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7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山前油气富集”与大油气田勘探方向——再论山前油气富集
李丕龙
2005, 27(2): 101-103.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01
摘要(627) PDF(460)
摘要:
山前,作为油气勘探的领域之一,具有油气富集和成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是“二次生烃”、油气“二次成藏”和“再次调整晚期成藏”最现实地区,也是油气“快速成藏”和“多次调整近期成藏”的最有利地区。山前构造样式多样,不同构造样式的油气富集成藏与石油地质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控制和制约关系。“挤压-走滑”混合构造样式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和晚期(或近期)成藏的大油气田形成,而长期隆升区的掀斜构造样式更有利于“早期(原生)油气藏”的保存。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2005, 27(2): 104-110.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04
摘要(597) PDF(616)
摘要: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余和中, 吕福亮, 郭庆新, 卢文忠, 武金云, 韩守华
2005, 27(2): 111-117.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11
摘要(1301) PDF(637)
摘要: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南缘也从被动大陆边缘(Z—O2)到抬升剥蚀(O3—C1)再到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C2—P2);晚三叠—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著名的中央造山带,与造山藕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早白垩世,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库拉、伊则奈奇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类型不同,对于油气勘探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成盆环境分析
吕俊祥, 黄泽光, 翟常博
2005, 27(2): 118-123.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18
摘要(752) PDF(531)
摘要:
南华北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及郯庐系断裂带活动的制约。通过对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发育的火山岩构造环境和印支、燕山期区域构造演化特性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南华北地区主要经历了挤压、走滑、伸展、弱挤压等构造环境,形成了相应的盆地原型的并列和叠加。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姚永坚, 夏斌, 冯志强, 王嘹亮, 徐行
2005, 27(2): 124-128.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24
摘要(766) PDF(674)
摘要: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
于翠玲, 曾溅辉
2005, 27(2): 129-133.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29
摘要(720) PDF(582)
摘要:
断层的周期性幕式活动导致沿断层带流体运移具有周期性幕式运动的特点。断层的一次周期性幕式活动分为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阶段。断层幕式活动期,深部流体在超压作用或地震泵作用下以在断层带内的垂向运移和进入储层后的侧向运移为主,流体运移的相态为油、气、水的混合相态。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当断层带尚未完全封闭、输导系统内压力尚未平衡时,流体在断层带及其两侧储层之间流动,直至达到压力平衡。断层完全封闭后,流体运移则不再发生。断层幕式活动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强,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相对较弱。断层幕式活动期导致断层带附近形成同层混源或异层同源的多层系(或多构造层)含油气复式油气聚集带;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发生再分配,导致断层带垂向上形成欠饱和油藏—高饱和油气藏—油气藏及纯气藏的完整序列。
松辽盆地东岭地区幕式成藏分析
郭少斌
2005, 27(2): 134-137.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34
摘要(772) PDF(484)
摘要:
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利用有机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的精细时-温埋藏史、古地温史恢复来研究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可有效地指明成藏史。作者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岭地区有机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的研究表明,油气运聚具有3期幕式成藏的特点:第一期为85.8Ma(姚家组沉积末期);第二期为78.6Ma(嫩江组沉积末期);第三期为66Ma(明水组沉积末期)。由于有机包裹体丰度及有机组分含量较低,加之后期构造破坏,不利于现今的油气勘探。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李堡地区新生代演化和油气响应评价
朱建辉, 江兴歌, 徐旭辉, 张渝昌
2005, 27(2): 138-143.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38
摘要(757) PDF(499)
摘要:
曲塘—李堡地区位于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部,是受NE向和EW向大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总体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期次性断裂活动分别控制北部曲塘次凹和南部海北次凹的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在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原型叠加的构造-热体制边界条件控制下,5套烃源岩中的泰州组、阜一段和阜三段主力生油层在三垛组沉积末前后均已进入生油门限,盐二段沉积以来(11.3Ma—今)进入生烃高峰。我们运用TSM盆地模拟评价方法计算出曲塘次凹总生烃量约为230.54×106t,海北次凹总生烃量约为149.21×106t;排烃期以坳陷发育期为主,总排烃量为88.837×106t,坳陷期排烃占总量的95%以上。各次凹水势和油汇模拟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发育的不同级别的断裂影响着油气规模,邻近断陷深凹多期断裂复合构组的断块带是主要勘探区带,部分外斜坡带的鼻状隆起和断阶带也有可能是较有利的聚集带。
中国东部老油区油气成藏特征
谈彩萍, 刘翠荣, 周新科, 刘彬, 周小进, 程晓玲, 李海华
2005, 27(2): 144-150.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44
摘要(823) PDF(513)
摘要:
运用盆地沉降史、盆地热史模拟(瞬变热流模型)、烃源岩成熟史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方法技术研究了中国东部老油区烃源岩、储集层及区域盖层的主要发育层系与特征,输导层体系、生、储、盖层发育分布及其与构造运动、油气运移在时间上的配置关系,分析了该区的油气保存条件、主要成藏期次和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塔里木盆地东部大型碳酸岩盐油气藏勘探方向
梁生正, 孔丽萍, 梁永梅, 宋晓莹
2005, 27(2): 151-157.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51
摘要(621) PDF(473)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东部,具有下部碳酸盐岩、上部碎屑岩地层层序和古隆起、中坳陷、晚稳定的构造发育史。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油气资源雄厚;生储盖组合配置好,背斜构造和地层圈闭大,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优越。北部的群克低凸起(原孔雀河斜坡)和南部的塔东、罗南低凸起,分别是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向东的延伸部分,而且较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构造部位更高,是油气长期运移和聚集的指向。建议加强塔东和群克低凸起寒武系灰岩背斜油气藏和震旦系白云岩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的勘探。
柴达木盆地马海气田地质特征及运聚成藏机理模式
刘元, 罗群, 庞雄奇, 李自龙
2005, 27(2): 158-163.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58
摘要(944) PDF(476)
摘要:
马海气田包括马海构造顶部浅层构造气藏和其西南翼深层地层超覆气藏2个不同层位、不同特征、不同类型、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气藏。气源均来自40~50km以外的伊北凹陷。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天然气长距离垂向、横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它们经历了不同的气藏形成与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从而形成了马海浅层构造气藏的“构造力驱动、断裂-输导层输导、次生型油气运聚成藏”机理模式和马海深层地层超覆气藏的“浮力驱动、断裂-不整合输导、原生型油气运聚成藏”机理模式。最后运用这2种机理模式预测了柴达木盆地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区带。
油页岩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中的意义
罗佳强, 沈忠民
2005, 27(2): 164-168.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64
摘要(806) PDF(507)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四段上亚段(Es4(上))和沙三段(Es3)均发育有大量的、含有葡萄藻属与颗石藻属等藻类富集层的油页岩,它们生烃能力极强,是烃类的重要贡献者;侧向运移是油页岩中烃类初次运移的重要方式之一。页理的存在,尤其是油页岩被断层切割时,可能是烃类排出效率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油页岩具有比暗色泥岩更强的生、排烃能力;在暗色泥岩和油页岩都比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中进行资源评价时,二者不能对等处理,应分开进行盆地模拟和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在精细油、气-源岩对比的基础上,发现济阳坳陷亿吨级大油田的形成都与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的油页岩有关。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单独对油页岩进行了盆地模拟和资源量的计算,其石油资源量高达13.8×108t。
异常高压对烃源岩成烃机理和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
卓勤功
2005, 27(2): 169-172.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69
摘要(781) PDF(573)
摘要:
流体异常高压控制着烃源岩的成烃机理和油气运聚成藏。超压促进沙四上亚段富硫烃源岩的生烃,而对贫硫的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生烃起抑制作用。因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早生、早排、成熟度较低,生成的油气充注凹陷外围及上部圈闭;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晚生、晚排、成熟度较高,生成的油气充注凹陷内部及下部圈闭。流体异常高压还能形成油气运聚的通道。所以,隐蔽输导体系的预测是今后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南襄盆地双河油田高速高效开发地质研究
孙冲, 唐孝芬, 郭恩常, 许浩
2005, 27(2): 173-177.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73
摘要(547) PDF(400)
摘要:
双河油田是泌阳凹陷较早投入开发的百万吨级油田,也是我国高效开发的陆上油田之一,现已进入特高含水产量递减采油阶段。在其13年的稳产过程中,以地质特征认识为前提,以井网完善、注采结构调整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始终保持油田以较高的采油速度生产(2.0%以上),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双河油田高速高效开发模式解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整装油田开发经验和模式,可为其它同类型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白水头油区地层压力预测
王庆魁, 宋建国, 王鑫强, 王贺强
2005, 27(2): 178-180.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78
摘要(650) PDF(467)
摘要:
利用声波测井资料预测与检测技术,研究白水头油区地层压力,开展地层压力区域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油气层与异常高压的关系,充分认识压力异常及压力分布规律。并利用研究成果参与探井钻井工程设计,大大提高了钻井工艺水平,见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项压力预测技术对钻井过程中防止工程事故发生,减少地层污染,节省钻井成本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油气运移特征
方杰
2005, 27(2): 181-187.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81
摘要(664) PDF(470)
摘要:
应用二连盆地主要生油凹陷中泥、砂岩的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分析了本区油气运移作用,总结了主力烃源层的油气运移特征。主要的认识为:1)本区下白垩统K1ba和K1bt12套成熟烃源岩排烃率可以达到32%~72%,是主力排烃层。进入生油高峰阶段的Ⅰ类生油凹陷有良好的生烃与排烃条件,具有形成工业价值油气藏的能力;2)根据泥岩压实曲线和粘土矿物变化等资料分析认为,快速压实阶段是排烃(油气初次运移)的最佳时期;3)从烃源岩生油期与排烃期的匹配关系分析,二连盆地只有Ⅰ类生油凹陷的成油带与泥岩快速压实阶段相吻合,构成油气生成与运移的良好匹配关系;4)油源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二次运移的重要通道,特别是K1bt1/K1ba不整合面具有良好的孔渗条件,其不整合面上、下的各种类型圈闭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5)通过油气运移效应分析认为,乌里雅斯太凹陷原油运移效应最高,其次为阿南、赛汉塔拉、额仁淖尔凹陷,而巴音都兰和吉尔嘎郎图凹陷的原油未发生长距离运移。
济阳坳陷车西洼陷油-源对比及运移规律探讨
孔祥星, 张林晔, 徐思煌
2005, 27(2): 188-193.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88
摘要(1083) PDF(444)
摘要:
通过对车西洼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特征、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油气运移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现今埋深2800~3000m以下的Es3(下—中)烃源岩是车西洼陷主力烃源岩,埋深2200m以下的Es3(上)及Es1烃源岩具有一定的低熟资源潜力;目前已发现的原油绝大多数源于Es3(下)优质烃源岩,而源于Es3(中),Es3(上)及Es1烃源岩的原油仅有零星发现;Es3(下)烃源岩早期生成油气以顺油源断层垂向运移至Es2储层成藏为主,后期由于垂向运移通道封闭,则以侧向进入Es4(上)储层或古潜山储层中成藏为主,Es3(下)烃源岩下伏Es4(上)储层或古潜山储层圈闭应该是今后勘探的重点。
煤层气成藏动态模拟实验技术
王红岩, 刘洪林, 孙宇, 李贵中, 李隽
2005, 27(2): 194-196.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94
摘要(721) PDF(464)
摘要:
以高温、高压岩心测试分析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嫁接常规天然气成藏模拟技术,建立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煤层气成藏模拟实验装置,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温度、压力变化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游离气的扩散、运移、散失,不同水动力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地层水流动对煤层气的溶失,确立这些影响煤层气保存的主要因素的工作都可以依靠煤层气成藏模拟试验装置得以实现,并最终进行量化分析、级别划分,建立煤层气成藏模式。
储层孔隙度应力敏感性研究
高博禹, 周涌沂, 彭仕宓
2005, 27(2): 197-202. doi: 10.11781/sysydz200502197
摘要(649) PDF(1109)
摘要:
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以后,研究储层孔隙度应力敏感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从孔隙体积应变的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理论上的孔隙度应力敏感模型,提出了以孔隙应力敏感系数作为评价孔隙度应力敏感性的方法。孔隙应力敏感系数是建立在孔隙压缩系数变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能比孔隙压缩系数更精确地描述孔隙度的应力敏感性。以此理论结果指导试验,将理论研究与实验规律相结合,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五段的18块岩心样品进行了孔隙度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更精确地描述储层孔隙度应力敏感性。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结果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了理论推导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