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9卷  第2期

目次
目录
2017, 39(2): .
摘要(319) PDF(336)
摘要:
盆地·油藏
保存条件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影响机制
魏祥峰, 李宇平, 魏志红, 刘若冰, 余光春, 王庆波
2017, 39(2): 147-153. doi: 10.11781/sysydz201702147
摘要(1499) PDF(685)
摘要:
以四川盆地及周缘牛蹄塘组和五峰组-龙马溪组2套页岩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含气性和产量的典型页岩气井进行解剖,探讨了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控因素及评价体系。研究认为:顶底板条件、页岩自身封盖作用是该区页岩气早期滞留于页岩内的关键因素,后期构造改造强度与所持续的时间对页岩气藏的含气丰度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保存条件对页岩气层的含气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电阻率以及页岩气气体组分等有明显的影响,保存条件差,页岩气层含气量、孔隙度、电阻率通常较低,含水饱和度、N2含量则较高,这些被影响的参数可以作为评价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的间接指标。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复杂构造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5大类、28项参数的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主要是封盖条件、页岩气层自身封堵性、构造作用(构造改造时间、断裂作用、地层变形强度等)等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另外页岩气层含气性表征参数和压力系数同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保存条件的优劣。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张钰莹, 何治亮, 高波, 刘忠宝
2017, 39(2): 154-161. doi: 10.11781/sysydz201702154
摘要(1154) PDF(428)
摘要:
选取上扬子区3个下寒武统地层剖面,对岩石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和主、微量元素测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早寒武世不同沉积阶段生物初级生产力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第Ⅰ-Ⅱ阶段,浅水陆棚以缺氧铁化海水为主,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深水陆棚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初级生产力较低;斜坡-盆地区为缺氧铁化环境且上升洋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生物初级生产力最高。第Ⅲ阶段,陆棚区与开阔海沟通良好,为氧化环境,有机质难以有效保存;斜坡-盆地区演化为氧化-贫氧环境,由于初级生产力依然很高,大量有机质在氧化分解之前快速堆积埋藏而形成有效烃源岩。总体而言,陆棚区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受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控制,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中更易保存;斜坡-盆地区富有机质页岩中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生物初级生产力和沉积环境控制,相同沉积条件下,有机质丰度相较于陆棚区更高。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层系,有机质含量可影响页岩中的含气量,因此发育的陆棚及斜坡-盆地相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层位。
黔中隆起及邻区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特殊性分析
张培先
2017, 39(2): 162-168. doi: 10.11781/sysydz201702162
摘要(865) PDF(350)
摘要:
黔中隆起及邻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具备页岩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但经过多年页岩气勘探实践,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受页岩气成藏条件的特殊性控制。在系统分析野外剖面以及黄页1井、龙页1井、丁山1井等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沉积相、页岩分布、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等页岩基本地质特征和储集类型、储集物性及页岩含气性等页岩储层特征的研究,认为页岩气成藏条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页岩热演化程度的特殊性,生烃、排烃历史复杂,热演化程度高,不利于页岩气的赋存和富集;(2)储层特殊性,热演化史复杂、成岩作用强导致页岩孔隙度较低,尤其有机孔发育少且孔径较小,页岩储集性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页岩气选区评价参数标准,评价了页岩气富集有利区。初步明确了黔南坳陷黄平地区具有构造相对稳定、页岩埋深适中、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保存条件较好及含气性好等特征,勘探风险程度相对较低,是黔中隆起及邻区页岩气勘探突破的Ⅰ类有利地区;黔西地区由于成熟度较高,是探索高热演化条件下页岩气藏的Ⅱ类有利区。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致密化及其影响下的致密油充注特征
郭继刚, 郭凯, 宫鹏骐, 徐静, 郭晶
2017, 39(2): 169-179. doi: 10.11781/sysydz201702169
摘要(1229) PDF(352)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致密历史、油水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充注动力与阻力的计算,探讨了储层早期致密化影响下的致密油充注特征。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长8段储层孔隙演化经过4个阶段,在中成岩阶段A1期基本达到致密,而此时油气大规模充注尚未开始。储层早期致密化形成的高充注阻力导致浮力难以成为驱替致密油运移的有效动力。同时,结合该区具有紧邻源岩的致密砂岩普遍含油、"甜点"富油且流体分异性差的特征,认为广泛发育的长7段烃源岩与长6和长8段储层间的剩余压力差是致密油充注的主要动力,且是导致致密砂岩含油而甜点富油的重要因素。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微观储集特征
刘毅, 陆正元, 戚明辉, 田同辉, 冯明石
2017, 39(2): 180-185. doi: 10.11781/sysydz201702180
摘要(1008) PDF(293)
摘要:
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储集特征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资料。采集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罗69井沙河街组三段页岩油层段18块岩心样品,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沾化凹陷沙三段页岩油层段为泥岩和灰岩的过渡岩性,以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含泥灰岩为主,夹少量灰岩薄层。页岩油层段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泥质碎片间微孔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蚀孔、晶间孔和晶内孔。页岩油层段的储层孔隙主要由泥质部分提供,泥质粒间孔提供的面孔率贡献最大,方解石溶蚀孔对面孔率有一定贡献,晶间孔和晶内孔的面孔率贡献最低。页岩油储层孔隙的孔径属于纳米级和微米级,纳米级孔隙数量占绝对优势,然而储层孔隙面积主要由数量较少的微米级孔隙提供,即页岩油开发的储集空间应该以微米级孔隙为主要对象。
异常高压与油气充注的耦合性——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为例
陈智远, 徐志星, 陈飞, 徐国盛, 张武
2017, 39(2): 186-194. doi: 10.11781/sysydz201702186
摘要(961) PDF(253)
摘要:
基于声波时差测井、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及包裹体测试等资料,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异常高压进行了研究。西湖凹陷花港、平湖组异常压力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具有"阶梯式"增大的特征,横向上从平湖构造带至西次凹向中央反转构造带及从凹陷的边缘向凹陷的中部,高压顶界面在地质层位上有变老的趋势。由高压流体注入引起的传导型超压在区内目的层发育,并对应着良好的油气储层,说明了异常高压发育与油气充注空间上的一致性。利用盆模软件模拟出剩余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认为中新世(15~7Ma)以及上新世至第四纪(3~0Ma)是剩余地层压力异常的2个关键时期。结合油气充注史研究认为,中-晚中新世和早上新世该区发生了2次油气充注,说明异常高压发育与油气充注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证明了西湖凹陷花港、平湖组异常高压与油气充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性。
海陆对比看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
袁勇, 陈建文, 梁杰, 张鹏辉
2017, 39(2): 195-202. doi: 10.11781/sysydz201702195
摘要(1019) PDF(193)
摘要:
作为下扬子主体的南黄海盆地发育分布广泛、厚度大且较全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通过对比扬子陆域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特征,结合南黄海盆地近几年采集的地震剖面、钻井资料以及陆上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和分析了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南黄海海相地层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幕府山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和二叠系龙潭-大隆组4套烃源岩,对比扬子区陆域烃源岩特征,确定为较好的烃源岩。苏北-南黄海盆地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发育白云岩孔隙储层、礁滩相储层、风化壳储层和裂隙储层4种类型。研究认为南黄海发育扬子陆区已发现的典型油气藏的成藏层位,海相地层发育3套区域性的盖层和3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有很好的油气远景。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毕彩芹, 朱强, 胡志方, 林红梅, 石泉清, 郝运轻, 徐银波
2017, 39(2): 203-212.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03
摘要(990) PDF(258)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车地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环绕义和庄凸起大面积分布,发育了众多油藏,也拥有较多的钻井资料。沾车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分为石灰岩、白云岩、混积岩3类,石灰岩又划分为内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复合颗粒灰岩和泥晶灰岩等类型,白云岩主要为结晶白云岩,划分为藻屑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等,混积岩则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混合沉积;储层孔隙类型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种;储层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储层物性与岩石类型有很大关系;沉积环境是储层好坏的主控因素,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起到了一定影响。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古地理环境,义和庄凸起南部、东部的陡坡带储层发育最好;陈家庄凸起北部及义和庄凸起北部的缓坡带储层相对发育,礁、滩之间或者湖湾和半深水地区为差储层、非储层发育相带。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
张波, 吴智平, 刘华, 李众
2017, 39(2): 213-221.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13
摘要(933) PDF(244)
摘要:
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层两侧地质体沿断层走向左行错开约4.4km,是一条典型的左行走滑断层。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时期,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为NEE-SWW向挤压,牟平-即墨断裂带由晚白垩世早期的伸展作用转换成右行走滑,而莱西断层剪切方向与其相反,是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共轭左行走滑断层。莱西断层并不控制白垩纪地层的沉积,因此不是莱阳凹陷的西部控凹断层,而是凹陷内部的一条分带断层,在其切割作用下莱阳凹陷被分成东西2部分。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东段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张宇航, 汤良杰
2017, 39(2): 222-229.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22
摘要(946) PDF(380)
摘要: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结合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东段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并探讨了该区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构造具有垂向分层变形特征,元古界前寒武系基底局部发育正断层,形成基底断块;古生界发育沿中下寒武统膏岩层滑脱的逆冲断裂,断裂具有统一滑脱面,断裂和褶皱在横向上具有分段性;逆冲断层上盘上古生界发育有不对称(三角剪切)和对称(扇状)褶皱类型,同时伴生褶皱相关裂缝;新生界无明显断裂和褶皱发育,仅在区域上表现为西倾斜坡。断裂、构造裂缝、不整合面构成了上古生界裂缝型储层中油气运移的垂向和横向输导体系;上古生界褶皱膝折带进一步扩展了储集空间,伴生的构造裂缝有效改善了储集性能。受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奥陶系内岩溶储层和上古生界裂缝储层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油气地球化学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林红梅
2017, 39(2): 230-237.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30
摘要(1078) PDF(255)
摘要:
利用GC-MS技术对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及热演化程度,对比了其与古近系烃源岩的差异。研究表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正构烷烃主峰碳数低、奇偶优势不明显,类异构烷烃呈弱植烷优势或姥鲛烷-植烷均势;萜烷类化合物以藿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较低、四环萜烷相对较多,升藿烷系列分布正常,γ-蜡烷含量较低;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型分布,重排甾烷含量低,4α-甲基甾烷含量较高;芳烃中菲和三芴系列占优势,缺少联苯等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萘系列丰富及1,2,5-三甲基萘、1,2,5,6-四甲基萘丰度低,三芴中硫芴丰度高、氧芴低,芳香甾烷以三芳甾烷为主,缺失单芳甾烷。上述特征指示,下古生界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浅海环境,源于菌藻类和浮游类低等生物,演化阶段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对比优选出了可以区分下古生界与古近系烃源岩的4个饱和烃和5个芳烃生标参数,为该区下古生界油藏的油源判识提供了依据。
准噶尔盆地腹部阜康深凹带侏罗系成藏规律
石好果
2017, 39(2): 238-246.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38
摘要(1431) PDF(193)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阜康深凹带地层埋藏较深,断层不易识别,圈闭隐蔽,与凸起带以大型构造圈闭为主的油气藏在成藏规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阜康深凹带油气来源、运移通道、运移动力及成藏时间等成藏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运聚过程和成藏主控因素。首先应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发现阜康深凹带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八道湾组淡水环境下形成的煤系烃源岩;然后结合异常压力、运移输导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认为油气从八道湾组排出之后,在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砂体中发生过长距离侧向运移,之后通过走滑断层,垂向运移至上部的头屯河组圈闭中聚集成藏。通过对阜康深凹带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头屯河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超压、断裂、圈闭及三者良好匹配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烃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刘庆
2017, 39(2): 247-252.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47
摘要(1099) PDF(263)
摘要:
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层段开展了系统取样和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文献中的数据资料,在层位精细划分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纵向的差异,并探索分析了古湖泊环境的演变过程。沙四段下亚段δ13C和δ18O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指示了断陷初始期盆地封闭性水文地质条件,但其碳氧同位素又整体相对较轻,并且具有从下部向上部逐渐变重的特征,表明盐湖水体不稳定并受到不同程度的淡水影响作用。沙四段上亚段δ13C和δ18O整体呈现较好的正相关且明显加重,指示了断陷加速期咸化湖泊水体环境较为稳定和封闭的特征。沙三段下亚段不同岩性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较好反映烃源岩原始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的非钙片页岩,其δ13C和δ18O值分布非常集中,指示断陷鼎盛期非常稳定、封闭的半咸化湖泊环境。沙三段中亚段与沙三段下亚段非钙片泥岩数据较为接近,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沙三下亚段沉积期湖泊水体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烃源岩中无机矿物对有机质生烃的影响
蔡郁文, 张水昌, 何坤, 米敬奎, 张文龙, 王晓梅, 王华建, 吴朝东
2017, 39(2): 253-260.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53
摘要(1044) PDF(308)
摘要:
对华北下花园地区下马岭组及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组低成熟泥岩全岩及分离的干酪根样品开展有水热解实验,探讨了烃源岩源内无机矿物对有机质生烃及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全岩有水体系液态烃及气态烃产率不同程度低于干酪根有水体系,CO2及H2产率则明显偏高。同时,全岩有水热解体系气体产物异构烃含量相对较低,表明烃源岩中无机矿物的加入抑制了水-有机质的反应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反应途径。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热演化程度下,2组全岩及相应干酪根热解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变化不大,但前者生成的二氧化碳碳同位素显著升高,且气态烃氢同位素更低。表明全岩有水热解体系下,烃源岩中的无机矿物参与到有机质热解过程中,改变了CO2产率及同位素组成,并存在H2间接加氢作用。
油气藏上方地层中不同赋存态微渗漏轻烃特征初步模拟实验研究
王国建, 唐俊红, 汤玉平, 李兴强, 李吉鹏, 杨俊, 黄欣
2017, 39(2): 261-266.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61
摘要(838) PDF(145)
摘要:
油气藏的微渗漏烃类在岩石和土壤中的赋存状态,现阶段都已经建立起相应的分析方法,包括酸解烃、热释烃、顶空气轻烃、游离烃等,但各方法分析的静态数据尚不能准确描述微渗漏烃类在上覆地层和土壤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及特征。以往对于微渗漏轻烃赋存机理大多数研究限于理论层面,一直缺乏可靠的模拟实验结果支持,导致化探工作者对上述各类轻烃指标在应用上存在不同认识,以及对指标具有独立性存在质疑,从而影响了方法的合理应用和化探异常的解释。针对上述问题,以烃类微渗漏的简化理论模型为基础,开展烃类通过盖层及上覆地层垂向微渗漏模拟实验,对实验后的模拟柱体进行解剖,根据不同类别样品(气、岩)的分析测试结果,对游离烃、顶空气轻烃、热释烃、酸解烃在地层中的赋存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游离烃指标最能反映烃类垂向微渗漏的现今面貌,酸解烃指标短期内不受气体运移的影响,热释烃指标短期内受到气体运移的影响,顶空气轻烃指标受气体运移影响最显著。不同相态的烃类在岩石和土壤中赋存机理不同,受到影响因素不同,能从不同侧面反映油气微渗漏特征。上述实验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油气化探不同类型轻烃指标的认识,更好地解释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意义。
方法·技术
成熟探区勘探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
郭元岭, 杜振京, 方旭庆, 侯飞, 董维武
2017, 39(2): 267-271.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67
摘要(1248) PDF(295)
摘要:
介绍了济阳坳陷开展勘探综合分析的内容和做法。勘探部署方案优化,是通过细分勘探单元、构建勘探模式、明确钻探目的,选准勘探方向,综合风险评价、经济评价、投资规模等因素,提出勘探方案优化建议。勘探工作规律分析,有助于把握勘探工作运行特点及工作重点,提升勘探理论技术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勘探工作能力。勘探综合分析的目的是构建基础研究和管理决策之间的桥梁,有利于研究人员及时了解宏观动态,突出工作重点,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基础研究中的共性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高家河三维区盒八段为例
赖生华, 柳伟明, 赵永刚, 丁熙
2017, 39(2): 272-277.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72
摘要(908) PDF(244)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高家河三维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八段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研究表明,岩石物性是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学解释的基础。基于90°相位地震数据体,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分析砂层地震反射频率;结合地震滤波,压制砂层地震干涉作用。地质、测井及地震相结合,对不同主频的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学解释,该方法有助于提高预测沉积体系的精度。研究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是盒八段的主要沉积亚相,其主要沉积微相为具有较大规模的2条分流河道。一条水下分流河道呈南东-北西向,沿S228、S232、S204、S205、Yq2和S216井展布;另一条分流水道近东西向,沿Y218、S222、Y120和S226井分布。这些水下分流水道充填砂体自然伽马曲线呈钟形、齿状钟形或箱形,在地层切片上表现为中、强能量带状反射模式。此外,一较小规模水下分流河道见于研究区西缘S212、Y217、S211、S210、S246及S247井区,在地层切片上表现为中弱能量蠕虫状、小斑块地震反射模式。
湖相页岩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定量表征
钱门辉, 蒋启贵, 黎茂稳, 李志明, 刘鹏, 马媛媛, 曹婷婷
2017, 39(2): 278-286.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78
摘要(1413) PDF(336)
摘要:
湖相页岩中可溶有机质可分为游离态、吸附态以及互溶态。不同赋存状态可溶有机质定量研究对油气资源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烃源岩生烃机理及油气赋存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极性溶剂的组合,对中国东部2种不同岩相的湖相页岩进行了逐次分级抽提,获取了游离态、干酪根吸附-互溶态以及矿物表面吸附态等3种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含量,并对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进行地球化学组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湖相页岩中干酪根吸附-互溶态可溶有机质占有较大比例,其次为游离态有机质。游离态可溶有机质主要以轻质组分为主,压裂有利于轻质组分的析出。干酪根吸附-互溶态可溶有机质主要以中-重质组分为主,同时含有部分轻质组分。岩石矿物表面吸附的可溶有机质主要以含氧杂原子化合物为主。相比纹层不发育的块状页岩,纹层状页岩中游离态可溶有机质占有比例更高,更有利于页岩油的开发。
储层表征技术及应用进展
赵习, 刘波, 郭荣涛, 张单明, 李扬, 田泽普
2017, 39(2): 287-294. doi: 10.11781/sysydz201702287
摘要(1428) PDF(618)
摘要:
近年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大大拓展了储层研究内容,有力推动了储层研究方法的创新。对储层孔隙结构和孔渗特征的认识因新技术的应用而拓展,从常规尺度到纳米级孔隙,从低孔低渗到超低渗储层。文章在介绍和比较孔隙表征的多种方法基础上,根据孔隙结构和储渗特征将储层分为大-中孔高渗储层、微孔低渗储层、纳米孔超低渗储层和复合型孔隙储层4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储层探讨了各个表征方法的优缺点和有效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储层的表征方法组合,针对复合型孔隙储层提出了分区-分层表征技术。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这些表征技术在孔隙成因、孔隙内壁表面结构、充填物特征等研究方面的应用,将储层表征技术从储层品质研究延伸到成因研究,为更加全面综合认识和评价储层提供参考。
综合信息
《中国海相碳酸盐储层成因与分布》一书出版
彭守涛
2017, 39(2): 295-295.
摘要(348) PDF(20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