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6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应用
罗志立
1994, 16(4): 317-324.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17
摘要(748) PDF(341)
摘要:
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广为应用,若考虑其沿革、应用状况较为岐乱。作者从各家厘定A-俯冲带涵意进行评述,并提出C-俯冲(中国型俯冲)的8点特征与A-俯冲对比和区别。本文最后建议B、A、C俯冲用在造山带形成的不同阶段来解决这一矛盾。
苏北溱潼凹陷形成演化的运动学模拟
施泽进, 张渝昌, 施央申, 孙岩
1994, 16(4): 325-333.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25
摘要(1273) PDF(266)
摘要:
盆地形成和演化的运动学研究是盆地模拟的重要环节,对于研究圈闭的形成演化和圈闭类型及圈闭规模有着极其重要意义。速度场及变形时间可以完全描述断层上盘的变形。本文通过运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剖面校正和压实校正处理,模拟揭示溱潼凹陷的形成演化和同沉积过程以及断层各期次的伸展量。并对溱潼凹陷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三条剖面的模拟结果,对凹陷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不同的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地堑两侧块体分离方向的确定
许浚远
1994, 16(4): 334-338.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34
摘要(637) PDF(265)
摘要:
本文提出利用地堑构造的几何学资料,确定地堑形成时两侧块体分离方向的简易方法,并应用此方法确定辽东湾盆地的地堑分离方向为N6°W,这与辽东湾盆地北延的伊兰-伊舒地堑根据野外调查和应用微构造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得出的地堑两侧块体分高方向N5°W的一致佐互为印证。
塔里木盆地东南断陷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含油性研究
陈荣林, 朱洪发, 陈跃, 罗月明, 刘仿俊
1994, 16(4): 339-344.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39
摘要(584) PDF(327)
摘要:
作者等在新疆且末县其格勒克侏罗系地层剖面中发现了10层含油砂岩,累计厚达103m,这在塔里木盆地东南断陷尚属首次。该含油砂岩的油源属于浅海相成油母质,来自下伏古生界地层,其储层为中侏罗统洪积-河流相砂体,上侏罗统80余米的暗色泥岩为直接盖层,该含油组合在该拗陷内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这一发现对该区的含油性评价、勘探目的层段的选择提供了方向。
塔里木盆地东南断陷区侏罗系含油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徐翔, 胡民, 张渠, 白森舒
1994, 16(4): 345-353.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45
摘要(653) PDF(302)
摘要: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东南断陷区侏罗系的生油岩和含油砂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侏罗系陆相生油岩,其母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演化程度低;含油砂岩其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原油成熟度高。研究表明,侏罗系含油砂岩其源岩为古生代的海相生油岩。
冷东—雷家地区重质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方朝亮, 张一伟, 张枝焕
1994, 16(4): 354-365.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54
摘要(872) PDF(308)
摘要:
冷东-雷家地区沙一、二段及沙三段原油以重质稠油为主。重质稠油研究在建立本区流体性质分布及地球化学模型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本文应用原油族组份、气相色谱、稳定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色质等多项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了本区重质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本区区域地质及地球化学条件讨论了重质稠油的油源条件及成因。从而为本区稠油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唐飞龙
1994, 16(4): 366-373.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66
摘要(576) PDF(245)
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扬子地区海相地层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研究。目前已检测出的有甾烷、双环倍半萜、三环二萜、四环萜、五环三萜类的藿烷和γ-蜡烷等6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分析其组成分布与构型演化等待征,较清楚地反映了本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生活环境、母质类型及演化阶段的面貌。对丰富我国海相领域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深入开展本区的油气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土壤电导率方法寻找油气田的应用效果
贾国相
1994, 16(4): 374-379.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74
摘要(781) PDF(285)
摘要:
电导率(ks)用于寻找油气田(藏),主要是根据油气田(藏)上方发生的氧化还原作用产生的磁电流,加之油田水作用在油气田(藏)两侧形成了氧化柱。氧化柱中的金属离子在向上扩散,迁移过程中,旁侧地层中的部分阳离子随之进入氧化柱,促使氧化柱内的电导率增高。这些地球化学过程的长期作用,在围绕油气田(藏)周缘的地表形成ks环状异常。环状异常内侧的高背景区为指示油气田(藏)的有效分布范围。
不同显微组份芳烃结构与荧光机理探讨
邱楠生, 金奎励
1994, 16(4): 380-383.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80
摘要(669) PDF(238)
摘要:
本文根据对相同煤阶的不同显得组份的芳烃馏分的色-质分析及激光诱导荧光谱的分析,结合分子荧光理论,探讨了在以染料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的情况下,不同显微组份芳烃的荧光机理。
砂岩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评价储层的新参数及地质意义
张文达, 朱盘良, 梁舒
1994, 16(4): 384-388.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84
摘要(726) PDF(53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砂岩压汞毛细管曲线的进汞速率和临界排替压力两个新参数。这两个新参数对储层性质评价及计算油气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卡普沙良群一段储油砂岩体沉积与孔隙发育特征
张希明
1994, 16(4): 389-396.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89
摘要(588) PDF(318)
摘要:
卡普沙良群一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储气砂体微相为辫状河冲积平原亚相的河道砂坝微相、水下辫状平原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它们纵向上多期叠置,侧向迁移频繁,呈连续性较好的席状几何形态。孔隙演变过程中成岩作用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压溶、碳酸盐胶结、交代、石英次生加大等;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碎裂作用和深部溶蚀;砂岩的储集空间为次生溶孔;渗滤通道是孔隙喉道及与之结合的裂缝;储集类型是孔隙型。
研究沉积层热导率变化的层析成像方法
薛爱民, 焦灵秀
1994, 16(4): 397-402. doi: 10.11781/sysydz199404397
摘要(1083) PDF(242)
摘要:
由于岩层的骨架热导率在整个沉积演化期内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可该看作常量。在流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已经胶结成层的岩石的热导率仅随孔隙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热史的计算机模拟和沉积史的模拟,可对不同时代的岩石热导享反演成像,从而获得不同时代与不同深度的热导率图像。本文讨论了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对热导率成像的方法,并给出一个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成像的理论模型。
储层描述尺度与储层地质模型分级
姚光庆, 马正, 赵彦超
1994, 16(4): 403-408. doi: 10.11781/sysydz199404403
摘要(729) PDF(382)
摘要:
本文提出了碎屑岩储层描述尺度及储层地质的模型8级地方案:Ⅵ.盆地级;Ⅴ油田级;Ⅳ砂组级;Ⅲ。砂层级;Ⅱ.砂体级;Ⅰ.层理级,-Ⅰ.毫米级;-Ⅱ。微米级。不同级别的储层地质模型反映不同层次的储层非均质性,具有不同的用途,对应不同的研究手段。
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数值模拟及地质应用
周成礼, 冯石, 王世成, 康铁笙
1994, 16(4): 409-416. doi: 10.11781/sysydz199404409
摘要(1158) PDF(236)
摘要:
选定澳大利亚扇形模型为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定量模型,依据等价时间原理处理裂变径迹的变温退火,用高斯密度函数逼近一足够短时间内生成的一“组”裂变径迹长度分布,通过地史上连续生成的各组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叠加。实现沿一定热史路径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模拟。通过沿若干种地质概念热史路径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数值模拟及比较,为沉积盆地热史分析提出了一些定性判断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模拟盆地地史和热史。最后用此方法分析并模拟了丘3井的热史地史及地层剥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