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35卷  第4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35卷第4期目次
2013, 35(4).
摘要(731) PDF(653)
摘要:
盆地·油藏
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
吴根耀, 朱德丰, 梁江平, 杨建国, 赵岩
2013, 35(4): 351-363. doi: 10.11781/sysydz201304351
摘要(1327) PDF(993)
摘要:
在全面论述塔里木盆地异常高压气藏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南天山和西昆仑山的山前坳陷的区域演化、异常高压成因、储气构造形成和成藏期,进而提出其成藏模式,探讨异常高压气藏形成的关键和勘探靶区。库车坳陷除依南2气藏为自源型外,其它5个气藏均属晚期充注型;主成藏期是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背斜发育受一组后展式扩展的逆冲断层控制,更新世以来天然气向原储气构造内充注,异常高压是自源型高压和传导型高压的叠加。叶城凹陷柯克亚背斜深部的古近系在中新世成藏,上新世-早更新世随地层褶皱发生调整,属晚期调整的气藏;浅部的中新统气藏则是晚期充注型,除气源岩供气外还有深部的古近系气藏为之供气,应属晚期次生成藏。
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莫午零, 林潼, 张英, 易士威, 王东良, 张亮
2013, 35(4): 364-371. doi: 10.11781/sysydz201304364
摘要(3250) PDF(848)
摘要:
西昆仑山前主要发育下石炭统和什拉甫组、下二叠统普司格组和中侏罗统杨叶组3套烃源岩。通过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烃源岩特征、油气特征和油—源对比与气—源对比分析,指出柯东—柯克亚构造带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类型较好的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源岩,有部分侏罗系和石炭系天然气混入。从柯东1井和柯克亚含油气构造的构造演化、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演化史出发,分析了成藏演化过程,总结出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成藏演化模式,得出其成藏可分为4个阶段:原油初始充注时期、主充油时期、主充气时期和油气调整时期。搞清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为该区甩开勘探、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提供重要依据。
湘鄂西区寒武系层序划分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王必金, 包汉勇, 郭战峰, 陈绵琨
2013, 35(4): 372-377. doi: 10.11781/sysydz201304372
摘要(1469) PDF(838)
摘要:
通过对湘鄂西区寒武系大量露头和钻井剖面的系统分析及对寒武系主要储层样品和下部暗色泥页岩样品的分析测试,认为湘鄂西区寒武系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其层序界面主要为不整合面和岩性转换面;鲕粒云岩/灰岩是寒武系物性最好的储集岩,其主要分布于SQ5的海侵体系域,另外在SQ4和SQ5的高位体系域也有少量发育;寒武系下部暗色泥页岩中有机碳含量相差悬殊,丰度较高的暗色泥页岩主要分布于SQ1高位体系域,之上的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均较低。发育了较厚鲕粒云岩/灰岩的SQ5海侵体系域是常规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而有机碳含量较高的SQ1高位体系域为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研究
马海勇, 周立发, 张小刚, 韩天佑, 李继宏, 刘广林
2013, 35(4): 378-383. doi: 10.11781/sysydz201304378
摘要(1375) PDF(857)
摘要: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测试技术和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对姬塬地区长8砂岩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8砂岩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造成砂岩中原生孔隙丧失;受酸性成岩环境影响,长石类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蚀,产生的溶蚀孔隙有效地改善了孔隙的连通性和渗透性,成岩早期形成的绿泥石粘土膜保留了大量原生粒间孔,保持了较好的储层物性。结合成岩作用和沉积特征,研究区可划分出4种主要成岩相带。长石溶蚀成岩相和绿泥石膜—粒间孔成岩相是最为有利的成岩相带,分布在刘卯塬—堡子湾一带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以及小涧子一带三角洲分流河道交汇处的砂体发育区。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地区延长组长2、长6段流体包裹体研究
曹青, 赵靖舟, 柳益群
2013, 35(4): 384-388. doi: 10.11781/sysydz201304384
摘要(1442) PDF(701)
摘要:
通过单偏光、荧光显微镜和显微冷热台测温观察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段和长6段内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研究,归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分析推测出储层内烃类充注史,并恢复研究区长6段早白垩世末期的古流体势。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延长组内长2段和长6段内主要发生过一期油气充注,对应的地质历史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20~100 Ma)。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研究
陈顺勇, 俞昊, 林春明, 张妮, 张霞, 倪培, 丁俊英
2013, 35(4): 389-394. doi: 10.11781/sysydz201304389
摘要(1837) PDF(920)
摘要: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油主要为中成熟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包裹体显微测温,结合埋藏史—热史、构造演化和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89~93,115.4~126.3,135~147.6℃ 3个区间,认为黄桥地区龙潭组主要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73~70 Ma(晚白垩世),第二期为58~52 Ma(古近纪早期),第三期为45~38 Ma (古近纪中期),以第二期和第三期为主。
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成藏体系及主控因素研究
董才源, 刘震, 刘启东, 罗贝维, 李储华, 王伟俊
2013, 35(4): 395-400. doi: 10.11781/sysydz201304395
摘要(1333) PDF(686)
摘要:
基于控藏断层封闭性能演化、油藏含油层位和戴南组"五高导"泥岩段生烃能力的差异,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成藏体系可分为3种类型,依次为自源型、它源型和混源型油气成藏体系。自源型成藏体系主要分布在邵伯、樊川次凹深处,典型油藏为邵深1油藏;它源型油藏主要分布在马家嘴、周22和邵18等油藏区域;混源型油藏以联3、联7和永22等油藏为代表。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圈闭成藏主要受油源和运移通道控制,即"二元主控"。在成藏体系分布和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黄珏—马家嘴、联盟庄—永安和曹庄—肖刘庄地区是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分布的最有利区带。
不同孔喉匹配关系下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孔喉特征差异
高辉, 敬晓锋, 张兰
2013, 35(4): 401-406.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01
摘要(1365) PDF(978)
摘要:
因沉积和成岩作用改造不同,渗透率相近或相等的砂岩,微观孔喉特征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以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砂岩和牛圈湖地区西山窑组X2砂岩为对象,综合利用物性、铸体薄片和恒速压汞对不同孔喉匹配关系下的微观孔喉特征参数进行了定量对比。结果表明,各渗透率级别样品的孔隙参数差异不大,微观孔喉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发育的溶蚀孔和晶间孔造成X2砂岩的弯片状、管束状喉道含量高,喉道半径小且分布范围窄,对渗透率贡献集中,平均喉道半径和主流喉道半径小、大孔喉比含量高。长6砂岩缩颈状、片状和弯片状喉道发育,喉道半径差异大、大喉道含量高的特征归因于发育的原生粒间孔。不同孔喉匹配关系下的特低渗透砂岩,开发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新生代郯庐断裂活动在莱州湾地区的响应
吴国强, 吕修祥, 周心怀, 余一欣, 田亚, 蒋子文
2013, 35(4): 407-413.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07
摘要(1484) PDF(1077)
摘要:
运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对渤海南部海域郯庐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在研究区内活动演化史及其对该区域内沉积和圈闭的影响。郯庐断裂在研究区渤海南部海域内表现出了明显的花状构造和地层拖曳现象,东支断裂南部的盐构造南北向展布也证实了郯庐断裂新生代以来确实发生过走滑活动;郯庐断裂的活动演化对莱州湾凹陷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渐新世的走滑活动导致了莱州湾凹陷沉积中心向凹陷东北方向发生了偏移,并在深浅层形成了以断背斜、半背斜和断块为主的圈闭。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有效烃源岩的确认及其展布特征
高岗, 王银会, 柳广弟, 陈建军, 周一博, 周在华, 杨智明
2013, 35(4): 414-418.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14
摘要(1406) PDF(783)
摘要:
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基本原理,利用TOC含量与热解S1,氯仿沥青"A"含量的关系确定了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层段有效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其中下沟组有效烃源岩的TOC含量下限值为0.8%,赤金堡组为0.6%。与单井的测井TOC含量预测成果相结合,识别并统计了单井有效烃源岩厚度,最终综合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了主要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展布特征。各层段的有效烃源岩均比较发育,其中以赤金堡组厚度最大,其次为下沟组上段。下沟组下段厚度总体偏低,但北部次凹有效源岩厚度最大亦可达250 m,南部次凹最大为200 m。
巴西海上坎波斯与桑托斯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对比研究
熊利平, 邬长武, 郭永强, 李嵩阳
2013, 35(4): 419-425.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19
摘要(1615) PDF(1141)
摘要:
坎波斯与桑托斯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2个盆地均经历了裂谷、过渡、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阶段,发育盐下陆相层序、盐岩层序、盐上海相层序,形成盐下、盐上2套成藏组合。由于盆地构造格架不同,导致盐岩分布、盐下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加之盐上储层分布的不同,造成2个盆地油气分布特征的巨大差异。桑托斯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外部高地带的盐下领域,而坎波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中部低凸带的盐上储层中。通过分析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地层发育特征、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优选了盐下、盐上成藏组合的有利区,剖析了2个盆地成藏条件的异同,可指导我国石油公司在这2个盆地新项目评价和在执行区块的勘探部署。
油气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下组合油源对比研究
王香增, 任来义, 张丽霞, 贺永红, 杨超, 段昕婷
2013, 35(4): 426-431.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26
摘要(1339) PDF(795)
摘要:
通过对延长组下部地层组合中的长7、长9、长10烃源岩及原油地化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长7烃源岩碳优势指数CPI为1.2,长9和长10为1.09;3套烃源岩中碳奇偶优势比均消失;长7烃源岩中Ts相对含量高于Tm,而长9和长10烃源岩中Ts相对含量低于Tm,说明长7烃源岩的成熟度要高于长9和长10烃源岩成熟度;规则甾烷中其ααα20R构型C27、C28和C29甾烷的分布类型上,长7呈现为"V"和"L"型分布,长9呈现为近"V"字型和反"L"型分布,长10主体呈反"L"型分布。长8原油在研究区西部来源于长7烃源岩,在东部及南部既来源于长7又来源于长9烃源岩;长9原油在研究区西部来源于长10烃源岩,在东部及南部既来源于长9又来源于长10烃源岩;长10原油在研究区南部既来源于长10又来源于长9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邓南涛, 张枝焕, 任来义, 王付斌, 梁全胜, 李宇翔, 李文浩, 赵双丰, 罗梦姣
2013, 35(4): 432-437.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32
摘要(1716) PDF(945)
摘要: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彬长—旬宜—富县地区)延长组不同层段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油页岩的识别标志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岩性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生烃潜力及测井电性特征差异明显,油页岩具有典型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识别标志,分布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显著,靠近湖盆中央的深湖—半深湖相带是油页岩的主要发育区。
梨树断陷主力烃源岩判定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宋振响, 周卓明
2013, 35(4): 438-444.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38
摘要(1563) PDF(714)
摘要:
通过对梨树断陷4套潜在烃源岩生烃潜力特征分析,确定了沙河子组为其主力烃源层,其次为营城组,火石岭组和登娄库组仅在局部地区发育有效烃源岩。采用20余项变量对梨树断陷有机碳含量大于0.5%的烃源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梨树断陷有效烃源岩可以划分为4类,4类烃源岩的沉积环境、生烃潜力、母质来源及成熟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以C类和D类源岩生烃潜力最高,与原油的可比性较好。从平面分布来看,C类源岩主要分布在四五家子、皮家及桑树台深洼深湖相沉积区域;A、B、D类源岩主要分布在苏家屯、双龙次洼及盆地边缘太平庄、七棵树、秦家屯等地区浅湖—半深湖及三角洲平原上的沼泽相沉积区域。
烃气在泥岩和砂岩中的微渗漏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黄臣军, 王国建, 卢丽, 杨帆, 高俊阳
2013, 35(4): 445-448.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45
摘要(1284) PDF(616)
摘要:
利用2个小型的烃气微渗漏实验装置,模拟了泥岩和砂岩中烃气微渗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测点的烃组分含量达到平衡后则相对稳定,且平衡后的各组分占总烃含量的百分比不受测点烃组分及总烃含量大小的影响,而与测点至烃源的距离有关。这一特征在油气勘探上具有2点启示:一是通过实验模拟或实地测量烃组分的平衡时间,可以计算烃气的微渗漏速率,进而可以根据烃气的微渗漏模式来估算油气藏的散失量;二是通过井中化探或气测录井研究烃组分占总烃含量的百分比在垂向地层中的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油气藏的深度。
苏北盆地盐城凹陷阜宁组烃源岩研究与成藏模式
纪亚琴, 刘义梅, 冯武军
2013, 35(4): 449-452.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49
摘要(1432) PDF(698)
摘要:
通过对苏北盆地盐城凹陷阜宁组烃源岩研究,确定阜二段为盐城凹陷最有利烃源岩,结合多项成熟度指标分析及阜二段顶部地震反射层构造图,明确了区内阜宁组烃源岩的成熟生排烃范围,同时结合相关储层横向、纵向上的研究,指出阜三段下部砂体是阜二段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层系,并认为盐城凹陷可能存在"下生上储"型和"上生下储"型两类油气成藏模式,最后指出靠近大断裂的深凹带是盐城凹陷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方法·技术
构造变形与烃类充注一体化物理模拟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王学军, 单亦先, 劳海港, 王勇, 崔营滨
2013, 35(4): 453-456.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53
摘要(1218) PDF(677)
摘要:
复杂断裂带在含油气盆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不仅体现了盆地的构造变形,同时也是盆地中油气运聚的重要区带。通过对比国内外油气充注实验,针对构造变形及烃类充注实验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攻关,如构造模型的保护问题、密封问题、烃类着色问题等。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构造模型,防止模型的二次变形;针对装置不同构造部位密封的需求,分别研制了不同型号的密封胶;对于烃类充注放大、缩小的假象,通过添加吸色介质来真实地反映烃类充注过程。实践证实,所做的模拟实验能较好地再现地下真实的构造变形及其烃类充注过程。
牛庄洼陷南斜坡沙河街组原油成因类型的多参数聚类分析
宋成鹏, 罗晓容, 郝雪峰, 向立宏, 刘克奇, 张立宽, 雷裕红, 程明, 杨彬
2013, 35(4): 457-463.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57
摘要(1255) PDF(655)
摘要:
通过牛庄洼陷源岩抽提物异戊二烯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甾、萜烷化合物等多种地化参数的对比,优选出植烷、伽马蜡烷、升藿烷系列、甲藻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生标化合物构成源岩特征指纹参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沙河街组原油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可以划分为3类:Ⅰ类原油与沙三源岩聚为一类,具有低植烷丰度、低伽马蜡烷丰度、低C35升藿烷丰度、低甲藻甾烷丰度和低4-甲基αααC29甾烷丰度的"五低"特点,体现了来源于弱氧化、低盐度环境下形成的沙三下亚段源岩的地化特征;Ⅱ类原油与沙四源岩聚为一类,具有高植烷丰度、高伽马蜡烷丰度、高C35升藿烷丰度、高甲藻甾烷丰度和高4-甲基αααC29甾烷丰度的"五高"特点,体现了来源于强还原、高盐度环境下形成的沙四上亚段源岩地化特征;Ⅲ类原油和沙三、沙四源岩没有显著的聚类关系,也与孔店组原油和源岩地化特征不同,而其主要聚类参数的均值均处于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源岩的均值范围之间,推测可能为2套源岩生成原油的混合油。
稠油非线性渗流测定方法研究
汪伟英, 喻高明, 柯文丽, 王雨, 戈月
2013, 35(4): 464-467.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64
摘要(1568) PDF(743)
摘要:
稠油由于其非牛顿特性,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与常规原油不同,一般表现为非线性渗流,其特征之一是可能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只有当驱替压力梯度超过启动压力梯度时稠油才开始流动,且渗流规律偏离达西定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设计了合理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利用天然岩心与实验室配制的模拟油,设定不同的驱替流量来测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实验测量启动压力梯度过程中驱替流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驱替流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测量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会受到驱替流量的影响。因此,在测量岩心真实启动压力梯度的过程中,实验方法和驱替流量的选择不容忽视。
Leica QWin_V3图像处理软件在烃源岩有机岩石学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谢小敏, 腾格尔, 仰云峰, 胡明霞, 边立曾
2013, 35(4): 468-472. doi: 10.11781/sysydz201304468
摘要(1506) PDF(719)
摘要:
全岩光片有机岩石学分析中有机显微组分的定量统计是一项较繁琐的工作。Leica QWin_V3图像处理软件能对图片中相似光性特征的部分进行选取及定量计算,采用该软件进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定量分析,能较好地对同一视域中灰度或颜色相近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选取及面积定量计算。通过对煤样中有机显微组分的面积定量统计显示,该软件的应用可较客观快速地进行有机显微组分定量分析,提高全岩有机岩石学分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