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35卷  第S1期

显示方式:
《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增刊1目次
2013, 35(S1).
摘要(367) PDF(491)
摘要:
射线追踪图偏移法变速成图在和田南缘的应用
徐浩, 杨子川, 胡金祥, 王丽, 朱麟, 杜治业
2013, 35(S1): 1-003.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01
摘要(716) PDF(595)
摘要:
塔西南和田南缘区块位于昆仑山山前构造带,因其是在塔里木盆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的多时代、多类型的山前构造带,故而其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给本区速度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红柳速度分析及变速成图软件设计的模型追踪法是专门解决地层倾角较大的复杂地区的速度场问题,该软件的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区主要目的层的深度预测,为钻井设计的准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塔里木盆地亚肯北三维浮动基准面解释建模技术
范伟峰, 李春雷, 蒋进勇
2013, 35(S1): 4-007.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04
摘要(767) PDF(586)
摘要:
塔里木盆地亚肯北三维地震工区地表起伏大,速度预测难度大。采用新开发的切片堆积法浮动基准面速度建模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基于浮动基准面建模避免迁移误差,利用压实速度规律填充速度谱浅部空白段,利用平均层速度计算层厚度补偿平均速度偏大情况,基于等时速度切片剔野值、平滑避免对解释层位的依赖,新技术解释深度对井误差标准偏差为123 m,相对误差为2.19%。新推导的平均静校正量法浮动基准面计算公式表明,替换速度偏大致浮动基准面高于地表,基准面补偿至地表(长波长静校正)后对井误差标准偏差降为46 m,相对误差降为1.59%。基于新编制的构造图落实了亚肯北1号构造。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测井岩性段精细划分
秦伟强
2013, 35(S1): 8-011.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08
摘要(726) PDF(630)
摘要:
奥陶系鹰山组是玉北地区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重点,该区鹰山组厚度大(大于500 m),区内断裂较发育,局部的构造抬升和地层剥蚀为地层划分和储层对比造成了较大的困难。该区自然伽马曲线升高,表现为“横向普遍、纵向杂乱”的特点。该文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和地球化学元素测井的基础上,对自然伽马能谱曲线的升高特征进行分析,并以鹰山组的岩性变化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变化的规律特征段为桥梁,将奥陶系鹰山组自上而下分为4个岩性段,横向上4个岩性段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为后期鹰山组的精细分析及有利勘探目标优选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轮台凝析气藏气井见水时间预测
王利刚, 杨小腾, 金朝康, 吕晶, 张奎
2013, 35(S1): 12-014.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12
摘要(941) PDF(472)
摘要:
轮台气藏是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雅克拉断凸东段的底水凝析气藏,气藏投入开发后气井见水严重,预测气井见水时间对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Sobocinaki-Cornelius方法,利用已见水井数据,校正无因次锥高与无因次时间的相关关系式。通过校正后的关系式,计算已见水井L5井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的误差为9.24%;计算出未见水井L2井见水时间为12年,并对该结果合理性做了分析。
超深凝析气井液锁伤害评价
陈擎东, 丁卫平, 刘雄伟, 刘建仪
2013, 35(S1): 15-018.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15
摘要(902) PDF(572)
摘要:
高深凝析气井井筒积液现象明显,容易发生液锁伤害,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认清液锁伤害的基础上,进行了岩心液锁伤害实验,对认清凝析气藏液锁伤害,解除液锁伤害,指导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大涝坝凝析气田巴什基奇克组储层隔夹层封隔作用初探
吕萍, 姚田万, 何云峰, 马海虎, 任宏, 张奎
2013, 35(S1): 19-023.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19
摘要(699) PDF(540)
摘要: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划分了大涝坝巴什基奇克组凝析气藏低渗砂泥岩隔夹层,并通过建立隔夹层的测井识别标准来描述其展布规律。研究发现巴什基奇克组气藏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其西南部主要发育Ⅰ2型泥岩隔夹层,厚度小,连续性差;东部主要发育Ⅱ2型物性隔夹层,厚度大,分布相对稳定。根据MDT测井压力资料、生产井见水时间及气水倒置关系验证巴什基奇克组气藏隔夹层的封隔效果,初步判断巴什基奇克组气藏2种类型隔夹层均具有封挡流体的作用,证实了该气藏为边水而非底水凝析气藏。
大涝坝凝析气藏循环注气问题预见及预防
吕萍, 黄璜, 柳春云, 姚田万, 肖红
2013, 35(S1): 24-027.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24
摘要(1149) PDF(605)
摘要:
大涝坝是一个整装的砂岩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快,边水侵入气井见水,同时地层反凝析严重,气油比升高,气藏采出程度低,严重影响了气藏开发效果。为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将对该气藏实施注气保压开发。通过调研国内外凝析气藏注气开发中遇到的气窜、波及效率、吸气能力等问题实例,结合大涝坝开发特点,总结了大涝坝循环注气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注气效果的几点建议。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替油失效井治理对策
丁磊, 刘秀梅, 熊艳梅, 武文靖
2013, 35(S1): 28-032.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28
摘要(768) PDF(530)
摘要:
随着注水规模的不断扩大,注水替油井的增多,在注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注水失效的问题逐渐凸显。从油井的静态资料出发,结合酸压曲线、注水指示曲线、生产特征和动态监测资料(压降试井曲线),初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找到影响注水效果变差或失效的节点,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治理。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注水失效井的治理对策。
冻胶在塔河九区碎屑岩油藏水平井堵水中的应用
乔泉熙, 陈友梦, 刘平安
2013, 35(S1): 33-036.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33
摘要(737) PDF(560)
摘要:
塔河油田九区三叠系底水砂岩油藏以水平井开发为主。由于底水能量充足,非均质性严重,开发过程中易沿高渗段脊进形成水侵优势通道,导致油井部分水淹,含水迅速上升。采用具有强封堵性和强油水选择性的冻胶封堵出水孔道,降低含水,堵剂即使进入油水同出通道,也能因其强油水选择性实现堵水而少堵油,该技术在现场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凝析气井见水特征及控制对策
何云峰, 姚田万, 张艾, 王利刚, 金朝康
2013, 35(S1): 37-040.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37
摘要(980) PDF(543)
摘要:
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下降,边底水侵入,气井表现出不同的见水特征。采用Cl-、含水率资料将气井产水划分为3类:凝析水、束缚水和边底水。通过分析见凝析水、束缚水、边底水气井的含水、水气比、氯根及米采气指数变化特征,研究不同见水类型对气藏开发的影响,并结合气藏的地质特征,提出气井的控水、治水对策。
缝洞型油藏离散数值试井与注水优化研究
龙武, 张翼, 黄知娟, 万小勇
2013, 35(S1): 41-044.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41
摘要(932) PDF(646)
摘要:
塔河油田油藏属古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强,储集体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将溶 洞连通,而流体又主要储存在溶洞中,储层中流体流动复杂。传统试井解释方法难以正确描述储层特征和流体流动规律,针对缝 洞型油藏地质特征,把储层视为离散介质进行处理,建立了离散介质数值试井解释方法,解释结果更符合缝洞型储层的真实地 质特征,能更好地描述缝洞型油藏结构。根据离散数值试井分析与地质认识结合,划分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5种典型油藏类型 和解释溶洞大小、溶洞距离等关键油藏参数,试井解释成果能有效指导注水井优选、注水参数优化及配套生产措施制定,对碳酸 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塔河油田盐边上三叠统哈拉哈塘组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李文平, 方芹, 蒋玉梅
2013, 35(S1): 45-048.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45
摘要(695) PDF(512)
摘要:
通过对哈拉哈塘组薄砂体开展小层精细划分对比、沉积亚相—微相研究、储层预测等工作,研究砂体展布范围及规律;在前期实钻资料的基础上,井震结合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通过岩心观察、分析化验、测井评价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已试采井动、静态资料,对目的层圈闭进行综合评价,落实有利圈闭并进行储量计算;开展老井复查工作,落实砂体含油气性,为下步老井措施挖潜提供依据。
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水指示曲线的研究与应用
熊艳梅, 梅胜文, 刘洪光, 何旺
2013, 35(S1): 49-051.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49
摘要(778) PDF(519)
摘要: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已成为塔河油田减缓产量递减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根据原油压缩系数的定义,推导出适用于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指示曲线(累计注水量—注水期间井口压力),并以曲线分析为突破口,在单井可动用地质储量估算、注水时机确定、合理工作制度确定、油井措施挖潜等方面提出了有益指导,经过近2年的现场实践得到了有效验证,为定量分析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据。
塔河12区缝洞型储层预测及建模技术探讨
海涛, 钱真, 郭忠良
2013, 35(S1): 52-055.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52
摘要(875) PDF(549)
摘要: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具有埋藏深、储层发育不规则溶洞及裂缝、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储层预测难度大。为了反映缝洞型储层分布,以区内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地震振幅变化率、本征值相干、趋势面差异分析,并采用地震测井联合反演等技术对塔河12区的缝洞型储集体进行了预测。综合预测结果表明,12区整体缝洞型储集体较发育,但北部发育程度比南部略差,串珠状强振幅地震反射较发育,其结果与缝洞体钻遇情况较吻合。同时,以波阻抗反演和精细相干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利用聚类分析技术建立缝洞型储层地质模型的思路。
雅—大凝析气藏异常产水特征及来源初探
张艾, 贺蕾, 徐士胜
2013, 35(S1): 56-059.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56
摘要(823) PDF(620)
摘要:
雅克拉—大涝坝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边水侵入储层前,出现一种介于边水和凝析水之间的异常产水类型:含水高,水气比高(产水量是初始凝析水含量0.084×10-4 m3/m3的9倍左右),但化验氯根较低。根据生产动态和实验数据,总结了雅—大凝析气藏此类异常产水气井的产水特征以及异常性,初步探讨产水来源主要包括凝析水和粒间水(含束缚水),且粒间水(含束缚水)可能被高速流动的天然气或凝析油以小水珠形式携带至井筒后产出。从而正确认识此气藏的产水规律,进行合理控制。
碳酸盐岩注水替油效果差油井主要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
何旺, 邱振军, 海涛, 张世亮
2013, 35(S1): 60-064.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60
摘要(710) PDF(565)
摘要:
塔河采油二厂注水替油开发效果明显,近三年减缓,年自然递减平均在10%~15%,统计发现仍有16.1%井数比例的油井注水替油效果差,表现为注水轮次少,生产高含水。分析认为,影响注水替油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井眼位置低、储层条件不好、注水参数设计欠合理三者之一或复合构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同时完善了注水替油选井及注水参数设计原则。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推广意义。
雅—大凝析气藏产水规律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徐士胜, 高洁, 张艾
2013, 35(S1): 65-068.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65
摘要(827) PDF(546)
摘要:
以雅克拉—大涝坝边水凝析气藏、轮台底水凝析气藏为例,分析具有边底水的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的产水特征和产水规律,总结凝析气藏的3种产水类型,并提出不同产水类型的控水治水对策。初步建立4种凝析气井边底水见水模式及相应的控制对策,逐步应用于雅—大凝析气井控水治水中,控水效果显著。通过对雅—大凝析气藏产水规律及控制对策的研究,对有水凝析气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注水指示曲线在塔河缝洞型油藏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郭忠良, 何旺, 海涛
2013, 35(S1): 69-071.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69
摘要(676) PDF(566)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利用取心或测井资料很难有效判断储集体结构,同时常规试井解释软件适应性差,应用受到限制。以喀斯特岩溶特征为基础,利用注水指示曲线,综合动静态资料,建立油井地质概念模型,采取有针对性的储层改造措施,提高措施的有效率和增油效果。
碳酸盐岩缝洞油藏注水替油失效井原因分析
金鹏, 陈衫沁
2013, 35(S1): 72-077.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72
摘要(757) PDF(515)
摘要:
从注水替油基本原理出发,根据注水替油基本地质模型总结出影响注水替油效果的3个因素:井筒附近油水置换速率、近井地带的油气富集程度、远井地带油气补充速度,并对注水替油失效井进行分类总结,最终针对不同类型注水失效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
改进型火车装车鹤管垂管在塔河油田的使用
郭冬冬, 邓侠, 刘长俊, 付学峰
2013, 35(S1): 78-080.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78
摘要(677) PDF(588)
摘要:
随着塔河油田新区块的相继开发,塔河原油外输、销售的畅通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火车装车鹤管的高效运行。结合西北油田分公司油气运销部雅克拉末站在实际原油装车过程中内伸缩管处存在的连接板被拉断、钢丝固定方式不合理、挂板脱落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改造,预期降低鹤管维修率,提高火车装车效率,保障分公司原油外销畅通。
超稠油藏井筒凝管处理工艺技术
苟斌, 王玎珂, 魏宏洋, 李伟, 殷熠坤, 李宁
2013, 35(S1): 81-085.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81
摘要(742) PDF(504)
摘要:
超稠油藏开发过程中,防止井筒凝管是在开发作业中必须面临的难题,生产或作业过程易发生稠油在井筒内凝固,堵塞井筒,甚至高压不能打通的情况。以往修井处理过程经常出现稠油不易返出、堵塞循环系统、稠油进灌无法正常回收、稀油用量大等问题,施工难以连续,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费用高。塔河油田在措施作业过程中,结合超深、超稠油的特殊井况,采用分段倒扣配合连续油管切割技术、钻磨处理技术和地面装置改进技术,使稠油凝管处理更加高效、快速。
大涝坝站分子筛脱水单元异常问题分析及处理对策
罗辉
2013, 35(S1): 86-088.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86
摘要(947) PDF(745)
摘要:
分子筛脱水单元的高效运行对天然气处理至关重要,分子筛过快失效将严重制约气体处理装置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探讨了大涝坝集气处理站分子筛脱水单元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实践验证工作,发现了原料气含蜡对分子筛失效的重大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分子筛脱水单元高效运行的措施。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下返酸压实践
郭忠良
2013, 35(S1): 89-091.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89
摘要(757) PDF(529)
摘要: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底水能量强,高角度裂缝发育,前期一直采取笼统酸压整体开发的方式,油井水淹后挖潜余地小。通过对致密段的识别及划分,借用砂岩油藏水驱曲线进行油藏剩余潜力评价,充分利用致密段隔挡作用,在现场成功开展了下返酸压实践,获得了很好的增油效果。
地面驱动螺杆泵在塔河油田原油乳化举升中的研究与应用
许月月, 尹盼, 谭辉, 靳石磊
2013, 35(S1): 92-094.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92
摘要(753) PDF(529)
摘要: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机抽井因原油乳化造成光杆滞后、电流高停机频繁洗井,洗井后排液周期长,有效期短,普通有杆泵、离心泵都无法满足原油举升需求。通过对螺杆泵故障分析及文献调研从抽油杆和橡胶方面改进地面驱动螺杆泵,并在TK241CH井投入使用,满足原油乳化举升。
凝析油储罐高温底水现象探讨
刘建辉, 张仁义
2013, 35(S1): 95-097.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95
摘要(692) PDF(606)
摘要:
大涝坝集气处理站出现一起凝析油储罐温度异常升高现象。结合现场情况和储罐结构,着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深入认识储罐高温底水现象,并给出完善储罐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建议。
顺9井区应力敏感下合理压差的初探
陶杉, 徐燕东
2013, 35(S1): 98-100. doi: 10.11781/sysydz2013S1098
摘要(626) PDF(500)
摘要:
以塔河油田顺9井区砂岩油藏为例,采用3种不同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低孔、低渗、含微裂缝的油藏应力敏感下合理压差,对比3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优选出适合顺9井区的计算方法并得出应力敏感下合理压差。结果表明:顺9井区临界压差为22.10 MPa。将此结果应用于顺9CH气举时助排深度计算,建议顺9CH气举助排深度不超过888.53 m。
塔河油田超稠高硫原油集输处理关键技术
赵毅, 叶帆, 邱海峰, 钟荣强, 孔祥敏, 张菁
2013, 35(S1): 101-103.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01
摘要(828) PDF(630)
摘要:
塔河油田超稠油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超重质未饱和底水油藏,具有超深、超稠、高黏、高密度、高含H2S、高矿化度等特点,且酸压作业规模大,开发与地面集输难度大。西北油田分公司通过科研攻关,解决了超稠油集输处理的系列技术难题,在上游板块首次创新了掺稀降黏集输技术、首次应用高含H2S稠油气提法脱硫技术、突破稠油脱水工艺,实现了超稠油的密闭集输。
含油污水分段处理工艺技术探讨
董刚, 刘涛, 毛应涛, 徐静, 杨鑫
2013, 35(S1): 104-107.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04
摘要(649) PDF(565)
摘要:
随着塔河油田的开发,采出液性质随之发生改变,使油水乳化液的稳定性增加,造成污水中各种成分(固态、液态物质)均匀分散在污水中不易脱稳。在沉降罐中除油除杂同时处理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生产需要,因此,采用“先除油,后除杂”的处理工艺,可最大限度地将污水中的乳化油去除,减轻了沉降段和过滤段的生产负荷。该处理工艺在塔河油田二号、三号污水处理站成功应用,为高乳化、油水密度差小的含油污水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井套管找堵漏实践及认识
延俊宝, 丁磊, 杨耀辉
2013, 35(S1): 108-110.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08
摘要(685) PDF(543)
摘要:
随着塔河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套管漏失现象逐年增加。受井深、油稠、高温、高矿化度、高硫化氢腐蚀、井内管串结构、掺稀开采方式影响,常规找漏方法难以适应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井找堵漏需求。通过分析历年14口井找堵漏实施效果,总结出针对超深超稠油井的4种套管找漏方法的适应条件,2种套管堵漏的方法的优缺点,对10口井实施套管堵漏11井次,累计增油5.86×104 t。
塔河油田大泵径杆式泵深抽工艺技术
陈灿, 施硕, 杨小辉, 徐鑫, 谢祥君
2013, 35(S1): 111-113.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11
摘要(735) PDF(609)
摘要:
塔河油田主力区块为具有底水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目前塔河油田机抽井平均泵挂深度已达2 606 m,动液面在2500m以下的有120口井,占总井数的15.4%,泵挂呈逐年加深的趋势。针对供液不足的油井,为了维持机采井的正常生产,注水补充能量和深抽是仅有的2种解决方法。在单井或单元注水失效的情况下,深抽是提高油井产量和开发效果的主要措施。然而有杆泵小泵深抽存在泵挂深度和泵排量矛盾的问题,为解决深抽排量小的采油工艺难题,塔河油田成功开展了大泵径杆式泵深抽工艺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目前大泵径杆式泵深抽技术已成功应用3井次,增油效果明显。
塔河油田供水首站恒压供水系统技术改造
王宏仕, 张斌, 罗增
2013, 35(S1): 114-116.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14
摘要(685) PDF(527)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淡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首站供水系统现状,对塔河油田供水首站恒压供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即对供电电路和控制线路进行改造,改造后实现系统内2台变频器都能分别带动2台供水泵,供水首站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满足塔河油田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稠油电泵掺稀混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杜林辉, 陈华强, 刘瑞, 夏新跃, 赵元
2013, 35(S1): 117-120.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17
摘要(664) PDF(551)
摘要:
塔河油田稠油潜油电泵在现有管柱结构下,掺稀混配效果差,导致故障停机、躺井频繁、电泵运行寿命短、注采比高、稀油利用率低,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开发经济效益。从掺稀混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出发,找到了制约掺稀混配效果的4个因素:混配时间、混配温度、接触面积、搅拌强度,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对策。矿场试验表明:稀油利用率明显提升,平均注采比下降0.22~0.49,经济效益极其显著,下步将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新型压裂液体系性能评价
侯帆, 张烨, 杨方政, 张泽兰, 方裕燕, 焦克波
2013, 35(S1): 121-124.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21
摘要(674) PDF(632)
摘要:
针对瓜胶压裂液成本大幅增加的问题,开展了替代瓜胶的新型压裂液体系研究。通过对改性黄原胶及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的综合性能评价,初步形成了一套改性黄原胶滑溜水和一套聚合物压裂液室内配方。目前,改性黄原胶压裂液还存在耐高温耐剪切性能差、破胶液残渣含量高的问题,聚合物压裂液存在稠化剂加量高、延迟交联性能与耐高温性能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新型压裂液体系进一步改进后可现场选井进行试验。
塔河油田碎屑岩油藏水平井新型冻胶堵剂研究
何星, 杨利萍, 马淑芬
2013, 35(S1): 125-128.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25
摘要(650) PDF(567)
摘要:
为解决常规冻胶堵剂强度低、耐温耐盐差、成本高等问题,针对塔河油田高温高盐特点,引入有机冻胶与无机网络互穿技术,研发了具有较高强度的耐温耐盐新型冻胶体系。结果表明,该冻胶体系在温度为130 ℃、矿化度为20×104 mg/L地层水中能稳定90 d,有较强的封堵能力和耐冲刷能力。选取TK937H井开展了冻胶堵水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增油效果,为塔河碎屑岩水平井堵水提供了新的途径。
塔河油田新三级结构井侧钻工艺技术探讨
于洋, 郑江莉, 刘晓民, 李光乔, 周伟
2013, 35(S1): 129-132.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29
摘要(938) PDF(631)
摘要:
塔河油田自2011年8月试验并推广新三级优化结构井,目前已完钻67口。考虑到该类井侧钻需求,该文提出了侧钻技术方案,即一开采用165.1 mm钻头钻穿泥岩,下入139.7 mm套管固井;二开采用118 mm钻头钻至设计井深;同时分析了139.7 mm套管固井可行性和侧钻二开小井眼定向钻井技术配套。通过分析论证,表明优选的侧钻技术方案可行,能够满足塔河油田新三级结构井侧钻需求。
涡轮钻具在麦1区安全应用可行性评价
潘丽娟, 刘彪
2013, 35(S1): 133-136.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33
摘要(531) PDF(508)
摘要:
为达到提速提效的目的,计划在麦盖提1区运用涡轮钻井工艺,然而该区开派兹雷克组火成岩地层机械钻速低,部分井段易坍塌掉块容易引起卡钻,因此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通过分析火成岩掉块大小、坍塌时间、测井曲线等资料,了解坍塌周期、掉块岩屑尺寸和数量比例,确定掉块井段,并根据麦1区井身结构要求,从优化钻具组合与携岩角度出发,分析采用139.7 mm钻杆在钻井泵泵压允许条件下,降低循环压耗,提高环空返速,确定掉块岩屑安全携带出井的极限井深和排量,降低掉块导致卡钻风险的问题。实现了涡轮钻具在火成岩地层安全快速钻井的目的。
塔河油田严重腐蚀管柱打捞工艺与实践
张中宝
2013, 35(S1): 140-143.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40
摘要(923) PDF(524)
摘要:
受油井超深、地层腐蚀流体、高温高压、电化学腐蚀、修井损伤等综合因素影响,塔河油田油管腐蚀断裂现象逐年增多,给修井打捞作业造成了诸多困难。通过采取针对严重腐蚀管柱的打捞工艺,根据不同井深落鱼状况,选择合适的井下工具,合理控制现场工艺参数,T801(K)井腐蚀油管打捞成功,为严重腐蚀管柱打捞作业提供了经验借鉴。
油田“三倒”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升级改造
赵立虎, 宋道杰
2013, 35(S1): 144-146. doi: 10.11781/sysydz2013S1144
摘要(654) PDF(523)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三倒”运输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改造内容涵盖了调度、调拨、司磅、统计、系统管理员所有岗位人员的相关业务,形成了一套工作流程信息化、对车辆实时监控、视频监控、车辆停车位感应、自动过磅、工作量统计、签证、结算等一体的信息化综合系统。该系统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后,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设备安全,提高了生产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