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高波 刘文汇 范明 张殿伟 南青云

高波, 刘文汇, 范明, 张殿伟, 南青云.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28(3): 276-280. doi: 10.11781/sysydz200603276
引用本文: 高波, 刘文汇, 范明, 张殿伟, 南青云.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28(3): 276-280. doi: 10.11781/sysydz200603276
Gao Bo, Liu Wenhui, Fan Ming, Zhang Dianwei, Nan Qingyun. STUDY ON GEOCHEMICAL TRACKING FOR THE PERIODS OF RESERVOIR-FORMING OF OIL AND GAS IN THE TAHE OILFIELD[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6, 28(3): 276-280. doi: 10.11781/sysydz200603276
Citation: Gao Bo, Liu Wenhui, Fan Ming, Zhang Dianwei, Nan Qingyun. STUDY ON GEOCHEMICAL TRACKING FOR THE PERIODS OF RESERVOIR-FORMING OF OIL AND GAS IN THE TAHE OILFIELD[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6, 28(3): 276-280. doi: 10.11781/sysydz200603276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doi: 10.11781/sysydz200603276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项目(P0409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波(1969- ),男(汉族),甘肃张掖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2.1

STUDY ON GEOCHEMICAL TRACKING FOR THE PERIODS OF RESERVOIR-FORMING OF OIL AND GAS IN THE TAHE OILFIELD

  • 摘要: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受到高成熟原油充注。塔河油田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成熟度较高,为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物,亦显示了两期充注的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充注时间与后期原油的充注时间相同;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充注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塔河油田至少存在着3次油气充注过程。

     

  • [1] 赵靖舟.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3):378~383
    [2] 王飞宇,金之钧,吕修祥.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54~762
    [3] 陈建渝,刘从印,张树林等.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是成藏史的反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22(6):97~102
    [4] 顾忆.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307~312
    [5] 顾忆,黄继文,邵志斌.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746~750
    [6] 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等.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31~38
    [7] 王铁冠,王春江,何发歧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测算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74~79
    [8] 张水昌,梁狄刚,张宝民等.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的生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02~298
    [9] 陈红汉,李纯泉,张希明等.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J].地学前缘,2003,10(1):190
    [10] 康玉柱.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前景展望[J].中国地质,2003,30(3):315~319
    [11] 徐国强,刘树根,李国蓉等.塔中、塔北古隆起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1):114~119
    [12] 包建平,王铁冠,周玉琦等.甲基菲比值与有机质热演化的关系[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2,14(4):8~13,19
    [13] 皮得斯K E,莫尔多万J M.生物标记化合物——古代沉积物和石油中分子化石的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78~187
    [14] 戴金星,戚厚发.鉴别煤成气和油型气等指标的初步探讨[J].石油学报,1985,6(2):31~38
    [15] 张士亚,郜建军,蒋泰然.利用甲、乙烷碳同位素判识天然气类型的一种新方法[A].见: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石油天然气地质文集(第1集)中国煤成气研究[C]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48~58
    [16] 徐永昌.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84~222
    [17] Chung H M.Origin of gaseous hydrocarbons in subsurface environments: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f carbon isotope[J].Chemical Geology,1988,71:71~ 103
    [18] 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等.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8~21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06
  • HTML全文浏览量:  69
  • PDF下载量:  40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1-24
  • 修回日期:  2006-03-30
  • 刊出日期:  2006-05-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