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夏.我国中新生界含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及有关问题[A].中国大地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
[2] |
地质部第三普查勘探大队.陕甘宁盆地石油普查地质成果总结报告.内部资料,1975.
|
[3] |
Watson M P. Plate tectonie history, basin development and petroleum source rock deposition[J].Marine Petroleum Geology,1987,(4).
|
[4] |
孙肇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质构造格局及前中生界油气远景[J].石油学报,1980,1(3).
|
[5] |
Moore P S, Hobday D K, Mai H, SUN Z C. Comparison of selected non-marine petroleum-bearing basins in Australia and China[J].APEA, 26:1.
|
[6] |
孙肇才,谢秋元,叠合盆地的发生及其含油气性[J],石油实验地质,1980,(1).
|
[7] |
孙肇才,谢秋元,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不稳定的克拉通内部盆地的典型[A].中国中新生代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
[8] |
孙肇才.碰撞山链与前陆盆地演化——学习朱夏教授盆地研究思想的一点启示[A].中国油气盆地分析——朱夏学术思想研讨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
[9] |
王双明,吕道生,张玉平.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A],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第18卷,第2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