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8卷  第3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第38卷 第3期 2016年5月
2016, 38(3): .
摘要(668) PDF(1610)
摘要:
盆地·油藏
裂谷与被动陆缘叠合盆地的盐构造与油气成藏——以西非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和宽扎盆地为例
孙自明, 何治亮
2016, 38(3): 287-292. doi: 10.11781/sysydz201603287
摘要(1300) PDF(1495)
摘要:
西非海岸的加蓬、下刚果-刚果扇和宽扎等盆地均为典型的裂谷与被动陆缘叠合含盐含油气盆地,经历了裂谷期(早白垩世凡兰吟期-巴列姆期)、过渡期(阿普第期-早阿尔必期)和被动陆缘期(早白垩世阿尔必期-现今)3个演化阶段,沉积了裂谷期陆相地层、过渡期蒸发岩和被动陆缘期海相地层3套地层层序。古近纪以来,受非洲大陆隆升和大西洋被动陆缘持续沉降的影响,以过渡期蒸发岩为滑脱层,形成了变形特征迥异的盐上和盐下构造变形层;前者为盖层滑脱型构造,变形强烈,盐构造样式类型多样,从陆向海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带特征;后者属于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微弱,基本保持了裂谷盆地的原始构造面貌。盐构造变形不仅控制盐上层系储层发育和圈闭形成,而且盐岩层本身又是盐下层系良好的区域盖层,尤其是盐岩层急剧增厚的深水-超深水地区,客观上对盐下和盐上油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分隔作用,即盐下层系生成的油气仅在盐下层系运移聚集;但在盐岩层厚度急剧减薄或缺失的浅水至陆上地区,盐窗发育,加之断裂的垂向沟通,盐下油气可以向盐上层系运移并聚集成藏。
陆相碎屑岩中钙质胶结物沉淀机制及油气储集意义——来自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须家河组的对比研究
谭先锋, 蒋威, 吴康军, 王浩, 徐田堃, 陈苏军, 冉天
2016, 38(3): 293-302. doi: 10.11781/sysydz201603293
摘要(1418) PDF(1568)
摘要:
通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和化学离子等实验对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中的钙质胶结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胶结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硬石膏和萤石胶结,其微观特征受胶结时间和环境等影响;钙质来源和控制沉淀的因素共同影响着钙质胶结机制,大气水淋滤作用、长石的溶蚀、压实-压溶作用、有机盐岩热化学作用和黏土矿物转化是钙质胶结物中钙质的主要来源,钙质胶结物的沉淀并不是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温度压力、pH值和化学离子的浓度等是控制钙质胶结物溶解沉淀的关键因素;钙质胶结通常分为早、中、晚3期,储层的物性受钙质胶结期次的影响,成岩早期钙质胶结物对储层具有建设性,成岩晚期钙质胶结物对储层具有破坏性。
川西坳陷陆相脉冲式波动“二元”层序特征研究
张庄, 叶素娟, 杨克明, 朱宏权, 杨映涛, 李旻, 张世华
2016, 38(3): 303-310.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03
摘要(1164) PDF(1491)
摘要:
将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与压性盆地控制因素相结合,充分运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川西坳陷陆相层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川西坳陷周缘山系的幕式逆冲挤压作用是控制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充填样式的主导性因素,它是一个"应力长期缓慢积累、短期瞬时释放"的脉冲式波动过程。这种周期性的幕式逆冲挤压和松弛过程导致湖平面(或基准面)以及可容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脉冲式波动的"二元"突变特征。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粒沉积体,而层序上部的湖侵-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半深湖的细粒沉积体,在垂向上构成了极好的三角洲相砂体与湖相泥岩广覆式间互的沉积充填特征,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层序底部的粗碎屑可以形成的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对象,同时,针对层序上部在湖盆边缘可能形成的岩性油气藏也应引起重视。
川东南寒武系娄山关群白云岩成岩作用特征
江文剑, 侯明才, 邢凤存, 徐胜林, 林良彪
2016, 38(3): 311-319.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11
摘要(1369) PDF(1054)
摘要:
通过对川东南寒武系娄山关群两剖面(京竹和中坝)的白云岩及后期充填物的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特征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娄山关群白云岩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其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包括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和硅化作用等,认为白云岩成因有4种:准同生、回流渗透、埋藏和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并将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为准同生、早成岩、晚成岩和表生成岩等4个阶段。同时,分析了成岩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孔隙发育的影响,其成岩演化主要受到沉积环境、沉积物原始结构特征和沉积旋回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于潮坪潟湖环境的泥微晶白云岩,原始孔隙不发育,受后期成岩流体改造较弱,孔隙不发育;形成于滩相环境的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原始孔隙较发育,后期成岩流体改造较强,孔隙发育,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
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六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张汉荣, 王强, 倪楷, 李春燕
2016, 38(3): 320-325.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20
摘要(1544) PDF(1429)
摘要:
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探井效果差异大,有的富集高产、有的低产,也有干井。通过对比分析10余口页岩气钻井岩心描述、地化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全岩X衍射、现场含气量测试、测井资料等,研究了页岩储层六性特征,即:岩性、地化特性、可压裂性、物性、含气性和电性特征。研究认为岩性、地化特性、脆性三者之间相关性好,如含放射虫碳质笔石页岩的TOC高、脆性指数也高,受先天条件即沉积环境与相带控制,三者在川东南各井都可以对比;物性和含气性呈正相关,受后天构造改造影响,探井之间差异非常大,但物性与TOC仍呈正相关;页岩垂向自封闭性及水平渗透率大的特性决定了页岩产状与断层发育是影响页岩含气性的主要因素,而页岩是否含气又影响了物性的大小。构造宽缓、断层不发育的含放射虫碳质笔石页岩,才能保持孔隙压力和孔隙大小,成为高TOC、高脆性、高孔隙度、高含气性的优质页岩储层,表现出四高三低的电性特征,才能形成商业产能。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东部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何娟, 王毅, 刘士林, 何登发
2016, 38(3): 326-332.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26
摘要(1205) PDF(966)
摘要: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位于塔西南坳陷东部的玛扎塔格、玉北1及和田南构造带进行了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玛扎塔格断裂带主要发育深浅2套断裂系统,深部断裂系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浅层为冲断构造;玉北1构造带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发育复合叠加型断层传播褶皱;位于西昆仑山前的和田南断裂带为逆冲前缘带,由多个滑脱层共同作用形成构造楔。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是影响该地区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时期。该地区油气成藏受断裂控制影响明显,喜马拉雅期该地区的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改造,使得麦盖提斜坡枢纽部位与巴楚隆起南缘构造带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构造样式分析
史政, 徐征遥
2016, 38(3): 333-339.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33
摘要(1251) PDF(1101)
摘要:
麦盖提斜坡是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作用,基底构造形迹或基底断裂带、多期构造运动和应力场转换、区域滑脱层等因素控制了构造变形及其迭加。从构造成因角度,其构造样式可划分为挤压构造、走滑(转换)构造、盐相关构造和岩浆岩构造等4大类,每大类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亚类。多期的构造运动在形成新构造的同时,改造前期的构造,形成复杂多样的组合方式,剖面组合上划分为基底断层-膏盐岩增厚-背冲断层型、先存隆起-披覆背斜型、背冲断块潜山-披覆背斜型、岩浆底辟-披覆背斜型、基底卷入型断裂-反向/同向背冲盖层滑脱叠置型、走滑断裂-浅层盖层滑脱型及叠瓦状构造等7种类型。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伍德福德页岩甜点控制因素研究
高占京, 郑和荣, 黄韬
2016, 38(3): 340-345.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40
摘要(1860) PDF(1640)
摘要: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伍德福德(Woodford)页岩区带是美国近年来新兴起的重要的非常规页岩油气生产区之一,其覆盖区域包括阿纳达科(Anadarko)盆地、阿德莫(Ardmore)盆地、阿卡马(Arkoma)盆地和切罗基(Cherokee)台地。伍德福德页岩是北美重要的泥盆系富含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14%。伍德福德页岩甜点区域位于凝析气或成熟油窗,页岩的镜质组反射率(Ro)为0.6%~1.4%,岩层厚度超过20 m;底部必须具有厚度至少15 m以上的隔层,以防止压裂串通上下含水层;具有有机质含量高达7%的岩层和燧石层等脆性夹层,裂缝发育程度高,钻井位置必须避开大型断裂。根据甜点控制因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钻完井方案,降低钻探风险和成本,可以获取较高的开发效益。
荆门地区页岩储层吸附特征及吸附势理论应用
岳长涛, 李术元, 李林玥, 温海龙
2016, 38(3): 346-353.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46
摘要(903) PDF(1465)
摘要:
通过有机碳含量测试、干酪根同位素测定、镜质体反射率测定、X射线衍射和低温CO2+N2吸附等手段,对荆门地区页岩样品常规地化性质和孔隙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所取页岩样品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均较高,孔隙结构发育完善。采用重量法对页岩样品进行了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等温吸附模型并考察了水分和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样品吸附性能较好,平均吸附量为2.52 mL/g。Langmuir方程可对吸附过程进行较好拟合计算,水分含量越高,温度越高,越不利于吸附行为的发生。采用吸附势理论解释影响页岩吸附性能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吸附势越大越有利于吸附行为的发生。
俄罗斯季曼-伯朝拉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分析——以Trebs和Titov油气田为例
杨士伟, 史丹妮
2016, 38(3): 354-359.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54
摘要(1308) PDF(1118)
摘要:
季曼-伯朝拉盆地是俄罗斯境内的富油气盆地,属裂谷-被动陆缘前陆复合盆地;早里菲世早石炭世为裂谷-大洋被动边缘、浅海大陆架阶段,晚石炭世第四纪为乌拉尔造山和造山后的前陆演化阶段。盆地共发育3套碳酸盐岩储集层,包括下古生界、下泥盆统-上泥盆统(上弗拉斯阶-法门阶)及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研究表明,该区碳酸盐岩储层明显受沉积、成岩双重作用的控制,有利沉积相带及不整合面共同控制有效储层的分布;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孔隙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储层物性空间横、纵向变化大,通常不整面之下30~40 m为有利储层发育的最佳地带;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盆地内部分油藏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性,制约了油气藏开发速度。通过分析该盆地具有较长开发历史的12个碳酸盐岩油气藏数据,证实该类油藏具有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点。
伊拉克米桑油田群Mishrif组MB21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张义楷, 康安, 闵小刚, 李志明, 李伟超, 高慧君
2016, 38(3): 360-365.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60
摘要(1708) PDF(1796)
摘要:
以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相关生产资料为基础,对伊拉克米桑(Missan)油田群Mishrif组MB21段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ishrif组MB21段储层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发育有台内滩、台内礁和开阔潮下亚相。岩石类型主要有生物礁灰岩、生屑颗粒灰岩、生屑似球粒颗粒灰岩及生屑似球粒泥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铸模孔、基质微孔及少量小型溶蚀孔洞和微裂缝。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储层横向分布相对稳定,但纵向物性变化较大、层内非均质性严重,是制约原油采出程度的关键因素。
油气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杨克明
2016, 38(3): 366-374.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66
摘要(1177) PDF(999)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通过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钻井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及沉积相资料,推测雷口坡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大邑-温江-彭州-广汉及孝泉地区,烃源岩厚度达250~350 m,有机碳含量为0.4%~0.6%。川西雷口坡组烃源岩形成于生物生产力较高、水动力较弱、海水循环受限、盐度较高、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缺氧和沉积速率较低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烃源岩有机质的保存。川西地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综合分析表明,该烃源岩虽然有机质丰度较低,但类型较好;烃源岩有机质显微组分中常见固体沥青和超微组分,有机质类型指数TI为12.5%~98.03%,主要为Ⅱ1-Ⅱ2型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浮游生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风化作用对高演化黑色岩系有机质影响因素分析——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玉尔吐斯组为例
陶国亮, 申宝剑, 腾格尔, 仰云峰, 徐二社, 潘安阳
2016, 38(3): 375-381.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75
摘要(1286) PDF(1116)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东二沟剖面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不同风化程度岩石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探讨了风化作用对岩石有机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化作用越强,有机碳丰度越低、生烃潜力越差,黑色页岩样品中的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的最大风化丢失量在95%以上,硅质岩风化丢失量小于50%。气候、暴露地表时间等因素是岩石发生风化作用的主要外部因素;矿物组成和有机质赋存方式是影响风化程度的重要内部因素,有机质以游离态形式赋存在高演化页岩中更易发生化学风化而丢失。因此,不能仅根据野外剖面烃源岩样品现今地化特征来进行烃源岩评价和油气资源量评价,而应考虑风化作用的影响。
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烃源岩成熟史
潘磊, 曹强, 刘一茗, 李一腾, 汪岩, 李智泉
2016, 38(3): 382-388.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82
摘要(1506) PDF(891)
摘要: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自始新统牛三段沉积以来直至渐新统丁青湖组三段沉积末期,古地温梯度总体表现为持续降低,变化介于6.67~4℃/hm,为典型热盆特征,古地温梯度升高与区域构造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的2套烃源岩成熟较早且热演化程度高,分别于中-晚始新世(距今约46.4~37.5 Ma)及早渐新世(距今约36.6~33.5 Ma)进入生油门限,现今主体皆位于成熟生油阶段(Ro=0.7%~1.3%),是该区主力烃源岩。西部蒋日阿错洼陷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主力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最高,生供烃条件较中-东部江加错、爬错洼陷更为优越。
方法·技术
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实验联合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
公言杰, 柳少波, 赵孟军, 谢红兵, 刘可禹
2016, 38(3): 389-394.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89
摘要(1567) PDF(1140)
摘要: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致密油样品孔喉分布表征,不同含油饱和度样品孔喉分布数据表明,含油饱和度小于1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10~300 nm;含油饱和度介于10%~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1 000 nm;含油饱和度大于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3 000 nm。致密储层中不同级别微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育控制了致密油含油性。
深埋砂岩储层长石溶孔率定量计算的新方法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储层为例
杨友运, 刘喜强, 孙睿
2016, 38(3): 395-401. doi: 10.11781/sysydz201603395
摘要(1338) PDF(1091)
摘要:
次生孔隙是砂岩储层中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而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即长石溶孔)往往是最重要的次生孔隙类型之一。基于热力学原理,提出了依据溶蚀产物自生黏土矿物的含量定量计算深埋条件下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率的新方法,即:钾长石次生孔隙率=0.28×高岭石含量或0.36×伊利石含量;钠长石次生孔隙率=0.10×高岭石含量或0.17×伊利石含量;钙长石次生孔隙率=0.014×高岭石含量或0.08×伊利石含量。在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储层的矿物岩石学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方法对陇东地区长81储层深埋条件下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率进行了计算,并与实测面孔率和溶蚀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81储层51块样品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率的计算平均值为1.32%,与长石溶孔率的实测值(平均1.44%)比较接近;与溶蚀模拟实验产生的溶孔率相比,新方法的计算结果也是合理的。
油页岩不同温度原位热解物性变化核磁共振分析
李广友, 马中良, 郑家锡, 鲍芳, 郑伦举
2016, 38(3): 402-406. doi: 10.11781/sysydz201603402
摘要(1591) PDF(1172)
摘要:
油页岩原位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孔隙和裂缝的连通程度是制约转化后的油页岩油气能否原位可采的关键要素,而常规岩石物性测试手段无法全覆盖测定油页岩层内不同级别的孔隙及裂缝。利用核磁共振仅对岩石孔隙流体有响应可以识别刻画不同级别孔、缝的优势,根据核磁共振分析岩石物性的方法和相关参数模型,开展了模拟地下500 m原位加热到不同反应温度后的油页岩热解系列样品的核磁共振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转化温度原位开采过程中,油页岩的孔隙度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250~350℃时逐渐增大,350~400℃时略有减小,400℃之后大幅增大;渗透率在400℃之前变化不大,400~450℃渗透率提高了2个数量级,500℃时改善更为可观,提高了4个数量级。油页岩原位干馏开采需要400℃以上的高温,而实际地下开采大尺度的油页岩受热均一性较差,可能大部分区域温度达不到400℃,可以采取升到更高的温度并延长加热时间或加热前对油页岩层进行储层压裂改造,以改善油页岩层的物性,提高油页岩原位开采油气采收率。
基于X-CT技术对黔西滇东区域煤储层物性特征的研究
熊波, 刘坤, 郭凯, 赵广民
2016, 38(3): 407-412. doi: 10.11781/sysydz201603407
摘要(938) PDF(849)
摘要:
黔西滇东区域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资源潜力区,近年来煤层气勘探和矿场试验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通过X-CT技术系统研究了该区的煤储层物性特征。研究表明,X-CT扫描技术可以很好地识别矿物、暗煤、镜煤和孔隙这4种介质,它们的CT数分别为:>1 800,1 500~1 800,1 000~1 500,<1 000 HU,但是具体CT数又因样品而异;通过X-CT扫描技术估算得到的煤孔隙度值为3.33%~7.14%,矿物含量为0.11%~89.03%,与氦气法和工业分析法得到的结果相关性很好; X-CT切片分析结果显示在应力作用下,原生煤具有最强的均质性,糜棱煤具有最强的非均质性,初碎裂煤和碎裂煤介于两者之间,表明煤岩在没有受到应力作用之前,煤岩组成在轴向上的均质性相对较好,后期的应力作用造成了煤中的煤岩组分、孔裂隙以及矿物的分布不均匀,煤岩非均质性增强;通过煤储层三维模型的建立,定量表征了研究区煤中矿物质、孔隙以及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实现了煤储层的三维可视化。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碎屑岩孔隙成因类型定量分析——以顺9井柯坪塔格组为例
张永东, 王恕一
2016, 38(3): 413-417. doi: 10.11781/sysydz201603413
摘要(1030) PDF(1148)
摘要:
碎屑岩储层孔隙主要成因类型鉴别,影响到进一步勘探时对储层预测方向的判断。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层大多为原生-次生复合孔和微孔,仅仅根据铸体薄片观察统计往往难以正确鉴别其主要孔隙成因类型。以顺9井志留系储层为例,在铸体薄片观察统计的基础上,根据相似岩性在相似埋藏条件下,原生孔隙受压实衰减程度相近,其残余原生孔含量相近的原理,综合分析埋深相近层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和实测孔隙度,定量化分析该储层段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含量。统计表明,顺9井志留系储层中原生残余粒间孔含量小于4.6%(实测孔隙度3.2%~14.6%);现今发育的中-低孔储层,主要是叠加了次生溶蚀孔形成的,孔隙度相对较高的储层以次生孔为主。该定量化分析方法可正确判别储层孔隙类型。
微米CT在烃源岩微观结构表征方面的应用
黄振凯, 陈建平, 王义军, 王华建, 邓春萍
2016, 38(3): 418-422. doi: 10.11781/sysydz201603418
摘要(1822) PDF(1517)
摘要:
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微观结构进行微米CT的三维成像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为:孔隙直径主要在0.7~25 μm之间,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隙、晶内孔隙为主,孔隙在孔喉的连接下形成连通性较好的孔隙通道。生物碎屑(或有机质)大小由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主要分布在中等密度的矿物基质中,生物类型以浮游生物和介壳类生物为主。微米CT三维重建技术为精细刻画岩石微观结构特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但也存在诸如成像分辨率、二维切片的图像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地质代表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油气微生物检测技术
杨帆
2016, 38(3): 423-423.
摘要(626) PDF(94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