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叠合盆地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分散可溶有机质
刘文汇, 张建勇, 范明, 高波, 张殿伟, 郑伦举
2007, 29(1): 1-6.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1
摘要(1063) PDF(483)
摘要:
天然气形成具有多源性,以天然气直接母源赋存状态分类为基础,厘定了主要气源分散可溶有机质的概念。对分散可溶有机质赋存状态以及生成途径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作为气源岩的生气丰度下限,分析了生气潜力,认为分散可溶有机质是高演化阶段的最主要气源,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分析了可溶有机质演化程度与气态烃转化率以及同位素的关系;指出分散型可溶有机质裂解气轻烃中环烷烃含量高,而聚集型可溶有机质裂解时链烷烃生成量较苯系物多,且裂解过程中没有环烷烃产物出现,这是因为无论是硅酸盐岩还是碳酸盐岩都对可溶有机质的成气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分散可溶有机质比聚集可溶有机质生气潜力更为有效。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讨论了分散可溶有机质评价方法,使分散可溶有机质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油源特征及成藏分析
高树新, 任怀强, 杨少春
2007, 29(1): 7-12.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7
摘要(650) PDF(368)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的油源主要来自沾化凹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渤南、孤南、富林洼陷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中沙三段时期为典型的淡—微咸水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主要以水生浮游动植物为主。烃源岩特征分析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垦68、垦69井的原油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断层、砂体、不整合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型运移通道运聚到盆地边缘圈闭成藏。
中上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陈洪德, 庞林, 倪新锋, 郝毅
2007, 29(1): 13-18.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13
摘要(747) PDF(429)
摘要: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中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优势日显突出。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主要是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SS1-TST),-C1下部(SS3-TST),上奥陶统五峰组(O3w)及S1下部(SS7-LST,TST),中二叠统栖霞组(P2q)(SS12-TST),P3(SS13-TST),除O3w产于SS7-LST,其余主力烃源岩均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区域性主力储集层主要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Z2d)(SS2-HST),-C2,-C3(SS4-HST),C2(SS11-HST),中二叠统茅口组(P2m)(SS12-HST),上二叠统长兴组(P3ch)-T1,T2(SS13-TST,HST),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相一致;区域盖层的分布与区域烃源层的分布基本一致,但要比区域性烃源岩的类型丰富,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形成于二级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最后指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北—鄂西地区(两边一台)及川东南—黔中—鄂西南地区(一边一台)为勘探目标优选区,川东南—黔北、鄂西—渝东地区下组合较有希望取得突破。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徐思煌, 马永生,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2007, 29(1): 19-24.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19
摘要(650) PDF(450)
摘要: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藏模式,其中原生烃原生聚集、二次生烃原生聚集、无机成因气原生聚集和混源多期次生聚集等4种已被勘探证实,分别以典型实例命名为"沔31井型"、"朱家墩型"、"黄桥型"和"四川型"。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三级控藏模式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四川型"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沔31井型"以江南隆起周缘为主,"朱家墩型"主要在中下扬子区,"黄桥型"的分布与张性构造有关。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黄泽光, 高长林
2007, 29(1): 25-31.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25
摘要(709) PDF(303)
摘要: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存在多个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中已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近年来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主要发育6个世代的盆地序列,分别是: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C1—O2);2)弧后盆地(O2—C1);3)残余盆地(C2—T2),其中可分为残余盆地第1阶段(C2—P12)和残余盆地第2阶段(P12—T2);4)陆内前陆盆地(T3—J);5)张扭性盆地(J3—K1);6)断—拗盆地(K2—E)。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层系,分别是古近系、下白垩统、下侏罗统、上三叠统、石炭—二叠系和下古生界,并进行了相关烃源岩层系的成藏特征分析。东秦岭—大别山北侧主要勘探层系第一位的是石炭—二叠系,第二位是下白垩统,第三位是上三叠统,第四位是古近系,而中—下侏罗统及下古生界可列为第五位。建议勘探选区是一类盆地为周口盆地、济源盆地和洛—伊盆地。有利区带是谭庄—沈丘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舞阳凹陷、孟县—温县凹陷和洛阳凹陷。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刘震, 付东阳, 肖伟, 杜金虎, 易士威, 党虎强
2007, 29(1): 32-39.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32
摘要(671) PDF(485)
摘要:
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成因类型及分布预测
赵宗举, 王招明, 吴兴宁, 陈学时
2007, 29(1): 40-46.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40
摘要(669) PDF(495)
摘要:
将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效储层分为古潜山岩溶储层、埋藏溶蚀储层及内幕白云岩储层3大类,其中古潜山岩溶储层又可分为志留纪后古潜山储层及中晚奥陶世古潜山储层2类。志留纪后古潜山储层主控因素为志留纪—泥盆纪,特别是泥盆纪期间的岩溶古地貌及二叠纪岩浆热液(硅化)改造作用;有利勘探领域主要分布于中央断垒带的塔中1—塔中4—塔中403井区、塔中19—塔中9井区及塔中16—塔中15井区。对新发现的中晚奥陶世古潜山储层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应该是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早期(兰代洛世—卡拉道克世早期)的岩溶古地貌及多期断裂岩溶作用,该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奥陶统鹰山组中上部,并在塔中凸起—巴楚凸起区均有分布。以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主的埋藏溶蚀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滩相)及准同生暴露淡水溶蚀、埋藏(有机—无机)溶蚀作用、断裂沟通淡水溶蚀作用控制,有效储层主要分布于沿塔中I号断裂带南侧发育的良里塔格组陆棚边缘高能礁滩相带中,并具备形成特大型碳酸盐岩非均质岩溶储层成岩圈闭原生岩性油气藏的条件。下奥陶统内幕白云岩储层主控因素应为沉积相(半局限—局限台地相)、埋藏重结晶作用、埋藏岩溶-断裂沟通淡水溶蚀作用,储层总体呈层状大面积分布,在整个塔中—巴楚凸起区甚至更广的范围内均有分布,以小型孔洞型储层为主。
断陷盆地边缘凹陷类型及其成因
张树林, 费琪, 叶加仁
2007, 29(1): 47-51.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47
摘要(851) PDF(505)
摘要:
断陷盆地中的断陷构造层往往是由众多断块组成,在伸展掀斜过程中,每个块体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沉降和沉积单元。由于各个块体所处的构造位置、边界断层走向、以及演化过程中的运动学特点不同,有些块体在整个断陷过程中长期继承性掀斜沉降,成为主力生油气中心的主体凹陷;有些块体在断陷演化过程中被边缘化,表现为沉降幅度较小或剥蚀量较大。根据成因和所起的构造作用,可以将边缘凹陷分为4种类型,即废弃型、调节型、过渡型和改造型。
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馆上段沉积相研究
张海娜
2007, 29(1): 52-56.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52
摘要(724) PDF(447)
摘要:
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是我国极浅海地区第一个投入开发的大油田。综合应用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岩心描述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心分析和测井等资料,全面分析了埕岛油田馆上段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等,确定了该区馆上段砂岩为河流相沉积,并运用多种河相判别参数对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进行判别,进一步确定了该储层的亚相类型为曲流河,在此基础上总结了4种沉积微相特征和主力小层古水流方向,并对不同沉积微相的开发特征和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
合肥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沉积响应
王亚琳, 杨贵丽, 徐春华
2007, 29(1): 57-62.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57
摘要(729) PDF(371)
摘要:
从盆—山耦合关系角度研究大别造山带与合肥侏罗纪盆地的性质,提出伴随着大别山的第二次隆升,早侏罗世大别山北缘出现了最强的沉降—沉积,形成了合肥侏罗纪前陆盆地;随后中—晚侏罗世时盆地南部沉降—沉积强度显示出变弱的趋势,期间没有再出现沉降—沉积再加强的现象。简要介绍了盆地不同地区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物特征及发育特点,在此基础上,从盆地结构、沉积物碎屑骨架组分、层序结构、沉积体系等角度研究了合肥侏罗纪盆地对大别造山带的响应,指出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成因研究
李凤杰, 王多云, 王峰, 赵俊兴
2007, 29(1): 63-68.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63
摘要(670) PDF(362)
摘要: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延长组主要油气资源分布在东部缓坡带。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发育于姬塬—安边地区长6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的储集砂体进行细致分析,按成因将储层砂体详细划分为3大类7种类型;该砂体受控于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量之间的变化关系2个方面。基准面升降过程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不同成因砂体的分布,据此建立了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砂体类型的成因分布模式。以坡折带为界,将研究区三角洲前缘划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3个区带,各区带发育不同储层砂体成因类型:"台型前缘"区主要发育截削式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河道砂体,"坡型前缘"区主要发育"下残式坝上河","盆型前缘"区主要发育完整式、上残式坝上河砂体和完整式河口坝砂体。这种对三角洲前缘的详细划分以及对储层砂体的精细描述有助于优质储层的鉴别和分布预测,对油藏开发中流动单元的细分也有所帮助。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周荔青, 吴聿元, 张淮
2007, 29(1): 69-73.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69
摘要(633) PDF(354)
摘要:
受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在松辽地区发育了东部、中部、西部3个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带,各带构造沉积演化存在显著差别,使得该区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中部地区沿孙吴—双辽深断裂发育的一批继承性深断陷中,发育巨厚优质湖相烃源岩和火山岩及砂岩、砂砾岩2类储集体,断陷之上披覆多套巨厚的湖相泥岩,油气藏保存条件良好,且烃源岩持续热演化生烃,由此,在其中央低凸起带、坡折带上的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带上发育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而在东、西部边缘断陷中,烃源岩体积较小,母质类型差,生烃丰度低,油气藏保存条件差,仅发育中、小型油气田。
正构烷烃奇偶优势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例
罗宪婴, 赵宗举, 孟元林
2007, 29(1): 74-77.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74
摘要(785) PDF(737)
摘要:
正构烷烃的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通过正构烷烃色谱特征对比发现,塔中低隆起区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具明显的奇碳优势,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呈现偶碳优势。塔中地区油源对比的结果表明,塔中10-11-12井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上奥陶统烃源岩,塔中45井和塔中162井奥陶系原油以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主要来源。具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原油样品所对应的油源均与油源对比所指示的层位相吻合。所以,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特征可以作为塔中低隆起油源对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硫化氢分布及运移特征研究
许浩, 汤达祯, 魏国齐, 张君峰
2007, 29(1): 78-81.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78
摘要(749) PDF(395)
摘要:
在深入研究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了川西北地区不同层位、不同产状中包裹体的物质组成,探讨了该地区硫化氢的分布及运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中、下三叠统中丰富的膏岩矿物、足够的埋藏深度以及较高的地温梯度构成了硫化氢大规模生成的必要条件。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在须二段成岩作用阶段就开始大规模向该地层中运移,其运移通道主要为孔喉和溶蚀孔隙;后期注入的烃类中硫化氢含量相对较低,其运移通道为构造裂隙和流体压力作用形成的裂隙,在运移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还原环境是硫化氢不被消耗的关键条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白垩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揭异新, 袁月琴, 王斌
2007, 29(1): 82-87.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082
摘要(756) PDF(364)
摘要:
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共21个原油和油砂样品进行GC、GC-MS和非烃含氮化合物测试分析,根据饱和烃、轻烃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全面剖析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白垩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其主力烃源层。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乌尔逊凹陷原油存在2种成因类型:第一类油饱和烃C17—C23具正构烷烃优势,呈单峰型分布,Pr/Ph>1(1~2.88),C27—C29甾烷呈"V"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表征淡水湖相沉积环境;第二类油具有饱和烃低碳正构烷烃优势,Pr/Ph<1,孕甾烷、C27重排甾烷含量较低,伽马蜡烷不发育,表征煤系地层原油。油源对比揭示,原油来自2套不同沉积环境的源岩,展示了海拉尔盆地良好的烃源条件。
不同烃源岩实验评价方法的对比
刘全有, 刘文汇, 王晓锋, 王万春
2007, 29(1): 88-94.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88
摘要(1047) PDF(348)
摘要:
在Rock-Eval热解法、H/C比及加水热模拟实验3种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方法对比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低成熟侏罗系煤岩进行了生烃评价。对比结果表明,H/C比值与加水热解实验法评价结果较接近,生烃量分别为9.62和9.72 mg/g,而Rock-Eval热解法得到的生烃潜力为32.75 mg/g,远高于其他两种评价结果。Rock-Eval热解法得到的是烃源岩的最大排烃量,而H/C比与加水热模拟实验法获得的是烃源岩的有效排烃量。因此,在对烃源岩的生烃评价中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岩性油藏勘探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为例
杨飞, 张宏艳, 陈俊生
2007, 29(1): 95-98.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95
摘要(566) PDF(342)
摘要:
MQZ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其南部为受坡折带控制的缓坡带,是各类水下扇体发育的有利地带。坡折带下的低位扇由于离源岩近、次生裂隙发育和疏导条件优越,易形成岩性油藏。通过对MQZ地区岩性油藏的勘探实践,总结出进行岩性油藏勘探的三要素: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是寻找岩性圈闭的基础,层序地层学是寻找岩性圈闭的理论指导,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手段。
原油中甾烷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研究
张渠, 宋晓莹, 张志荣
2007, 29(1): 99-102.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99
摘要(820) PDF(385)
摘要:
通过喜氧细菌对原油的模拟生物降解实验,以及对模拟产物的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对原油饱和烃中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的降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规则甾烷先于重排甾烷发生生物降解,甾烷降解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27>C28>C29。在甾烷被大量降解前,20S/(20S+20R)(甾烷异构化作用)等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成熟度指标基本无变化,但某些用于油源对比、母源和沉积环境研究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如:规则甾烷/17α(H)-藿烷、C27-C28-C29甾烷、C27-C28-C29重排甾烷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
气源岩热模拟产物轻烃在线分析技术
徐兴友, 李政, 王宇蓉, 李钜源, 唐洪三, 林武
2007, 29(1): 103-107. doi: 10.11781/sysydz200701103
摘要(824) PDF(342)
摘要:
利用轻烃在线分析技术对高成熟烃源岩热模拟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于高演化阶段的气源岩,随模拟温度升高,生成的轻烃总量增加,其中芳烃含量增加尤为明显;对于成熟度较高的样品,轻烃成熟度参数变化不大,均为高成熟阶段的特征;母质类型参数也在原有的判识范围内有规律地变化,但苯指数不能作为高—过成熟样品母质类型判识的参数。运用提高热模拟温度以获取C6—C7轻烃组成特征的方法,可为研究高—过成熟烃源岩的母质类型、成熟度及油气源对比提供可靠参数。
微裂缝低渗透岩石渗透率随围压变化实验研究
薛永超, 程林松
2007, 29(1): 108-110. doi: 10.11781/sysydz200701108
摘要(1039) PDF(362)
摘要: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其成岩作用强烈、岩性致密、微裂缝普遍发育等特点,使得渗透率这一关键表征参数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针对该问题,从理论研究出发,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研究得到了微裂缝低渗透岩石渗透率随围压变化的理论关系式,并在该关系式指导下,选取某油田发育不同程度天然微裂缝的3块低渗透岩心开展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拟合得出实验关系曲线,从而确定了理论关系式中的待定系数,进而得到了发育微裂缝低渗透岩石渗透率随围压变化定量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