟常博, 徐宏节
2002, 24(6): 501-505.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01
摘要(576) PDF(502)
摘要:
该文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的受力环境、变形层、形变区、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形变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塔西南坳陷的应力特征,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表现为很强的扭动特征,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变化较大,不同区块主形变期及形变特点差异明显,造成深坳陷及麦盖提斜坡带构造类圈闭不发育、断裂垂向输导作用较差。
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靶区选择
云露, 蒋华山
2002, 24(6): 506-511.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06
摘要(613) PDF(661)
摘要:
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南部海相烃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烃源含油气系统。两种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发育层位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处于海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塔河地区主要勘探层位集中在侏罗纪以下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早奥陶世地层不整合-岩溶缝洞型圈闭、石炭纪披覆背斜圈闭、三叠纪背斜-断块圈闭、盐边低幅度背斜圈闭及早石炭世内部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等;处于陆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雅克拉—轮台地区的主要勘探层位是侏罗纪以上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晚第三纪、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构造圈闭、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地层圈闭。在亚南断裂与轮台断裂间应重视对下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披覆背斜圈闭的勘探。
川东北及川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
刘光祥, 陶静源, 潘文蕾, 吕俊祥
2002, 24(6): 512-516.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12
摘要(627) PDF(491)
摘要:
通过对川东北、川东区11口钻井天然气组分及其烷烃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两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明显有别,川东北天然气为过成熟裂解混源气,其中,Ⅱ—Ⅲ1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可能大于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的贡献;川东区建南气田长兴、飞三、嘉一产层天然气多属Ⅰ1—Ⅰ2类型母质烃源岩过成熟裂解混源气;个别天然气表现为煤型气与油型气的混源气,腐泥型有机质的贡献可能大于腐殖型有机质的贡献;石炭系产层天然气可能为志留系所生原油的二次裂解气。
松辽盆地砂岩中成岩次生矿物特征
杨桂芳, 卓胜广, 滕玉洪, 牛奔, 鄂俊杰
2002, 24(6): 517-522.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17
摘要(1000) PDF(412)
摘要:
砂岩在成岩过程中,次生矿物多达20余种。次生石英、钠长石、方解石和浊沸石等的形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砂岩的储集物性。形成次生石英的SiO2主要来源于碎屑长石的溶解粘土矿物的转化。次生长石与长石的钠长石化过程有关,斜长石钠长石化始于成岩早期,而钾长石的钠长石化则需较高的成岩条件才能进行。次生方解石主要为成岩早期的无机CaCO3沉淀。浊沸石则是晚成岩阶段的稳定矿物,并与成岩晚期钠长石化有关。
苏北溱潼凹陷台兴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肖蔚
2002, 24(6): 523-526.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23
摘要(590) PDF(494)
摘要:
台兴油田主要产层的非均质性较为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效果。为了搞清注采层之间的对应性和连通关系,有必要对该区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研究。该文通过变异函数的求取,分析台兴油田储层参数在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建立各储层参数三维定量模型,通过模型的展示对各储层非均质性有一个空间上的了解,有助于油田的合理开发。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赵忠新, 王华, 郭齐军, 甘华军, 韩晋阳, 田晓雪
2002, 24(6): 527-532.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27
摘要(625) PDF(512)
摘要: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的影响和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也进行了探讨。在宏观时间尺度内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是幕式变化的,在微观时间尺度内各种不同的输导体系则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异的特点。在同一个含油气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必须在时空上相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与成藏。
超压传递:概念和方式
刘晓峰
2002, 24(6): 533-536.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33
摘要(891) PDF(742)
摘要:
在超压沉积盆地中,超压传递可能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超压传递是由超压系统释放或泄漏出的超压流体的流动而引起其他压力系统孔隙流体压力增加的作用。根据超压传递的指向,可分为横向传递和垂向传递两类。由超压传递形成的超压称为传递超压。超压传递的作用方式包括超压流体的注入作用、超压流体沿渗透性砂体的运移作用和超压封存箱的膨胀作用。文中还讨论了东营凹陷的超压传递现象。
石油二次运移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邓津辉, 史基安, 王有孝, 王琪, 郭雪莲
2002, 24(6): 537-540.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37
摘要(940) PDF(499)
摘要:
该文采用索氏抽提法获得模拟实验中不同运移距离的油样,用GC/MS对这些油样中的饱和烃、芳烃馏分进行了分析。正构烷烃、烷基菲、烷基硫芴以及烷基芴在石油二次运移初期分馏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极性非常小的正构烷烃进入充满水的疏导层后,受粘土矿物物理吸附的影响较大,导致nC18-/nC19+的峰值比在一定的运移距离内呈现递减的趋势,当物理吸附达到平衡后,nC18-/nC19+峰值比则有明显的递增趋势;极性较大的芳烃馏分在地质色层效应的影响下,烷基菲、烷基硫芴、烷基芴表现出明显的高分子滞后的运移分馏效应;正构烷烃和芳烃馏分在石油二次运移初期首先受到物理吸附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对正构烷烃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远大于芳烃馏分。这些实验认识为合理有效地评价油气运移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研究依据。
煤的二次生烃机理探讨
宫色, 李剑, 张英, 罗霞
2002, 24(6): 541-544.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41
摘要(595) PDF(448)
摘要:
文中利用一种新的气源岩定量评价方法对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煤的二次生烃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两个系列的热模拟实验,即连续生烃热模拟和分段生烃热模拟(模拟沉降—抬升—沉降过程),还探讨了煤岩二次生烃的特点。
注气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机理及实验研究
唐书恒, 杨起, 汤达祯, 邵先杰, 王江
2002, 24(6): 545-549.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45
摘要(794) PDF(543)
摘要:
该文讨论了采用注气方法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的机理,认为注入的气体在增加储层能量的同时,还可以与煤层甲烷产生竞争吸附或置换驱替效应,从而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通过煤对纯甲烷气体和甲烷-氮气、甲烷-二氧化碳二元气体的等温吸附和解吸实验,分别获得了它们的Langmuir方程,并对它们的理论最大采收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含气量相同的情况下,煤层中二元气体的理论最大采收率比纯煤层甲烷的理论最大采收率要高得多。
油气储层钾氩定年中的自生粘土矿物提纯技术及意义
黄宝玲, 王大锐, 刘玉琳, 苗国均
2002, 24(6): 550-554.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50
摘要(687) PDF(409)
摘要:
该实验尝试了一种从沉积岩中分离提纯自生粘土矿物的方法:反复冷冻-解冻法。其改进之处在于利用渗透于岩石样品中的水,在冷冻的情况下体积膨胀,而使岩石颗粒自然散开。实验的大部分岩样用改进的岩样碎样法分离出的粘土矿物,经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鉴定证实,在<1μm粒级时,粘土组分中不含有碎屑的钾长石,而常规法无法达到这一点。另外,随着分离粒级的减小,粘土组分中碎屑伊利石的含量逐渐减少,在<0.2μm时,大部分组分中碎屑伊利石的含量<5%,有的已不含碎屑伊利石。
华北盆地济源凹陷古地温梯度的研究——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应用
赵伟卫, 金强, 王伟锋
2002, 24(6): 555-560.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55
摘要(682) PDF(681)
摘要:
济源凹陷是勘探的前沿地区,许多油气基础地质问题(如古地温)需要解决。由于它的中生代和第三纪具有不同性质的构造和沉积发育史,可能导致古地温和油气地质的差异性。作者通过对中生界和第三系岩心和岩屑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和模拟等工作,认为济源凹陷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古地温梯度分别为2.9℃/100m和3.1℃/100m,阐明了该凹陷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热事件,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的性质变化一致,也说明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是可信的。
优化孔隙度法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原理及实例
何将启, 周祖翼, 江兴歌
2002, 24(6): 561-565.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61
摘要(716) PDF(504)
摘要:
该文探讨了估算地层剥蚀厚度的一种方法———优化孔隙度法。对其原理作了简单介绍,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最后就该方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饱含油岩心样品薄片的制作技术
孙国忠
2002, 24(6): 566-567.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66
摘要(770) PDF(401)
摘要:
通过对储集砂岩、砾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饱含油岩心样品薄片磨制表明,针对不同类型的饱含油岩心样品,在薄片磨制过程中为了保持岩样原始结构和原油原始分布,需要采取不同的磨制过程,其关键是岩样固结技术。制作饱含油岩石薄片可在真空常压下或常温常压下浸透环氧树脂进行固结;饱含油胶结程度低松散状砂岩样品,需先用502胶或环氧树脂胶在载物片上进行固定和固结,并制成平面,然后再进行制片。
苏北盆地台兴油田注水水质对储层的伤害和对策
刘斌, 杨琦, 谈士海
2002, 24(6): 568-572. doi: 10.11781/sysydz200206568
摘要(688) PDF(501)
摘要:
根据台兴油田的储层和流体特征,分析了注水水质对储层的伤害因素和机理。水敏伤害和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产生沉淀和结垢是吸水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及时、定时、定量投加经济高效的防膨剂和防垢剂是提高水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