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9卷  第6期

盆地·油藏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
沈传波, 梅廉夫
2007, 29(6): 535-540.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35
摘要(687) PDF(383)
摘要: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大陆能源和盆地动力学探索的热门,也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体系的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和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制约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给出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组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实例,认为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应遵循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是油气成藏作用研究的前提。盆山体系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烃源岩属性、油气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的差异。多期次的盆山构造活动制约了烃源岩演化、油气充注期次、输导体系的变化、聚集成藏过程及其后期的改造。盆山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影响具有建造和改造双重作用。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分析
徐宏节, 黄泽光
2007, 29(6): 541-544.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41
摘要(772) PDF(407)
摘要: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构造运动的制约。通过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对南华北陆块的作用研究,以及盆地原型序列图件的编制,认为该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挤压、张扭、伸展、弱挤压等多期盆地原型的并列叠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纪同沉积构造控砂控油作用
朱桂林
2007, 29(6): 545-548.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45
摘要(711) PDF(482)
摘要:
在分析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纪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东营凹陷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研究由定性研究趋于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分析
朱平
2007, 29(6): 549-553. doi: 10.11781/sysydz549
摘要(927) PDF(425)
摘要:
北部凹陷位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是一个在中生代—古近纪强烈块断裂陷作用下形成的北断南超式箕状凹陷,泰州组和阜宁组2期湖泊相沉积的暗色泥岩是凹陷内的主要烃源岩;仪征运动、吴堡运动等多期具有旋回性的构造运动作用,沉积上导致多种储集体、生油岩互相叠置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构造上产生了如背斜、断鼻和断块等圈闭类型。深凹中泰州组等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不整合面上的风化带和砂质岩运载层等,自深凹向上、向南、向斜坡运移,形成岩性、背斜、断鼻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凹陷自成一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平面上含油气圈闭沿千里岩断裂带和斜坡枢纽带呈串珠状展布,是南黄海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陈全红, 李文厚, 姜培海, 胡孝林, 强芳青, 崔军平, 高永祥
2007, 29(6): 554-559.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54
摘要(782) PDF(446)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Ⅱ—Ⅲ类储集层;区域性盖层主要为二叠系下部的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好,封闭性好;天然气主要通过微裂缝及扩散排烃的方式向庆阳一带一直持续运聚,赋存于二叠纪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及区域构造控制。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向东的天环向斜东翼区,局部背、向斜构造相对发育,保存条件相对变好,成为天然气主要富集区。主要的有利勘探目标分布在泾川—宁县缓坡区及环县—镇原向斜区的有利储集体的构造高点上。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易海, 钟广见, 马金凤
2007, 29(6): 560-564.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60
摘要(1227) PDF(1049)
摘要:
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盆地结构分析,新生代台西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晚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此间断裂多为半地堑和地堑的边界断裂;晚渐新世—中中新世陆缘盆地坳陷期,受南海扩张运动的影响,南部坳陷发生快速拗陷,为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而北部坳陷则处于隆起状态;晚中新世—全新世陆缘张裂期,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吕宋岛弧之下俯冲,致使南部坳陷沿现今的陆坡区发生一期新的张裂活动,并使南部坳陷快速沉降为深海盆,而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致使北部坳陷东部发生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运动,此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转移至北部坳陷。
川西洛带气田沙溪庙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李建林, 徐国盛, 朱平, 周连德
2007, 29(6): 565-571.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65
摘要(890) PDF(516)
摘要:
通过薄片观察、鉴定可知,洛带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层原生粒间孔普遍发育,次生孔隙类型多而复杂,成岩作用以及填隙物成分对孔隙度影响较大。经粘土矿物X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将成岩阶段划分为早成岩A期、B期和中成岩A期、B期4个期次。早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石英Ⅰ级次生加大使原生孔隙度迅速降低至10%~15%左右;早成岩B期,碳酸盐胶结物和硬石膏胶结物大量出现,孔隙度丧失至不足10%;到中成岩A期,由于强酸性水的存在,开始出现Ⅱ级石英加大边和自生高岭石沉淀;中成岩B期,溶蚀作用不断加强,对孔隙改善作用明显;整个中成岩阶段,孔隙不断的消长演化,孔隙度下降到4%~9%,并最终形成低孔低渗的致密性储层。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苏夫焉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征
张亚敏
2007, 29(6): 572-576.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72
摘要(1101) PDF(394)
摘要:
苏丹穆格莱德(Muglad)盆地位于中非巨型走滑断裂带的东端部,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含油气裂谷盆地。苏夫焉(Sufyan)凹陷位于该盆地北区块的最北侧,下白垩统阿布加布拉(Abu Gabra)组是烃源岩、Abu Gabra组的三角洲砂体和本蒂组(Bentiu)组的河道砂岩是主要储集层;上白垩统达尔富尔(Darfur)群为区域盖层;油气圈闭类型主要为断背斜、断鼻和断块等。苏夫焉凹陷含油气系统纵向上划分为二个亚系统,第一套沉积旋回Abu Gabra组自生自储自盖亚系统及第一套和第二套沉积旋回组成的下生上储盖亚系统,即Abu Gabra组生油岩、Bentiu组河道厚砂岩储层和Darfur群泥岩盖层组合,它们都是本区有利的勘探组合。该凹陷中部构造带是油气有利聚集区带,有些良好的勘探前景。
石油地球化学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郭建军, 陈践发, 朱雷, 叶治续, 师生宝, 刘应辉
2007, 29(6): 577-582.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77
摘要(791) PDF(442)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成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塔中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中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塔中东、西部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塔中东部和I号构造带的天然气具有较高的干燥系数、较重的碳同位素比值和较高的氮含量。研究认为这些差异除了一定程度上受有机质类型和次生变化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塔中东部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早,紧邻满加尔凹陷的寒武系烃源岩,因此主要聚集了高-过成熟的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塔中西部主要发育中—上奥陶统有机质,且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晚,因此主要聚集了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生成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干酪根,原油裂解生气在本区不显著。
煤生烃过程中成熟度引起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廖玉宏, 耿安松, 刘德汉, 卢家烂
2007, 29(6): 583-588.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83
摘要(824) PDF(460)
摘要:
通过半封闭体系下的生排烃热模拟实验研究了3种煤在不同热解温度下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煤的有机质类型不同,成熟度造成的热解烃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也有差别,腐植煤的热解烃基于成熟度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大,而煤本身的碳同位素值随成熟度的变化不大。在较高成熟度时,二次裂解的概率大大增加,导致热解烃尤其是残留烃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变重。同一烃源岩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解烃正构烷烃单体的碳同位素组成曲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说明在油源对比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曲线的形状和其数值一样都是重要的对比依据。
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缝洞系统与油气分布
饶丹, 马绪杰, 贾存善, 蒋小琼
2007, 29(6): 589-592.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89
摘要(710) PDF(450)
摘要:
通过宏观构造演化与微观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分布受控于海西早、晚期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构造格架。古构造叠加的结果控制了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控制了古水系的流动方向及溶蚀深度,它们是岩溶作用发育的主控因素。特别是海西晚期形成的古构造与阿克库勒凸起轴部的叠合部位,是岩溶、裂缝最发育的地区,普遍存在的高角度裂缝在三维空间上将各类岩溶孔洞连通为大规模储集体,从而造成主油区大型缝洞系统横向上的分区性。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主体区油藏流体非均质性及宏观构造演化的分析,划分出2个大型缝洞系统和1个中小型缝洞系统。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地层水与油气关系
薛会, 张金川, 王毅, 卞昌荣, 王敏
2007, 29(6): 593-597.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93
摘要(650) PDF(442)
摘要:
通过对塔中地区地层水矿化度、水型及水化学指数分析认为,塔中地区封闭保存条件良好。除志留系外,石炭系和奥陶系高矿化度中心和正、负向地层水化学指数中心与油气分布匹配良好。石炭系,塔中东南部保存条件较好;奥陶系,塔中北坡Ⅰ号断裂带保存条件较好。石炭系和奥陶系油气运移与水动力有关,分别受重力流和压实流影响。前者由北西向南东运移,后者由北东向南西运移。地层水总矿化度和水化学指数变化与含油气性关系密切,就塔中地区而言,有利于油气保存的地层水化学指标分别为:地层水矿化度大于35g/L,变质系数大于0,钙镁系数大于1,钠氯系数小于0.9,脱硫系数小于3,碳酸盐平衡系数小于0.2。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周树青, 黄海平, 刘玉明
2007, 29(6): 598-603.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98
摘要(696) PDF(373)
摘要: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是辽河外围盆地中勘探程度最高、发现油藏最多的地区。通过原油样品的精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陆西凹陷包1块和包14块原油的成熟度、生源输入和沉积环境特征。陆西凹陷包1块和包14块原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Pr/Ph小于0.6;甾烷分布以C29甾烷为主;三环萜明显小于五环萜,三环萜/五环萜比值小于0.15,三环萜以C23为基峰,五环萜以C30为基峰,Ts/Tm在0.7~1.0左右,含有一定量的γ蜡烷。但二者也有一定差异,包14块成熟度略高;正构烷烃分布包1块多以C20为基峰,包14块多以C21为基峰;包1块C15-21/C22-28比值比包14块高;包1块具有较高的γ蜡烷指数,指示沉积时较强的盐度环境;包1块藿烷/甾烷比值较低,可能反映藻类比较发育和高盐度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龙门山北段山前带侏罗系油砂岩成因研究
戴鸿鸣, 刘文龙, 杨跃明, 李跃纲, 段勇
2007, 29(6): 604-608. doi: 10.11781/sysydz200706604
摘要(904) PDF(484)
摘要:
龙门山北段山前带处于推覆体构造带的断层隐伏前锋构造带,已发现中坝、河湾场气田和较多油气显示。野外调查和钻井发现侏罗系油浸砂岩广泛存在,认为油砂岩中原油是寒武系泥质烃源岩在生油高峰期生成的原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和长距离的运移后,在多期构造幕作用下,多次充注、运移、再分配的产物。主要依据为:油砂岩正构烷烃和支链烷烃均已消失,遭受强烈生物降解;芳烃碳同位素相近,为-34.41‰~-35.03‰;裂解产物轻烃正构烷烃相对支链烷烃占优势,属海相Ⅰ—Ⅱ1干酪根生成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与寒武系黑色泥岩相似;甲基菲指数折算的成熟度为0.82%~1.25%。
方法·技术
应用化学降解方法研究固体沥青——以川东北固体沥青为例
王涌泉, 熊永强, 李芸
2007, 29(6): 609-611. doi: 10.11781/sysydz200706609
摘要(788) PDF(477)
摘要:
采用选择性化学降解方法并结合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测定手段对川东北固体沥青的母质来源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与固体沥青中可溶有机质的对比结果表明,化学降解释放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相对低的热演化程度,可以反映早期的母质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和沥青反射率数据表明此类固体沥青经历了相对较高的热演化作用,并可能遭受了一定的生物降解。由生物标志化合物推测该样品固体沥青的母源以菌藻类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且沉积在一个具有一定咸度或水体较深的环境。
芳烃地质色层效应的模拟实验
陈中红, 查明
2007, 29(6): 612-616. doi: 10.11781/sysydz200706612
摘要(717) PDF(338)
摘要:
为考察芳烃系列地质色层效应,利用未混油或混油源岩样品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对块状暗色泥岩及灰质泥岩样品进行排烃模拟实验,实验样品来源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坨73井沙三下段3160m处泥岩及梁斜61井沙四上段2432m处灰质泥岩,两块样品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8%和4.0%,成熟度指标Ro分别为0.42%和0.45%。实验结果显示,芳烃系列地质色层效应强弱与芳烃化合物分子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分子量越大,运移能力越弱,地质色层效应越不明显;排烃过程造成萘等低分子量系列离子流含量整体升高,而三芳甾烷等高分子量系列离子流含量整体下降;在系列内部,重排后的1,3,6-TMN(三甲基萘)较1,2,5-TMN容易运移,甲基取代菲比其对应的无取代基的母体菲难以运移,氧芴、硫芴及联苯系列内部各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较大,该系列化合物有关比值具有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的潜力。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非砂岩储层改造实验
侯献华, 张永生, 杨玉卿, 张海清
2007, 29(6): 617-622. doi: 10.11781/sysydz200706617
摘要(856) PDF(368)
摘要:
组成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段非砂岩储层的岩石主要为泥晶白云岩、钙芒硝岩、泥岩及其混积岩,孔渗性普遍较差。实验选用饱和盐水、饱和盐水+醋酸及饱和盐水+醋酸+盐酸等3种不同溶液,对王云10—6井潜二段的4号样(含钙芒硝泥晶白云岩)和王平1井潜三段的8号样(含云细—中晶钙芒硝岩)进行处理。由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可知,处理后的岩样排驱压力明显减小,4号岩样降幅达62%,8号岩样达88%;最大孔喉半径显著增加,4号和8号岩样的增幅分别为187%和743%,孔喉分选系数得到明显提高;2个岩样的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倍多。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岩样骨架保持完好,孔渗性得到了有效改善。
流体势分析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杨占龙, 陈启林, 郭精义, 黄云峰, 沙雪梅
2007, 29(6): 623-627. doi: 10.11781/sysydz200706623
摘要(1007) PDF(444)
摘要:
以沉积层序油气运移期的古构造形态为边界条件,系统考虑沉积层序内部与流体运移有关的参数(储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等),在划分流体运聚单元的基础上,依据流体从高势区向相对低势区运移的普遍规律,采用Petro Charge系统模拟流体运移轨迹,以此来评价处于含油气沉积盆地斜坡带等非有利构造位置的岩性圈闭接受流体的能力,通过分析岩性圈闭在流体势场中的位置来综合评价其含油气性。通过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和吐哈盆地胜北洼陷的应用,初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岩性圈闭含油气性综合评价方面的辅助参考作用。
利用岩石磁组构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方法的探讨
曾联波, 漆家福
2007, 29(6): 628-632. doi: 10.11781/sysydz200706628
摘要(966) PDF(407)
摘要: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以后岩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H,P,q值都相应增大,最大和最小磁化率主轴产状也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浅层次的构造变形过程可对岩石磁组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然后,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将用最小磁化率主轴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与用构造变形分析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构造变形较强的沉积覆盖区(σ1),用岩石的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来确定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是可行的。最后,还对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利用平衡剖面快速判定盆地区域古构造应力方向——一种分析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
佟彦明, 钟巧霞
2007, 29(6): 633-636. doi: 10.11781/sysydz200706633
摘要(878) PDF(440)
摘要:
确定古构造应力方向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该文提出了一种分析盆地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首先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盆地在各地质时期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然后借鉴材料力学中利用应变花求取主应力方向的办法,将盆地在3个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等同于应变花的3个线应变,进而利用相应公式求得盆地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利用该方法求得胶莱盆地白垩纪莱阳期、青山期和王氏期的第一拉张主应力方向分别大致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南—北向,这与由其他传统地质方法分析得到的结果对应性良好,说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此外,形变率在不同方向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盆地的力学性质,因此该方法还有助于判定盆地类型和成盆机制。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不受地层出露情况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