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9卷  第5期

目次
目录
2017, 39(5): .
摘要(303) PDF(241)
摘要:
盆地·油藏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凹隆结构类型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徐春华, 王亚琳
2017, 39(5): 587-592. doi: 10.11781/sysydz201705587
摘要(1274) PDF(500)
摘要:
陡坡带砂砾岩体油藏是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钻井证实,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近EW向断层下降盘近源粗碎屑沉积物发育,而N(N)E向断层下降盘近源沉积欠发育或不发育。针对这一特殊地质现象,在凸起区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凸起与凹(洼)陷的耦合关系,划分出凸隆凹降型和凹降凸隆型2种关系类型;以现代沉积考察为依据,提出物源区面积、剥蚀厚度以及物源沟谷发育程度等是近源沉积物发育与否的主控因素;研究了EW向断层和N(N)E向断层下降盘的沉积特点,指出在古近纪SN向拉张应力状态下,EW向断层属于同沉积断层,NNE向断层以右旋走滑作用为主,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时间的不同是沉积差异性的主因。
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泉头组四段—嫩江组三段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
樊奇, 樊太亮, 田继军, 孙铭赫, 李澍
2017, 39(5): 593-602. doi: 10.11781/sysydz201705593
摘要(1015) PDF(267)
摘要:
以147口探井、300口开发井资料为基础,并重点结合25口取心井的岩石学特征及地震反演分析,对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泉头组四段—嫩江组三段开展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泉四段—嫩江组地层可划分为3个Ⅱ级层序、7个Ⅲ级层序和21个Ⅳ级层序。在层序演化背景下,泉四段沉积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青山口—嫩江组沉积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这一过程中,受沉积基准面升降、燕山期全盆左旋走滑和海侵作用的共同影响,沉积物源发生白城水系—英台水系—讷河水系的变化,沉积中心由齐家古龙凹陷向三肇凹陷迁移,突出表现为三角洲朵体轴向发生SW-NW-NE的顺时针旋转,以及青一段和嫩二段两期最大湖泛面的发育。基于上述沉积认识,提出了低幅构造脊聚集油气与湖泛期沉积寻找页岩油气资源的新思路。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油气成藏研究
孟涛, 邱隆伟, 王永诗, 刘雅利, 刘鹏, 程付启
2017, 39(5): 603-609.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03
摘要(1237) PDF(231)
摘要: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储层基本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林怡, 陈聪, 山述娇, 曾乙洋, 刘鑫, 陈友莲
2017, 39(5): 610-617.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10
摘要(1245) PDF(396)
摘要:
四川盆地寒武系天然气资源量大,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含气层系,目前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利用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洗象池组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物性及发育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洗象池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其次为细(粉)晶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和裂缝,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洞)型;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局部含高孔渗层段,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从分布特征上来看,洗象池组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续性较差,川中地区往东到GT2井开始出现厚层储层,再向川东五百梯地区储层有所减薄。盆地边缘的习水、奉节一带储层成带分布,厚度较川中地区薄。储层发育受沉积相控制作用明显,颗粒滩发育区内储层发育程度较高,此外,建设性成岩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也对储层发育有积极影响。
四川盆地早三叠世多尺度海平面变化旋回及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肖娇静, 王龙樟, 陈梅, 陈志斌, 周杰, 陈鹏
2017, 39(5): 618-624.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18
摘要(958) PDF(213)
摘要:
四川盆地东北部鸡唱峭壁剖面发育了下三叠统碳酸盐鲕粒浅滩层序。为揭示该层序形成过程中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一系列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C和O同位素变化反映了高频的海平面变化,可用于地层层序的划分。δ13C增加和δ18O的减少,表明海平面的上升,发育退积准层序组;δ13C的减少和δ18O的增多表明海平面下降,发育进积准层序组。样品采自飞一段至飞二段,这两段共识别了5个准层序组,即pss1-pss5。整个研究层段共划分了5个五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及2个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Sr和Mn含量变化反映了低频的海平面变化,也可用于背景分析以及验证样品是否保持原始沉积成岩环境。Sr同位素的上升趋势,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同步;Mn的含量与古水深有关,常富集于深水区,表现为Mn的含量在离岸深水区较岸边浅水区高。Sr、Mn含量的变化揭示了长期的海平面变化趋势。
万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新认识
张厚和, 赫栓柱, 刘鹏, 廖宗宝, 徐庆梅, 朱筱敏, 徐耀辉
2017, 39(5): 625-632.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25
摘要(1863) PDF(231)
摘要: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物源自西向东;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中新统的泥岩、页岩、煤及含煤泥岩,分布于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储层主要有三类,分别为渐新统到上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前古近系基岩;盖层为上新统—第四系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区域性地层;发育西部油气带、中部油气带和南部气带3大有利油气聚集区。万安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盆地地质资源量分别为石油29.38×108 t,天然气34 897×108 m3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富砾型和富砂型湖底扇沉积特征差异分析
张辉, 曾小明, 黄冬梅, 陈晓武, 莫冯阳, 吴碧波
2017, 39(5): 633-639.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33
摘要(909) PDF(213)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在流沙港组一段湖底扇中发现了储量较大的油气资源,为了查找出不同油田湖底扇开发效果差别较大的原因,依据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和地震资料,将研究区湖底扇划分为富砾型和富砂型2种湖底扇,并从岩石学特征、粒度、沉积构造和砂体厚度等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古地貌和物源供给类型是造成其沉积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总结出了2种湖底扇的沉积模式,重力滑塌是富砂型湖底扇主要的触发机制,构造运动是富砾型湖底扇主要的触发机制。2种湖底扇都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富砾型湖底扇由于物性较差,勘探有利方向是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富砂型湖底扇由于储层物性较好,勘探有利方向是寻找有效圈闭。
下扬子句容地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王东燕, 彭金宁, 邱岐, 吕俊祥
2017, 39(5): 640-646.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40
摘要(977) PDF(162)
摘要:
基于下扬子句容地区海相上古生界油气成藏要素与时空配置关系,通过区域地质分析及重点探井成藏过程的研究,探讨了研究区上古生界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1)下扬子句容地区上古生界存在以龙潭组、青龙组为源,以印支期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龙潭组致密砂岩为储层,葛村组、浦口组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典型钻井构造史与成藏史表明,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圈闭处在不断形成和调整的过程中,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抬升作用对油气藏破坏十分明显,长期抬升造成了句容地区油气大量散失。(2)典型油藏解剖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次生残留型、原生保存型及晚期重建型3种油气藏。油气的保存条件是句容地区3种类型油气成藏的关键。另外,青龙组在印支期、燕山期遭受剥蚀、淋滤,形成大量的溶洞、裂缝,是控制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气(晚期重建型)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火山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以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
马尚伟, 罗静兰, 陈春勇, 何贤英, 代静静, 许学龙, 汪冲
2017, 39(5): 647-654.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47
摘要(1383) PDF(200)
摘要:
基于准噶尔盆地西泉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较薄弱的现象,通过25口井的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等分析,以产能大小为依据,将火山岩储层分为4类,对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类评价。根据研究区火山岩储层面孔率及优势储集空间组合关系:Ⅰ类为气孔+溶蚀扩大孔、溶蚀孔+裂缝型,Ⅱ类为气孔+构造缝(溶蚀缝)型,Ⅲ类为气孔+溶孔型,Ⅳ类为孤立小孔隙型,面孔率依次降低。火山岩储层不同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表明:Ⅰ类储层发育大孔隙、粗喉道,为优势储集层;Ⅱ类和Ⅲ类储层发育大—中孔隙,中—细喉道,为较好到中—差储层;Ⅳ类储层发育小孔隙、细喉道,为致密储层。在此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油气地球化学
羌塘盆地南部古油藏带布曲组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意义
万友利, 王剑, 万方, 付修根, 王忠伟, 沈利军
2017, 39(5): 655-665.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55
摘要(996) PDF(267)
摘要:
在羌塘盆地南部古油藏带布曲组碳酸盐岩的详细岩石学分析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碳酸盐岩包括灰岩、泥—微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及鞍形白云岩;②各类碳酸盐岩均具有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能够指示沉积或成岩流体的性质,部分鞍形白云岩样品稀土元素总量高于灰岩,预示着可能有外来流体的加入;③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稀土总量具有差别,但经太平洋表层海水标准化后,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N/YbN平均值为2.86,轻微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亏损,随着白云石化程度的增加,轻稀土富集程度变弱,δCe正异常(平均值2.94)和δEu正异常(平均值1.43),这些特征说明布曲组碳酸盐岩沉积于氧化性质的水体中,白云石化流体主要为同期海源地层水,但在烃类充注以后成岩环境变为还原环境,受早白垩世末期拉萨地体与羌塘地块剪刀式碰撞,研究区布曲组地层中有大气淡水加入,再次受到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影响,形成鞍形白云岩,构造热事件为Eu2+富集提供温度条件。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上寒武统白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郭春涛, 李德武, 陈树民
2017, 39(5): 666-674.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66
摘要(1110) PDF(179)
摘要: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特殊的沉积构造演化,预示着其白云岩的形成可能有其特殊性。以古城构造带上寒武统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薄片、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结晶白云岩及缝洞白云石、方解石充填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白云岩及缝洞充填物稀土元素NASC配分模式共分为4种类型:δCe负异常δEu弱正异常型、δEu负异常型、δEu正异常型和δCe正异常型。详解白云岩及缝洞充填物的成因,蒸发泵作用是古城地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类型,热液作用也非常显著,而埋藏作用和混合水作用影响较小。此外,所有测试的缝洞充填物都是在混合水环境和热液环境中形成的,蒸发作用和埋藏作用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充填物,这可能对寻找有利的白云岩储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单体烃类包裹体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
潘安阳, 秦建中, 姚素平, 腾格尔, 申宝剑
2017, 39(5): 675-681.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75
摘要(1017) PDF(215)
摘要:
利用近年来发展的烃类包裹体研究新方法,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与油气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其中海西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占优势,单体烃类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表明,早期原油(黄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色谱呈双峰型、芳烃含量较高的特征,属于成熟度相对较低的中质原油;而晚期原油(蓝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呈单主峰型、芳烃含量较低的特征,属成熟中晚期轻质原油。结合研究区原油的来源或烃源岩沉积环境、成烃生物、成熟度、运移距离和成藏过程及时间,推测早期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优质烃源岩,晚期原油主要来自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
方法·技术
干酪根及黏土单矿物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差异性
郭少斌, 翟刚毅, 包书景, 石砥石, 胡继林
2017, 39(5): 682-685.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82
摘要(1099) PDF(316)
摘要:
页岩气主要以游离气和吸附气的形式存在于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中。目前,国内外在干酪根和黏土矿物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差异性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由此提出了将干酪根和黏土矿物进行分离的方法,对干酪根和不同黏土矿物分别进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单位质量的干酪根、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对甲烷吸附能力大小的次序为干酪根> 伊蒙混层> 高岭石> 绿泥石> 伊利石,有些样品干酪根吸附气量大于黏土矿物之和的吸附气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干酪根和黏土单矿物对甲烷分子的吸附量有所下降。在同一温度下,干酪根吸附气量随镜质体反射率增大而增加,黏土矿物基本不受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分类精细评价
林铁锋, 康德江
2017, 39(5): 686-693.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86
摘要(1076) PDF(161)
摘要:
精细评价的方法主要体现在精细分类和纵向细分层2个方面。通过沉积及砂体特征的精细研究,利用恒速压汞、高压压汞以及纳米微观分析等手段综合研究,认为扶余油层致密储层可以划分为2大类3小类,即Ⅰ-1,Ⅰ-2和Ⅱ类,其中致密油储层与常规储层的分界物性为孔隙度12%,渗透率1×10-3 μm2,孔喉半径为350 nm;其余Ⅰ-1和Ⅰ-2类以及Ⅰ-2和Ⅱ类物性标准分别以孔隙度10%和8%,渗透率0.25×10-3 μm2和0.1×10-3 μm2为界,对应的孔喉半径分别为150 nm和75 nm。通过纵向细分层精细12分的砂层组级研究,每一层砂层组内仅含有1~2个砂体,I类致密油集中发育在FⅠ2-1,FⅠ3-1以及FⅡ2-2砂层组。在分层落实不同类型致密油剩余资源后,通过致密油水平井钻探及大规模体积压裂,可以有效开发致密油资源。
基于综合权重法的页岩气储量评价方法探讨
张玲, 魏绍蕾, 黄学斌, 李军
2017, 39(5): 694-699. doi: 10.11781/sysydz201705694
摘要(998) PDF(153)
摘要:
针对页岩气地质特征和开采技术的特殊性,提出一种基于综合权重法的评价方法。通过综合考虑影响页岩气开发效果的各种因素,构建了页岩气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最大熵值法,求取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系数,综合主/客观权重的影响确定综合指标权重系数,结合储量级别与所掌握资料的可靠性分析,进而确定考虑风险的储量综合评价值。利用该方法对7个页岩气储量区块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储量品质的差异以及储量的升级动用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对页岩气储量进行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影响页岩气地质、开发、经济等多种因素,并且通过引入风险系数,确保评估结果更为合理,可为页岩气储量区块优选提供决策建议。
联合压汞法表征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
宋磊, 宁正福, 孙一丹, 丁冠阳, 杜华明
2017, 39(5): 700-705. doi: 10.11781/sysydz201705700
摘要(1516) PDF(604)
摘要:
致密油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决定并影响着渗流规律。当下主要有2种压汞方法进行储层定量表征,分别为高压压汞法和恒速压汞法。通过对8块致密岩心样品先后进行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逐一分析阐明了2种方法在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面的特性,联合2种压汞实验方法,在同一图版上绘出2种方法的压汞曲线,计算得到8块样品完整的孔径分布曲线,并根据Loucks的分类方法计算得到8块样品的孔径分布直方图。研究结果表明:(1)在低汞饱和度下,恒速压汞总体曲线和高压压汞的进汞曲线重叠完好,说明了该区域是反映同一种孔隙结构。(2)通过综合后孔径分布曲线可以明显看出,致密油储层孔隙半径分布在9.2 nm~500 μm之间,致密油储层孔径分布曲线呈多峰形态。右侧孔隙半径80~500 μm之间有一个峰,峰值在半径150 μm左右,孔隙半径小于1 μm的纳米级孔隙大量发育,并出现多个峰值。(3)根据Loucks的分类方法,纳米孔(<1 μm)是主要的孔隙孔径类型,大于62.5 μm的介孔数量次之,中间孔径即微米级孔隙分布最少。
全直径油气储层岩心三维可视化信息采集方法及应用前景
张守鹏, 方正伟, 杨诗棣, 麦文, 张铜耀
2017, 39(5): 706-710. doi: 10.11781/sysydz201705706
摘要(728) PDF(297)
摘要:
在微米X-CT基础上,通过对X射线强度的调整和扫描方式的更新,建立了Geoscan系列,并相应将样品室改装成了平放式加长扫描区,实现了对全直径岩心进行三维扫描成像。测试结果显示,以往难以描述的岩心断面构造、层理结构、非均态构型、孔—缝展布等全直径三维参数信息均能得到清晰的三维图像,有效拓宽了地学领域微观分析的视野。通过对石油钻井岩心全直径扫描,可以实现在一个较为宽泛的深度段内,观察分析不同矿物组分的含量变化、油气运移轨迹以及缝隙的延展性等重要参数信息,通过对储层物性参数数字化处理的图像可直接反映油气聚集的有效性及储集空间展布规律。这项技术将通过提供储集岩孔—渗架构三维可视化网格图和给予的储层品质定性结论来指导优化油区勘探部署。
走滑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基于砂箱模拟实验
李艳友, 漆家福, 周赏
2017, 39(5): 711-715. doi: 10.11781/sysydz201705711
摘要(1228) PDF(381)
摘要:
走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与油气聚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受基底性质、断层形态及地层能干性影响,走滑断层具有明显分段特征,深、浅断裂组合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利用砂箱实验讨论基底走滑断层形态、软弱层对盖层走滑变形带的影响。模拟实验表明:基底断层走滑位移量对盖层构造变形强度、构造变形样式有明显控制作用。地层岩性、盖层厚度控制浅层走滑剪切范围及变形幅度。走滑变形带宽度与软弱层厚度成正比,断层受阻部位软弱层厚度大则形成褶皱,反之发育断块构造。基底断层走向变化导致的局部应力条件差异是走滑断裂分段及构造变形差异的重要控制因素。
基于埋藏溶蚀模拟实验的白云岩储层孔隙效应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为例
郑剑锋, 沈安江, 黄理力, 陈永权, 佘敏
2017, 39(5): 716-723. doi: 10.11781/sysydz201705716
摘要(1011) PDF(210)
摘要:
埋藏溶蚀作用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但其对储层的孔隙效应不清,从而制约埋藏溶蚀型白云岩储层的评价与勘探。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为例,优选藻砂屑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3种最常见的岩相为样品,用0.2%的乙酸溶液代表埋藏环境中的有机酸,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开放连续流动体系中的储层溶蚀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压条件、不同岩相特征样品的孔隙度都有所增大,但渗透率呈指数级增大;藻砂屑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孔隙—孔洞型,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溶孔—溶缝型。由此说明在埋藏环境中,有机酸对白云岩具有较强的溶蚀性,白云岩储层的初始孔隙结构控制着最终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溶蚀作用从开始相对均匀溶蚀逐渐转变为非均匀溶蚀,导致溶孔、溶缝非均质发育,局部孔隙间连通性变好。因此埋藏溶蚀作用对改善白云岩储层渗透率的贡献更大。
基于孔隙成因的泥页岩总孔隙度恢复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王保华, 陆建林, 李浩, 宋振响, 左宗鑫
2017, 39(5): 724-728. doi: 10.11781/sysydz201705724
摘要(842) PDF(211)
摘要:
泥页岩中具有多种类型孔隙,为页岩油气富集提供了重要的储渗空间。恢复泥页岩孔隙演化史,是页岩油气资源评价与区带优选的关键,同时也是开展烃源岩排烃过程研究的重要基础。泥页岩中压实作用减孔、生烃作用增孔以及构造作用造缝是泥页岩孔隙形成的重要机制。基于这3种成孔机制,采用泥岩压实模型计算不同深度泥页岩孔隙度减少量,结合泥页岩的镜质体反射率、有机碳含量以及物性等实测数据,建立了地史演化过程中泥页岩有机质孔与有机碳变化量(ΔC)的数学模型;在拟合不同成因孔隙类型演化趋势模型的基础上,综合构造、岩相、成岩以及应力场特征,建立基于孔隙成因的多类型泥页岩孔隙恢复方法。应用该方法恢复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3种成因类型孔隙的演化趋势,并预测了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空间展布,进而确定了其泥页岩总孔隙度的分布。预测结果与实钻资料较吻合,可靠性较好。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有机质“步进法”热解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张志荣
2017, 39(5): 729-729.
摘要(382) PDF(17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