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8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特征及其相关性
常象春, 王明镇, 郭海花
2006, 28(6): 507-510.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07
摘要(691) PDF(407)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砂岩型铀矿等能源矿产,其分布具有南油北气、上油下气、煤层分布广、盆缘有含铀矿化及富集煤层气的特点。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石油主要源自中生界湖相源岩;天然气除了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外,海相灰岩对成藏也有贡献;煤层气主要由聚煤中心煤化作用形成;铀源可能有中酸性花岗岩的贡献,也含有赋存层位的铀质来源。成矿年代及形成机理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成因联系,特别是侏罗系煤层不能形成大型油藏、煤系作为天然气的主力贡献、煤层气区对深盆气的形成补充以及天然气对铀矿化的还原作用等方面表现均较为显著。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及其古地理探讨
林良彪, 陈洪德, 翟常博, 胡晓强, 李君文
2006, 28(6): 511-517.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11
摘要(836) PDF(360)
摘要:
以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组分为基础,详细分析该期研究区古地理的演化。在现有分层的基础上,按照Gazzi-Dickinson计点法,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Dickinson等人的研究思路,对各段砂岩作以QmFLt, QpLvLs为端元成分的砂岩三角投影图。结果表明:在QmFLt图上,砂岩投点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过渡再旋回和岩屑再旋回分区上,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更加明显;在QpLvLs图上,砂岩投点也是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褶皱—逆掩带分区上的,到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也更加明显。结合研究区的沉积相特征,分析表明:龙门山逆冲带在须二期开始了逆冲推覆,并开始为研究区提供了沉积物质,研究区也从须二期开始演化形成川西前陆盆地;须三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进一步强烈的运动,并开始成为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须四期,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褶皱成山,研究区真正进入了以陆相沉积环境为主的演化期。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成岩作用
王宝清, 章贵松
2006, 28(6): 518-522.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18
摘要(714) PDF(26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纪主要沉积环境为水下凸起—隆间洼地和(内)陆棚盆地。奥陶系由原始沉积的碳酸盐岩和岩溶角砾岩组成。溶蚀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孔隙度为0.02%~16.70%,平均为2.19%;渗透率为(0.0014~706.35)×10-3μm2,平均为 1.90×10-3μm2。奥陶系碳酸盐沉积物(岩)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白云石化、胶结、交代、溶蚀和去白云石化作用。全岩白云石样品较低的δ18O值和较高的Mn,Fe含量以及明显低的Sr含量说明白云石受到淡水淋滤和埋藏作用的影响,不低的δ13C值说明碳来自原始沉积物中的CaCO3。白云石胶结物较全岩白云石具有较低的δ18O和δ13C值,说明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于裸露期的风化壳岩溶作用阶段。岩石经历了早期成岩作用、表生成岩作用和晚期成岩作用。低孔、低渗是该储层的特点,原因是岩溶作用强度不够和埋藏较深。
台湾海峡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与含油气系统研究
刘振湖, 王英民, 邓安雄, 高红芳
2006, 28(6): 523-528.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23
摘要(1378) PDF(316)
摘要:
台湾海峡盆地是位于台湾海峡及其相邻台湾西部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表明,烃源岩主要为古新统及始新统潮坪—澙湖相泥岩和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炭质泥岩和海相泥岩,储层为古新统、始新统的潮下坪相砂岩及中新统三角洲相砂岩,区域盖层为中新统—第四系泥岩。东部坳陷和西部坳陷的油气地质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含油气系统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盆地发育了古近系和中新统两套含油气系统,盆地西部主要发育古近系含油气系统,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盆地东部主要发育中新统含油气系统,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合肥盆地侏罗纪构造沉积特征与含油气性
高金慧, 许化政, 周新科
2006, 28(6): 529-534.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29
摘要(740) PDF(294)
摘要:
合肥盆地是一个以中生界为主体的沉积盆地,受燕山运动Ⅰ幕不同期次挤压逆冲造山的影响,依次形成一系列平行分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前渊盆地。不同时期的前渊盆地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从南向北,构造幅度逐渐减小,从而形成合肥盆地侏罗系南厚北薄以磨拉石建造为主体的地质体,仅在不同期次盆地的边缘斜坡带上发育河流—平原沼泽相的杂色砂泥岩夹灰黑色炭质泥岩、薄煤层沉积。扬子地质体向北大规模的推覆和挤压导致的区域性高地温,以及侏罗纪的快速堆积,使盆地深坳处古生界烃源岩在侏罗纪时期即达到过成熟演化阶段,其生烃潜力有限。
柴达木盆地鸭湖地区生物气形成条件分析
郭绪杰
2006, 28(6): 535-538.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35
摘要(749) PDF(341)
摘要:
有利的生物生气条件是生物气形成的必要前提,源岩的规模、组成、有机质类型、丰度控制了甲烷生产菌的生气能力和生气强度。柴达木盆地北缘鸭湖地区钻井(鸭深1井)显示该地区上第三系生气岩厚度近1 600 m,其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0.36%,含有明显的三环萜烷和孕甾烷,为偏腐殖的混合型母质,表明源岩为咸水的弱还原—弱氧化沉积环境;Ro一般在0.4%~0.5%,处于有机质演化早期阶段。剖面岩性一般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少量砂岩,为较松散的细粒沉积,孔隙度较大,处于成岩阶段早期。这些特征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指示出该地区上第三系(N22—N23)暗色泥岩已经具备了形成生物气的条件,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生物气,具有一定生物气的勘探前景。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在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范小林, 翟常博, 邓模
2006, 28(6): 539-543.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39
摘要(765) PDF(342)
摘要: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现今南方古生代盆地的油气聚集有重大影响。从构造运动观点出发,探讨了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对古生代盆地的改造,构造运动决定了盆地性质及油气的保持。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影响了海相古生代盆地油气的再分配,对川西、川东北、湘鄂西等地区的构造形变进行了典型分析,认为川西龙门山山前带主要勘探目标为推覆体下盘古生界"准原地油气系统";大巴山前及其东延地带的推覆构造地区古生界是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大巴山山前构造带的冲断带前沿深层断片背斜构造是有利勘探区;雪峰—江南推覆带西北缘盆地构造与油气分布复杂化地区可以作为进一步油气勘查的目的区。
东营凹陷永安镇三角洲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庄丽
2006, 28(6): 544-548.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44
摘要(652) PDF(444)
摘要: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测井—地震数据联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了东营凹陷永安镇下第三系沙三段—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4个三级层序,9个四级层序。沉积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永安镇三角洲存在多个物源方向,不同时期主要物源方向不相同,但最主要的物源来自东部的青坨子凸起。通过重点分析永安镇三角洲的2个主要发育旋回LSC4和LSC3,有效地解剖永安镇三角洲的空间展布特征和物源方向,建立起沉积体系格架,并分析指出这2期砂体是主要的油气勘探目标。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特征及构造控制
马明侠, 陈新军, 张学恒
2006, 28(6): 549-553.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49
摘要(755) PDF(361)
摘要:
盆地地理的变革和沉积环境的演化均受盆地构造性质、构造活动的控制。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背景基础上细致分析了寒武、奥陶系沉积特征,指出其沉积相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纵向上总体反映了海平面的持续上升过程,塔中隆起主体由下部的蒸发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向上逐渐变为台地边缘相、浅水陆棚相、混积陆棚相及斜坡相等;同时探讨了塔中地区构造活动对沉积地层的控制作用,指出构造隆起对烃源岩发育、构造断裂对上覆地层沉积特征以及构造古地貌对地层超覆沉积分别都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这些对研究本区的储层发育、分布特征以及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分布规律
陶维祥, 何仕斌, 赵志刚, 丁放
2006, 28(6): 554-559.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54
摘要(1117) PDF(352)
摘要: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断陷、断拗和拗陷3大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阶段,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相应地形成了4类主要储层:1)陵三段扇三角洲或滨海相砂岩储层;2)三亚、梅山组滨浅海相砂岩储层;3)三亚—莺黄组低位体储层;4)梅山组台地边缘礁滩灰岩储层。平面上,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划分为:北部浅水陆架滨岸砂岩、三角洲砂岩储层发育带;中央坳陷低位体储层发育带;南部永乐隆起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带。深水区主要位于后2个带,每个带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储层发育区。每个储层发育区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每套储盖组合在多个储层区中发育。其中台地灰岩储层可能成为南部隆起区具有重要意义的勘探层系。
中小型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罗群, 吏锋兵, 黄捍东, 周海民
2006, 28(6): 560-565.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60
摘要(849) PDF(424)
摘要:
中小型含油气盆地凹隆相间,同沉积断裂和褶皱发育,相变剧烈,不整合面多,生储盖组合优越,具备大规模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存在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等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它们控制了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岩性、地层超覆、不整合遮挡、物性封闭等多种类型的隐蔽圈闭(油气藏)。隐蔽圈闭为隐蔽油气藏形成提供空间,输导体系沟通油源和隐蔽圈闭为隐蔽圈闭输送油气,烃源岩供给成熟油气,这3个基本要素在时空上形成有利的三维(元)一体关系,导致了隐蔽油气藏的形成。隐蔽油气藏形成需要经过3步(三步曲):断裂控坡折带、坡折带控隐蔽圈闭和油源断裂输导成藏。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秦建中
2006, 28(6): 566-573.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66
摘要(908) PDF(394)
摘要:
通过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烃源层评价、富烃源岩沉积环境及有机相、热演化、生烃史研究和生油气量估算、综合评价排序,结合地质条件综合研究,认为羌塘盆地中部(特别是南、北羌塘坳陷的中部)侏罗系布曲组(J2b)—夏里组(J2x)生储盖组合是大中型轻质油气田或凝析气田勘探最有利的地区和目的层,其泥页岩类和灰岩类有机质丰度相对高,发育有好—很好烃源岩,以红藻有机相和混源有机相为主,多正处于成熟中晚期阶段,具有二次生烃过程,生烃强度高,总生烃量和轻质油气量大。羌塘盆地中部(特别是北羌塘坳陷中部)三叠系肖茶卡组及中下侏罗统的生储盖组合是大型或特大型气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其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发育有好—很好烃源岩,以红藻有机相和混源有机相为主,已经处于过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很高,总生气量巨大。
胶莱盆地烃源岩分布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刘华, 李凌, 吴智平
2006, 28(6): 574-580.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74
摘要(648) PDF(364)
摘要:
胶莱盆地为一中生代陆相残留盆地,其暗色泥页岩主要发育于莱阳组水南段。运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等资料,综合沉积相、古水流方向的研究,对水南段暗色泥页岩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多项分析测试技术,分别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平度—夏格庄凹陷、高密—诸城凹陷3个构造单元水南段暗色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莱阳凹陷和平度—夏格庄凹陷是胶莱盆地源岩发育最好的区域,有机质丰度可达好、较好烃源岩标准,类型以Ⅰ型、Ⅱ1型为主,且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因此是胶莱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遵义后坝奥陶系红花园组油苗岩石轻烃特征分析
王津义, 高林, 姚俊祥, 武蔚文
2006, 28(6): 581-585.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81
摘要(738) PDF(315)
摘要:
遵义后坝奥陶系红花园组生物碎屑灰岩中发现油苗和沥青,经过气/源岩、沥青/源岩对比,震旦、寒武及奥陶系产层轻烃C6+7结构组成基本一致,奥陶系含油苗灰岩轻烃星图与震旦系泥岩、寒武系沥青砂岩星图较为相似,显示红花园组油苗主要来源于震旦系和下古生界过成熟或高成熟海相烃源岩,油气经历了较长距离的运移,得以在奥陶系中保存下来。这对评价该地区油气前景有重要意义,预示着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含油气组合,存在以O1h古风化壳储集层为目的层的勘探领域。在兴文—叙永一线以西地区现今下古生界储盖组合保存良好,在适当的构造圈闭中可形成油气藏。志留系和二叠系产层轻烃C6+7与震旦系、寒武系及奥陶系等产层轻烃C6+7明显有别,星图对比性差,表征它们之间成烃母质或沉积环境均有不同。
油气化探轻烃指标间关系与烃运移地表显示——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为例
夏响华, 胡凯, 秦建中, 任春
2006, 28(6): 586-589.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86
摘要(806) PDF(300)
摘要:
烃类气体在地表以游离态(free gas)、吸附态(adsorbed gas)、溶解态(dissolved gas)、气液包体(gas-liquid inclusion)等不同赋存方式存在。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孤家子、后五家户气田区地表油气化探检测结果表明,酸解烃、热释烃和顶空气烃类指标互不相关,可能有不同的烃类来源,更多的是反映了赋存状态的差别。各种烃类指标包含了丰富的油气信息,指标异常分布区与构造区域和气田范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气藏与地表烃类指标异常之间的渊源关系表明,深部油气聚集体中烃类物质垂向微运移至地表,是产生地表烃类指标异常的主要原因。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史建南, 郝芳, 邹华耀, 曾溅辉, 李平平
2006, 28(6): 590-594.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90
摘要(694) PDF(298)
摘要: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是油气勘探的根本保证,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较好地再现了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原油的再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油气藏调整过程中,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含油饱和度降低明显,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呈现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的特征;2)同向与反向调整型油气藏其形成与再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别;3)调整后的油气藏呈分散状、小规模分布,其成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法
宋子齐, 程国建, 杨立雷, 于小龙, 赵宏宇
2006, 28(6): 595-599. doi: 10.11781/sysydz200606595
摘要(713) PDF(377)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BB油田长3、长4+5特低渗透储层测井中泥浆滤液对地层侵入作用弱,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微电极及深、中、浅电阻率的有序排列基本消失,储层中发育的微裂缝还造成井眼的不规则扩径等,导致测井响应中来自油气的成分少,有生产能力的低孔隙度储层与无效层段之间差异很小。通过确定特低渗透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将地层电阻率作为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岩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应的统计标准,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分析、识别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变化特征及有效油气成分。并采用测井与地质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对比研究,分析储层中不同岩性的钙质、泥质夹层的定量统计、扣除方法及其对测井曲线造成的背景值影响,特别是利用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幅度、差异及其性质,精细评价和划分了特低渗透储层,有效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精度,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西北低煤阶盆地生物成因煤层气成藏模拟研究
刘洪林, 李贵中, 王红岩, 杨泳, 王勃, 刘萍
2006, 28(6): 600-603. doi: 10.11781/sysydz200606600
摘要(802) PDF(321)
摘要:
在美国粉河、澳大利亚苏拉特等低煤阶盆地煤层气勘探取得突破以前,一直认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煤层气资源主要存在于中煤阶的煤层中,煤阶太低,一般含气量不高,不具有勘探价值。但是近几年来的发现证实,低煤阶盆地煤层厚度大,渗透率高,资源丰度大,含气饱和度高,同样可获得商业性气流,而且从其气体的成因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物成因的煤层气。利用煤层气成藏模拟装置对低煤阶含煤盆地的煤岩样品开展成藏模拟,从实验角度证明了中国西北地区虽然煤层煤阶较低,热成因气较少,但是却存在着具有商业价值的二次生物成因的甲烷气,再加上含煤层系众多,煤层厚度大,资源丰度极高,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盖层全孔隙结构测定方法
承秋泉, 陈红宇, 范明, 王强, 陈伟钧
2006, 28(6): 604-608. doi: 10.11781/sysydz200606604
摘要(899) PDF(323)
摘要:
目前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有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但压汞法测不到岩石中最小的孔隙,气体吸附法测不到岩石中较大的孔隙,测定结果均不能得到完整的岩石全孔隙结构。将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2种测定结果换算相衔接可得到完整的盖层全孔隙结构孔径分布图及其毛细管压力曲线,结合全驱岩样饱和水模拟实验即可直接测定岩样突破压力。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灰岩、白云岩、粉砂质泥岩等的突破饱和度在19%~37%之间,平均26%,而细砂岩、粉砂岩、含砾泥质砂岩等的突破饱和度在41%~49%,平均44%。根据岩样的岩性,结合其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孔径分布图选择合适的饱和度值,该饱和度值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可以近似地看作该岩样在地层条件下的突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