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2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
戴金星, 夏新宇, 卫延召, 陶士振
2001, 23(2): 115-121.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15
摘要(1072) PDF(507)
摘要:
四川盆地发育10多个产气层系、6套主要气源岩。文中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产层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大多数气样的δ13C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δ13C113C213C313C4),显示出有机成因特征。一些样品中甲乙烷碳同位素倒转(δ13C113C2)可能是由于不同源岩或不同成熟度的气混合的结果。盆地中相同成熟度油型气的δ13C比煤成气的轻。CO2的δ13C也具有生物成因的特征。
从全球油气田分布看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覆盖区的含油气前景
郭占谦
2001, 23(2): 122-132.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22
摘要(781) PDF(428)
摘要:
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将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划为环太平洋、大洋脊与北大陆3个一级构造系。纵观全球油气田分布发现,它们与全球最活动的3个一级构造区密切相关,分布在显生宙火山岩带附近。我国渤海湾盆地的油气田与新生界火山岩体相伴分布,美国SacramentoBasin的气田与现代火山口错叠重合,这些现象都说明石油、天然气与地球深部物质供给密切相关。天然地震为地壳表层带来火山岩活动、地下水和天然气的外泄,而火山活动的岩浆为火山岩覆盖区带来了有机质灶体生烃模型,火山岩活动的岩浆还带来了无机成因烃,地下水为有机质带来了催化生烃模型、外泄的H2与CO2又带来了合成生烃模型。地壳活动区存在着多种生烃机制的多种生烃模型;地壳活动区的火山活动为沉积盆地带来沉积与岩浆形成的储、盖、圈组合,构成“水火”二元结构成油系统。火山活动为火山岩覆盖区带来了多种生烃模型生成的多种油气供给和沉积岩与火山岩形成的二元结构的储、盖、圈组合,更有利于油气田的形成。因此,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覆盖区应是有含油前景的地区。
构造体系控制油气分布的研究
康玉柱
2001, 23(2): 133-140.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33
摘要(727) PDF(316)
摘要:
作者在中国20多个省(区)40多个盆地进行过油气地质工作,始终抓住构造体系控油这一基本观点。经多年研究和实践,作者认为中国的新华夏、西域、纬向及青藏反S型等主要构造体系控制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盆地内次一级构造体系控制生油坳陷和油气富集带(区),低级次各类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分布。
东海陆架多旋回复合盆地的油气远景
李维显
2001, 23(2): 141-145.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41
摘要(723) PDF(362)
摘要:
海礁凸起油气化探异常为其深部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藏物质向上渗逸的结果。在久米-鱼山大断裂以北的东海陆架盆地,除了继续探找新生代油气藏外,还要寻找古气新储、深源浅出的油气藏,这是东海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东海大油气藏和油气田主要的气源岩可能是古生代地层。
富油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与惠民凹陷勘探方向
李丕龙
2001, 23(2): 146-148.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46
摘要(635) PDF(359)
摘要:
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阐明了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特征,并从构造、沉积、油气运聚诸方面论述其形成的机理,采用地质类比法,指出了惠民凹陷的勘探方向。
满加尔凹陷西部地区不整合分布与构造运动
赵靖舟, 庞雯
2001, 23(2): 149-153.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49
摘要(669) PDF(258)
摘要:
根据钻井、地震和地面露头等资料在满西地区沉积盖层中确认出S底、C底、C1b底、T底、J底和K底6个主要不整合面,并讨论了这些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满西地区构造面貌和沉积作用的影响。认为早海西运动在满西地区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有两幕,形成了2个重要不整合,一幕是发生在泥盆纪末的早海西幕运动,形成C底不整合;另一幕是东河砂岩沉积结束后所发生的早海西Ⅱ幕运动,形成C1b底不整合。同时认为J底不整合所代表的印支运动对满西地区构造面貌发生了重要影响,它结束了轮南古隆起自早古生代以来的长期发育历史,并可能形成哈得逊隆起的雏形。
南八仙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对柴北缘勘探的启示
高先志, 陈发景, 马达德, 曹志红, 汪立群
2001, 23(2): 154-159.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54
摘要(758) PDF(292)
摘要:
柴北缘为柴达木盆地北部一个以侏罗系生烃、第三系为主要储集层的含油气系统。南八仙构造是柴北缘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构造。该构造反映出柴北缘分别在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受到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区域挤压或压扭作用,并分别形成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层。基底卷入断层是下第三系储层形成油气藏必不可少的油源通道;晚第三纪滑脱型断层则对下第三系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并导致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原油性质、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包裹体正构烷烃分布都证明下第三系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油气注入,上第三系储层则为晚期油气注入。南八仙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说明,加强断层活动史和封闭史研究对柴北缘油气评价有重要意义;与上第三系相比,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更有利。
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
傅强, 洪学海
2001, 23(2): 160-164.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60
摘要(705) PDF(226)
摘要:
草湖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北部,烃源岩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暗色灰岩,储集岩为古生界奥陶系灰岩和石炭系东河砂岩以及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砂岩。本凹陷是被石油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极具油气勘探远景的区域。该文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主线,划分出深部O2+3-C1油气系统和上部T-E1复合油气系统,探讨了烃源岩生排烃与圈闭发育期的匹配关系以及油气运移的方式及通道,深化了对该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指出了该凹陷油气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成都平原储层分布和品质与天然气勘探开发
金晓华
2001, 23(2): 165-173.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65
摘要(943) PDF(353)
摘要:
四川盆地西部已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区。在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沉积了厚达8km的碎屑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下,由浅至深形成了常规和非常规两大类天然气储层,并可进一步划分为6+1级。主要产层为低渗透超致密砂岩,其渗透率和孔喉结构对上覆地层净压力很敏感。在围压渗透率和压汞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并与试井数据相对照,建立了以原地(地层)渗透率Kms为主要标志的储层品质技术、经济分级,讨论了致密和超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的难点和技术对策。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成藏环境的划分及识别标志
朱彤, 叶军, 王胜
2001, 23(2): 174-177.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74
摘要(928) PDF(396)
摘要:
新场气田是川西坳陷中最具规模的典型的多层含气、多类型气藏叠置而成的复杂气田。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精细描述,依据须家河组超压气源的压力分带、气水赋存状态以及所建立和预测的6类气藏类型,在提出了“成藏环境”这一多因素综合性概念的基础上,作者划分出新场气田5种不同成藏机制的成藏环境类型,并对各成藏环境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成藏环境的识别标志。
桑塔木油气藏相态的综合判断
蒲仁海, 郑冰, 蔡其新
2001, 23(2): 178-182.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78
摘要(818) PDF(251)
摘要: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STM低幅度构造油气藏,是一个具底水的油气同产的凝析油气藏,其地下为凝析气相、还是气液两相,由于缺乏高压取样测试资料而难以确认。前人据其所产油气性质和气油比判断为凝析气相,但发现井沙29井中油组厚7m的油气层在声波测井曲线上却无明显的高时差响应。相态判断对该油气藏评价、储量计算、开发方案部署等影响很大,作者从物理性质、气油比、组分Z值法、Φ值法、因子判别法、测井解释、气层低频地震响应正演模型及其在构造图上圈闭顶部低频范围与对应深度上测井响应的吻合性等7种方法的综合分析,认为中油组为具凝析气顶和油环的油气藏。这一认识被后来所钻沙51井证实。
盐城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侯建国, 陈安定, 肖秋生, 王文军
2001, 23(2): 183-185.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83
摘要(726) PDF(377)
摘要:
盐城天然气藏的发现经历曲折,给人启示。从天然气藏的基本地化特征、天然气及其源岩类型、天然气成熟度等分析,盐城天然气藏为“古生新储”型晚期成藏的天然气藏。该气藏发现的意义在于为苏北地区“古生新储”、“古生中储”型天然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地质模型,也为扬子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钱志浩, 曹寅
2001, 23(2): 186-190.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86
摘要(699) PDF(302)
摘要:
文中提出的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的油源区向北侧向运移到沙雅隆起的产物。而喜山期生成的油气其运移指标不仅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也与三叠-侏罗系源岩有一定关系。它也能接受北面库车坳陷向南侧向运移的陆相油气。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油源浅析
卫延召, 戴金星, 赵长毅
2001, 23(2): 191-194.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91
摘要(725) PDF(411)
摘要:
吐哈盆地是我国唯一发现的一个油气以煤成油为主的盆地,其中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体凹陷,也是发现油气最多的凹陷。以丘陵构造带为界,可将台北凹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原油的特征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西部原油的特征则界于湖相油和煤成油之间。从表面上看,西部原油特征具有混源特征,但从原油碳同位素、饱芳比、姥植比等指标的分布区间进行分析,西部原油这些指标值的分布区间明显小于东部原油。因此,西部原油不可能由湖相油和煤成油混合而成,而是由性质界于典型湖相泥岩和煤系源岩之间的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所生成。根据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胜北次凹的前侏罗系烃源岩并非台北凹陷西部原油的油源。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南缘水化学纵向变化规律
董万百, 林艳萍, 高红
2001, 23(2): 195-199. doi: 10.11781/sysydz200102195
摘要(530) PDF(299)
摘要:
纵向水动力条件的变迁会对地层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1]。水动力较弱、相对较滞流的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反之,水动力较强、相对较开放的环境则不利于油气的保存。文中利用地层水之矿化度、水型、钠氯比值及脱硫系数分别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南缘(全区)以及彩南地区和石西地区的水化学剖面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区整体上表现了正向型水化学剖面特征,但个别地区存在反向型剖面及多向型剖面;②水动力相对较弱的深部地层也存在水动力相对较强的区域同时水动力相对较强的浅部地层也存在水动力相对较弱的地区,这有利于油气的保存;③无论是正向型水化学剖面还是反向型及多向型水化学剖面,只要地层水矿化度高且剖面变化较缓,则油气保存较好,若剖面变化剧烈,则油气保存不好。
煤样ZnCl2分离液之比重与热解参数Tmax的关系
孙立中, 蔡龙珆, 杨宗霖, 谢明发
2001, 23(2): 200-202.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00
摘要(765) PDF(228)
摘要:
本研究探讨利用ZnCl2分离液分离显微组分时不同的ZnCl2分离液之比重对热解参数Tmax的影响,实验上利用单一煤样(台湾裕峰煤)配制几个不同比重的ZnCl2分离液,将煤样浸泡其中再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晾干,另一部分清洗煤样中的ZnCl2分离液后再行晾干。最后将所有样品进行热解分析。结果显示,Tmax值随着ZnCl2分离液比重的增加而有提前到达的趋势,而在洗除含有不同比重ZnCl2分离液的煤样,可恢复此样品应的的Tmax值。这说明ZnCl2分离液比重的增加有加强催化的效果,同时亦显示热解参数Tmax值的稳定性。
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吴冲龙, 刘海滨, 毛小平, 李绍虎, 王燮培, 吴景富, 何大为, 张云飞, 潘明太
2001, 23(2): 203-212.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03
摘要(848) PDF(506)
摘要:
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充满了混沌与非线性特征,单纯使用传统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无法实现油气运聚的模拟和评价。作者探讨了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的的途径与方法,即在三维构造地层体的动态模拟基础上,采用单元体模型使非均质的复杂通道体系转化为有限个简单均质体后,再利用传统动力学模拟来对相态和驱动力求解,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单元体之间的油气运移方向、运移速率和运移量等问题。利用所编制的软件对珠三凹陷的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动态模拟,有效地揭示油气运聚的复杂机理和过程。
如何消除应用于合采井原油产量分配计算的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存在的缺陷
邹宇峥, 蔡元明, 马亭, 梅博文
2001, 23(2): 213-220.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13
摘要(767) PDF(346)
摘要:
气相色谱指纹技术(以下简称GCF)作为油藏地球化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为油田管理和开发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GCF被应用于合采井原油产量分配计算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它在应用的过程中已暴露出了诸多缺陷。这些缺陷是:①GCF不可避免会受噪声影响,从而对仪器的稳定性要求比较严格;②进样量及进样的速度仍须基本保持一致;③对于无正构烷烃的生物降解油,峰的确定相对困难;④峰高的大小受操作者确定的积分方式的影响较大;⑤建立在绝对线性叠加基础上的“标准图版”法并不存在严格的普遍性,这样的近似从理论上讲是有缺陷的,用常规的数学方法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结果;⑥三层合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文中对其理论上的缺陷作了数学上的严密推导,证明了峰高比值和产量分配百分比并不具有线性叠加关系,并针对以上缺陷提出了两个改进方案:⑴内标法;⑵偏最小二乘法。着重对方案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早期GCF的改进,对于人工配比混合油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绝对误差小于5%,由此证明方案⑵是准确、可靠的。对同一口合采井,文中将方案⑵的计算结果与紫外光谱技术(以下简称UV)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具有相当好的符合性和可比性。最后,该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GCF和UV两种技术各自所适用的范围。在应用的过程中, 这两种技术是互为补充的,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在储层研究中的联合应用
曹寅, 朱樱, 黎琼
2001, 23(2): 221-225.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21
摘要(656) PDF(427)
摘要:
该文主要论述采用新一代的扫描电镜和带有图像分析功能的能谱仪联合对砂岩和砂岩铸体进行分析。由于扫描电镜具有景深大、立体感强和分辨率高的特点,使砂岩分析可分别采用二次电子图像和背散射图像两种方法,不仅能获得砂岩的粒间孔隙、粒间胶结物、喉道连通性及配位数等信息,而且还可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快速定量计算孔隙率。由此获得多种信息,再结合其他资料可对具体地区进行储层评价。
油气资源勘探决策系统——勘探、开发、市场一体化评价初探
张寄良
2001, 23(2): 226-229.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26
摘要(704) PDF(285)
摘要:
该文论述了勘探决策的重要性及决策的理论和方法,确立经济效益为最优的决策准则。文中介绍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统计、信息、控制为基础,以动态学为方法的勘探、开发、市场一体化的油气资源勘探决策系统。
查找油气地质文献常用的几种方法
徐文明
2001, 23(2): 230-231.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30
摘要(761) PDF(208)
摘要:
该文概述了信息时代石油地质文献的特点,介绍了查找油气地质文献的几种常用方法及检索工具。
“中国地裂运动观”的创建和发展
罗志立, 赵锡奎, 刘树根, 雍自全
2001, 23(2): 232-241.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32
摘要(715) PDF(383)
摘要:
自1981年创立“中国三次地裂运动”的观点以来,得到地学界和社会广泛的反响。文中据20年来国内外大量有关信息,从地裂运动的学术观点对中国地质科学理论发展的促进方面、从陆相生油二元论观点形成及实践检验方面、从峨眉地裂运动观点对四川盆地礁块型气藏的预测有效性方面以及地质同行用此观点解释西南富煤带聚集规律和某些金属矿产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阐述中国基础地质科学和相关应用科学发展的3点经验,并展望“中国地裂运动”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正确评价预测建立在正、反向思维的结合点上
王金琪
2001, 23(2): 242-245.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42
摘要(634) PDF(248)
摘要:
作者经40多年的勘探实践,深感正确评价预测必须建立在正、反向思维的结合点上。只注意按烃源找气的简单正向思维而忽略天然气活动的一面,曾导致对浅层油气的迟钝和失误。由川西坳陷曲折的勘查经历和深刻反思,使我们逐步掌握了超致密化区气藏独特的规律,并在对我国主要油气区评价中较准确地预测了塔河古生界油田和鄂尔多斯C-P深盆气等。根据充分资料按常规用正向思维进行油气预测是必需的,思维度越深,评价预测功能越强。但直线型正向思维经常会碰壁,因为收集到的资料对深部油气仍然是零星断缺的,用正向思维连接起来,可能是某一角度的影象甚至假象。而用心解析、假设、反证、模拟,或用成功模式类比,多用反向思维方式,则更能逼近真实。
谈谈油气勘探中的几个战略问题
陈沪生
2001, 23(2): 246-248. doi: 10.11781/sysydz200102246
摘要(579) PDF(348)
摘要:
文中根据战略的含义和作者自己工作的体会,对油气勘探中的几个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战略问题是:①勘探家的培养问题;②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勘探一个盆地(地区)的战略问题;④实施勘探战略中应坚持的十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