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3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31卷第2期目次
2009, 31(2).
摘要(970) PDF(877)
摘要: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何治亮, 程喆,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2009, 31(2): 109-118.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09
摘要(1351) PDF(1148)
摘要: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变格运动及第一变格期盆地
徐旭辉, 黄泽光, 高长林, 张渝昌
2009, 31(2): 119-127.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19
摘要(1315) PDF(921)
摘要:
印支运动以来,中国大陆处于三面受挤的大地构造环境之中,发生了3期变格运动.第一变格期(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可分为2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阶段1:T3—J2),古特提斯洋关闭,发育与挤榨有关的前渊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阶段2:J3—K1),怒江洋关闭,中国西部地区持续发育挤榨前渊盆地.由于伊佐奈岐板块(Izanagi Plate)俯冲碰撞,中国大陆东部北侧地区发育断陷盆地,南方地区前期前渊盆地被改造,或形成成排的小型拉分盆地.
中国南方大陆加里东晚期构造—古地理演化
周小进, 杨帆
2009, 31(2): 128-135.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28
摘要(1616) PDF(1051)
摘要:
通过对中国南方在加里东晚期(O3—S)5个时期的构造—古地理展布与演化特征分析,认为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东南缘的碰撞开始于晚奥陶世,且碰撞作用由东南向北西逐步推进,在湘赣地区发育了前陆盆地的巨厚砂岩、泥质岩沉积,江南—雪峰带和黔中地区为前陆隆起带,它们控制了扬子克拉通内盆地的沉积演化;受陆块碰撞影响,扬子克拉通东南缘由深海页岩沉积盆地向滨浅海粗碎屑岩沉积盆地转变,扬子克拉通内部则由浅海碳酸盐岩台地转化为以泥页岩沉积为主的滞流深水台内凹陷,且凹陷逐步向前陆隆起跟前迁移,以滨岸相和三角洲相的粗碎屑岩沉积为主.而川滇西部在志留纪表现为区域拉张和海侵沉积背景,具有与华南地区完全不同的构造—古地理演化格局.
南秦岭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新生海洋盆地并列
高长林, 黄泽光, 方成名
2009, 31(2): 136-141.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36
摘要(1967) PDF(1003)
摘要:
南秦岭泥盆系形成的构造环境是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学者们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通过形成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特征的综合对比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南秦岭地区泥盆纪的盆地原型,大致以佛坪隆起为界,其东的东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其西的西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北带)和新生海洋盆地(南带),东秦岭与扬子连接部位(高川)发育一个新生的坳拉槽,这些盆地在空间上并列.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油气意义
黄泽光, 方成名, 杨潇, 高长林
2009, 31(2): 142-147.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42
摘要(1445) PDF(1022)
摘要:
通过对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认为,略阳庄科和大西洋中脊的岩石可归为一类,其特征是K2O/SiO2比值低,TiO2/SiO2比值高,其∑REE值低,稀土模式平缓,不富集轻稀土,介于大陆和大洋拉斑玄武岩之间;略阳三岔子、石泉两河和日本岛弧地区的岩石其特征是K2O/SiO2比值高,TiO2/SiO2比值低,其∑REE值高,稀土模式为陡右倾,富轻稀土.综合研究认为晚古生代西秦岭(勉略—阿尼玛卿—索托湖—麻扎)为古特提斯大洋环境,往东经镇巴—城口—青峰—襄樊—周家湾—广济为坳拉槽特征.同时期造山带南侧主要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处于海相沉积的伸展环境;北侧处于隆起状态下的陆内坳陷沉积.南侧二叠系碳酸盐岩、泥页岩及煤系是主要烃源岩,以生气为主;北侧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晚燕山—喜山期二次生烃具有重要的油气意义.
东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
陆永德
2009, 31(2): 148-153.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48
摘要(1555) PDF(1258)
摘要:
通过对洛南—栾川断裂构造特征的考察、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及其演化史分析,认为该断裂是一条长期发育的、位于华北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的岩石圈大断裂.在新元古代—中奥陶世,其控制了洛南—栾川、云架山—二郎坪裂陷盆地的发育;志留纪末期—泥盆纪初,断裂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晚古生代,断裂处于不活动状态;中三叠世末—早白垩世早期,造山带逆冲系前锋不断向北推进;晚白垩世,北秦岭地区处于右旋走滑背景,沿洛南—栾川断裂形成拉分盆地.
华北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天然气前景初探
何明喜, 杜建波, 王荣新, 郭双亭, 严永新, 武明辉, 谢其锋, 李凤勋
2009, 31(2): 154-159.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54
摘要(1608) PDF(962)
摘要:
经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华北南缘下寒武统雨台山组/东坡组灰黑色含磷泥页岩为优质烃源岩,青白口系崔庄组/刘老碑组深灰色泥页岩为潜在烃源岩;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砂岩、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内部多期岩溶侵蚀面发育良好的储集空间;盖层则以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含膏碳酸盐岩及泥页岩为主;具备形成油气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但热演化程度较高.华北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海相天然气新层系和新领域.
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盆地演化与油气响应特征
刘新民, 付宜兴, 郭战峰, 王有来, 梁西文
2009, 31(2): 160-165.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60
摘要(1520) PDF(979)
摘要:
分析了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演化史,指出其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喜山期3个大的盆山演化旋回,每个旋回都经历了早期的盆地初始沉降、盆地大规模发育到最后闭合造山的过程.结合盆地演化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油气的响应特征,重点分析了烃源岩、储集岩的发育特征、控制因素以及古隆起对于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早印支期以前油气运移基本受古隆起控制,以侧向运移为主,是油气藏的建设时期;晚印支—早喜山期油气藏以调整、破坏为主,小范围内的垂向运移是主要的运移方式;晚喜山期是油气成藏定型时期.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部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潜力及选区方向
杨振武, 郭战峰, 刘新民
2009, 31(2): 166-171.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66
摘要(1385) PDF(862)
摘要: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与其南侧毗邻盆地,是在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复杂构造系统,共同构成造山带南缘逆冲推覆系.震旦—志留纪为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经历了早期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至晚中生代—新生代发生块断造山.多期、多类型原型盆地的横向并列、纵向叠加奠定了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多种勘探领域.区内前陆冲断构造带勘探潜力大,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后期改造程度弱,应着重从"内幕型"、"影子盆地型"、"非常规型"气藏等不同领域进行选区,力争实现勘探突破.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兴山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
盛贤才, 郭战峰, 刘新民
2009, 31(2): 172-176.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72
摘要(1446) PDF(1237)
摘要: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兴山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较为发育.在野外露头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常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物性分析等测试手段,认为该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有效储层主要为泥粉晶云岩、颗粒云岩和细晶—中晶云岩等.泥粉晶云岩的有效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颗粒云岩主要包括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砾屑云岩等,有效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细晶—中晶云岩非选择性溶孔和晶间孔较为发育.储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决定了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尽管平坦的沉积底形以及频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导致储层多呈薄层状,但储层厚度较大,而且白云石化和埋藏阶段的选择性溶蚀使得颗粒云岩以及细晶—中晶云岩孔隙度变高,连通性变好,成为中上寒武统较好储层.
南襄盆地襄枣坳陷深层海相古生界含油气前景初探
杨道庆, 何明喜, 王荣新, 郭双亭, 杜建波, 罗家群, 程喆, 季玉瑶
2009, 31(2): 177-180.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77
摘要(1402) PDF(853)
摘要:
南襄盆地襄枣坳陷主要为受襄樊—广济断裂控制的南断北超的中新生代箕状坳陷,但中新生界经多年勘探未获突破.通过"造山带北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课题的调查研究,发现襄枣坳陷周缘及深部分布大片未变质的海相古生界.其中,下寒武统底部含磷泥页岩是潜在的优质烃源岩;下古生界白云岩及内部岩溶侵蚀面形成较好储集空间;下古生界含膏白云岩是潜在的盖层,具备形成油气的基本地质条件,但热演化程度偏高.襄枣坳陷深部海相古生界油气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新层系和新领域.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郭战峰, 刘新民, 盛贤才, 马登峰
2009, 31(2): 181-185.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81
摘要(1634) PDF(802)
摘要:
加里东期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地区存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前人所称的"鄂中古陆"是其具体的表现."鄂中古陆"在时间上存在于晚震旦世末—中寒武世,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江汉平原北部神农架—保康—荆门—京山及以北地区,向北东越过现今的青峰—襄樊—广济断裂带,其后古隆起继承性发展,控制了中扬子地区加里东期北高南低的古地貌特征.加里东期古构造可划分为东秦岭堑垒带、中扬子北部隆起带、中扬子中部斜坡带、中扬子南部坳陷带等4个单元.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油气成藏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古隆起是早期液态烃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是目前江汉平原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襄樊—广济断裂湖北段构造特征研究
陈璘
2009, 31(2): 186-191.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86
摘要(1675) PDF(968)
摘要:
襄樊—广济断裂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最重要的边界断裂之一,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对其属性有不同的认识.为了查明其属性,深化研究东秦岭大别南缘的地质结构特点,选择了青峰和三里岗一带白垩纪盆地进行解剖研究,结合近年的区域调查成果,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造山带研究方法,重新对其属性进行了认定:目前的襄樊—广济断裂形成于喜马拉雅期,是一条规模巨大的脆性断层,具由南向北逆冲的特点,地表上大致构成扬子台地区与秦岭区的分划,同时掩盖了燕山运动造山带和稳定陆台的边界,且它对元古代以来的沉积作用控制不明显;在青峰及以西的地区,与燕山造山期构造叠加在一起,造成其变形具有多期的构造特点,实属不同构造体系下的产物.
大巴山南侧城口油苗点油源分析
翟常博, 郜建军, 黄海平, 吕俊祥, 王东燕
2009, 31(2): 192-196.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92
摘要(1494) PDF(895)
摘要:
通过对出露于大巴山前缘一系列逆冲断层带上的液态油苗与秦岭南缘及邻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油苗点碳同位素与下古生界烃源岩抽提物碳同位素较为接近,与二叠系烃源岩抽提物差异较大,反映油苗点的油与下古生界亲缘关系较好.但质谱分析表明,油苗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却与二叠系烃源岩更为相似.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史、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研究认为:油苗点油源来自于二叠系烃源岩,在运移充注过程中混入了下古生界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信息.
雪峰山西侧秭归—五峰段海相层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李旭兵, 王传尚, 刘安
2009, 31(2): 197-201. doi: 10.11781/sysydz200902197
摘要(1460) PDF(854)
摘要:
雪峰山西侧地区秭归—五峰段海相层系发育4套优质烃源岩,包括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烃源岩有机碳丰度介于0.21%~9.77%之间,其中水井沱组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大于等于1.99%,最大为9.77%,是研究区最好的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蛤蟆井段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为8.23%和3.66×10-3μm2,是研究区内最好的储集层.根据研究区震旦系—中三叠统海相层系生、储、盖层的发育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海相层系成藏组合类型(下组合2个,上组合1个).震旦系—下寒武统石牌组油气组合在研究区内保存完整,并可形成下生上储型和上生下储型2个次级生储组合类型;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集层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鄂西渝东区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邓模, 吕俊祥, 潘文蕾, 翟常博, 闻涛, 朱义清, 杨潇
2009, 31(2): 202-206. doi: 10.11781/sysydz200902202
摘要(1402) PDF(957)
摘要:
通过对鄂西渝东区盖层展布及封盖性能、主要断层封闭性和钻井地层水化学环境等的分析认为,该区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性.石柱复向斜主体因盖层完整、特别是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盖层连片分布且断裂构造不发育而保存条件最好;方斗山、齐岳山潜伏构造保存条件较好,但位于西侧的方斗山潜伏构造要好于齐岳山潜伏构造;复背斜主体因区域大断层的开启及区域盖层的剥蚀而保存条件较差;利川复向斜南部盖层较完整,保存条件较好,而北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