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9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塔里木盆地塔深1井寒武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翟晓先, 顾忆, 钱一雄, 贾存善, 王杰, 蔺军
2007, 29(4): 329-333.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29
摘要(792) PDF(539)
摘要:
塔深1井是中国及亚洲陆上最深的探井。在埋深8400m左右、温度160℃、压力80MPa环境下的上寒武统白云岩溶洞储集体中发现了褐黄色的液态烃。研究表明,井深6800~7358m的下奥陶统—上寒武统气样的烃类气体含量为97%,干燥系数为0.97,甲烷碳同位素平均值为-37.9‰,对应的气源岩Ro为1.65%~1.91%,属于典型高演化油型干气,天然气轻烃指纹分析表明与塔河天然气具有相似的母质来源;塔深1井(8406.4~8407.37m)液态烃的正构烷烃齐全,OEP为1.029,C21-/C21+为0.49~1.46,Pr/Ph为0.762~0.991,具有植烷优势,反映了还原—强还原环境的海相腐泥型烃源岩;从表征原油成熟度变化的Pr/nC17,Pr/nC18及芳烃甲基菲指数等分析,与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有较大区别,与来自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塔东2井、T904井原油相似,其族组分碳同位素δ13C分布于-29.13‰~-25.84‰,具C27>C28<29甾烷特征,初步认为其来自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而高地层压力可能是其保存的重要原因。
盆地·油藏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周荔青, 吴聿元
2007, 29(4): 334-339.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34
摘要(875) PDF(247)
摘要: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大别山东南缘前陆盆地含油气特征
何明喜, 杜建波, 王荣新, 周建文, 曹建康, 马荣芳
2007, 29(4): 340-344.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40
摘要(769) PDF(248)
摘要:
大别山东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演化历程,具有复合叠合盆地特征。从盆地层序上看,早中生代陆相前陆沉积体系下伏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体系;从烃源岩系和含油气系统特征上看,具有陆相和海相两大套烃源岩系和成油气体系。其中,前陆盆地下伏海相被动陆缘烃源岩的优劣和保存条件是能否形成油气藏的关键。研究证明,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发育优质烃源层系,热演化中等偏高,油气兼生;海相和陆相碎屑岩具有良好储集条件;海相和陆相蒸发相含膏岩系为优质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具有形成油气赋存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江南—雪峰山前缘油气聚集及烃源对比——南方构造问题之三
丁道桂, 刘光祥, 陈玉华, 潘文蕾, 瞿常博, 饶丹
2007, 29(4): 345-354.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45
摘要(656) PDF(366)
摘要:
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SE向NW、由S向N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凤凰县水打田、阿拉营、慈利县南山坪、麻江等一系列裂隙—背斜型(沥青)古油藏。在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上古生界地层中形成赤壁市北门岔、慈利县苗市等断展背斜型油藏及油苗。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这些古油藏(沥青)的形成是在印支—早燕山期接受了中扬子早古生代克拉通周边坳陷的盆地中,斜坡相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及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向台地方向运移时,聚集在推覆体前缘的"X"形裂隙带及断展背斜中成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组合及控制因素
达江, 宋岩, 柳少波, 洪峰, 赵孟军, 傅国友
2007, 29(4): 355-360.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55
摘要(925) PDF(392)
摘要:
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的油气成藏组合后认为,该带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盖层封盖性能较好,并且具备形成异常压力封存箱的条件。根据成藏组合要素和发育匹配关系,将该带的成藏组合分为以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生、三叠系和侏罗系储的下部自生自储型,以及以侏罗系和第三系烃源岩生、白垩系和第三系储的上部下生上储型两大类,进而细分为二叠系—侏罗系深部组合、侏罗系中部组合和第三系上部组合3个亚类。通过对生储盖层演化历史分析,认为成藏组合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断裂构造、盖层和异常压力封闭,明确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上部下生上储成藏组合是最为有利的勘探组合。
中扬子区海相天然气勘探层系及突破方向
张士万, 杨振武, 梁西文, 陈学辉
2007, 29(4): 361-366.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61
摘要(834) PDF(359)
摘要:
中扬子海相地层在地质发展史中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早印支期、晚印支—早燕山期以及晚燕山—喜山期4次大的旋回,大体形成了浅海、前陆坳陷、陆相断陷3大类型的盆地。多期盆地沉积充填、叠加改造,奠定了油气成藏聚集的物质基础。受不同时期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影响,在沉积古地理环境和表生溶蚀作用控制下,形成了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中石炭统黄龙组及中二叠统茅口组等古岩溶型储层。中扬子区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期具备台地边缘礁、滩的沉积背景,同时区内还发育台内礁、滩。此外,志留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广泛发育的砂岩储层,应成为南方古生界勘探的重要领域。这些不同的油气聚集空间,显示区内勘探领域广阔。开展储层沉积相和高精度地震预测攻关研究,弄清不同储层发育的地球物理响应及其分布规律是勘探突破的关键。勘探对策应该立足于寻找大型天然气藏,坚持上、中、下组合并举和多领域勘探兼顾,优选有利勘探区块,实施重点突破。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与油气聚集带
陈强路, 何治亮, 李思田
2007, 29(4): 367-372.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67
摘要(731) PDF(360)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中奥陶世为局限—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奥陶世早期发展为半岛式的孤立台地,发育台缘礁滩相沉积。塔中地区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抬升改造,发育多期不同程度的表生岩溶作用。在不同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构造古地理环境、沉积相组合、成岩改造期次等多因素综合控制,发育表生岩溶型、台缘礁滩型、白云岩型及热液改造型4种类型储层。根据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展布,在塔中含油气区划分出上述4种类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九佛堂组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
王祁军, 昝国军, 方炳钟, 孙超, 张喜林
2007, 29(4): 373-376.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73
摘要(946) PDF(330)
摘要: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属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中九佛堂组发育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以Ⅱ—Ⅰ型为主,九佛堂组下段烃源岩质量优于上段,均已进入低成熟—成熟阶段。生、排烃主要发生在燕山期—晚白垩世早期,五十家子庙洼陷是最重要的生烃洼陷,小井子洼陷次之。阜新期为主要的油气聚集期。受断裂活动和分布控制的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等多种类型的砂体原生孔隙发育,埋深1600m以上的砂体具高—中孔隙度和低—超低渗透率储层物性。沙海组和阜新组的泥岩层是九佛堂组油气藏的区域盖层,九佛堂组的泥岩层可作局部盖层。马家铺高垒带、包日温都断裂带和马北斜坡带与生油洼陷相间,具有良好的生、储配置关系,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指向场所。油气通过断层与砂体共同构成的输导体系运移、聚集至有利的岩性—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中成藏,预测马家铺高垒带北部和包日温都断裂带中段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靖辉, 江洪, 向奎
2007, 29(4): 377-383.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77
摘要(664) PDF(488)
摘要: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地层、构造、沉积相和油气等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统计该区油气藏类型,通过解剖典型油气藏的油源条件、储集层特征、输导特征和圈闭及其保存条件等成藏条件,并结合钻井成功与失利的成效分析,发现车排子地区以岩性圈闭为主,具有良好的油气源条件,断层与不整合组成了良好的阶梯型复式输导系统,有利储集相带及储层物性控制了油气聚集,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最终是否成藏。在进一步集中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认为储层物性和圈闭及保存条件是该区岩性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成岩作用评价
罗月明, 刘伟新, 谭学群, 杨琦
2007, 29(4): 384-390.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84
摘要(933) PDF(305)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地层的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太原组—山一段地层煤镜质体反射率在1.4%~1.5%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0℃,伊/蒙混层矿物中蒙脱石层含量一般小于30%,属晚成岩作用阶段B期;下石盒子组(包括盒一、二、三段)—山二段地层中煤镜质体反射率在1.3%~1.4%之间,盒一、二、三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6℃,伊/蒙混层矿物中蒙脱石层含量主要在32%~36%之间,属晚成岩作用阶段A期;山二段包裹体均一温度比较复杂,认为也为晚成岩作用阶段A期。大牛地上古生界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包括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粘土胶结)、溶解溶蚀作用以及微裂隙作用,储集岩石的孔隙类型主要有(剩余的)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晶间)微孔隙、粒间(粒内)溶蚀孔隙(包括铸模孔隙),微裂隙包括切穿颗粒的和粒缘微裂隙。储层物性主要属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参数显示盒三、盒二、太一和太二平均喉道半径和中值压力评价好于盒一、山一、山二段,排驱压力和最大连通半径也具有相似的特征;盒三、盒二段产能高、压降慢,与微裂隙作用造成渗透率增加有关。
石油地球化学
海相碳酸盐岩排烃下限值研究
秦建中, 刘宝泉, 郑伦举, 张渠
2007, 29(4): 391-396.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91
摘要(656) PDF(298)
摘要:
在灼烧过的方解石和蒙脱石及灰岩和泥岩中分别加入同一种有机质配制成不同有机碳含量的样品进行热解和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海相碳酸盐岩的烃吸附量一般在0.35mg/g左右,变化在0.2~0.85mg/g之间;泥页岩烃吸附量一般在1.25mg/g左右,变化在0.46~2.62mg/g之间。高成熟—过成熟海相碳酸盐岩排烃下限TOC值为0.08%左右,成熟海相富烃碳酸盐岩排烃下限TOC值为0.3%左右,排烃下限TOC值与烃源岩吸附烃含量、干酪根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有关。
苏北盆地油源判别指标研究
陈安定
2007, 29(4): 397-401. doi: 10.11781/sysydz200704397
摘要(665) PDF(333)
摘要:
苏北盆地有上白垩统泰州组二段、古新统阜宁组二段、四段3套油源,母岩干酪根性质和地质环境十分接近,通过一般的地球化学指标很难彻底区分它们,为此因地制宜采用了多参数联合图版以及正烷烃分布、原生甾烷分布、三芳甾系列、二甲基咔唑系列等指标,使3套油源达到有效区分。值得提出的是,用于运移研究的二甲基咔唑系列分布在同源油之间也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并且提供出进一步细分油源的指纹信息。
川东石炭系气藏中固体沥青形成机理探讨
李艳霞, 钟宁宁
2007, 29(4): 402-404.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02
摘要(611) PDF(308)
摘要: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储层中发现的大量固体碳质沥青,通过对其保存产状和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固体碳质沥青主要充填在碳酸盐岩储层的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晶间溶孔)、裂缝及溶洞系统中。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28.83‰~-23.99‰之间,与气藏中储层沥青抽提物中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及沥青质和志留系干酪根碳同位素值相比,其值最重;而甲烷碳同位素值为-37.7‰~-29.2‰,值最轻。固体碳质沥青和甲烷的碳同位素值居于两端,其差值为碳同位素热动力分馏的结果。固体碳质沥青形成机理是原油中芳香烃类富含芳香核的高分子物质缩聚为高碳固体物质的结果。
吐哈盆地胜北凹陷浅层油气源与成藏研究
李延钧, 陈义才, 张艳云, 郭秀英, 杨军
2007, 29(4): 405-410.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05
摘要(715) PDF(281)
摘要:
通过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和油岩生标物综合对比证实,吐哈盆地胜北凹陷浅层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下白垩统火焰山群油气主要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所生,同时一些地区混有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所形成的烃类。研究表明穿越中侏罗统七克台组—上侏罗统齐古组区域盖层的断裂是浅层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不同地区浅层油气运聚时期和来源方式不同,具有"分段捕获"的成藏特征。其中红南—连木沁构造带浅层油气运聚较晚,主要来源于中侏罗统已聚集油气的再分配,为次生油气藏;而胜北构造带浅层上侏罗统喀拉扎组油气运聚较早,主要捕获了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早期低熟生烃产物。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演化
王永建, 王延斌, 郑亚斌, 刘国丰
2007, 29(4): 411-414.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11
摘要(1037) PDF(327)
摘要:
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的埋藏史、温度史、成熟度史及生油史进行研究发现,三垛早期,泰二段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Ro达0.6%,且随着埋深增大,地层温度、烃源岩成熟度和生烃能力也逐渐增加;三垛末期,地层埋藏深度、温度及烃源岩成熟度都达到最大,分别为3000m,110℃和0.8%,同时烃源岩生油量也达顶峰,东部的焦1井高达350mg/g。由此看出,三垛时期是高邮凹陷泰二段烃源岩生、排烃的主要时期。另外,由于三垛时期构造、断层活动强烈,圈闭大多定型,因而综合分析认为,三垛时期也是油气运移、成藏的有利和主要时期。
方法·技术
非均质砾岩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砾岩储层为例
宋子齐, 杨立雷, 程英, 王楠, 丁健
2007, 29(4): 415-419.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15
摘要(1578) PDF(662)
摘要: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砾岩储层以其特高非均质性和复模态孔隙结构特点区别于砂岩储层,受山麓洪积相带、成岩压实及后生成岩变化影响,岩矿组分差异大,颗粒大小不均匀,纵横向相带变化剧烈,层内、层间渗透性变化大。通过对反映砾岩储层特征的多种参数及评价指标的分析,利用砾岩储层储能参数、储量参数、油层分布、规模、连片性、钻遇率、渗透率及其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该区克拉玛依组砾岩储层建立起综合评价参数、标准和权系数,利用灰色理论有机集成和综合了非均质砾岩储层的多种信息,对非均质砾岩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描述。从而,从不同角度分析并阐明了该区非均质砾岩储层静态质量,从宏观上认识和评价微观结构特殊的砾岩储层及其非均质性,有效控制和划分了非均质砾岩储层开发的有利井区、层位及类型,为指导油田开发决策和增产措施提供了有利目标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
郭小文, 何生
2007, 29(4): 420-425.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20
摘要(1068) PDF(303)
摘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陆相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白云凹陷深水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在恢复白云凹陷地史和热史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计算了白云凹陷西凹、主凹和东凹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烃源岩的成熟度史,并分别对比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在白云凹陷西凹、主凹和东凹成熟度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自始新世早期起白云凹陷热流值持续上升,在距今约44Ma时达到最大值大约为77mW/m2,现今热流值为60mW/m2左右。2)白云凹陷西凹、主凹和东凹文昌组烃源岩开始生烃(Ro=0.5%)时间分别为距今43,44,35Ma,达到生烃高峰(Ro=1.0%)时间分别为距今30,35,17Ma,达到高成熟(Ro=1.3%)时间分别为距今25,33,13Ma;而恩平组烃源岩开始生烃时间分别为距今20,30,22Ma,达到生烃高峰时间分别为距今10,22,8Ma,达到高成熟时间分别为距今8,17,0Ma。3)白云凹陷主凹烃源岩生烃时间最早,主生油期时间短,热演化程度最高;东凹烃源岩生烃时间最晚,主生油期时间长,热演化程度最低。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气源岩和原油生物模拟实验研究
罗霞, 刘华, 王玉林, 李文涛, 邓宇
2007, 29(4): 426-431.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26
摘要(661) PDF(304)
摘要:
通过细菌检测实验,系统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生物气源岩中细菌的赋存状况。实验表明,济阳坳陷浅层气源岩中产甲烷菌较为丰富,在2522m深处还有产甲烷菌存在,并且产甲烷菌赋存的源岩与源岩时代无相关关系,只要有适合生物气形成的环境条件,生化作用就可能发生。通过气源岩和原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物模拟实验,分析了济阳坳陷生物模拟气产率、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气源岩还是原油厌氧降解生成的生物气,都只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45℃和65℃是生物气生成的高峰期,生物气产率分布范围为每吨TOC产气20~160m3和每吨原油产气10~15m3;生物模拟实验产物的碳同位素值随温度变化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80.2‰~-41.5‰;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值变化与甲烷碳同位素值变化规律相反;生物模拟气中氢同位素的值则比实际生物气的氢同位素值轻,模拟气中氢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300‰~-350‰,而实际生物气的氢同位素值则分布于-240‰~-270‰。
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与应用
胡明霞, 曹寅
2007, 29(4): 432-435.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32
摘要(807) PDF(316)
摘要:
运用全岩光片、干酪根光片、干酪根薄片和光薄片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观察研究,对各种组分进行特征描述,根据显微组分的成因及光性特征,将其分为原生形态有机质、原生无形态有机质及次生有机质3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的加权系数。应用该方案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1井O2+3q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进行分析,6个样品中有1个为Ⅰ型,3个为Ⅱ1型,2个为Ⅱ2型。
不同煤级煤对二元混合气体的吸附研究
张庆玲
2007, 29(4): 436-440. doi: 10.11781/sysydz200704436
摘要(621) PDF(310)
摘要:
通过长焰煤、焦煤和无烟煤对CH4,N2,CO2单组分和6种不同配比浓度(80%CH4+20%CO2,50%CH4+50%CO2,20%CH4+80%CO2,80%CH4+20%N2,50%CH4+50%N2和20%CH4+80%N2)二元混合气的等温吸附实验研究,探讨了3种不同煤级煤对单组分气体和不同配比二元混合气体的吸附特征。结合煤层气勘探试验井的实测气含量、储层压力等资料,对纯甲烷气体和二元混合气体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进行了实例分析,解释了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含气饱和度出现过饱和达110%的异常现象,认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组分的煤层气,配制与其相同的混合气来进行吸附实验,才能提供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吸附参数和吸附等温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