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周荔青 吴聿元

周荔青, 吴聿元.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4): 334-339.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34
引用本文: 周荔青, 吴聿元.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4): 334-339.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34
Zhou Liqing, Wu Yuyuan. 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4): 334-339.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34
Citation: Zhou Liqing, Wu Yuyuan. 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4): 334-339.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34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3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荔青(1964- ),男(汉族),福建莆田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勘探部署研究与管理.

  • 中图分类号: TE122.3

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

  • 摘要: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 [1] 钱基.苏北盆地油气田形成与分布:与渤海湾盆地比较研究[J].石油学报,2001,22(3):12~16
    [2] 王文军.苏北盆地未熟油与成熟油混合实验分析及应用[J].小型油气藏,1999,4(4):6~10
    [3] 陈安定.苏北第三系成熟演化指标与深度关系的三种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1):58~63
    [4] 孙镇城,杨藩.中国新生代咸化湖泊沉积环境与油气生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3~32
    [5] 王铁冠,钟宁宁.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2~24
    [6] 李亚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控油机制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109~112
    [7] 周荔青,刘池阳.苏北盆地阜三段油气成藏规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87~193
    [8] 吴向阳.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西部油气运移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3):281~287
    [9] 刘小平,徐建,杨立干.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应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94~99
    [10] 朱建辉,江兴歌.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李堡地区新生代演化和油气响应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38~143
    [11] 周荔青,刘池阳.深大断裂与中国东部新生代油气资源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51~60
    [12] 周荔青,卫自立,雷一心.苏北盆地油气富集规律[A].见:孙肇才,王庭斌编.化石燃料地质: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96~213
    [13] 王仪诚,穆曰孔.中国油气区第三系(Ⅵ)·东南油气区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320~32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88
  • HTML全文浏览量:  66
  • PDF下载量:  24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3-08
  • 修回日期:  2007-06-26
  • 刊出日期:  2007-07-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