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

童亨茂 曹代勇

童亨茂, 曹代勇.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26(5): 415-421. doi: 10.11781/sysydz200405415
引用本文: 童亨茂, 曹代勇.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26(5): 415-421. doi: 10.11781/sysydz200405415
TONG Heng-mao, CAO Dai-yong. COMPLEXITY CAUSES EXPLAN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S OF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4, 26(5): 415-421. doi: 10.11781/sysydz200405415
Citation: TONG Heng-mao, CAO Dai-yong. COMPLEXITY CAUSES EXPLAN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S OF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4, 26(5): 415-421. doi: 10.11781/sysydz200405415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

doi: 10.11781/sysydz20040541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童亨茂(1967- ),男(汉族),浙江嵊州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盆地构造分析、构造应力场、构造物理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1.3

COMPLEXITY CAUSES EXPLAN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S OF CHINA

  • 摘要: 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表现为: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2)盆地类型丰富,地球动力学环境多变;3)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4)陆相沉积盆地占主体;5)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6)后期改造强烈;7)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8)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9)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简要分析了中国沉积盆地特殊的油气赋存特征。

     

  • [1]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 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成矿[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05
    [2] 刘池洋,赵重远,杨兴科.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7
    [3] 田在艺,史卜庆.中国中新生界沉积盆地与油气成蔵[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26(1):1~5
    [4] 彭作林,郑建京,黄华芳等.中国主要沉积盆地分类[J].沉积学报,1995,13(2):150~159
    [5] 张一伟,陈发景,陆克政等.中国含气(油)盆地的构造格架和成因类型[J].中国科学(D辑),1996,26(6):493~498
    [6] 徐汉林,沈扬,丁晓等.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岭构造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1999,21(4): 285~290
    [7] 汤良杰,金之钧,贾承造等.叠合盆地构造解析几点思考[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3):251~255
    [8] 贾承造. 中国塔里木盆地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448
    [9] 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等.含油气盆地分析[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424
    [10] 李德生. 石油地质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452
    [11] 朱夏. 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32
    [12] 安作相. 中国陆相沉积模式和生储油岩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1995,17(1):1~7
    [13] 王嗣敏,刘招君,董清水等.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机制分析——以松辽盆地为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2):139~144
    [14] 刘泽容,信荃鳞,邓俊国等.断块群油气藏形成机制和构造模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48
    [15] 程学儒. 松辽陆相盆地成因机制与烃类产出[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9(2):9~13
    [16] 邱楠生,金之钧,王飞宇.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复杂地温场对油气生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1997,15(2):142~144
    [17] 金性春. 板块构造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83
    [18] 车自成,刘良,罗金海.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56
    [19]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434
    [20] Tapponnier P.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Asia[A]. In: Coward M P, Reis A C, eds. Collision tectonics[C].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 1986.115~157
    [21] 陈国达.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体系概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455
    [22] 尹赞勋,张守信,谢翠华.论褶皱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5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81
  • HTML全文浏览量:  119
  • PDF下载量:  35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2-20
  • 修回日期:  2004-08-03
  • 刊出日期:  2004-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