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6卷  第s1期

显示方式:
石油实验地质 第36卷增刊1 2014年12月
2014, 36(s1): .
摘要(418) PDF(340)
摘要:
巴楚西段古生界储层裂缝发育规律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马中远, 杨红彩, 黄苇, 张黎, 兰明杰
2014, 36(s1): 1-7.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01
摘要(675) PDF(389)
摘要:
利用岩心、薄片、地球物理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巴楚西段古生界储层裂缝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石炭系裂缝最发育,奥陶系次之,志留系和泥盆系欠发育;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其中斜交裂缝最发育,其次为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石炭系裂缝一般为方解石、白云石、陆源碎屑、硬石膏等所半充填,充填不严重,而奥陶系储层裂缝总体上充填严重,多为方解石、泥质所全充填、半充填;裂缝的发育受控于构造、岩性、厚度与岩石组合.裂缝不仅可以改善储层的储渗性能,而且有助于溶蚀作用的发生,为次生孔隙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裂缝也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重要介质,控制了油气的运聚成藏.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先把扎地区断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邱华标, 吴礼明, 印婷, 马海陇, 刘子豪
2014, 36(s1): 8-11.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08
摘要(892) PDF(388)
摘要:
通过对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先把扎地区除了发育逆冲断裂,新发现了广泛发育的走滑断裂.断裂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在空间上相互叠置.断裂的演化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山期3个时期;断裂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加里东中期小型逆冲断裂作为大气淡水通道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海西晚期走滑断裂作为深部流体活动通道,有利于热液储层发育,先把扎断裂则控制上古生界圈闭发育;走滑断裂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有利于上古生界油气聚集,制约了奥陶系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页岩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
陈绪云, 朱秀香, 张根法, 杨子川
2014, 36(s1): 12-17.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12
摘要(976) PDF(400)
摘要:
孔雀河斜坡下寒武统西大山组、中寒武统莫合尔山组和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发育海相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泥页岩.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认为孔雀河斜坡这2套泥页岩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微孔隙和微裂缝发育、含脆性矿物、保存条件较好及埋深适宜,具备形成页岩气的条件.根据埋深和保存条件,预测尉犁断阶带、群克构造带北部和中部斜坡带北部为孔雀河斜坡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塔中北坡奥陶系鹰山组热液改造型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
韩俊, 吕海涛, 曹自成, 邱华标, 王保才, 沙旭光, 刘军
2014, 36(s1): 18-25.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18
摘要(844) PDF(407)
摘要:
塔中北坡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发育热液石英、板条状石膏、鞍型白云石等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对不同类型的石英包裹体测温,其温度范围明显高于地温演化的最高温度.分析了典型钻井鹰山组储层分布与本区潜在不整合面的关系,认为鹰山组储层为热液改造成因,与大气水岩溶作用关系不大.鹰山组热液改造型储层储集空间以孔洞(洞穴)、(扩溶)裂缝等次生储集空间为主,基质物性总体低孔低渗,可划分为洞穴型、孔洞—裂缝型和孔隙型3种类型.分析了鹰山组热液改造型储层的主控因素,提出断裂—裂缝体系是储层发育的前提条件,加里东晚期—海西期北东向、北东东向主干走滑断裂及次级隐伏断裂控制储层平面分布,深部热液流体改造储层,流体性质及岩性结构可能控制了储层纵向分布,初步建立了储层发育模式.该类储层发育厚度大,且受埋深影响不大,沿主干、次级断裂广泛发育,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碳同位素特征——以皮山北2井为例
成俊峰, 谭广辉, 马冬晨, 岳勇, 武涛
2014, 36(s1): 26-29.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26
摘要(802) PDF(601)
摘要:
通过对玉北地区皮山北2井奥陶系71个碳同位素样品分析结果的初步研究,首次在塔盆井下发现GICE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将该区奥陶系的碳同位素特征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缓慢上升(鹰山组中下部);第2阶段为"零"值附近振荡(鹰山组上部至良里塔格组中下部);第3阶段为GICE事件(良里塔格组的上部).该区奥陶系碳同位素表现出自下而上由负值向正值整体缓慢升高,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上部突变为正值的演化特征.
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规律探讨
肖红琳, 周威, 程兰
2014, 36(s1): 30-33.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30
摘要(564) PDF(390)
摘要:
玉北地区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总结断洼带地层的基础上,针对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灰岩段,通过对比断垄带、斜坡和断洼带地层整体电阻率的大小及地震相干特征,研究井位与储层发育之间的关系;结合常规、成像和测试等相关资料分析鹰山组云灰岩段和蓬莱坝组白云岩化程度与储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灰岩段,断垄带的储层较发育,斜坡和断洼带储层基本不发育;鹰山组云灰岩段和蓬莱坝组储层白云岩的发育程度相关.
塔东地区烃源岩再评价
昌琪, 杨世国, 张根法, 陈绪云, 王斌
2014, 36(s1): 34-39.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34
摘要(796) PDF(644)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部钻井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化参数分析,认为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是本区最有利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一般大于1.0%),有机质类型好(Ⅰ-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总体较高(Ro为0.88%~2.75%),基本达到了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塔中志留系特低孔超低渗储层测井评价
秦伟强, 孙兆辉
2014, 36(s1): 40-43.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40
摘要(1092) PDF(444)
摘要:
塔中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储层具"特低孔、超低渗"的特征,依据常规测井、核磁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和微观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并对油层、水层的特征和流体性质的识别以及油水界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后期的低孔低渗储层测井精细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连通体识别及刻画研究
李小波, 李新华, 荣元帅, 何新明, 巫波
2014, 36(s1): 44-47.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44
摘要(742) PDF(673)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极其复杂的缝洞空间结构,识别和刻画储层内的缝洞连通体一直是油藏描述的技术难题,目前尚缺乏较有效的处理方法.基于现代岩溶发育模式,选取溶洞体和微断裂-裂缝体系进行地震属性特征识别;运用岩溶地震相分析方法对溶洞和裂缝进行多属性融合的地震相分析,再采用三维地质网格定量化并形成几何格架地质模型,实现对缝洞连通体的刻画.结果表明:振幅梯度属性可有效识别"串珠状"强反射与地层反射的边界,从而检测和成像出"串珠状"反射的溶洞体的空间分布;最大曲率属性能有效地描述断裂和裂缝在平面上的线型特征和几何边界特征,从而反映裂缝通道展布.岩溶地震相分析刻画的缝洞连通体呈现了缝洞储层的几何形态和空间的延展趋势,实现了对缝洞体内部结构和连通通道的精细描述.通过预测和表征缝洞连通体的分布位置和形态特征,为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的精细描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塔河油田桑塔木地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预测
刘群利, 杨子川
2014, 36(s1): 48-51.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48
摘要(1059) PDF(487)
摘要: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是重要含油层系之一,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对比追踪困难,储层的空间展布是制约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桑塔木工区高分辨率资料的研究,重点针对砂地比低的Ⅰ、Ⅱ、Ⅲ砂组内幕发育的条带状地震异常进行分析,并结合井资料标定,运用地层切片、分频混色、精细相干和属性融合等技术,初步建立了一套识别石炭系内幕条带的储层预测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BP神经网络在沉积微相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刘俊玲, 吴学东, 王东寨, 贺正刚
2014, 36(s1): 52-55.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52
摘要(991) PDF(706)
摘要:
提出了基于测井数据深度挖掘和前馈式(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在测井数据较少、井多的条件下深入挖掘有限的测井数据,获取蕴含沉积学意义的参数,提高了测井数据的利用率.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BP人工神经网络拓扑结构的优选准则,并提出了成长型网络训练方法.最后利用建立的样本集和自然样本进行网络训练和微相识别,准确率达83%以上.在测井数据不足、微相特征复杂的条件下实现了高效率、高准确度的沉积微相识别.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挖潜技术对策
李成刚, 张炜, 程洪, 蒋林, 陈彬滔, 马国建, 王幼, 张准行
2014, 36(s1): 56-60.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56
摘要(867) PDF(675)
摘要: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油井开发递减较快,油藏采收率较低.在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缝洞单元内部划分单井流动单元的概念,同时结合油藏开发方式,在地质认识上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预测.物性相对较差能量相对较弱局部充填封隔部位,水淹部位侧翼和局部构造高位置,注水开发后油藏中低效替油部位,水驱死角区域以及各个单井流动单元之间连通程度较差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这些剩余油的开采,对于供液能力和能量下降油井,注水采油和可控性大型压裂仍是有效手段;针对水淹井或者初期注水失效井,实施排水采油或者水力扩容技术;注入N2或CO2是进行三次采油的经济且有效手段;部署侧钻和加密井可精确挖潜剩余油.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块碳酸盐岩油藏裂缝闭合认识与探索
马国建, 蒋林, 程洪
2014, 36(s1): 61-63.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61
摘要(853) PDF(617)
摘要: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深,上覆地层压力高的特点,地层裂缝在此条件下容易发生闭合.结合岩石裂缝临界闭合流体压力的计算得出托甫台区块裂缝闭合临界流体压力为37~42 MPa,通过生产数据及生产现象对比,得出区块裂缝闭合现象真实存在.结合碳酸盐岩油藏实际,得出影响裂缝闭合的主要因素有油藏埋深、裂缝倾角、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减小生产压差、注水等保压开采措施能够一定程度减缓裂缝闭合速度,酸化措施能够重新刻蚀裂缝使油井重新获得一定导流能力.
单井油气计量系统设计
孔祥敏, 时强, 李鹏, 胡友刚
2014, 36(s1): 64-66.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64
摘要(735) PDF(433)
摘要:
单井油气计量系统主要由并联的大、小量程流量计和PLC控制器组成.实际计量过程中,根据流量大小,PLC按照量程要求设计的控制程序,自动切换为单独用小量程流量计、大量程流量计或组合用多台流量计,有效扩大流量计量的范围(量程比),满足油田计量分离器宽量程单井油、气产量准确计量要求,为了解油气井储层变化情况、分析油气井生产动态、指导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生产数据.该方法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多井集中计量系统,以及其他宽量程流量计量工程.
高温碳酸盐岩油藏酸压用酸液体系发展与应用现状
田疆, 杨映达
2014, 36(s1): 67-69.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67
摘要(1033) PDF(721)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层改造存在高温条件下酸岩反应速度快、滤失量大的特点,常规酸液体系难以实现深度改造和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目的.通过多年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形成了以胶凝酸、变黏酸、转向酸、地面交联酸为主的多套酸液体系.通过高温流变实验,分析不同油藏类型酸压适合的酸液体系,指导单井酸压酸液选型和工艺优化,取得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含水单元井组气驱探索与实践
芦海涛, 王幼, 张准行, 程洪, 吴慧, 马国建, 汪辉勇
2014, 36(s1): 70-73.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70
摘要(923) PDF(550)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体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变化大等特点,可借鉴的经验少,大部分高含水单元现有治理手段有限.为保持高产稳产,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井组采收率的可行性.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注气开发、注气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基础上,开展注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推导出井组气驱开发的理论模型、注气机理,初步得出井组注气的优选原则.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井组气驱对大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很好的适应性,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提高油田采收率、控制递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水替油井提前失效机理探讨
温波, 王栋, 苏宏通
2014, 36(s1): 74-76.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74
摘要(634) PDF(713)
摘要: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替油技术在塔河油田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但随着注水井和注水量的增加,不同区块的注水井表现出独特的动态特征.油井注水失效后表现出累计注采比远低于区域内其它注水井,注水提前失效,生产效果大幅下降.
注水指示曲线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深抽中的应用及认识
丁磊, 张世亮, 海涛, 姚俊波
2014, 36(s1): 77-80.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77
摘要(583) PDF(528)
摘要: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已成为塔河油田减缓产量递减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以注水指示曲线特征分析为突破口,解析不同的注水指示曲线特征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同时根据低渗储层的渗流公式推导出第2套储集体开始供液的条件,结合现有机采工艺技术条件,通过深抽把动液面抽到注水拐点压力代表的动液面以下,达到放大生产压差,让远井第2套储集体供液的目的.通过现场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塔河九区凝析气井沉积物分析及清防蜡技术适应性研究
欧阳冬, 李淑杰, 邢钰, 刁先伟
2014, 36(s1): 81-84.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81
摘要(769) PDF(949)
摘要:
针对塔河九区酸性凝析气井清蜡难题,通过X衍射、能谱分析、红外光谱、DSC测试等多种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九区沉积堵塞物的组成及物化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区别于常规凝析油沉积蜡特征,九区堵塞物主要为微晶蜡,熔点在82 ℃以上.明确蜡样特征并结合气井的实际生产情况,确定了九区清防蜡工艺,即油溶性化学清蜡剂辅助加热清蜡技术和细管加注防蜡剂的防蜡技术.
大涝坝凝析气藏循环注气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张艾, 黄杰, 贺蕾
2014, 36(s1): 85-88.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85
摘要(824) PDF(533)
摘要:
大涝坝凝析气藏在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受反凝析和水侵的双重影响,产能快速下降,为提高采收率,开展了循环注气开发.注采参数是影响循环注气采收率及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针对大涝坝这类开发中后期进行循环注气的水驱凝析气藏,该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注采比、注采方式等注采参数优选,优化循环注气方案,保证了循环注气开发的效果.
轮台北1号凝析气藏低阻油气层成因及识别
姚田万, 吕萍, 马海虎, 徐士胜, 吴剑
2014, 36(s1): 89-91.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89
摘要(907) PDF(535)
摘要:
轮台北1号构造古近系凝析气藏受构造、储层、成藏条件的影响,其油气储层电阻率为1.3 Ω·m,比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气藏水层电阻率(2 Ω·m)低,导致勘探开发早期忽视了工区内低阻油气层的存在.通过分析轮台古近系低阻油气层的形成原因,建立了低阻油气层与水层的新识别标准,指导了YL2井区古近系凝析气藏的重大发现.
巴什托油田胶质沥青质堵塞机理及预测
杨小腾, 于建, 张坤, 刘应涛, 王利刚
2014, 36(s1): 92-94.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92
摘要(632) PDF(600)
摘要:
巴什托油田生产过程中,"堵塞"现象一直伴随着生产存在,严重影响生产及油气开发.分析认为原油内部胶体不稳定,地层及井筒压降是导致沥青质沉淀堵塞井筒的主要原因.通过压力推导预测沥青质析出深度基本分布在500~2 400 m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对该井段着重进行机械除垢,从而达到预防井筒堵塞的目的.
塔河油田稠油复合井筒降黏技术研究与应用
丁保东, 李淑杰, 杨祖国, 何龙, 邢钰
2014, 36(s1): 95-98.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95
摘要(867) PDF(279)
摘要:
塔河油田单项降黏工艺效果趋于极限,采用复合思路,开展了复合降黏技术研究.室内实验表明,水溶—油溶复合降黏剂能够乳化更大黏度(100×104 mPa·s以上)的稠油;加热+油溶性降黏剂复合使用降黏效果进一步提高.矿场试验显示,化学复合降黏平均节约稀油率69.8%,电加热+油溶工艺复合降黏平均节约稀油率51.27%,单项降黏技术极限得到突破.
塔河油田稠油沥青质解堵技术研究与应用
杨祖国, 王雷, 程仲富, 何龙, 李淑杰
2014, 36(s1): 99-103. doi: 10.11781/sysydz2014S1099
摘要(973) PDF(397)
摘要:
塔河油田油藏原油高含沥青质,随着油井生产,油藏、井筒压力、温度场的变化,井筒堵塞现象时有发生.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组分分析、溶剂萃取等方法分析了堵塞物成分.结果表明,堵塞物90%以上是有机物,有机物中沥青质含量大于38%.针对堵塞物主要组分,研制了新型沥青解堵剂,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60 ℃时溶解速率最高可达到2.956 mg/(mL·min),胶体不稳定指数大于0.9的原油中加入质量分数1%新型沥青解堵剂,可有效抑制沥青质沉积.
塔河油田AT1区块T2a3凝析气藏综合治理研究
蒋思勇, 张伟, 和锦秀, 何雪芹, 唐静
2014, 36(s1): 104-106.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04
摘要(787) PDF(339)
摘要:
砂岩凝析气藏见水后开发效果迅速变差,见水后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塔河油田AT1区块T2a3凝析气藏存在井网分布不均导致局部采速过高、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开发初期采气强度偏大、前期认识存在局限性等问题,通过捕捉生产动态中的异常信号,认为气藏存在底油,并据此形成了以油基堵剂堵水等为代表的改善开发效果的针对性技术手段.通过利用隔夹层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剩余油气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塔河油田凝析油含水检测新技术探讨
何舒, 陈强, 任斌
2014, 36(s1): 107-109.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07
摘要(712) PDF(298)
摘要:
对塔河油田凝析油含水检测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凝析油含水检测存在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咨询,最终确定设计出二点式立式储罐均匀液体平均含水测试装置,实现凝析油含水在线检测.凝析油含水检测新技术的应用消除了凝析油含水检测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节约时间并提高了凝析油含水检测准确性.
塔河油田MTT区块火成岩地层井壁失稳原因分析
刘彪, 潘丽娟
2014, 36(s1): 110-112.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10
摘要(605) PDF(661)
摘要:
为了确保塔河油田MTT区块安全钻井,需要找到火成岩井壁失稳原因,以便找到应对措施.通过分析MTT区块岩石物性、地应力状态、压力剖面、测井数据、井径数据等资料,结合火成岩地层掉块特征,评价钻井液性能与地层岩性的配伍性以及封堵材料的封堵能力.认为引起井壁失稳的主要因素为:(1)火成岩夹泥岩井段与水基钻井液作用易导致泥岩水化;(2)火成岩内部微裂缝发育,而钻井液封堵能力不足,使钻井液容易侵入火成岩内部;(3)该区地应力状态为走滑型应力场,构造作用强,抑制井壁坍塌需要的钻井液密度高.三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火成岩井壁失稳.
塔河油田漏失井完井井控新技术
刘练, 赵刚, 胡勇, 樊凌云, 李靖, 侯晓娇
2014, 36(s1): 113-116.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13
摘要(980) PDF(454)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层特点,以及在压井方法、完井测试管柱设计和换装井口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井控问题,创新换装井口新工艺,引进井控配套新工具.根据奥陶系油藏储层规模大小、流体性质,给出了适合塔河油田奥陶系复杂油气藏压井的新方法,设计出了适合奥陶系油藏不同油质、不同气油比和满足后期地质要求的常规完井测试管柱体系.
塔里木盆地K区块非常规气藏优快钻井工艺
李双贵, 高长斌, 易浩, 沈青云, 王永洪
2014, 36(s1): 117-119.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17
摘要(835) PDF(296)
摘要:
塔里木盆地K区块页岩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成熟度、产层连续厚度及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等页岩气评价指标良好,具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通过对成熟区块页岩气开发工艺调研,来研究本区块非常规气藏高效钻井工艺.针对地层特征推荐采用51/2″套管射孔完井,确保后期完井、措施作业的顺利进行.由于页岩气藏具有分布广、厚度大的特点,轨迹控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常规的MWD+随钻电阻仪器测量方式可以满足水平井轨迹控制的需要.
塔河油田复合射孔穿隔夹层剩余油挖潜技术
陈东波, 徐刚, 郑小杰
2014, 36(s1): 120-122.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20
摘要(932) PDF(322)
摘要:
为解决钻井轨迹偏离油层,常规射孔穿深不足于穿透隔夹层,剩余油开采难问题,研究了多级复合火药深穿透射孔技术.为了封堵出水层段,在射孔炮眼环境下进行了机械卡堵水实验.精细解释隔夹层,优化多级火药配置及装药量,现场应用一口井,达到了射穿隔夹层沟通剩余油的目的,并有效封堵了出水层段,为塔河油田三次采油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思路.
塔河油田测井电缆打捞工艺技术及实例分析
罗荣, 罗凤鸣
2014, 36(s1): 123-126.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23
摘要(841) PDF(455)
摘要:
测井电缆是测井获取地层信息过程中重要的配套设备,一旦落井后,打捞难度大且处理周期长.结合塔河油田近年来电缆落井处理情况,分析了电缆落井原因及落井后电缆在井中的状态.研究了目前工区使用的钻具打捞和电缆打捞方法,并结合实例对工具使用及改进、打捞方法、异常情况处理进行了阐述.
AT40井区盐上承压堵漏及穿盐钻井液254技术应用
杨军义, 王健
2014, 36(s1): 127-130.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27
摘要(862) PDF(275)
摘要:
AT40井区三开钻遇"盐膏层",为平衡"盐膏层"地层蠕变,钻井液密度高达1.65~1.70 g/cm3,为避免同一开次的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石炭系等低地层压力地层压漏、压差卡钻风险,需对低地层压力地层做承压堵漏.该开次裸眼段长,地层岩性多变复杂,承压堵漏存在难点.另外,"盐膏层"钻进期间,控制"盐膏层"蠕变速率满足下套管要求,高密度、欠饱和盐水聚磺体系良好的流变性能、防塌性能也是"盐膏层"钻进期间钻井液技术重难点.针对该井区三开复杂情况,采取随钻封堵、分段承压、合理的钻井液密度选择、优化钻井液流变性等系列措施,成功解决该井区盐上承压堵漏及穿盐技术难点.
塔河油田超深稠油电泵风险评价管理方法
杜林辉, 刘玉国, 陈华强, 赵元, 涂东
2014, 36(s1): 131-134.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31
摘要(1541) PDF(594)
摘要:
为了提高潜油电泵系统管理水平,提高电泵寿命,降低躺井率,从电泵系统生命周期的11个阶段,优选出9个"可量化、可控制"指标,并按照指标值与电泵寿命的相关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及分值,以评价电泵运行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将电泵划分为优秀、良好、正常、危险及高危5个状态.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电泵系统管理中采取2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电泵运行状态欠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生产管控措施;(2)在选井、选型配套及设计等电泵系统管理前端,对指标参数进行优化控制.近2年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风险评价方法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电泵系统运行状态,用于指导电泵井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运行寿命,降低躺井率.
塔河油田稠油有杆泵井杆断裂研究与治理对策
袁波, 涂东, 杜林辉, 蒋磊, 王磊磊
2014, 36(s1): 135-138.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35
摘要(681) PDF(543)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采油二厂杆断裂情况、监测的功图载荷及杆柱应力评价、注气及断杆腐蚀情况、断杆前的生产异常情况的综合分析,结合送检断裂杆的失效分析报告,认为抽油杆断裂主要影响因素是高负载、高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断裂以及注气及硫化氢腐蚀;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泵型的合理选择、泵深的合理确定、杆柱设计的优化、严格的生产管控及抽油杆的合理优选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油杆断裂几率.
连续油管扫塞工艺在塔河地区的应用
赵兴华, 夏福良, 王蒙
2014, 36(s1): 139-142.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39
摘要(1192) PDF(525)
摘要:
近几年连续油管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各大油田引进,广泛应用于油气田钻、完、修井及测井等各个施工作业中,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连续油管扫塞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地面装置及入井工具,以塔河工区TK7219CH井为例,对连续油管扫塞过程中双机泵泵压、扫塞进尺、施工时效及作业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此工艺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毛细管测压工艺在塔河油田深井中的应用
杨坤, 樊凌云, 张佳, 赵忠辉, 邹伟
2014, 36(s1): 143-145.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43
摘要(838) PDF(612)
摘要:
塔河油田十区及十二区奥陶系油藏具有超深、超稠、高温、高压、高黏、高矿化度、高含硫化氢的特性,给动态监测带来极大挑战.为了解决塔河油田超深、超稠井压力监测的难题,引进了毛细管测压工艺.该工艺将各种测试元器件全部转移至地面,使整套技术的耐温、耐压及适应井斜的能力较常规压力测试方法得到大幅度提高,且全部实现了压力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存储,满足了各种生产压力测试的要求.该工艺已在塔河油田TH10315X井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塔河油田超深井坍塌治理工艺探索与实践
范伟东, 刘磊, 张潇, 孙桓
2014, 36(s1): 146-148. doi: 10.11781/sysydz2014S1146
摘要(747) PDF(563)
摘要:
塔河油田地质构造特殊,奥陶系以裸眼完井为主,部分泥岩段和灰岩产段暴露.近年来井壁坍塌故障井较多,为此开展了广泛研究和现场实践.该文重点针对坍塌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分轻度坍塌、重度坍塌、重复坍塌和复合性综合事故,给出相应的治理对策,重点给出适应性的钻具组合、研磨工具和钻磨参数,并对作业中要点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