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5期

目次
目次
2025, 47(5): .
摘要:
盆地·油藏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北区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类型
蒋一鸣, 赵洪, 唐贤君, 姜雪, 徐振中
2025, 47(5): 941-950. doi: 10.11781/sysydz2025050941
摘要(10) PDF(1)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北区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认识不清,制约了对该区宝石组储层与烃源岩的评价,阻碍了油气勘探进程。在对宝石组地层重新厘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古生物学、微量元素分析、岩心观察、粒度分析与测井相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9口井的宝石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宝石组沉积相类型。研究表明,平北区宝石组藻类和孢粉含量低,孢粉以喜湿蕨类孢子为主,沟鞭藻、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等海相化石含量较少,表明宝石组沉积时期为半咸水的海陆过渡相,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Sr、Ba、Ni和V等元素的综合分析表明,宝石组沉积时期为弱还原的贫氧环境;相对于天台斜坡带,平北区淡水陆相化石相对较多,为相对局限的海陆交互沉积环境。研究区不同的构造带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有所差异:孔雀亭构造带宝石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席状砂发育较少;宝云亭与武云亭构造带宝石组沉积于受局部海水影响的沉积环境,发育潮坪相,主要发育潮间带砂体,潮间带主要发育潮道、砂坪、混合坪及泥坪沉积微相;在西部斜坡带南部的天台斜坡带发育大套厚层泥岩,代表局限海沉积,其分布范围较小。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孔洞缝定量化发育特征分析——以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为例
周刚, 文龙, 刘勇, 罗冰, 张本健, 李琦, 严威, 钟原, 张自力, 曾云贤, 李堃宇
2025, 47(5): 951-962. doi: 10.11781/sysydz2025050951
摘要:
针对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沉积微相类型与物性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旨在精确描述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沉积微相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选取川中古隆起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取心资料,综合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成像测井等分析手段,系统划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利用岩心高清滚扫技术,对全取心段进行孔、洞、缝级别的划分与定量统计。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主要发育丘核、丘翼、丘坪、丘基、丘盖、静水云泥等6种沉积微相,不同类型的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岩性组合及成像测井特征。研究区储集空间按大小和流体运移性能差异划分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小尺度孔隙型溶洞、中尺度孔隙型溶洞、大尺度裂缝型溶洞、构造缝和溶蚀缝共7类,其中晶间孔、晶间溶孔数量占优但面积占比小,中、大型溶洞对储集空间的贡献更显著。沉积微相对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孔、洞、缝发育程度及其与裂缝发育规模的匹配性,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以丘核、丘翼为代表的高孔—高渗储层、以丘坪—静水云泥为代表的高孔—低渗储层和以丘基、丘盖为代表的低孔—低渗储层等3类。
四川盆地东南部二叠系长兴组成藏过程与天然气有效聚集
陈强路, 席斌斌, 尤东华, 蒋宏, 刘显
2025, 47(5): 963-973. doi: 10.11781/sysydz2025050963
摘要:
四川盆地东南部二叠系长兴组天然气聚集成藏规律复杂,为此,基于热演化史恢复、岩石薄片、矿物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该区烃源岩热演化供烃过程、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古油藏热裂解记录,揭示了长兴组天然气藏成藏演化过程。研究表明,该区长兴组颗粒滩相和生物礁相以及白云岩化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中—晚侏罗世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油藏发生相态转化,原油原位热裂解并发生一定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古油藏相态转化成为高温高压气藏;喜马拉雅期川东南地区强烈的挤压变形过程中,古气藏发生位置调整,弱构造变形区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气藏持续保存的关键,储层孔隙中赋存干沥青和干气,而强变形区保存条件变差,气藏中的天然气发生泄漏,储层孔隙中除油藏裂解产生的干沥青外,还发育晚期方解石胶结,使储层发生致密化。因此,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二叠系长兴组优质储层和气藏保存条件是天然气规模有效聚集的关键。
川南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镁质黏土矿物及其对孔隙的影响
张力钰, 尤东华, 李蓉, 俞凌杰, 陈强路, 刘友祥, 周凌方
2025, 47(5): 974-987. doi: 10.11781/sysydz2025050974
摘要:
近年来,四川盆地多口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含)泥灰岩地层中钻获工业气流,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早期研究认为,茅一段(含)泥灰岩具有自生自储的特征,是一套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多样,海泡石向滑石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成岩收缩孔缝对储集空间贡献较大。为进一步探讨茅一段黏土矿物的成因及其储集意义,采集川南6口钻井和1条野外剖面的茅一段岩样,通过显微镜、氩离子电镜、X射线衍射(XRD)、主微量元素、锶同位素(87Sr/86Sr)、孔隙度、氮气吸附等实验手段,对茅一段(含)泥灰岩中黏土矿物进行研究。镜下观察与XRD结果显示,川南茅一段黏土矿物多以基质、不规则斑块(点)状和交代钙质生物壳体等形式产出,以滑石、富镁蒙脱石等镁质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海泡石。此外,茅一段(含)泥灰岩的Al2O3含量、ΣREE含量较低,Y/Ho比值和87Sr/86Sr值类似于同期海水,表明陆源输入的碎屑少,茅一段镁质黏土矿物最初(海泡石阶段)为沉积—早成岩期形成的自生黏土。茅一段储层的孔隙度/孔容与黏土矿物总量、富镁蒙脱石含量呈正相关,与滑石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甚至轻微负相关,表明川南茅一段泥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受黏土总含量及成岩演化阶段影响。孔隙空间整体随黏土含量增多而增大,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黏土矿物以富镁蒙脱石为主时,黏土孔缝发育,储集物性好;过高的成岩演化(热演化处于过成熟阶段,滑石化程度高)不利于孔隙的发育。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中段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差异富集过程——来自裂缝脉体与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李彦佑, 吴娟, 周志鹏, 蒋前前, 石学文, 杨雨然, 罗超, 何一凡, 王恒, 梁静怡, 邓宾
2025, 47(5): 988-1002. doi: 10.11781/sysydz2025050988
摘要: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成为该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聚焦裂陷槽中段筇竹寺组页岩,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均一温度测试及盆地数值模拟等技术,系统研究了裂缝发育特征、矿物充填时序、包裹体类型—成分—温压参数,揭示了页岩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区发育顺层缝、低—高角度张性缝及高角度剪性缝,其中,裂陷槽中心Z201井高角度剪性缝密集发育,槽缘西侧斜坡WY1H井裂缝发育程度较低,而威远构造高部位W201井发育高角度剪性缝并伴生热液充填矿物。裂缝以方解石充填为主,局部含石英、重晶石、白云石、黄铁矿等。脉体矿物中的烃类包裹体类型丰富,其捕获温度呈现甲烷包裹体>高饱和烃包裹体>沥青包裹体的特征,且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指示筇竹寺组曾普遍发育超压—强超压。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研究区油气成藏演化历经了三个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页岩油生成阶段、中侏罗世—早白垩世页岩气富集阶段、晚白垩世至今页岩气调整阶段。晚期构造调整差异显著:裂陷槽中心因调整微弱,强超压保存完整,是最优勘探靶区;槽缘西侧斜坡仍保持超压状态,含气性良好;而槽缘西侧高部位因喜马拉雅期强烈抬升剥蚀导致压力系数降至1.0,含气性显著下降,勘探需重点评价保存条件。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玉尔吐斯组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基于碳、锶同位素的化学地层对比与时代限定
吕心雄, 杨涛, 朱碧
2025, 47(5): 1003-1016.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003
摘要:
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是地质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地层出露较好,但化学地层学研究还相对薄弱。选取了新疆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的肖尔布拉克西沟和昆盖阔坦剖面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碳、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进行化学地层学的区域地层对比以及全球地层对比,限定了玉尔吐斯组地层的形成时代。样品的δ13Ccarbδ18Ocarb关系性图、δ18Ocarb、Mn/Sr等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绝大多数样品的δ13Ccarb87Sr/86Sr未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保留了沉积时的海水特征。样品的87Sr/86Sr与Sr含量、Rb含量的关系图显示溶样过程中没有大量硅酸盐组分的加入。无机碳同位素结果显示,两个剖面玉尔吐斯组碳酸盐岩中记录了两次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分别位于灰岩—页岩互层段底部和上部泥质灰岩段,并能够与柯坪地区其他剖面进行对比。玉尔吐斯组碳酸盐岩87Sr/86Sr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可以与摩洛哥地区和西伯利亚东南部地区的87Sr/86Sr在托莫特阶的变化对应。在玉尔吐斯组内未识别出全球碳同位素正异常ZHUCE事件,结合87Sr/86Sr变化特征和古生物资料,认为玉尔吐斯组内存在沉积间断并导致第二阶中下部地层的缺失。通过碳、锶同位素地层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玉尔吐斯组中部白云岩段位于幸运阶与第二阶界限附近,灰岩—页岩互层段直到玉尔吐斯组顶部属于第二阶晚期到第三阶早期。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暗河充填特征与储层发育模式
张宸赫, 高志前, 吕慧, 田建华, 樊太亮, 杨德彬, 吴俊, 卫端, 杨杰, 杨柳鑫, 邹千禧, 刘尽贤
2025, 47(5): 1017-1034.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017
摘要:
古暗河作为岩溶体系研究的核心对象,其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充填规律是制约缝洞型油藏开发的重要地质难题。先期系统的地震描述已无法满足油田对暗河储层的科研需求,古暗河空间结构和储层模式认识模糊极大限制了塔河地区缝洞型油藏开发和井位部署。基于钻测井、常规地震、波阻抗反演、泥质反演及开发动态等资料,恢复了塔河地区的古地貌、水系和断裂系统等暗河发育的地质背景,剖析了不同地貌下的古暗河充填特征与规律。同时,结合过暗河井资料,分析探讨了落水洞、廊道和暗河扩容端等部位的储层成因,建立了不同地貌背景下古暗河储层发育模式。研究揭示:在相对高地貌(高地、缓坡)及陡坡补给区,落水洞发育角砾和砂岩叠置的大型溶洞,在陡坡排泄区则发育泥岩与角砾复合充填的大型溶洞;地貌从高地到陡坡的有序变化中,转折端储层类型从裂纹化围岩向砂岩/粉砂岩充填的溶洞过渡,最终转变为水平孔缝和粉砂充填的小型溶洞;暗河平直段储层发育模式存在分区特征,高地浅层补给区和排泄区储层物性较差,而高地深层补给区和径流区储层物性较好;暗河交汇部位和扩溶端多发育多期垮塌复合充填的溶洞或未充填溶洞,储层物性好;廊道处则发育泥岩及泥岩胶结角砾充填的溶洞,储层物性差。
塔河油田巴楚组砂砾岩段致密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刁新东, 李文平, 姜冬, 周芳芳, 霍志鹏, 高剑波, 孙宁亮, 曹智峰, 王嘉楠, 王亚楠, 陈志威, 董长宇
2025, 47(5): 1035-1048.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035
摘要:
石炭系巴楚组砂砾岩段储层致密,是塔河油田未来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但研究非常薄弱,特别是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不清,严重影响了巴楚组砂砾岩段致密油气的勘探开发。基于巴楚组岩性和沉积相分析,利用岩心、X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等资料,对塔河油田西部和东部地区巴楚组砂砾岩和砂岩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其差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比。巴楚组砂砾岩段岩石类型多样,以砂岩和砂砾岩为主,西部地区储层的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储层物性均高于东部地区。砂砾岩段储层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为主,西部地区主要成岩作用为较强的压实作用,强烈的溶蚀作用,中等—较强的胶结作用;东部地区压实作用也较强,而胶结作用更强,溶蚀作用偏弱。结合镜质体反射率、伊蒙混层中蒙脱石的比例以及含铁方解石的出现,认为塔河油田西部和东部地区砂砾岩的成岩阶段均进入中成岩B期。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西部地区砂岩经过成岩作用,孔隙度由38.8%变为8.8%,砂砾岩孔隙度则由30.5%变为4.5%;东部地区砂砾岩段储层孔隙度经成岩演化由27.0%变为4.0%。该研究可为塔河油田巴楚组砂砾岩段致密油储层评价、勘探开发与甜点优选提供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深层马二、马三段成藏地质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
陈朝兵, 段晨阳, 严锐锋, 高建荣, 白莹, 张延兵, 徐旺林, 张月巧
2025, 47(5): 1049-1062.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049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深层马家沟组马二、马三段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有利勘探方向不明确,导致盐下勘探暂未取得较大突破。为明确盐下深层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寻找新的勘探潜力区,通过钻井、地震、测井及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分析盐下深层成藏地质条件,揭示盐下试气效果不佳的地质原因,提出盐下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方向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烃源岩、储层及断裂是影响盐下天然气分布的主要因素。盐下深层马二、马三段具有分区供烃特征,其中盆地东部以下古海相油型气供烃为主,甲烷碳同位素偏轻(-41.6‰);盆地中部以下古海相油型气和上古煤成气混合供烃为主,甲烷碳同位素值居中(-35.9‰);中央古隆起东侧可分为盆地西北部和盆地西南部,其中盆地西北部以下古海相油型气和上古煤成气混合供烃为主,甲烷碳同位素值居中(-38.7‰),而盆地西南部以上古煤成气供烃为主,甲烷碳同位素明显偏重(-32.2‰)。盐下储层类型较多,主要受古地貌、沉积相带控制,具有明显的区带性,优质储层以膏模孔、溶洞、颗粒滩孔等为主;断裂对于盐下天然气的运移和输导作用相对有限,马二、马三段普遍发育的膏盐层,塑性强、易形变,一定程度上阻塞降低了天然气在垂向、横向上的运移输导能力,导致盐下深层天然气丰度整体较低。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央古隆起东侧侧向供烃、盆地东部自生自储型、盆地中部源储—断裂有效匹配等三个有利勘探方向,并建立了对应的成藏模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与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储层差异及成因
叶尔纳尔·吉格尔别克, 胡文瑄, 康逊, 刘文栋, 张文杰
2025, 47(5): 1063-1074.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063
摘要:
砂砾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储层差异及成因研究有助于揭示砂砾岩储层主控因素与成藏机制,对油气储层预测及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与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两套不整合接触的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分析、主量元素测试及碎屑锆石U-Pb测年等方法,系统对比两套储层在岩石学与储集性方面的特征,明确二者在母岩组成、胶结物类型、储集空间及物性上的显著差异。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砾石以中基性岩浆岩屑和凝灰岩屑为主,胶结物以沸石和方解石为主,储集空间成因类型主要为浊沸石溶蚀孔;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砾石成分则以长英质为主,方解石非均质胶结,储集空间成因类型主要为长石溶蚀孔。沉积物源不同是导致两套储层骨架颗粒和胶结物差异的根本原因,后期酸性流体活动及差异性水岩作用进一步影响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组合。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与下三叠百口泉组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原始孔隙结构,母岩成分、沉积演化、成岩作用及断裂活动共同影响储层发育特征及物性分布。
油气地球化学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油源对比与源下成藏机理——以涠洲11区为例
李兴, 吴克强, 李明, 胡德胜, 焦立波
2025, 47(5): 1075-1089.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075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简称流三段)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该凹陷涠洲11区源下流三段首次获得勘探突破,但油源及成藏机理认识不足制约了该区勘探进展。通过烃源岩与原油地化特征对比,结合成藏期次、成藏动力和运聚通道分析,明确源下成藏特征,构建了涠洲11区流三段成藏模式。涠洲11区流三段原油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总体上C304-甲基甾烷丰度高、规则甾烷C27、C28、C29呈“V”字形分布、全油和饱芳烃碳同位素较重,来源于生油高峰阶段的流二下亚段油页岩;第二类原油具C304-甲基甾烷丰度低、规则甾烷C27、C28、C29呈“L”字形分布、全油和饱芳烃碳同位素偏轻等特征,为生油高峰—高熟阶段的流二下亚段和流三上亚段源岩共同供烃。流三段储层广泛发育石英颗粒内裂纹、愈合裂纹,其中石英颗粒内裂纹捕获的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包裹体对应原油成熟度小于1%,石英愈合裂纹捕获的蓝色荧光石油包裹体对应原油成熟度大于1%,揭示关键成藏期分别为25~16 Ma、16~7.5 Ma、7.5 Ma至今。烃源岩剩余压力与浮力是源下成藏的主要动力,流三段储层早期通过断层错开与主洼中心油页岩对接,浮力驱动成藏;中晚期本地油页岩开始进入生烃高峰,通过剩余压力进行源下充注,优质烃源岩与区域性剩余压力共同控制了涠洲11区原油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元素富集特征及成因
李渤, 张力文, 王霄, 孙砚泽, 王彦卿, 孙璐, 付德亮, 吴陈君
2025, 47(5): 1090-1105.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090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障壁岛—沼泽沉积体系与潟湖—沼泽沉积体系煤岩的两口井10个煤样进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工业组分分析,探讨不同沉积体系下煤岩的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障壁岛—沼泽和潟湖—沼泽沉积体系中,煤岩的工业组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主要受成煤环境条件控制。两种沉积体系的元素主要受北部造山带物源的影响,同时也受海相沉积环境和岩浆活动的影响。障壁岛—沼泽沉积体系常量元素以Si、Al为主,与灰分有良好相关性,来源于北部造山带的多种黏土矿物;微量元素主要为无机成因,Li、Zr等元素与灰分、Si、Al等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其主要来源是陆源碎屑输入的硅铝酸盐;Sr元素来源于黏土矿物和火山岩物质,Cu、Cr元素为火山碎屑和海相磷灰石混合成因,Be、V、Cd元素则来自腐殖酸。潟湖—沼泽沉积体系中,常量元素同样以Si、Al为主,但Mg、Ca、Mn、P元素与灰分和Si、Al的相关性较差,来源于高等植物沉积埋藏;微量元素主要为无机成因,Li、Sr元素分别来源于物源输入和海相沉积有机质矿物;Be、Ga等元素为无机成因,来源于陆源碎屑物质中的长石、石英和黏土矿物;Cu、Sr、等主要来源于海相黄铁矿、磷灰石等矿物或海水作用下成岩过程中富集。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黄铁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江程舟, 王贵文, 王松, 张益粼, 黄玉越
2025, 47(5): 1106-1117.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06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跨越石炭系—二叠系界线,是一套典型的海陆过渡环境下形成的页岩油储层。扫描电镜(SEM)观察和铬还原法的对比研究表明,该区不但总硫含量明显高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松辽盆地白垩系嫩江组及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泥岩,且黄铁矿类型多样(包括自形黄铁矿和草莓状黄铁矿)。目前针对该层段黄铁矿成因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结合主量元素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剧烈的火山活动和古亚洲洋水体中的硫酸盐是风城组黄铁矿的主要硫来源,含硫热液为次要硫来源,而河流输入的风化物质影响较小。同时,基于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特征,风城组可划分为2个阶段:阶段1是风一段顶部到风二段中部,受海洋与湖盆连通性控制的硫酸盐含量变化会导致δ34S值出现明显的正偏和负偏;阶段2是风二段上部到风三段,δ34S值的波动主要受沉积速率的影响。此外,剧烈的火山作用也可引起δ34S值的负偏。对风城组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解析硫循环以及重建成岩及沉积模式。最后,综合TOC含量与硫同位素揭示的水体环境变化指出,湖盆开放性的增加、强烈蒸发作用导致的高盐度水体分层以及剧烈的火山活动是风城组有机质富集和保存的关键因素。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凝析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崔福田, 马安来, 云露, 曹自成, 李贤庆, 黄诚, 何帅, 郭楚媛
2025, 47(5): 1118-1133.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18
摘要:
为了给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气体组分和组分碳、氢同位素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奥陶系凝析气化学组成与同位素特征,并与轮古东、玉科及塔中东西部奥陶系凝析气对比,探讨顺北地区凝析气成因及形成过程。顺北地区奥陶系凝析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其中5号断裂带南段、4号断裂带及8号断裂带凝析气干燥系数多低于0.95,呈现湿气特征;而12号断裂带、14号断裂带及顺南地区天然气以干气为主。顺北地区凝析气非烃类气体主要包括少量二氧化碳、氮气及微量硫化氢;烷烃气组分碳、氢同位素序列总体呈正序分布,部分样品出现同位素倒转现象;从5号断裂带南段至顺南地区,天然气成熟度逐渐增加。顺北地区奥陶系凝析气主要为热成因油型气,5号断裂带南段、4号断裂带及8号断裂带天然气为干酪根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源,其中原油裂解气以裂解初期形成的湿气为主;12号断裂带、14号断裂带及顺南地区天然气则以高成熟度原油裂解气为主,表现为干气特征。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顺北地区凝析气成因的区域差异性,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咸化湖相混积岩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发育模式——以柴西坳陷英雄岭构造带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周飞, 邵泽宇, 张静, 陈果, 张海龙, 徐耀辉, 郝万鑫, 沙威, 武云昭, 张皓
2025, 47(5): 1134-1149.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34
摘要:
为系统评价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英雄岭构造带下干柴沟组上段咸化湖相混积岩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揭示其富有机质发育模式,通过有机地球化学与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岩性混积岩样品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重点解析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而重建烃源岩的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上段混积岩烃源岩整体达到较好—优质烃源岩标准,其中泥质页岩和钙质页岩表现尤为突出,总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1.37%,生烃潜量超过8.36 mg/g,显著优于其他岩性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主要来源于菌藻类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烃源岩形成于强蒸发的咸化湖盆环境,古气候炎热干燥,水体盐度分层显著,底层形成稳定的缺氧还原条件,有效促进了有机质保存。物源分析揭示,沉积物主要源自长英质火成岩,中等水平的古生产力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提出干旱气候和浅水沉积条件下,盐度分层形成的还原—强还原底水环境是菌藻类有机质在钙质、泥质页岩中富集的关键机制,该认识为咸化湖相烃源岩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依据,对柴达木盆地及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方法·技术
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差异特征及其多尺度交互识别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为例
桂诗琦, 罗群, 曾联波, 王千军, 贺小标, 汪亮, 王仕琛, 张曰静
2025, 47(5): 1150-1162.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50
摘要: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发育多期压扭性走滑断裂,其顶部风化严重,非均质性强,成层性差,标志层不明显,导致断裂识别难度大。为揭示断裂带内部结构单元特征并建立其识别方法,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对走滑断裂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析,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分析测试,明确不同级别压扭性走滑断裂内部结构单元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了多尺度交互标定识别模式。结果显示:走滑断裂内部包括断层核、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3个结构单元,4级及以上断裂发育完整的3个单元5个带,5级断裂不发育断层核;断层核发育断层泥,胶结严重、致密、几乎不具渗透性,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发育多组裂缝,并伴生溶蚀孔洞,ACCAL值较高,DEN值较低,前者物性更好;对于同一断裂,主动盘的裂缝发育程度与规模均优于被动盘;从原岩到断裂带再到原岩,岩心破碎程度先增高后降低,ACCAL值先增大后减小,DEN值先减小后增大,成像测井图像先变暗后变亮。该识别模式不仅实现了断裂内部结构的定量化表征,同时,也为缺少地质资料区域的断裂预测提供了新方法,对明确走滑断裂控藏规律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多元统计分析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地区中浅层系混源油为例
帕尔扎娜·帕尔哈提, 宋宇, 朱凯, 石倩茹, 黄传炎, 蒋恕
2025, 47(5): 1163-1176.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63
摘要: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是近年来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该地区中—浅层系原油来源复杂,混合严重,次生变化明显。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高效率、便捷且具有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手段。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的油气源对比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针对多元统计分析在混源油油源对比中的应用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以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在揭示研究区中—浅层系原油(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和主力烃源岩(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应用聚类、主成分和判别分析方法,开展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滨海地区各层系烃源岩成熟度差异较小,沙一中、沙一下烃源岩品质更好;烃源岩生烃母质以混合来源为主,其中沙一中、沙一上和东三段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条件,沙三段、沙一下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淡水—微咸水条件。研究区的次生变化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不同层系原油可分为两类:其中I类原油分布在沙一段,具有低Pr/Ph值、高三环萜烷的特点,主要以沙三段、沙一下和沙一中烃源岩混合供烃;Ⅱ类原油分布在东营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具有较高Pr/Ph值、低三环萜烷的特点,主要以沙一上和东三段烃源岩混合供烃。应用判别分析验证这两类油—源,获得初始验证率100%,交叉验证正确率90.0%,表明油源对比结果可靠。研究成果揭示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混源油油源对比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流固耦合
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盖层和裂缝的自封闭机制研究现状
周冰, 伦增珉, 张杰, 唐永强, 齐义彬, 肖朴夫, 殷夏
2025, 47(5): 1177-1184.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77
摘要(12) PDF(0)
摘要: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调研,总结了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物质重新平衡对盖层和裂缝自封闭规律的动态影响研究现状。室内实验、井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普遍显示,CO2注入后在短期内不会突破较厚的盖层,即使突破直接上覆盖层,也会被多层盖层系统二次捕获封存。盖层自封闭的机制主要包括超临界相态CO2注入限域空间导致的自封闭、岩石孔隙结构压缩,或微粒运移导致的机械作用自封闭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自封闭。而裂缝或断层系统在CO2注入后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机制下,会随着时间推移倾向于逐渐形成自封闭,低CO2流速、小裂缝开度是形成裂缝/断层自封闭的主要因素。但在时间尺度的效应下,CO2的物理扩散、化学反应对盖层和裂缝的动态定量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目前国内外对这一动态过程的研究正逐渐向多时空尺度协同、多研究手段结合、多因素耦合的系统过程发展,并且逐渐成为CO2地质封存研究的热点问题。
海上咸水层CO2封存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A油田为例
柴愈坤, 任旭, 戴建文, 谢明英, 王华, 汪生好, 冯沙沙, 秦朝中, 汪涛, 甘泉
2025, 47(5): 1185-1197.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85
摘要: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CO2在咸水层中封存是碳封存的主要方式,而断层圈闭封闭性是CO2地质封存的重要场地筛选标准,其侧向封闭性的准确评价是决定CO2封存安全性的关键问题。目前,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常规油气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而针对咸水层CO2封存的系统性评价方法和体系仍较匮乏。针对海上咸水层CO2封存安全性评价的关键难题,以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恩平凹陷恩平A油田为例,开展关键断层内部矿物分布与胶结性的非均质性研究。基于断层泥比率(SGR)、过断层压力差(AFPD)及封闭气柱高度,建立了一套CO2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评价断层对CO2的封闭性能,确定CO2封存目标层位。研究结果表明,F1、F3断层在粤海320和韩江420层位具有静态封闭能力,CO2最大羽流柱高度分别为50~400 m、175~300 m。两套地层对CO2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和储存性,可作为恩平A油田CO2封存目标层位。通过该研究结果建立断层空间封闭性评价技术,根据不同层位断距—距离曲线及单井泥质含量信息,得到相应层位断面属性及断层封闭性三角图,实现断层区域封闭性定量评价,为未来CO2咸水层封存提供了定量化筛选评价依据。
低渗—致密砂岩储层饱含束缚水状态下渗透率降低效应及修正
邓文龙, 刘莉萍, 代平, 李莉, 高顺华, 林小兵
2025, 47(5): 1198-1211. doi: 10.11781/sysydz2025051198
摘要:
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地层条件下极易饱含束缚水,按标准获取的样品渗透率不能真实反映储层物性。选取川西坳陷侏罗系新场JP、JS及中江JS气藏不同类型储层的岩石样品开展含水渗透率实验,并利用岩石薄片、X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能谱实验分析,精细描述储层微观特征,分析饱含束缚水状态下有效渗透率降低的影响因素,建立渗透率修正方法。研究认为:黏土矿物伊蒙混层总量及其中蒙脱石相对含量是影响束缚水状态下渗透率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中江JS、新场JS较新场JP气藏成岩环境更有利于绿泥石、伊利石发育,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更低,且中江JS气藏更有利,不同物性储层饱含束缚水状态下渗透率下降幅度及差异最小;在黏土矿物发育特征相似的情况下,粒度、孔径、碳酸盐胶结物是造成含水渗透率下降的重要因素,新场JP气藏碎屑颗粒最小,储层物性差异最大,不同物性储层饱和束缚水状态下渗透率降低倍数及差异最大,新场JS气藏碎屑粒径及孔径较中江JS气藏小,且碳酸盐胶结物非均匀分布,孔隙连通性差,更易饱含束缚水降低渗透率。建立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修正方法,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可推广应用,为储量计算、产能预测等提供更准确的物性参数。
综合信息
《石油实验地质》入选中国科技期刊提能拓展计划
2025, 47(5): 1212-1212.
摘要:
CiteScore 4.0,《石油实验地质》国际影响力大幅攀升
2025, 47(5): 1212-121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