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31卷  第3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第31卷目次
2009, 31(3).
摘要(948) PDF(805)
摘要:
盆地·油藏
打回老家去——记鄂尔多斯盆地找油(气)的一段历史
孙肇才
2009, 31(3): 207-215.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07
摘要(1326) PDF(898)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近40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工作,因主观认识和客观(地形)上的原因,在早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队伍一度撤出该盆地而转战渭河地堑。1968年底,李四光部长根据他一贯的新华夏构造系找油的思想,坚持油气普查队伍应从渭河撤出并回到盆地中来,即"打回老家去"。接踵而来地质部门在庆参井、华参2井以及石油工业部在庆阳以北以马岭油田为代表的中下侏罗统的突破,迎来了上世纪70年代的长庆油田大会战。再伴随其后吴旗、志丹地区的出油气,一个当时为人称道的"庆、华、吴""油气系统"概念在当地流行起来。伴随近10多年来,石油工业部门对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和庆阳油田的发现,使这个古老的鄂尔多斯盆地真正恢复了它的青春。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期次及勘探方向
尹伟, 郑和荣
2009, 31(3): 216-220.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16
摘要(1427) PDF(851)
摘要:
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垩系油藏存在2期成藏: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中部2,4区块侏罗系、白垩系仅存在1期成藏:早白垩世末—现今。指出各期次油藏的勘探方向:中部3区块北部是寻找早白垩世末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1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次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2,4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原生岩性油藏含油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定量预测
芮捍东
2009, 31(3): 221-226.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21
摘要(1401) PDF(926)
摘要:
利用油藏顶部毛管压力大小、砂体高度以及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就可以控制原生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和油气充满度等含油性特征。通过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可以得到与砂岩含油饱和度相关的储层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变化的特征;砂体的高度与砂体的油气充满度密切相关;油藏顶部毛管压力与围岩所在层位的深度及异常压力大小有关。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以及其中的牛庄洼陷实际的原生岩性油藏的综合分析,得到了油藏顶部毛管压力随深度或压力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一变化规律可以预测处于不同深度或压力系数围岩处的不同高度和物性特点的原生岩性砂体的含油性。
郯庐中段走滑断裂与新滩地区油气成藏关系
彭存仓, 张博
2009, 31(3): 227-230.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27
摘要(1359) PDF(1059)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向主干断裂带,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不仅是一条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走滑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幕次性活动,控制走滑断裂带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而走滑断裂又是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场所。新滩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中断,发育多条北北东和北东向雁行式走滑断裂。北北东方向的主走滑断裂主要沟通油源,是油气垂直运移的优势通道;而北东方向的派生断裂改变油气运移方向,影响油气的二次运移分配,即,主断裂控制油气运移层位及赋存深度,派生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及延伸距离。油气主要在走滑断裂带附近聚集成藏,形成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老英台—达尔罕凸起CO2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吴聿元, 昝灵, 黄军平, 刘池阳, 冯如进, 秦黎明, 张枝焕
2009, 31(3): 237-243.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37
摘要(1457) PDF(887)
摘要: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老英台凸起区广泛分布CO2气层或与烃类气体伴生的CO2,其含量和组成非均质性明显,不同井区或同一井区不同层位气层中CO2的相对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均可能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其成因十分复杂。揭示研究区CO2的成因机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研究区天然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CO2组成、同位素分布特征,结合伴生烃类气体分析,可知研究区深层CO2既有无机成因,也有有机成因,或者两者混合成因。其中,CO2含量相对较高的营城组气层中的CO2主要为无机成因气,而CO2含量较低的登娄库组气层中的CO2为有机成因或有机—无机混合成因。登娄库组有机成因CO2与烃类气为同期成藏;营城组CO2有与烃类气同期形成的,但大规模的无机成因的CO2为新近纪之后晚期成藏的。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模式与富集规律
蔡佳, 罗家群, 甘华军, 陈少平
2009, 31(3): 244-248.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44
摘要(1340) PDF(894)
摘要: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南部2组深大断裂;优越的生油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砂体发育,储集条件良好,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模式配置关系良好,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其隐蔽油气藏类型繁多,可划分为5类19种。平面上,受生油凹陷控制,呈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受温度、压力控制。其油气富集规律特点有:边界大断裂位移变换段是寻找大规模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的有利地区;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深凹区有利于寻找低位扇、白云岩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边界大断裂的两端受其几何样式影响,易形成滚动背斜油气藏。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烃源岩评价
梁世友, 李凤丽, 付洁, 周雨双
2009, 31(3): 249-252.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49
摘要(1357) PDF(954)
摘要: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海域北部,为中新生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尚处于早期评价阶段。通过对盆地东部钻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化参数分析,认为:上侏罗统烃源岩是具一定潜力的中等烃源岩,也是目前发现原油的油源岩和有效烃源岩;下白垩统烃源岩是本区目前最好的烃源岩,但成熟度偏低,应作为具有一定潜力的潜在油源岩或有效烃源岩加以重视。此次研究对该地区烃源岩的认识起了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对油气勘探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地层水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
李继宏, 李荣西, 韩天佑, 马海勇
2009, 31(3): 253-257.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53
摘要(1698) PDF(1012)
摘要: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特征,对马家滩地区现今地层水及流体包裹体所指示的古地层水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地层水与油气藏圈闭演化的特征关系。研究表明,现今地层水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及与其东邻的天环坳陷地区呈东西分带的特征;流体包裹体指示的古地层水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和其东邻的天环坳陷的古地层水性质具有相似性,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在古地质历史时期,其油气聚集成藏处于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在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导致早期油气藏破坏,地表水渗入与油气发生了强烈的淋滤交换作用。
石油地球化学
应用稀有气体同位素判识油田水淹现象——以辽河盆地黄沙坨油田为例
张晓宝, 史朋, 马素萍, 李传浩, 戴本亮, 张瑞, 段国禄, 宋成鹏, 王宏勇
2009, 31(3): 258-261.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58
摘要(1610) PDF(1159)
摘要:
采集了辽河盆地黄沙坨油田注水开采所利用的水源井水、处理后的水源井水、注水井水和生产井原油样品,脱附了其中的水溶气和油溶气,测量了其3He/4He,4He/20Ne和40Ar/36Ar,发现它们可以判识生产井水淹现象和水淹程度。研究表明:(1)黄沙坨油田水源井、处理后的水源井水及注水井中水3He/4He4、He/20Ne和40Ar/36Ar均具有大气成因的特征;(2)黄沙坨油田原油40Ar/36Ar误差范围内与空气值接近,说明原油遭受了水淹,40Ar/36Ar可以成为油田遭水淹的示踪剂,但它与4He/20Ne之间没有线性关系,因此不能反映油田受水淹的程度;(3)黄沙坨油田原油4He/20Ne和3He/4He大于大气值,且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其不但可以作为生产井油层遭受水淹的示踪剂,也可作为油层遭受水淹程度的指标。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混源相对贡献及石油地质意义
李素梅, 庞雄奇, 姜振学, 邱桂强, 高永进
2009, 31(3): 262-269.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62
摘要(1399) PDF(928)
摘要:
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Es3M)岩性型隐蔽油气藏进行了混源相对贡献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Es3M油气藏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28%~85%(均值58.5%~67.7%);中央隆起带Es3M油气藏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9%~81%(均值32.4%~53.6%)。观察到牛庄洼陷靠近深切断层的原油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量高于远离断层的原油。东营凹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中高丰度沙四段"异地源"原油的混源定量结果表明,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不完全受围岩油源条件控制,隐蔽输导体系与常规运移通道可能联合控制油气运移;透镜体油气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的传统观点有待修正,暗示东营凹陷等断陷盆地生油中心广泛分布的岩性油气藏潜伏着巨大的深部油气勘探潜能。定量结果还表明,牛庄洼陷具备为南斜坡提供足够的沙四段成因成熟油气的条件。东营凹陷沙四段源岩的油气潜能可能需要重新评价。
塔河油田岩溶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响应
刘显凤, 蔡忠贤, 云露, 徐微
2009, 31(3): 270-274.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70
摘要(1388) PDF(991)
摘要: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凸起西南缘。该区自加里东中晚期到海西早期经历多次构造抬升,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长期暴露地表,遭受了强烈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表生岩溶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主体区溶洞砂泥质充填物硼、矾、镓、铷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研究,大部分样品表现出淡水岩溶特征,但T615井等4口井溶洞充填物元素地球化学具有海水成因特征,表明石炭纪早期广泛海侵期间产生的混合水(淡水—海水)岩溶作用可能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叠加改造作用。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
国建英, 李志明
2009, 31(3): 275-281.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75
摘要(1310) PDF(1042)
摘要:
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下石炭统滴水泉组烃源岩质量分析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Ⅲ型为主,烃源岩现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良好的气源岩,生气潜力较大。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彩南及陆东—五彩湾石炭系天然气与盆地其它地区不同,其甲、乙烷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值特征(δ13C1>-33‰,δ13C2>-28‰),表现出明显的偏腐殖—腐殖型母质来源,与石炭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对比关系。资源计算证实,石炭系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陆东—五彩湾、莫索湾及其北部是今后石炭系勘探的主要地区。
流体包裹体主要成分及谱学特征研究——以塔河油区下奥陶统储层为例
殷和平, 钱一雄, 陈强路, 顾忆
2009, 31(3): 282-286.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82
摘要(1379) PDF(949)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区下奥陶统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拉曼位移和成分特征、主要成分含量(CO2,CH4,H2O等)与埋藏深度关系等研究发现:①下奥陶统储层中存在2大类8个种类及4种组合的流体包裹体;②下奥陶统储层流体包裹体以富含CO2与CH4烃类包裹体和H2O—CO2盐水包裹体为主;③在单个包裹体中,甲烷拉曼特征峰随埋藏深度总体是升高趋势,而其相对含量则为先升后降;④二氧化碳拉曼特征峰、相对含量随埋藏深度同时呈下降趋势;⑤水的拉曼特征峰随埋藏深度呈一定的非线性变化趋势;⑥气相中甲烷与二氧化碳的摩尔百分含量呈消长关系;它们均可用于推测油气捕获时的成熟度指标,而水的拉曼位移随埋深变化则可间接判断其溶液介质性质。
方法·技术
积雪油气化探方法试验研究
汤玉平, 宁丽荣, 蒋涛, 陈浙春, 陈英伟, 王国建
2009, 31(3): 287-291.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87
摘要(1312) PDF(919)
摘要:
油气化探取样介质主要是近地表土壤和地下潜水,而以积雪为取样介质的化探方法研究国内、外很少报道。选择西北某已知油气藏上方积雪进行了顶空气、荧光等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积雪顶空气甲烷(DC1)、荧光F360、F405等指标的应用效果良好,显示出积雪油气化探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良好应用前景。积雪样品和土样三维荧光特征基本一致,表明积雪样品可以有效应用于油气化探中的油气属性判别。雪是"天外来客",在一定区域内,可以认为雪中烃物质分布是均一的,雪中烃物质含量背景也基本相同,不存在明显差异性。累积到一定厚度的雪对下伏微渗漏的烃起到封盖作用,有空隙间隙且有吸附性的积雪,对深部微渗漏至近地表的烃类起到了吸附、累积、富集作用。冬季近地表土壤中对烃类微渗漏起到"干扰"的微生物作用处于最小态,因而,雪样油气化探异常的干扰因素相对土样要少,这为采集和分析雪介质,并进行油气化探异常评价提供了依据。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石油资源丰度统计模型的建立
鄢琦, 周总瑛
2009, 31(3): 292-295.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92
摘要(1281) PDF(873)
摘要:
根据中国东部断陷盆地21个标准区的石油资源丰度及其相关地质参数的统计数据,通过对石油资源丰度诸地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其主控地质因素。研究认为,石油资源丰度与评价单元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储集层的储层厚度、砂岩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以及圈闭面积系数6大地质因素关系密切。采用地质因素多元回归技术,建立了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石油资源丰度与其主控地质因素之间的统计模型,建立了预测石油资源丰度的数学模型,使石油资源丰度取值更合理和客观,提高了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初步研究
郑伦举, 秦建中, 何生, 李广友, 李志明
2009, 31(3): 296-302. doi: 10.11781/sysydz200903296
摘要(1632) PDF(1535)
摘要:
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是研究烃源岩热演化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现有模拟实验技术主要强调的是温度、压力和时间,忽视了地层流体压力、生烃空间、高温高压地层水及初次排烃等重要影响因素。利用自行研制的地层孔隙热压模拟实验仪,同时考虑影响烃源岩生排烃过程的多种因素,建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技术,对比研究发现:流体压力、生烃空间和高温高压液态水跟温度、时间一样自始至终影响着沉积有机质的生烃演化,只是在不同演化阶段其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在低成熟—成熟阶段,地层孔隙—高温高压液态水热体系对Ⅰ型干酪根黑色泥岩成烃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延缓了油的生成,抑制了气体的生成,改变了干酪根的组成特征,提高了烃源岩的生油潜力。
原油中烷基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研究
张渠, 雍洪, 宋晓莹, 郑伦举, 钱志浩
2009, 31(3): 303-306. doi: 10.11781/sysydz200903303
摘要(1400) PDF(986)
摘要:
运用硅胶三氧化二铝柱+硅酸柱分离原油中的烷基酚类化合物,用BSTFA试剂硅烷化,然后进行色质分析。比较了3种分离方法的优劣,进行了硅烷化等实验条件的试验。研究表明,用硅胶三氧化二铝柱可以对原油中的烷基酚进行富集,由于硅酸的极性较强,因而减少了苯酚和甲酚的损失,同时也降低了非烃中其它极性组分对分析的干扰,延长色谱柱的寿命。烷基酚的含量与水洗和氧化作用有关,水洗和氧化作用越大,烷基酚的含量损失越大。本方法的最大相对偏差小于15%,标样回收率达到89.60%。
洪积扇相厚层砾岩储层流动单元精细划分——以克拉玛依油田八道湾组油藏为例
唐海发, 彭仕宓, 史彦尧, 贾成业
2009, 31(3): 307-311. doi: 10.11781/sysydz200903307
摘要(1520) PDF(944)
摘要:
针对洪积扇相储层沉积厚度大、储集岩性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提出了以地质研究为主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层次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基于流动单元的定义及其地质内涵,根据FZI直方图和累积频率曲线作图法,对取心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以此作为流动单元定量判别的依据,同时辅以物性、岩性、孔隙结构等表征流动单元的定量指标建立流动单元定量识别模式,最后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井间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划分流动单元,精细表征了厚层砾岩储层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与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细硅胶层析柱对饱和烃和芳烃的分离
王汇彤, 魏彩云, 宋孚庆, 孟建华
2009, 31(3): 312-314. doi: 10.11781/sysydz200903312
摘要(1524) PDF(1162)
摘要:
采用实验方法对比研究了细粒硅胶柱与现行的石油行业标准方法分离原油中的饱和烃和芳烃的组成差异。通过实验发现,用细粒硅胶充填的柱子能够使饱和烃和芳烃完全分离,烷基苯和单芳甾组分完全进入到了芳烃中,而现行的石油行业标准方法不能完全将烷基苯和单芳甾组分冲入芳烃馏分。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误差不超过5%,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