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因素探讨

程喆 徐旭辉 王荣新 武明辉 辛藜莉

程喆, 徐旭辉, 王荣新, 武明辉, 辛藜莉.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因素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2): 142-147.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42
引用本文: 程喆, 徐旭辉, 王荣新, 武明辉, 辛藜莉.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因素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2): 142-147.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42
Cheng Zhe, Xu Xuhui, Wang Rongxin, Wu Minghui, Xin Lili. Reasons for abnormal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Upper Paleozoic, southern North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1, 33(2): 142-147.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42
Citation: Cheng Zhe, Xu Xuhui, Wang Rongxin, Wu Minghui, Xin Lili. Reasons for abnormal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Upper Paleozoic, southern North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1, 33(2): 142-147.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42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因素探讨

doi: 10.11781/sysydz201102142
基金项目: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XQ-2007-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程喆(1964-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油气勘探规划工作.E-mail:chengzhe@pepris.com.

  • 中图分类号: TE122.1+1

Reasons for abnormal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Upper Paleozoic, southern North China

  • 摘要: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分布广泛,烃源岩厚度稳定,有机质丰度高,多为Ⅱ2—Ⅲ型。经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差异性构造运动改造,致使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参差不齐,这是南华北地区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选区中至关重要的参数。从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对造成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异常的因素分析,认为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以深成热变质作用为主,中生代普遍发生的地壳热隆升造成了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中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是造成局部地区热演化程度较高的根本原因,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及重力滑动作用对热演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有效油气资源分布于围绕现今高演化区的边缘带,即洛阳伊川—巨陵襄城—鹿邑—谭庄沈丘—倪丘集—颜集等地区,是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 [1] 刘光祥,黄泽光,高长林,等.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15-140.
    [2] 焦大庆,张洪年,谢晓安,等.华北南部油气地质条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69-112.
    [3] 陈世悦,刘焕杰.华北地台东部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7,16(4):132-140.
    [4] 王荣新,赵刚,邓世英.南华北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5):499-502.
    [5] 全书进,饶丹.周口坳陷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42-546.
    [6] 全裕科.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油气显示特征及找油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70-374.
    [7] 饶丹,全书进.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剖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6):612-618.
    [8] 解东宁,周立发.南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生烃潜力与二次生烃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34(1):30-33.
    [9] 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6-42.
    [10] 张鹏,王良书,刘绍文,等.南华北盆地群地温场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2):604-608.
    [11] 王传刚,胡宗全,许化政,等.叠合盆地老烃源岩系油气勘探前景评价方法[J].石油学报,2008,29(1):10-22.
    [12] 郭英海,刘焕杰,权彪,等.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J].沉积学报,1998,16(3):44-51.
    [13] 武法东,陈钟惠,张守良,等.华北石炭二叠纪的海侵作用[J].现代地质,1995,9(3):284-291.
    [14] 余和中,韩守华,谢锦龙,等.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44-252.
    [15] 吴文金,刘文中,陈克清.淮北煤田二叠系沉积环境分析[J].北京地质,2000(3):21-25.
    [16] 胡俊卿,严永新,吴官生,等.南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有机质热演化成因类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5):554-556.
    [17] 刘丽,任战利.济源-中牟-黄口凹陷带热演化史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3):355-361.
    [18] 秦建中,李志明,张志荣.不同类型煤系烃源岩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31-136.
    [19] 王国灿,杨巍然.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5);461-467.
    [20] 刘池阳,赵俊峰.南华北地区古生界构造热体制特征研究[R].西安:西北大学,2009.
    [21] 杜建国,张鹏.大别山造山带北部的中生代火山岩[J].现代地质,1999,13(1):57-65.
    [22] 徐世庸.华北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形成条件及远景评价[R].[存放地不祥],1985.
    [23] 曹代勇,王昌贤.豫西煤田重力滑动构造形成条件分析[J].河南地质,1994,12(1):28-34.
    [24] 钟宁宁.曹代勇.华北聚煤区南部煤变质作用类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2,21(3):86-93.
    [25] 张年茂.豫西荥巩-新密煤田太原组、山西组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J].现代地质,1988,2(2):226-240.
    [26] 赵俊峰,刘池阳,王晓梅.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6):15-17.
    [27] 王河锦,周健.关于伊利石结晶度诸指数的评价[J].岩石学报,1998,14(3):395-40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72
  • HTML全文浏览量:  47
  • PDF下载量:  87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1-10
  • 修回日期:  2011-03-15
  • 刊出日期:  2011-04-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