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3卷  第4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第4期目次
2011, 33(4).
摘要(264) PDF(298)
摘要:
综合信息
《中国前中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集》问世
江其勤
2011, 33(4): 320-320.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20
摘要(715) PDF(807)
摘要:
一部皆在推动我国海相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快速发展的科学专著——《中国前中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集》,日前,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盆地·油藏
塔里木盆地塔河特大型油气田勘探实践与认识
翟晓先
2011, 33(4): 323-331.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23
摘要(3722) PDF(1247)
摘要:
通过总结塔河特大型油气田所取得的成果与认识,结合不同时期的重大油气发现和理论认识,分析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勘探实践表明,塔河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及后期每次重大的油气突破,都是在理论创新、勘探思路转变、科学的勘探决策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取得的.塔河特大型油气田勘探理论持续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了塔里木盆地其它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领域的油气勘探.
成熟探区勘探发展基本特征
郭元岭
2011, 33(4): 332-335.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32
摘要(1884) PDF(995)
摘要:
若干个成藏体系勘探过程的叠加形成了含油气盆地勘探的周期性特征,勘探发展就是不同成藏体系之间储量增长不断实现接替的过程.加强预探工作,保持合理的资源储量序列,不断提高资源接替能力是老区勘探发展的内在需求.勘探单元是能够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最小地质单元,勘探单元的逐步细分是老区勘探深化发展的标志.善于转换思路才能引领老区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只有做到资源基础保障充分、勘探队伍稳定发展、内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才能确保储量的持续增长.研究成熟探区勘探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勘探管理、勘探战略决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盖层封闭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袁玉松, 范明, 刘伟新, 李双建, 沃玉进
2011, 33(4): 336-340.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36
摘要(1697) PDF(1239)
摘要:
对高演化泥岩的封闭性、盖层厚度与封闭能力的关系、盖层的微观封闭机制以及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定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高演化泥岩只要在后期构造改造过程中没有遭受破坏,同样可以具有优质的封闭性能.盖层封闭天然气的气柱高度与盖层厚度密切相关.物性封闭是盖层最普遍的封闭机理,烃浓度封闭不具普遍性.泥质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可以分建造阶段和改造阶段分别进行定量恢复,建造阶段采用孔隙度-排替压力史法,抬升剥蚀改造阶段采用渗透率-排替压力史法和/或超固结比史法.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地区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钻测井沉积相分析
杨瑞召, 王萍, 张志强, 陈叔阳, 刘微
2011, 33(4): 341-347.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41
摘要(2729) PDF(1106)
摘要:
利用钻测井沉积相分析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巴什托地区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克孜尔塔格组主要形成于浪控无障壁碎屑滨岸沉积环境,前滨亚相包括砂滩、沟槽和砂坝3种微相.单井实钻油气显示:砂滩微相含油气性最好,其次为靠近砂滩的沿岸砂坝,处于上临滨的沿岸砂坝尽管物性较差,但由于与下临滨构成频繁的互层,非常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因此也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
塔里木盆地古隆1井奥陶系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的发现及意义
蔡习尧, 钱一雄, 陈强路, 陈跃, 尤东华, 杨玉芳, 赵丽娜
2011, 33(4): 348-352.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48
摘要(2540) PDF(1099)
摘要: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古隆1井首次发现了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及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其具有与命名剖面、塔河及沙西地区典型钻井剖面基本一致的岩性组合、电性特征及牙形石带,且其地层层序结构独特.岩石学、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群面貌均反映出恰尔巴克组属于斜坡相沉积.地震剖面资料显示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在古城墟隆起西段分布较稳定,且易于追踪对比.其主要分布在隆起边缘的低洼部位及斜坡相的过渡区;在隆起的主体上,分别为沉积缺失与剥蚀缺失.这些发现为古城墟隆起、卡塔克隆起、塘古巴斯凹陷、塔河及沙西地区奥陶系的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构造运动的分析创造了条件.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油气田石炭系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
严继新, 赵习森, 何云峰, 钟学彬, 魏少华, 周刚
2011, 33(4): 353-358.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53
摘要(3023) PDF(951)
摘要: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区块石炭系包括3个组,自下而上为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小海子组.沉积相为碳酸盐岩台地,包括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3种亚相.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夹薄层碎屑岩和膏岩.巴楚组沉积晚期,本区陆源碎屑物质注入急剧减少,形成了一套富含生物碎屑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早中期为蒸发台地夹局限台地亚相沉积,晚期为局限台地环境.小海子期海侵范围扩大,大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沉积.由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周期性,使各种微相类型在垂向序列上呈规律性重复叠置,从而在空间上构成有规律的储盖组合,石炭系共发育3套良好储盖组合,其中小海子组发育2套,巴楚组发育1套.小海子组油气层主要分布在BK4H-麦4-麦6井一带的构造高部位.巴楚组油气层分布于麦10-BK4H-麦6井一带的构造高部位.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HT1井区志留系层序地层分析和隐蔽圈闭识别
周雨双, 李群, 姜海健, 何金海, 张瑜
2011, 33(4): 359-363.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59
摘要(894) PDF(286)
摘要:
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坡折带理论,对塔里木盆地HT1井区的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进行分析,将志留系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和6个体系域.古地貌和沉积相特征研究认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盆地收缩加剧,和田河古隆起进一步隆升形成北倾斜坡,总体以潮坪沉积为主.并总结该区形成岩性圈闭的地质条件,识别出4个形态圈闭.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运移体系与成藏演化
李坤
2011, 33(4): 364-370.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64
摘要(2697) PDF(984)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坡折体系聚砂控藏机制分析
周立宏, 蒲秀刚, 周建生, 肖敦清, 陈长伟, 王书香, 侯志, 林常梅, 夏彦渊
2011, 33(4): 371-377.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71
摘要(3357) PDF(1085)
摘要: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影响.类似于沉积体系,歧口凹陷坡折体系中各种类型坡折带平面上匹配,垂向上共生,其分布达歧口凹陷平面面积的70%以上.坡折带既是物源水下供给通道又是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造就了斜坡及洼陷区的砂体十分富集,砂体分布具有"物源供砂,沟槽输砂,坡折控砂,源型聚砂"的内在机制.广泛发育的储集体使得歧口凹陷古近系油气分布具有满凹含油,叠合连片,优势富集,匹配控藏的典型特征,由此指出了歧北斜坡、滨海斜坡、板桥次凹等的坡折带与洼陷区是目前歧口凹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镇泾油田长8油层组特低渗岩性油藏成藏机制研究
侯瑞云, 柳林旺
2011, 33(4): 378-383.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78
摘要(1813) PDF(985)
摘要:
镇泾油田长8油层具低孔特低渗特征.在储层沉积、成岩作用和储集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性圈闭形成条件、成藏动力、储层流体充注临界物性、圈闭形成和油气充注时间以及高产富集控制因素等方面对镇泾长8特低渗岩性油藏的形成机制开展了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①镇泾油田长8油层组具备形成大中型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②储层沉积微相是岩性油藏形成的基本控制因素;③"三元成藏"(流体充注动力、储层临界物性和成藏窗口)构成镇泾长8岩性油藏形成的主控因素;④油藏的富集高产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控制,并受到天然裂缝的影响.
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罗啸泉, 李书兵, 赵锡奎
2011, 33(4): 384-387.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84
摘要(3727) PDF(971)
摘要: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征.晚三叠世末期,随着秦岭洋的关闭,导致由北向南的侧向挤压,使得米仓山构造带开始隆升,与甘孜-理塘构造带俯冲加剧,剪刀式的挤压作用是龙门山形成的动力机制.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构造样式是推覆构造,可划分成三种构造体系,有利油气富集的构造样式是断展褶皱、断弯褶皱.
准噶尔盆地高压带碳酸盐胶结层的分布及特征
张立强, 罗晓容
2011, 33(4): 388-391.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88
摘要(1863) PDF(1028)
摘要:
利用镜下观察、测井解释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碳酸盐胶结物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高压带内碳酸盐胶结层的分布及形成环境.安集海河组超压带砂岩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连晶状铁质亮晶方解石,胶结层具有低声波时差、较高电阻率、低自然伽马值等特征.纵向上,超压带内的钙质胶结层主要分布于压力释放带及超压过渡带,包括超压顶界上部和下部,超压带内砂岩发育段的顶部和厚层超压泥岩中的岩性过渡带.大部分胶结物具有氧同位素呈高负值的特征,是晚期较高温度环境下,先于或同时于油气运移期形成的.
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输导系统研究
聂逢君, 姜美珠, 李思田
2011, 33(4): 392-401. doi: 10.11781/sysydz201104392
摘要(2180) PDF(1036)
摘要:
通过地震剖面资料解释、伽马测井和声波测井曲线分析,在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输导系统由深大断裂输导体、不整合面输导体和高孔渗海相砂岩输导体联合组成.近EW为主的Ⅱ构造带和珠三南断裂带长期活动为浅部WC9-1,WC9-2和WC19-1油气田与深部烃源岩之间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包裹体测温结果也显示从深部到浅部温度逐渐降低的垂向运移特征.珠海组和珠江组底部均对应着区域性的不整合,且不整合面之上沉积了海进体系域砂岩,砂岩的孔渗性好,且侧向连续性也好,它们在时空上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黄金通道".地震资料解释在T4和T5构造面上显示出2条明显的NW-SE向构造脊,构造脊之下的断裂-不整合-砂岩的精妙组合构成了文昌B凹陷中WC13-1和WC13-2油田的油气运移输导网络.
盆地沉降、抬升过程中源储压差的生排烃效应
马中良, 郑伦举, 秦建中, 李志明
2011, 33(4): 402-407. doi: 10.11781/sysydz201104402
摘要(2078) PDF(995)
摘要:
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演化史可划分为持续沉降加载增压、整体上升卸载减压和全面萎缩调整平衡3个阶段.通过不同演化阶段地层压力的调整,最终实现成烃成藏过程.利用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4个系列不同源储压差下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表明:(1)盆地持续沉降阶段,烃类可以在与烃源岩直接互层的砂岩中聚集,有利于源内岩性圈闭的成藏,但难于远距离运聚成藏.(2)盆地抬升剥蚀阶段,源储压差促进了烃类的有效排出,有利于长距离运聚成藏,压差越大,排油效率越高;且存在源-储压差有效排烃门限值:3~6MPa,只有达到该门限值,即抬升剥蚀300~600m的厚度时烃类才能有效大量排出.(3)源储压差有利于烃类的排出和烃源转化.排烃次数和排烃动力(源储压差)具有互补性,在源岩能提供大量烃类的情况下,排烃次数越多,排烃动力越大,烃类产率越高.
石油地球化学
中扬子南缘王村上寒武统古油藏成藏剖析
李艳霞, 钟宁宁, 林娟华, 龙幼康, 李净红
2011, 33(4): 408-413. doi: 10.11781/sysydz201104408
摘要(1740) PDF(952)
摘要:
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观察、均一温度测定,同时结合盆地模拟及原油裂解动力学计算,对中扬子区南缘永顺王村上寒武统古油藏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认为加里东期,中扬子南缘地区普遍接受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效供烃,局部地区上震旦统烃源岩也形成有效供烃灶,研究区所在的斜坡为油气运移指向区,聚集形成原生油藏.早中三叠世,震旦系和中下寒武统中的原生油气藏在印支构造主幕下发生油气调整,王村古油藏就此形成.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王村古油藏在挠曲构造或逆冲推覆体作用下被深埋,油气藏迅速发生原油裂解,原油裂解气型烃源灶接力供烃,彻底转变为气藏,同时也加速了油气散失的速度.后期在燕山Ⅱ幕强烈改造以及喜山运动的叠加改造下,古油气藏散失殆尽.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油源对比及成因分析
梁世友, 何将启, 倪春华, 李海华, 周雨双
2011, 33(4): 414-418. doi: 10.11781/sysydz201104414
摘要(2805) PDF(932)
摘要:
通过北黄海盆地4口井中6个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盆地中生界的油-源进行了详细对比和原油成因分析.经过轻烃组成、饱和烃和芳烃的色谱、质谱、饱和烃碳同位素等地化参数类比,进一步明确了产于下白垩统的原油来源于上侏罗统陆相淡水型、以Ⅱ2型为主的生油母质形成的烃源岩.同时,地化参数表明,白垩系原油属于带环烷型特征的近石蜡型原油,是具有高蜡低硫、低钒镍比、保存条件较好的陆相成熟原油.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轻质油母源及充注方向
李政, 张林晔, 沈忠民, 郭春清
2011, 33(4): 419-423. doi: 10.11781/sysydz201104419
摘要(3091) PDF(919)
摘要:
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轻质油藏的发现是该区油气勘探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通过稳定碳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认为该原油并非侏罗系与其它层系烃源岩的混源,而是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单源原油.通过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史、车排子凸起构造发育史以及与独山子原油地化特征的分析与对比,认为该轻质油来自车排子凸起南部的四棵树凹陷东南端及北天山山前断褶带,该区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深部断裂垂向运移至新近系沙湾组地层后,再沿车排子凸起的南倾斜面经沙湾组厚砂层向北或北偏西方向侧向运移至车排子地区,并在合适的圈闭聚集成藏.
方法·技术
源岩脱附气和热模拟排出气轻烃对比实验研究
张居和, 霍秋立, 冯子辉
2011, 33(4): 424-427. doi: 10.11781/sysydz201104424
摘要(2609) PDF(929)
摘要:
天然气与源岩对比的依据是源岩脱附气与其生成排出的天然气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然而,对于脱离地下原始环境的源岩样品,采用物理方法脱附的吸附气和化学方法脱附的酸解气,与源岩排出的天然气不一定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通过源岩脱附气轻烃对比实验认为,吸附气与酸解气轻烃特征不同,源岩吸附气应具有源岩生排出的天然气特征;利用低熟源岩热模拟排出气轻烃,分别与热模拟后源岩样品的吸附气和酸解气轻烃对比,源岩热模拟排出气与吸附气轻烃类似、与酸解气轻烃差异较大,源岩吸附气主要反映源岩排出天然气特征,气岩对比应采用源岩吸附气轻烃指标.
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差异实验研究
郭利果, 肖贤明, 田辉
2011, 33(4): 428-436. doi: 10.11781/sysydz201104428
摘要(2989) PDF(1010)
摘要:
对取自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一块湖相未成熟I型烃源岩,应用分步裂解生烃、抽提与族组分分离、配分的实验方法,获得了同一母质来源的合成油(S-油)和似干酪根(P-干酪根)样品.应用黄金管限定体系,对2个样品进行生烃热模拟实验,测定2类热解气体的成分与碳同位素值.研究结果表明,2类气体性质明显不同.与P-干酪根相比,S-油裂解气具有以下特点:在裂解早期阶段,C2-C5重烃含量高,湿度大;C1-C3气体碳同位素轻,两者差值最大可达10‰(C1),14‰(C2)和9‰(C3);(δ13C2-δ13C3)值较大,受成熟度影响大.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δ13C2-δ13C3)-δ13C1和(δ13C2-δ13 C3)-ln(C2/C3)图解能有效区分这2类裂解气.本研究成果为地质条件下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的判别提供了理论指南.
含油包裹体在线激光剥蚀色谱-质谱分析
张志荣, 张渠, 席斌斌, 施伟军, 饶丹
2011, 33(4): 437-440. doi: 10.11781/sysydz201104438
摘要(1647) PDF(965)
摘要:
全新开发的流体包裹体激光剥蚀成分分析系统,利用波长为193nm的准分子激光对单个含油包裹体宿主矿物(如石英)进行剥蚀,释放其中包含的油气组分;通过在线冷阱富集后导入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进行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得到单个流体包裹体中捕获的原油组成地球化学信息,类似于原油、烃源岩等传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包括轻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以及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化合物等均能够从含油包裹体在线激光剥蚀GC-MS分析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