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5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中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窦立荣, 王一刚
2003, 25(5): 419-425.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19
摘要(852) PDF(385)
摘要:
中国古生界多套海相烃源岩的叠合分布和中—新生界陆相地层的进一步覆盖,导致古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多源、多期性,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克拉通内裂谷盆地。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储集层,泥质岩是主要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构造—热事件作用使得除塔里木盆地以外的盆地烃类相态以干气为主,包括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根据储集层特征,将碳酸盐岩油气藏划分为4类:碳酸盐岩滩油气藏、不整合岩溶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和成岩油气藏。其中碳酸盐岩岩溶油气藏和高能环境下发育的滩相油气藏是最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断裂、不整合和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油气具有跨时代分布的特点。
柴达木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战略方向
孙德君, 罗群
2003, 25(5): 426-431.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26
摘要(810) PDF(359)
摘要:
基底断裂格局决定了盆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导致了北缘、中部和昆北3个各具特色的断裂构造系统。北缘断裂构造系统平面上以反S展布、剖面上以一系列北倾南冲的逆冲断层带及其所控制的同沉积构造呈阶梯向南下掉为特点,受北部祁连山构造应力系统的作用;南部昆北断裂构造系统发育压陷断槽和断阶带,受南部昆仑山构造应力系统的作用;中部断裂构造系统以两断夹一隆的冲起构造为特色,同时受祁连山和昆仑山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对烃源岩、储集条件、圈闭形成及油气运聚等方面。依据断裂控烃特征并针对柴达木盆地的具体情况,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应迅速转移到盆地腹地即中部断裂构造系统区,尤其是鄂博梁Ⅱ号一伊克雅乌汝、鸭湖—台吉乃尔构造带和中南隆起区,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刘树根, 罗志立, 赵锡奎, 乐光禹, 刘顺, 李天斌, 宋鸿彪
2003, 25(5): 432-438.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32
摘要(782) PDF(622)
摘要: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俯冲发生的动力源来自于地球深部;深部的动力是通过几个主干深大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主干断裂从深部到浅部错动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塑性软弱层和基于此的滑脱作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地幔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通常大于地壳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渤海及周缘天然气资源分析
王国纯, 张厚和
2003, 25(5): 439-444.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39
摘要(744) PDF(337)
摘要:
渤海湾盆地环海3大坳陷及海域天然气资源各具特色,特别是海域,其演化、发育是周边3大坳陷的延伸与交汇,有独特的地质特性,再加之郯庐断裂贯穿整个海域,对其油气成藏有重大影响。天然气的形成受控于母质类型及演化程度。大港、辽河油区有广阔天然气勘探前景。胜利油区的腐泥型优质源岩在低熟—成熟及其过渡阶段已大量生成石油。海域有众多富生烃凹陷,烃类可演化到过成熟阶段,加之快速沉积和烃类生成产生的超压等条件,油气资源可与周边3大坳陷媲美。
松辽盆地乾安—长岭凹陷大中型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田形成特征
周荔青, 张淮
2003, 25(5): 445-451.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45
摘要(631) PDF(392)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 长岭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和三角洲前缘相砂岩储集层,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在凹陷东部的华字井阶地,具备形成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的各种有利条件:多期三角洲前缘相区纵横交错、相互叠加,经常出现岩性横向相变和上倾尖灭;以乾南潜伏古隆起带古地形为背景形成的继承性南北沉积微相分异;后期构造运动造成盆地东部抬升,使得东部砂体整体上倾尖灭;后期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小断裂,对砂体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大型斜向水流与区域构造格局的有机配置;成岩作用造成储层致密化。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形成于嫩江期及明水期,与大规模油气运移期配置良好,为形成华字井阶地一批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田创造了条件。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特征
蒋有录, 荣启宏, 宋建勇, 苏永进, 谭丽娟
2003, 25(5): 452-457.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52
摘要(658) PDF(483)
摘要:
该文讨论了东营凹陷西南部博兴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受特殊地质背景的影响,该区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储集体十分发育,但油源条件相对不足。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以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发育为特色,油气藏的类型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都有一定的展布规律。油气主要富集于受断裂和古隆起控制的正向构造带中,油气富集层位具有东北部深且相对富油、西南部浅且相对富气的特点,油气富集层系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构造背景及油气源条件对油气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塔里木盆地古潜山油气田
康玉柱
2003, 25(5): 458-463.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58
摘要(569) PDF(421)
摘要:
1984年9月,西北石油局在塔北的沙参2井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后,开创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特别是“九五”以来,塔河油田的发现和探明,加大了古生界古潜山的勘探和研究力度,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我国海相古生界成油理论,并阐述了古潜山油气田分布规律及前景。
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中侏罗统沉积相
高雷, 朱筱敏, 吕雪雁
2003, 25(5): 464-468.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64
摘要(608) PDF(421)
摘要:
在系统观察岩心、详细岩心描述和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从单井沉积相分析入手,结合地震、测井、古生物、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和岩相占地理条件研究成果,阐明了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的沉积相类型、沉积相特征、沉积砂体分布以及砂体形态,分析了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的沉积演化规律和沉积演化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中侏罗世发育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分支河道沉积在三角洲中占主体地位,湖水向南后退导致河流入湖处形成大面积的三角洲平原沼泽沉积。因为三个泉凸起近邻盆1井西生油凹陷,并且其西部及南部发育中侏罗统三角洲砂体和湖泊砂体,所以是该地区最有前景的勘探目标区。
礼乐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张莉, 李文成, 曾祥辉
2003, 25(5): 469-472.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69
摘要(557) PDF(523)
摘要:
文中论述了礼乐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发育特征,认为盆地内广泛发育有厚度较大的三叠纪—白垩纪地层,具有中等—好的生气潜力,是盆地内一套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的主力烃源岩。盆地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6000m,古新统—中始新统为盆地烃源岩发育最有利的层位。
威远气田成藏期及气源
戴金星
2003, 25(5): 473-480.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73
摘要(1053) PDF(626)
摘要:
威远气田不仅是中国储集层最老(震旦系灯影组)和烃源岩最老(寒武系九老洞组)的大气田,而且也是世界上地质时代最古老的气藏之一。尽管该气田的储集层和烃源岩时代很早,但它的天然气聚集成藏很晚,是在喜马拉雅期。关于气田的气源研究有多种认识:一种认为是无机成因,因为气藏中的He和Ar含量高,40Ar/36Ar平均高达7 000,故认为包括烃气在内的天然气可能是来自地球深部;另一种认为是有机成因气。关于后者又有3种观点:a)灯影组气藏是该组含藻白云岩自生自储的裂解气;b)气源来自或主要来自灯影组气藏的盖层九老洞组;c)灯影组气藏是来自灯影组白云岩和九老洞泥页岩的混合气。作者根据灯影组气藏中δ13C113C213C1<-31‰,确定烷烃气是有机成因的;灯影组有机碳平均值仅为0.12%,难成为有效烃源岩,而九老洞组有机碳平均值为0.97%,故烷烃气应来自后者。由于气藏中R/Ra为0.021及0.022,说明氦是壳源无机成因;同时震旦系白云岩含铀、钍矿物低,而九老洞组则较高,故气藏中的He也主要由九老洞组铀、钍衰变来。由此得出灯影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九老洞组的有机成因气。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奥陶系和三叠系原油碳同位素偏移的古环境解释
卢鸿, 孙永革, 彭平安
2003, 25(5): 481-486.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81
摘要(574) PDF(481)
摘要:
通过对轮南14井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联同位素分析,证实该井奥陶系和石炭系油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油源,均属奥陶系源岩产物;而三叠系油藏与奥陶系、石炭系油藏具有较大的碳同位素差异,反映其油源不同;无论是正构烷烃还是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碳同位素值,均呈现出三叠纪油藏较轻、奥陶纪原油较重的分布,这与地史上原油碳同位素的长期变化规律相吻合。对于奥陶纪和三叠纪之间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不宜于以常规的简单的母源、成熟度和沉积环境方面的差异来解释上述“异常”分布,而应该结合大气CO2浓度及生物生长速率等环境变化因素来解释。资料表明,地史中全球范围内的古环境(大气CO2浓度变化和藻类生长速率)演变共同造成了奥陶纪的正向变化和三叠纪的负向变化。
层序地层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李美俊, 周东升
2003, 25(5): 487-491.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87
摘要(866) PDF(494)
摘要:
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它主要研究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的概念由Peters等人(2000)提出,并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层序地层地球化学将地球化学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研究相结合,主要用于研究;a)基于层序格架下的烃源岩分布特征和地球化学性质;b)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随海(湖)平面的变化规律;c)在油源对比和油油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地层格架的原油成出分类;d)最终研究油气聚和成藏特征并指导勘探。在研究中,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基础,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是关键。在以寻找隐蔽油气藏、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藏为主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的勘探中,开展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少量/微量烃类气体的收集、定量分析及碳同位素分析方法
刘金钟, 向同寿
2003, 25(5): 492-497.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92
摘要(580) PDF(495)
摘要:
在生烃动力学的研究中,需要对热模拟产生的少量或微量的烃类气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金管中的气体经托普勒汞泵收集定量后送入气相色谱仪进行成分分析,剩余的气体经收集、转移后进行碳同位素分析。文中介绍了系统的详细结构、工作原理,并讨论了影响分析精度的几个因素。
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应力敏感模拟试验研究
向阳, 向丹, 黄大志
2003, 25(5): 498-500. doi: 10.11781/sysydz200305498
摘要(611) PDF(486)
摘要:
在上覆压力75MPa、地层温度120℃、地层压力30MPa和水饱和度下的全直径全模拟降压开采试验揭示了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由于生产压差的增大所导致有效上覆压力的增加而使裂缝高度减小所造成的地层气相渗透率的损害规律:渗透率越高,渗透率的损害越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类型储层的临界生产压差。
基于钻孔资料的三维数字地层格架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柳庆武, 吴冲龙, 李绍虎
2003, 25(5): 501-504. doi: 10.11781/sysydz200305501
摘要(818) PDF(452)
摘要:
三维数字地层格架自动生成技术研究是对地质体三维自动建模的初步探讨。基于钻孔资料,通过数字化、三角剖分,地层对比等数值计算与非数值计算,把建模生成分解为垂直地层界面伸展方向与平行地层界面伸展方向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采用线性插值法先自动模拟生成地层格架元,再依据格架元之间的数值关系进行模型整合形成地层格架体。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
邢正岩
2003, 25(5): 505-507. doi: 10.11781/sysydz200305505
摘要(718) PDF(510)
摘要:
该文在牛20、纯41、桩74、大芦湖等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该模型充分利用三维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和储层模型研究为基础。裂缝模型研究是关键,主要包括野外和岩心裂缝研究、测井方法研究裂缝密度、古构造应力场模拟方法预测裂缝走向、现今应力场模拟方法研究裂缝的连通性及分析压裂裂缝的展布方向和储层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等。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主要包括测井资料解释模型的建立、层间非均质研究、层内非均质研究和平面非均质研究。该模型在胜利油区应用效果良好。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鲁新便
2003, 25(5): 508-512. doi: 10.11781/sysydz200305508
摘要(636) PDF(550)
摘要: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油藏类型十分特殊。有利的油气储层主要分布在奥陶系风化面以下0~120m范围内,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严重的非均质性。通过对该油藏开发特征的分析和认识,指出了该油藏目前开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此同时,对此类油藏开发研究中一些理论概念和相关认识诸如岩溶缝洞系统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双重介质的界定、储层随机建模以及开发动态研究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火成岩体识别与预测技术
张传林
2003, 25(5): 513-516. doi: 10.11781/sysydz200305513
摘要(508) PDF(447)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火成岩发育,纵向上从二叠系至前震旦系主要发育有4期,严重地影响了该区构造圈闭落实的可靠性以及油气藏后期的保存条件,也是塔中18、21、22等井钻探失败的主要原因。为降低钻探风险,在该区进行了火成岩体识别与预测技术攻关,总结出了7种方法,它们的相互配合,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火成岩分布以及火成岩对下伏构造的影响,指导该区勘探;通过中1井的钻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川盆地川西凹陷气藏储层建模研究
许国明
2003, 25(5): 517-520. doi: 10.11781/sysydz200305517
摘要(651) PDF(417)
摘要:
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推覆带东侧前陆坳陷—斜坡部位。在坳陷中已发现的天然气田主要分布在上三叠统至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地层之中。在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地震反射波属性分析和联井反演储层标定、地震波属性提取分析、储层三维可视化雕刻及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储层参数建模反演、地质随机建模反演等方法的应用对气田的发现和气藏的描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