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黄汲清先生与松辽盆地石油普查
韩景行, 郭正吾
2004, 26(2): 113-114.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13
摘要(617) PDF(399)
摘要:
回顾黄汲清教授对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普查工作的关心和指导,要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1954年,地质部成立普查委员会,李四光部长兼任主任委员,黄汲清、谢家荣任常务委员,负责技术指导.同年12月,根据国务院决定,地质部将石油普查列为重点,普查委员会即改为石油普查主管部门.1954年底至1955年初,为筹备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会议,黄汲清先生在总体部署安排中指出,找油工作应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首先应在一大批大、中型盆地进行,要在四川、鄂尔多斯、华北、松辽、准噶尔、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等盆地安排地质普查队伍,并强调中、新生代大型盆地是主要工作对象.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纪念黄汲清先生百岁诞辰
王金琪
2004, 26(2): 115-120.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15
摘要(752) PDF(635)
摘要:
该文首先阐述黄汲清先生四川盆地油气多旋回理论,列举六大旋回特征.认为四川油气地质的主要矛盾是储层普遍致密化,裂缝研究和寻找孔隙性储层是两条必经之道.深埋还导致四川盆地必然以天然气为主,具有早聚晚藏的基本特点.该文简略讨论了石油资源问题,提出大力运用新技术将会充分释放四川盆地油气潜能.
从东海石油地质工作的重要进展看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一种海沟向洋后退的残余弧后盆地的演化模式
孙肇才
2004, 26(2): 121-137.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21
摘要(620) PDF(563)
摘要:
中国所在的亚洲,是全球地质结构最复杂的一个洲.这里不仅有若干小地块与巍峨造山带形成的镶嵌组合,还有以沟、弧、盆并行发育的长达近20000km的现代大陆边缘.中国地质学家,以黄汲清、朱夏院士作代表,先后以"多旋回"、"3个构造域"(古亚洲、滨太平洋及特提斯—喜马拉雅)和"东西两条锋线"等简明的概括,对中国地质构造以大陆内部为主的内涵,进行了深邃的阐述.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力图以简介东海石油地质进展为契机,在"海沟向洋后退和残余弧后盆地"思想下,对西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及盆地发生规律,作一个尝试性的探讨,并以此来纪念黄汲清院士诞辰100周年.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张福礼
2004, 26(2): 138-142.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38
摘要(632) PDF(621)
摘要:
黄汲清教授和其它诸多地质工作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建造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长期研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发展了多旋回理论,丰富了中国大地构造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指导全国战略找油和油气勘查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纪念黄汲清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作者撰文回顾了鄂尔多斯盆地近50年油气勘查历程中,在多旋回理论指导下,历经艰难取得的丰富油气成果,以及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形成与分布特征、油气勘查思路的深入分析,表达了对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尊敬与怀念.
华北与扬子两板块的拼贴方式与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应变特征
吉让寿, 高长林, 秦德余
2004, 26(2): 143-152.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43
摘要(884) PDF(574)
摘要:
洋板块的消减及其后两侧陆块的拼合,是板块构造作用的两个不同阶段.分隔扬子与华北两板块的古秦岭洋,于晚志留世向北单边俯冲关闭.根据秦岭造山带内发育的大型推覆体构造组合及其配置关系,推覆体岩片内的变质相倒置、推覆岩片内应变标志物的显微构造特征和应变参数的测量及南秦岭大型泥盆纪—石炭纪前陆盆地的厘定,均一致确证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420~380Ma至340~320Ma之间以仰冲兼右行剪切的方式碰撞拼贴.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应变标志物有限应变测量研究表明,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从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应变量不同的应变区:无应变或弱应变区、强应变区、中等强度应变区和强应变区.应变区划分的构造学意义:a)扬子克拉通北缘是寻找古生代油气藏的有利地区;b)南秦岭造山带是晚加里东和海西-印支运动形成的复合山链.通过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包括褶皱特征、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应变标志物的应变特征分析,估算南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缩短量为918.8km.
中国西北地区压性叠加盆地成油特征
康玉柱
2004, 26(2): 153-160.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53
摘要(608) PDF(487)
摘要:
中国西北地区面积260×104km2,已发现100多个油气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经几十年的研究和勘探,归纳总结出了西北地区压性叠加盆地成油特征:多旋回演化、构造变形复杂、多时代烃源岩、多套储盖组合、多期成藏、独特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等.
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古原洋裂谷与地幔柱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2004, 26(2): 161-168.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61
摘要(660) PDF(521)
摘要:
根据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区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发育地幔热柱——大陆裂谷到大洋扩张之间的地幔柱.库鲁克塔格震旦纪火山岩构成一个典型的双峰值火山岩系,主要由酸性火山岩与基性火山岩组成,缺少中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的稀土模式为陡右倾,富轻稀土,与地幔热柱成因的玄武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寒武与奥陶纪由东至西沉积相展布依次为盆地相、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局限-开阔台地相,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因此提出了库鲁克塔原洋裂谷和满加尔初始被动大陆边缘的新见解.环满加尔初始大陆边缘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对盆山耦合研究的新看法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2004, 26(2): 169-175.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69
摘要(728) PDF(460)
摘要:
近年来盆山耦合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对以往和目前研究的认识,认为盆山耦合不仅仅是在垂向上耦合,同时也应该是平面上的耦合.在垂向上体现为造山带与盆地在深部构造的耦合关系;在平面上体现为在区域应力场的环境下盆地与山脉间的构造组合(断裂组合、岩石变形样式、地貌组合等等).因此在盆山耦合研究中不仅要注意物质的平衡,还应该注意两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力学关系.时代比较新以及现代的盆地与山脉的耦合可能是比较普遍的,而较老的则不一定是这样.在研究中还应该注意盆山耦合的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盆山耦合的实质是板块间或块体间的耦合,山脉的形成只是这种耦合作用的结果之一,这也是研究者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
喜马拉雅运动对江陵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杨长清, 陈孔全
2004, 26(2): 176-179.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76
摘要(781) PDF(360)
摘要:
江陵凹陷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3期,对油气运移和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喜山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为新沟咀组油气初次运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期强烈的喜山构造运动时期分别对应于3次排烃期;2)晚期运动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从而影响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油气聚集场所;3)导致构造高位油气充满度下降,而低部位的升高;4)早期、中期运动为油气聚集提供重要的构造条件,而晚期运动对早期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其遭受破坏而形成次生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发现历程及其意义
黎玉战, 徐传会
2004, 26(2): 180-186.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80
摘要(845) PDF(449)
摘要: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是中国石化新星油气分公司"九五"期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在塔河油田勘探评价过程中,勘探家们不断深化油气成藏和聚集规律性的认识,按照"逼近主力烃源岩,以大型古隆起、古斜坡为勘探目标,靠近大型断裂、大型不整合面,寻找大型原生油气藏"的勘探思路,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油气层储层识别和预测、油气层保护、油气层酸化压裂等勘探方法技术系列.塔河油田是我国第一个超深层非常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大油田.塔河油田的发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尽快实现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石油工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苏北盆地阜三段油气成藏规律
周荔青, 刘池洋, 陆黄生, 张淮
2004, 26(2): 187-193.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87
摘要(594) PDF(480)
摘要:
阜三段成油气组合是苏北盆地近年增储上产的主要目的层系.该盆地阜二段中下部半咸水相优质烃源岩是阜三段成藏的主力烃源岩,有利储层则位于阜三段上砂组及阜三段下砂组的上部,与阜二段中下部烃源岩之间夹着厚层生烃能力极差的湖相泥岩,使其生储盖配套性较差,必须依靠断层沟通.受此控制,阜三段油气成藏具明显部位性,主要发育于继承性鼻状隆起带及同生断裂或大型晚期断裂附近.有利的构造格式类型、沉积体系与构造格局、圈闭体的有机配置则是形成阜三段油气藏的必备要素.阜三段油气成藏模式表明,在生储配置不利的区块,应重点围绕继承性隆起带及同生断层或大型晚期断层开展油气勘探.
中国陆相非构造圈闭油气勘探领域
何治亮
2004, 26(2): 194-199. doi: 10.11781/sysydz20040219
摘要(623) PDF(571)
摘要:
中国主要陆相产油区的勘探已逐步进入了以非构造圈闭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按照盆地形成的主控因素和总体构造面貌,依次总结了断陷盆地、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非构造圈闭的发育与分布特点,初步认为以下6个领域值得在勘探过程中加以重视:a)沉积频繁相变区;b)凹陷中的卸载区;c)陡坡坡折带与缓坡挠褶带;d)古隆起围斜、倾没端及上覆地层;e)断块低部位与下降盘;f)复向斜区.鄂尔多斯及东部陆上的松辽、渤海湾、苏北、南阳等盆地已进入以非构造圈闭为主的勘探阶段.而中西部其他盆地及海域盆地针对非构造圈闭的勘探才刚刚开始,存在大量潜在勘探领域.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
李贤庆, 侯读杰, 肖贤明, 阳开林, 唐友军, 包建平, 马安来, 熊波
2004, 26(2): 200-205. doi: 10.11781/sysydz200402200
摘要(707) PDF(543)
摘要:
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绝对浓度的变化,结合烃类生物标志物指标研究,该文探讨了我国渤海海域曹妃甸及临近地区的油气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的油气运移效应.随着运移作用的加强,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下降,"屏蔽"型与"暴露"型或"半屏蔽"型化合物的比值增加.沙垒田凸起油气运移方向是自东向西,注入点在凸起东侧.沙东南构造带油气存在2个运移和注入方向,即北东方向和西南方向.石臼坨凸起及倾没端油气是从西北方向运移和注入的.这与烃类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变化所揭示的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相一致,也与该区油气分布和勘探实践相吻合.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特征研究
王杰, 陈践发, 窦启龙
2004, 26(2): 206-211. doi: 10.11781/sysydz200402206
摘要(772) PDF(601)
摘要:
华北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且沉积岩层巨厚.同时,在华北中、上元古界发现了多处油苗、沥青显示,可能为一套生油层系.通过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有机质热解数据的分析测定,得出了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和Ⅲ型、Ⅰ型干酪根较少,这与根据当时地球上生物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以腐泥型为主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另外,就生油潜力而言,下马岭组的干酪根类型优于其它层位的干酪根类型.文中,还通过系统研究有机质丰度、生烃潜量及其干酪根类型来对各个层系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评价,发现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生烃潜力较好,为3个有利的生烃层位.
探地雷达在露头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露头为例
张兴阳, 罗平, 顾家裕, 曾校丰, 汪圣国, 林鹏
2004, 26(2): 212-216. doi: 10.11781/sysydz200402212
摘要(682) PDF(495)
摘要:
探地雷达方法是一种确定浅层地下介质分布的高分辨率电磁探测技术.国外已将该技术应用到露头地质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如三维储层建模研究、沉积相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三维裂缝成像、浅层断层识别、岩溶地质研究等.塔里木盆地巴楚达吾孜塔格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出露良好,礁滩复合体、火成岩侵入、岩溶地貌等地质现象丰富,使用32~500MHz探地雷达对该区露头进行了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探地雷达的探测深度最大可达20m,分辨率最大可达到分米级.生物礁、水道充填体、浅层小断层、溶洞等地质现象在探地雷达剖面上均有特征性反映,且与野外露头对比良好.这为碳酸盐岩露头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