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35卷  第5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35卷第5期目次
2013, 35(5).
摘要(596) PDF(639)
摘要:
盆地·油藏
下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选区评价研究
金之钧, 刘光祥, 方成名, 张长江, 彭金宁
2013, 35(5): 473-479. doi: 10.11781/sysydz201305473
摘要(1161) PDF(926)
摘要: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源—盖控烃”出发,通过对加里东末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末期及现今等关键时期烃源灶与盖层的匹配组合关系研究和有利油气聚集与保存区的预测,利用多层多期多元复合成藏预测模型预测了有利油气勘探区。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东段油气成因及来源
李林, 陈世加, 杨迪生, 路俊刚, 邹红亮, 袁波, 刘超威, 张焕旭, 徐怀民
2013, 35(5): 480-486. doi: 10.11781/sysydz201305480
摘要(1057) PDF(705)
摘要: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东段业已形成规模油藏,原油密度高、粘度大,区域上存在多个生烃凹陷,纵向上存在多套源岩,均具供烃可能性。对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该区原油碳同位素较轻,C28甾烷丰度较高,轻烃成熟度高于本身和五彩湾凹陷的二叠系烃源岩,原油和储层抽提物饱和烃色谱不完整,轻组分和正构烷烃严重损失,是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来源的成熟阶段产物并遭生物降解。对天然气组分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天然气为干气,乙烷碳同位素较重,甲烷碳同位素较轻,并与生物降解油伴生,为原油菌解气与石炭系高—过成熟阶段产物混合的结果。下一步勘探应往东道海子凹陷延伸,构造下倾部位保存条件好,且降解稠油可与致密储层共同封堵形成岩性圈闭,捕获凹陷较高成熟阶段油气。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成藏主控因素探讨
赵永强, 张根发, 王斌, 罗宇, 周雨双, 林学庆, 陈绪云
2013, 35(5): 487-494. doi: 10.11781/sysydz201305487
摘要(1226) PDF(870)
摘要:
孔雀河斜坡油气形成与加里东晚期古构造密切相关,古构造背景是成藏的必要条件,烃源岩生排烃高峰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孔雀河斜坡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具有古构造背景的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该区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其在加里东中晚期演化达到成熟—过成熟,在后期的演化中不具有二次生烃能力,圈闭形成期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及燕山中期。成藏期次分析、勘探实践、原油裂解气形成条件等进一步支持孔雀河斜坡所发现的油气可能为早期原生油气藏。
不整合面下缝洞岩体油气运聚模型——以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为例
郭秋麟, 杨文静, 肖中尧, 卢玉红, 谢红兵, 高日丽, 黄少英
2013, 35(5): 495-499. doi: 10.11781/sysydz201305495
摘要(1197) PDF(822)
摘要:
使用传统的容积法难以准确计算不整合面下碳酸盐岩缝洞岩体内油气的资源量或储量。该文从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的角度,提出三维侵入逾渗模型(3D-IP)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模型核心思路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根据构造、孔隙度和油气源供给量模拟油气的运聚。模型有3个要点:(1)沿最小阻力方向追踪油气运聚路径;(2)遇到障碍时油气沿初始路径回注;(3)动阻力平衡系统被破坏时油气改变路径,寻找最薄弱节点继续运移。模型可以弥补容积法的不足,并能在预测资源规模的同时,指出资源的分布位置。通过随机模拟实验和塔中S6区块的实际应用,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根据S6区块模拟结果的分析,预测了该区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围斜中下奥陶统顶部暴露剥蚀的证据探讨
马庆佑, 沙旭光, 李宗杰, 曹自成
2013, 35(5): 500-504.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00
摘要(1067) PDF(717)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围斜地区中下奥陶统顶部是否存在暴露剥蚀,对明确该地区的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下一步勘探方向至关重要。通过对新三维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已钻井Ro热演化剖面及裂缝充填方解石δ13C、δ18O同位素特征的分析,初步认为受加里东中期Ⅰ幕构造运动的影响,塔中北围斜地区中下奥陶统顶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露剥蚀,临近塔中Ⅰ号断裂带的地区剥蚀程度增大,这将会提升该地区加里东中期Ⅰ幕风化壳岩溶领域的油气勘探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特征与成藏史研究
吴青, 许化政, 周新科, 那未红
2013, 35(5): 505-510.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05
摘要(1109) PDF(704)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在埋藏早期因释放有机酸而使地层水呈弱酸性,含氧羧酸溶蚀铝硅酸盐生成大量孔隙而使砂岩易于压实,其后的地层升温促进Al3+和Si2+的络合物分解生成SiO2、自生粘土和铁方解石,导致砂岩区域致密化。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导致煤系大量生烃和地层水汽化,促使高压流体(甲烷+水蒸气)充斥整个封存箱,形成盆地级高温高压气藏。晚白垩—古新世盆地区域性抬升剥蚀导致煤系埋藏变浅,地温梯度降低,使地层中甲烷被保留而水蒸气凝析成水,高温高压气藏逐渐转化为低温负压气藏。
苏皖沿江火山岩盆地燕山期深部构造—热作用与无机气藏
范小林
2013, 35(5): 511-514.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11
摘要(1007) PDF(1009)
摘要:
苏皖沿江带展布的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与燕山期构造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岩浆喷溢、侵入和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火山岩盆地勘探地球物理资料,关注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深部构造—热作用及其地质响应,探讨沿江一带火山岩盆地内部勘探、发现非常规新能源的可能性,进而展望火山岩盆地无机气藏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体系
何江, 胡欣, 张本健, 尹宏, 马华灵, 聂舟, 冯春强, 陈超, 陈博
2013, 35(5): 515-522.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15
摘要(1279) PDF(705)
摘要: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砂砾岩型储层分布面积广,为盆内碎屑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领域。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地层及砂砾岩追踪对比、典型相序精细描述等方法,首次对地质背景、物源展布规律、沉积体系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奠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沉积早期“西陡北缓”的古构造格局的基础,东北侧米仓山前缘为向盆内形变强度逐减的紧密阶梯状冲断褶皱带,有利于沉积物长距离搬运,为盆内的主要物源。西北侧龙门山表现为挤压造山运动,地势较陡,季节性山区河流在山前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扇体,为次要物源。山前—盆内依次发育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刘志峰, 王升兰, 印斌浩, 张洋, 肖伶俐
2013, 35(5): 523-527.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23
摘要(1180) PDF(881)
摘要: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特征的对比发现,2个坳陷内的湖相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即珠Ⅲ坳陷湖相发育程度明显小于珠Ⅰ坳陷。综合分析认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裂陷期珠Ⅲ坳陷拉张程度小于珠Ⅰ坳陷,导致其不利于湖相发育。裂陷期坳陷的拉张程度受控于多种地质因素,包括应力方向、基岩岩性、区域断裂等。珠Ⅰ、珠Ⅲ坳陷在基底岩性、凹陷分布格局、基底大型隐伏断裂的影响、控凹断裂走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因素控制了坳陷拉张程度的差异性,也控制了湖相分布的差异性。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沉积特征
斯春松, 陈能贵, 余朝丰, 李玉文, 孟祥超
2013, 35(5): 528-533.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28
摘要(1439) PDF(952)
摘要: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主要为湖泊和三角洲相沉积,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碳酸盐岩和细粒级碎屑岩。发育上、下2个致密油甜点体,下甜点体以细粒级碎屑岩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远砂坝和席状砂是储层甜点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而上甜点体以碳酸盐岩类沉积为主,微相类型为滨浅湖滩坝。上、下甜点体厚度大,分布稳定,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砂岩为例
郭松, 谭丽娟, 林承焰, 李红南, 吕修祥
2013, 35(5): 534-538.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34
摘要(983) PDF(861)
摘要:
在对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为砂泥薄互层状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呈严重不均一性,不同井区、不同砂组含油特征迥异;成岩作用导致该区储层质量差异较大,储层质量与含油气性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空间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充满度及宏观分布特征。模拟实验显示,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的配置关系会影响油气的富集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带来的影响。
中卢卡尼亚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岩建隆发育主控因素及其油气意义
马良涛, 王春修, 郑求根, 雷宝华
2013, 35(5): 539-544.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39
摘要(1178) PDF(1044)
摘要:
中—晚中新世,中卢卡尼亚盆地以发育碳酸盐岩建隆为特征,碳酸盐岩建隆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强度、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1)中—晚中新世,盆地稳定的构造背景有利于碳酸盐岩建隆的生长;2)渐新世—早中新世,伸展、走滑作用形成的北东—南西向地堑、地垒构造控制了碳酸盐岩建隆的类型和分布;3)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影响碳酸盐岩建隆生长的旋回性;4)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和上新世,由盆地南缘、东南方向输入的陆源碎屑物质,抑制了碳酸盐岩建隆的生长,并使得其储集物性出现平面上的差异。最后,分析了碳酸盐岩建隆的油气储盖组合特征及其内部油气聚集影响因素。
油气地球化学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烃源岩硫含量分布与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付小东, 邱楠生, 秦建中, 滕格尔, 刘文汇, 王小芳
2013, 35(5): 545-551.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45
摘要(985) PDF(816)
摘要: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烃源岩相对该区陆相烃源岩总体富硫,且不同层位、同层位不同岩性烃源岩硫含量差异明显,总硫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烃源岩中各种形态硫以有机硫和无机黄铁矿硫为主,单质硫在海相烃源岩中较常见,但占总硫含量的比例低。海相烃源岩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大,主要在-35‰~30‰,有机硫和单质硫同位素相对偏负,均值分别为-8.68‰和-5.65‰;黄铁矿和硫酸盐硫同位素则相对偏重,均值分别为4.15‰和2.19‰。
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油田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探讨
白玉彬, 高振东, 李忠锋, 张志升, 朱杰, 郑卉
2013, 35(5): 552-558.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52
摘要(936) PDF(723)
摘要:
陕北斜坡中部杏子川油田延长组原油物性、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萜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地质综合分析显示,不同层位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长4+5、长6原油性质基本一致,具有同源属性,其差异性可能主要与运移分馏效应以及原油成熟度有关。长9、长10原油与长4+5、长6原油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其具有不同的母源属性。Ts/Tm、C29ββ/(ββ+αα)、αααC2920S/(20S+20R)等反映原油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长9、长10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长9和长10原油规则甾烷含量显示具有不同的成因。地质综合分析和油源对比表明:长4+5、长6原油均来自于长7生油岩,长9原油来自于其顶部的李家畔页岩,长10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长92有效烃源岩。
塔中北坡SH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马中远, 黄苇, 李婧婧, 杨素举, 朱秀香, 张黎
2013, 35(5): 559-563.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59
摘要(803) PDF(787)
摘要:
塔中北坡SH9井区在柯坪塔格组下段首次发现了中—轻质黑油,具有低粘度、低含硫、低凝固点、高含蜡等特征。族组分中总烃含量、饱芳比均较大,碳同位素轻,小于-31‰。正构烷烃总体为单峰、前峰型分布,正构烷烃保存相对完整,但有轻微的“鼓包”(UCM峰),具有轻微生物降解的特征;CPI值为1.04~1.05,Pr/Ph值为0.84~0.94,不具备奇偶优势,有明显的植烷优势。规则甾烷均呈“V”字形分布,C2820R甾烷相对含量小于25%,C29甾烷含量高于C27甾烷,重排甾烷、升孕甾烷和孕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三环萜烷系列的丰度高于藿烷系列,并在三环萜烷中表现为C23三环萜烷的丰度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也较高。原油具有硫芴优势,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欠发育;成熟度指标表征其为成熟油。认为该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贡献不明显。
方法·技术
页岩气勘探选区评价方法探讨
刘超英
2013, 35(5): 564-569.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64
摘要(1128) PDF(1136)
摘要:
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油公司及地区的页岩气勘探选区评价方法及参数,在分析页岩气勘探选区评价关键问题的基础上,突出页岩气的富集性和可采性,建立了页岩气“富集概率—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及数值化计算公式,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类,应用该方法针对中国石化川东南部分区块进行了选区评价。
井下烃类气体溶入系数求取的实验模拟及其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杨明清, 李三国, 王成彪
2013, 35(5): 579-582.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79
摘要(972) PDF(601)
摘要:
钻头破碎地层后,地层中的烃类气体组分由钻井液携带至地面,一部分随即散失在空气中,一部分溶解在钻井液内,检测溶解在钻井液内烃类气体组分的体积及体积分数是发现和评价油气显示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烃类气体组分溶入钻井液的能力是不同的,只检测溶解在钻井液内烃类气体组分,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评价井下油气藏。为此,首次提出“溶入系数”概念及求取方法,借助钻井液高温高压旋转模拟装置,进行了不同烃类气体组分在井下高温高压流动状态下溶入钻井液能力实验,得出不同体积烃类气体组分在井下状态下的“溶入系数”。根据不同烃类气体组分的“溶入系数”,可计算出地下岩层某种烃类组分真实含量,更加客观地反映地层含油气信息,有利于油气显示的及时发现和准确评价。
低渗油藏CO2混相驱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
章星, 杨胜来, 文博, 李芳芳, 陈浩, 聂向荣, 丁景臣
2013, 35(5): 583-586. doi: 10.11781/sysydz201305583
摘要(1027) PDF(729)
摘要:
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CO2混相驱过程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将CO2混相驱过程分为原始油相带、注气前缘带、混相油带和注气后缘带,主要采取短岩心驱替实验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低渗透岩心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图都呈凹型分布,存在非线性流动和线性流动。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流体粘度、有效渗透率、流体密度和气油比等。启动压力梯度与岩心渗透率成幂函数变化,指数为-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