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9卷  第2期

综合信息
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分析技术成功应用
江其勤
2007, 29(2): 108-108.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08
摘要(468) PDF(372)
摘要: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研究人员与澳大利亚有机岩石学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首次将烃源岩有机质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分析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富氢烃源岩成熟度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专家论坛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金之钧, 王骏, 张生根, 王俊玲, 张发强
2007, 29(2): 111-115.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11
摘要(706) PDF(514)
摘要: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盆地内目前发现的85%的油气探明储量均分布在盐下层系内。盆地内盐下目前发现的含油层系主要有3套: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其中石炭系是盐下最主要的含油层系。滨里海盆地共发育4个二级构造单元:滨里海南部次盆、东部次盆、西部—西北部次盆及中央坳陷,不同区带成藏主控因素不同。在对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基本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带盐下成藏主控因素,指出南部次盆成藏主控因素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分布及下二叠统盐岩盖层分布;东部次盆为石炭系及二叠系储层的分布;西部及西北部次盆成藏主控因素为石炭系及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在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里海盆地盐下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及其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程同锦, 李广之, 陈银节
2007, 29(2): 116-119.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16
摘要(857) PDF(463)
摘要:
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脱气装置结构科学,操作方便,适用于野外现场处理;检测方法的各技术要素保证了烃类气体脱附充分,检测到的烃类组分齐全。研究认为,当前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不能定义为"吸附烃",它的基本原理和烃类气体提取过程决定了其获取的不是吸附烃,因此原生烃的影响往往造成酸解烃构成的异常真假难辨,具有多解性,影响其应用效果。吸附烃法可以弥补目前常用的一些烃类检测法的不足,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提高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效果。
盆地·油藏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丁道桂, 郭彤楼, 胡明霞, 刘运黎
2007, 29(2): 120-127.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20
摘要(863) PDF(526)
摘要: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地壳拆离成若干"薄岩席",并沿拆离面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和推覆,使得板内古生界盆地的沉积盖层产生侏罗山式的褶皱与叠复,层间出现剪切与滑脱等由强及弱的递进变形改造和缩短,以达到中、上地壳剖面的平衡。文中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认为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范畴,而是属于"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属性。它是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进行基底拆离和推覆的,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学来源和主导因素,同时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以广平推覆构造为例
周珍琦
2007, 29(2): 128-132.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28
摘要(738) PDF(355)
摘要:
闽西南地区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存在拆离和逆冲推覆构造2种基本类型。广平地区逆冲推覆构造是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的组成部分,属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其形成和演化受闽西南地区乃至福建和整个华南地区板块构造动力学背景的制约。广平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海西期的陆内裂陷阶段(D3-P2),早印支期的伸展滑脱—挤压变形滑动构造阶段(T1-2),晚印支期向斜构造发育阶段(T3),早燕山早期裂陷和晚期逆冲推覆构造阶段(J1-2),晚燕山早期隆升造山剥蚀和晚期差异沉降阶段(J3-K)以及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阶段(E-Q)。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杜建波, 何明喜, 张艳霞,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2007, 29(2): 133-137.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33
摘要(1058) PDF(440)
摘要: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滑脱层厘定
董臣强, 孙自明, 洪太元
2007, 29(2): 138-142.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38
摘要(806) PDF(506)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地表露头的观察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系统识别和厘定了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新近系塔西河组等共6个与大套泥岩、膏泥岩和煤系地层相关的主要构造滑脱层。不同地区往往发育有一个或多个构造滑脱层,层位上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趋势。构造滑脱层的识别和厘定对该区构造建模和准确落实地下含油气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中国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罗开平, 周祖翼, 何治亮
2007, 29(2): 143-148.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43
摘要(941) PDF(442)
摘要:
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油气勘探业走过了一条搏奕—理性、随机—系统、盲从—高效之路,它的诞生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工具"。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和勘探家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和提出了"成油系统"的思想,并在此后的20年间又相继发展和提出了"源控论"、"定凹选带"等几乎和含油气系统"等效"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在指导我国东部相对简单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石油人在对西部和南方多旋回叠合或改造盆地的"求知"中,在中国盆地的"土壤"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油气保存单元"等更贴近"中国型"盆地风格和特点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取得了在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中国的几辈石油人在"接力棒"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促进了含油气系统思想和中国盆地的"融合",在含油气系统理论体系中添上了浓浓的中国色彩。
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为例
方世虎, 宋岩, 徐怀民, 范瑞东, 刘楼军, 许秀才
2007, 29(2): 149-153.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49
摘要(1037) PDF(472)
摘要:
准噶尔盆地东部自晚石炭世洋壳消减后进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由多个含油气凹陷和凸起构成的构造带,其构造演化历史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裂谷—断陷盆地阶段、断—坳盆地阶段、陆内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结合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演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影响烃源岩的演化进程,控制着含油气系统的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构成含油气系统的运聚、改造和后期保存的关键时刻。
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气成藏研究
杨晓勇, 刘德良, 王佰长, 李振生, 谈迎, 杨强
2007, 29(2): 154-161.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54
摘要(2250) PDF(416)
摘要:
在总结不同成因条件下CO2成藏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气藏分布以及受控的地质—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不同类型火山岩CO2气体脱气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岩性的CO2脱气参数;对韧性和脆性剪切作用的动力变质系统条件下构造变形岩石CO2气体释放量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碳酸盐岩石CO2气体释放量进行了地球化学模拟计算。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火山脱气、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CO2的形成机制以及气体释放量的计算模型。指出了我国无机成因CO2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勘探目标。
多旋回盆地复杂生烃史条件下烃源岩生烃量研究
李慧莉, 邵志兵, 金之钧, 何治亮
2007, 29(2): 162-166.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62
摘要(920) PDF(361)
摘要:
通过热模拟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复杂生烃史条件下烃源岩生烃量的变化特征。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复杂生烃史条件下,烃源岩的生烃量与简单连续生烃相比并不相同。烃源岩两次不连续累计生烃量大于连续生烃量;不同的两次不连续生烃中,烃源岩累计生烃量也不相同。对热模拟实验结果的讨论认为,不连续生烃量与连续生烃量的差别主要反映了生烃过程、排烃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外界环境的影响。多旋回盆地中的古老烃源岩,在漫长而复杂的生烃过程中,其生烃量与简单的连续生烃相比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河流和三角洲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为例
黄石岩
2007, 29(2): 167-171.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67
摘要(799) PDF(337)
摘要:
通过对河流和三角洲相储层的宏观、微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剩余油宏观和微观分布模式,指出河流和三角洲相储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主要集中在边缘相带、断层和砂体尖灭线附近以及井网未控制的部位,受沉积微相、断层、砂体分布和井网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层内剩余油分布受层内非均质控制,剩余油主要在河流相正韵律储层的中上部及三角洲相反韵律储层的中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在孔喉网络中的分布主要有网络状、斑块状、附着状、孤粒孤滴状和油水混相等5种模式。
石油地球化学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原油充注方向及成藏特征
李美俊, 王铁冠, 刘菊, 张梅珠, 卢鸿, 马庆林, 高黎惠
2007, 29(2): 172-177.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72
摘要(905) PDF(596)
摘要:
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花场油气田流沙港组(E2l)油气运移和充注方向,分析了流沙港组三段上部与下部油气成藏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花场油气田流沙港组三段上部(E2l31)原油主要来自花场次凸北东方向的白莲次凹,油气沿流二段和流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流三段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断层构成的输导体系运移至花场次凸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造成流沙港组三段中下部(E2l32—E2l33)相对上部油气藏原油密度略高、成熟度稍低、CO2气含量高、油气产量低的原因在于:受下部反向正断层的控制,流三段中下部原油可能主要来自花场次凸原地流三段烃源岩的贡献。该烃源岩成熟度和生烃潜力明显低于白莲次凹,输导条件也如上部油气藏优越,断穿流三段并切到基岩的深大断裂可能作为火山—幔源成因CO2充注的通道。油藏地球化学为判识油气运移充注方向和成藏特征研究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证据。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常振恒, 陈中红, 张玉体, 彭君, 金振华
2007, 29(2): 178-182.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78
摘要(916) PDF(369)
摘要:
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原油样和油砂样进行了族组分、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的饱和烃含量在38.3%-79.3%;原油碳同位素值分布于-27.0‰~-28.0‰,饱和烃碳同位素值在-27.4‰~-28.7‰,族组分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较小;多数样品Pr/Ph小于0.5,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αααC2920R/20(R+S),C29ββ/(αα+ββ)参数显示处于低熟状态;甾烷系列中C27含量略占优势,重排甾烷含量与成熟度相关,随样品成熟度增高,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值增大,低熟油样品的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值小于0.3。分布在中央隆起带文西断层与文东断层之间地区的样品,其γ-蜡烷含量较高,γ-蜡烷/C30藿烷分布于0.40~0.99,γ-蜡烷/H3122S.分布于2.11~4.15,反映了陆相咸水湖相原油特征。分布于文东断层以东的原油样品γ-蜡烷含量低,γ-蜡烷/C30藿烷分布于0.05~0.15,γ-蜡烷/H3122S分布于0.16~0.28,反映了低盐度的淡水—微咸水相原油特征。
烃源岩中甲基菲的分布及对成熟度参数的影响
宋长玉, 金洪蕊, 刘璇, 王忠
2007, 29(2): 183-187.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83
摘要(1073) PDF(440)
摘要: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部分煤样及渤南洼陷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中甲基菲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沉积环境及生源对甲基菲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渤南洼陷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的湖相沉积中,9-甲基菲丰度大于1-甲基菲;咸水澙湖环境下的烃源岩中3-甲基菲和2-甲基菲相对丰度增加,其甲基菲指数也偏大;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的烃源岩,甲基菲指数偏低。在半咸水—咸水还原环境的富含菌类和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煤中,易于生成9-甲基菲,而在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且以高等植物为主要生源的煤中,1-甲基菲较9-甲基菲丰富。利用甲基菲指数评价有机质成熟度时应考虑生源不同所造成的差别。
鸡西盆地下白垩统煤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
高福红, 高红梅, 樊馥
2007, 29(2): 188-191.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88
摘要(782) PDF(348)
摘要:
应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对鸡西盆地下白垩统煤系烃源岩的泥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岩正构烷烃为前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16或C18,Pr/Ph分布于1.16-2.90,Pr/nC17大于1;煤岩正构烷烃为后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23或C22,Pr/Ph分布于2.86-11.22,Pr/nC17为2.1-3.33;泥岩和煤岩OEPCPI值集中在1.0附近,已进入成熟阶段。生标中泥岩三、四环萜烷/C30藿烷比值为2.37-3.62,C3122S/22(S+R)值为0.57-0.61,Ts/Tm为0.47-0.81,γ-蜡烷/C30藿烷为0.11-0.34之间,规则甾烷内ααα20R构型呈"V"型分布,母质来源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还原环境,沉积介质咸化程度高,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煤岩三、四环萜烷/C30藿烷比值低于泥岩,C3122S/22(S+R)值在0.6附近,Ts/Tm和γ-蜡烷/C30藿烷值极低,规则甾烷ααα20R构型分布呈反"L"型,母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形成于氧化环境,经历了较强的降解作用。
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地区原油差异与成因分析
王东良, 李勇, 敬兵, 李建立, 国建英, 曾昌民, 张现军, 冯晓军
2007, 29(2): 192-198.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92
摘要(759) PDF(336)
摘要:
塔里木盆地柯克亚油气田主要含油气层系为新近系中新统西河甫组(N1x)、古近系卡拉塔尔组(E2k)和白垩系。研究表明,该区原油的物性、族组成、饱和烃色谱、饱和烃甾烷、萜烷、碳同位素和中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在纵向和平面上均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在纵向上,原油密度、咔唑的丰度由下而上逐渐降低,而原油饱和烃含量、C21-/C22+、C21+22/C28+29、C27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碳同位素和气/油比等参数自下而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这些变化趋势主要归结于自下而上的运移分馏作用;而不同层系或同一层系不同油组平面上的特征差异主要受储层沉积相带和物性的制约,是分类聚集作用的结果。
热成熟及水的作用对热解烃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刘金萍, 耿安松, 卢家烂, 王铜山, 杨楚鹏, 金兆勋
2007, 29(2): 199-202. doi: 10.11781/sysydz200702199
摘要(701) PDF(299)
摘要:
对Ⅱ型未成熟源岩采用高压釜热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在有水及无水条件下,生成的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随热成熟作用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水条件下,随热解温度的升高(290-400℃),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呈现富D(2H)趋势,氢同位素发生了20‰左右的分馏;而在有水条件下,由于相同热解温度点所达到的成熟度低于无水条件下的,所以产生的氢同位素分馏相对要小。热模拟实验中水的存在对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热成熟作用及成岩作用过程中的氢同位素交换均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脂类化合物本身的同位素组成,脂类化合物的氢同位素能够用来评价有机质的来源、进行油源对比以及地质历史时期沉积古环境的恢复。
方法·技术
渤海湾盆地新滩油田垦东32—33块隐蔽油气藏研究
胡海燕
2007, 29(2): 203-206. doi: 10.11781/sysydz200702203
摘要(986) PDF(328)
摘要:
渤海湾盆地新滩油田垦东32—33块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薄层河流相砂岩的地震预测是本区滚动勘探开发的关键。为此,应用尚未广泛推广的Conseis系统对研究区进行小波分频域高分辨率处理、测井曲线重构和构造—测井约束非线性反演储层预测,对薄砂层进行有效识别,预测砂体平面分布,结合油水分布特征,指导油气滚动勘探开发。经钻井证实,具有很高的成功率。
统计法在石油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为例
周总瑛
2007, 29(2): 207-211. doi: 10.11781/sysydz200702207
摘要(745) PDF(332)
摘要:
根据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已探明油田储量规模分布特点、历年石油产量和单井发现率数据变化趋势,选用了油田规模序列法、翁氏生命旋回法和勘探效益法3种统计方法,在分析不同方法的数学原理、数学模型、参数特征及适用条件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计算潜江凹陷石油资源量。计算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6 535.2×104t,目前资源探明程度虽然较高,但仍有一定的资源潜力,预计石油待探明资源量有5 202.2×104t,这将为潜江凹陷石油勘探部署和编制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地质依据。
原油轻烃反吹色谱分析
张美珍, 承秋泉, 蒋启贵, 张彩明, 张志荣
2007, 29(2): 212-216. doi: 10.11781/sysydz200702212
摘要(830) PDF(353)
摘要:
利用程序升温进样(PTV)和切割反吹色谱分析技术对原油C15及以前的轻烃组分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压力(P1,P2)、变压时间和变压速率等进行优化选择,在切除中—重质烃类物质、保护分析柱的同时实现了轻烃组分的快速分离分析,几个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都优于GB/T18430.1—2001和美国1998ASTM:D5134—98的要求,分析结果稳定可靠,轻烃指纹参数和正常色谱分析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应用此方法对准噶尔盆地部分原油样品进行了分析,轻烃地球化学参数特征清晰地反映了油样的同源性和运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