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3卷  第3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第3期目次
2011, 33(3).
摘要(321) PDF(311)
摘要:
盆地·油藏
页岩气储层类型和特征研究——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为例
聂海宽, 张金川
2011, 33(3): 219-225.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19
摘要(3725) PDF(1350)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下志留统41块黑色页岩的野外观察、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实验分析,对页岩储层特征、裂缝特征和孔隙特征等进行了研究。认为页岩气藏的储集类型主要有裂缝和孔隙2类。根据页岩气藏特征、裂缝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裂缝的性质,按裂缝的发育规模分为巨型裂缝、大型裂缝、中型裂缝、小型裂缝和微型裂缝等5类;按孔隙类型将孔隙分为有机质(沥青)孔和/或干酪根网络、矿物质孔(矿物比表面、晶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和杂基孔隙等)以及有机质和各种矿物之间的孔隙。不同的裂缝类型、裂缝规模、孔隙类型和孔隙大小对页岩储能、产能的贡献不同,作用也不同。孔隙是页岩气藏中气体的储存空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储能,而裂缝是页岩气藏中气体渗流的主要通道,决定着其产能,由于页岩基质的低孔低渗性,裂缝的发育规模决定着页岩气藏的品质。
哥伦比亚油气地质与勘探
刘亚明, 张春雷
2011, 33(3): 226-232.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26
摘要(3346) PDF(1388)
摘要:
哥伦比亚油气资源丰富,为南美第4大油气生产国,是南美地区值得重点关注的国家之一。该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哥伦比亚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勘探潜力。研究认为哥伦比亚具有构造复杂多变、盆地类型多、沉积地层发育齐全、烃源岩优越、储盖组合配置良好和圈闭类型丰富的特点,其油气分布集中,重油、常规油平面上分异明显,油气成藏受烃源岩、运移通道和储盖组合的控制;东部构造区、前陆盆地、第三系、构造圈闭、常规油气为未来勘探重点。研究结果能为哥伦比亚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面古构造演化及油气关系
张小兵, 吕海涛, 赵锡奎, 李坤, 何建军
2011, 33(3): 233-238.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33
摘要(4073) PDF(1014)
摘要:
奥陶系是塔河油田的主要产层。构造演化及古构造研究认为,中下奥陶统在加里东Ⅱ幕期表现为一北东向较宽缓的鼻凸,高点在现今轮台断裂附近;海西早期构造轴向转为北北西,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一由近北西向、北东向斜坡组成的、轴向为北东向的缓顶式直角状凸起;喜马拉雅晚期到现今,该区受西部应力作用和区域翘倾结果,南部轴线保持呈北东向不变,而北部轴线由西往东迁移,构造高点也由北向南迁移。加里东中晚期构造、岩溶及成岩等作用,为塔河油田第一次油气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受海西早期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先期油藏被破坏并在局部地区形成重质油藏,同时为海西晚期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储集空间;印支期以来,该区的成藏系统主要以整体调整为主。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层形成及控藏作用
徐宏节, 陆建林, 于文修, 王保华
2011, 33(3): 239-243.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39
摘要(2730) PDF(930)
摘要:
长岭断陷火山岩厚度大,岩石类型多,相态类型齐全,储层发育。火山岩储层不受埋深限制,在深断陷具有良好储集能力,高孔低渗、低孔高渗特色明显;储集空间类型以气孔、溶蚀孔隙及与裂缝的组合为主,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储层类型以双孔双渗为主,少数具有似均质渗流等特征。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控制,有利相带是火山岩储层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风化淋滤及溶解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条件。发育在断裂带附近构造高部位的火山机构成藏条件较为有利。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
肖朝晖, 王招明, 吴金才, 姜仁旗
2011, 33(3): 244-248.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44
摘要(3183) PDF(1018)
摘要:
运用层序地层研究的理论及方法,针对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开展层序地层研究,探讨在塔里木盆地利用露头—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的综合层序地层解释方法技术,识别层序边界,建立地层格架。通过野外露头观察、钻井资料分析及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方法技术,在石炭系识别出了6个层序。重点对觉马—赛克区东河砂岩段层序进行分析,认为该段是一个穿时岩性地层单元,跨3个层序,即C-SQ1,C-SQ2,C-SQ3,其主体相当各层序的低位—海进域(TST),为一套海岸上超砂岩沉积,是今后的重点勘探目标。
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青山口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焦里力, 俞昊, 任涛
2011, 33(3): 249-254.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49
摘要(3706) PDF(891)
摘要:
通过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大量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研究,结合地震精细解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划分了青山口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沉积亚相、微相,进而对青一Ⅱ、青二Ⅳ层的15个砂体,单层厚度2~4m的小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形成了各个砂体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青一段和青二Ⅳ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少量河口坝;各小层河道交错叠置,但河道宽仅200~300m。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对油田开发井网部署及提高储量动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浅层深水水道沉积
刘军, 庞雄, 颜承志, 柳保军, 李元平, 胡琏, 郑金云
2011, 33(3): 255-259.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55
摘要(1988) PDF(966)
摘要:
应用分辨率高的浅层三维地震资料,对白云深水区浅层深水水道沉积系统进行研究,以此指导地震分辨率降低的中深层勘探。在白云凹陷浅层的陆坡、陆坡底都发育大量深水水道,按成因可分为3类: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深水水道的几何形态随地形坡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上陆坡发育单一的深切供应水道,在坡度较缓的限制性环境内,多个较宽浅的水道垂向叠加,在盆底的非限制性环境,多个小型水道侧向迁移。在平面上,水道形态既有顺直型也有弯曲型。白云凹陷侵蚀/加积型水道垂向变化特征表现为粒度整体向上变细,底部为主水道,顶部为有堤水道。深水水道砂岩的勘探具有复杂性,因此找到厚度大、连通性好的水道砂岩尤为重要。
塔南—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下部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纪友亮, 蒙启安, 单敬福, 张革
2011, 33(3): 260-265.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60
摘要(2146) PDF(958)
摘要:
根据岩心、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下部沉积体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南贝尔凹陷主要发育以坡降大、近物源、多物源为特征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深湖泥岩沉积是研究区内最为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综合利用各种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砂岩百分含量、重矿物等资料,对塔南—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下部的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论证。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石化
付金华, 王宝清, 孙六一, 包洪平, 徐波
2011, 33(3): 266-273.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66
摘要(3055) PDF(1026)
摘要:
苏里格地区马家沟组为一套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的地层,沉积于超盐度的局限陆表海环境。白云石分为以泥晶结构为主的,以细—中晶结构为主和充填于孔、缝中3类。白云石Na含量(0~2099)×10-6,Sr含量(0~70)×10-6,Mn含量(0~112)×10-6,Fe含量(39~86746)×10-6,以变化较大的Na含量、低的Sr和Mn含量、高的Fe含量为特征。白云石δ18O值在-16.00‰~-5.73‰之间,δ13C值在-11.46‰~1.90‰之间,说明碳酸盐岩经历了淋滤作用和埋藏作用。大多数孔、缝充填白云石较围岩组分有较低的δ18O和δ13C值,说明孔缝充填的白云石形成较晚。白云石以低的有序度,非理想配比的CaCO3和MgCO3含量为特征。白云石的87Sr/86Sr值为0.707977±0.000070至0.711791±0.000064,绝大部分高于全球中、上奥陶统分界线对应的87Sr/86Sr值。微生物白云石化是形成白云石的机理。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研究
李嵘, 张娣, 朱丽霞
2011, 33(3): 274-281.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74
摘要(3544) PDF(1023)
摘要:
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入手,并结合盆地模拟分析结果,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进程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的主要成岩事件包括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石英的沉淀。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较高石英、长石、钙屑含量可以提高岩石抗机械压实能力。碳酸盐胶结作用在须四段钙屑砂岩和须二段细粒砂岩中较为普遍,对储层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相对开放环境以及古构造高位置不利于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对储层发育有利。自生石英主要来自碎屑石英的压溶,具一定厚度、连续性较好的绿泥石衬边可以抑制压溶作用进行以及石英胶结物的形成,对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孔隙保存具有双倍积极作用。
南黄海北部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姚蓉, 罗开平, 杨长清
2011, 33(3): 282-284.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2
摘要(1978) PDF(993)
摘要:
南黄海北部海相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顶面(或加里东构造面)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为主要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分布于千里岩隆起至崂山隆起南缘;根据逆冲推覆规模和基底卷入程度,自北而南划分出根带、中带和锋带。根带位于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一带,表现为由前震旦系组成的巨大推覆体逆冲(掩)在古生界之上;中带发育于烟台坳陷至崂山隆起中部,表现为上古生界呈叠瓦状冲断;锋带分布于崂山隆起南部,主要表现为龙潭组和青龙组内部的滑脱构造。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南黄海北部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印支期至燕山早期。
雪峰山西侧海相碳酸盐岩沉积间断古岩溶发育规律研究
张庆玉, 梁彬, 陈宏峰, 曹建文
2011, 33(3): 285-288.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5
摘要(3084) PDF(916)
摘要:
雪峰山西侧地区加里东期不整合面表现为寒武系牛蹄塘组与震旦系灯影组不整合及上寒武统与奥陶系之间的假整合。由于研究区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区域不整合面,不同时期不同沉积间断的时间长短控制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强度,发育的岩溶缝洞系统的充填程度进而影响了其连通性。不整合面在研究区内出露相对较少,该文主要针对野外调查发现的两处典型露头,即牛蹄塘组—灯影组、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面对古岩溶的控制性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安徽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两侧盆地
范小林, 陆永德
2011, 33(3): 289-291.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9
摘要(2447) PDF(871)
摘要:
依据重力、航磁等地球物理信息和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周边地质特征研究,提出怀宁盆地、望江盆地构造成因机制,即盆地的形成与岩石圈深部热流作用有关,与变质核杂岩区域挤压隆升及其后续伸展滑覆构造运动有关。
石油地球化学
原油中难以分辨的复杂混合物研究进展
胡守志, 李水福, 张冬梅, 马军
2011, 33(3): 292-296.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92
摘要(3739) PDF(1060)
摘要:
普通一维气相色谱中难以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是指普遍存在于原油(尤其是生物降解油)中的烃类化合物,其包含化合物数目可多达250000个,对其有效分辨可为原油(特别是生物降解油)成因、开采、炼制和残油环境污染评价及治理等研究提供大量以前未被发掘的地球化学信息。文章在阐述UCM定义的基础上,对UCM研究的实验技术进展、UCM化合物特征及其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进行全面综述,并指出当前UCM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及周边油气成藏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
张迎朝, 陈志宏, 李绪深, 徐新德, 李琦
2011, 33(3): 297-302.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97
摘要(3224) PDF(1078)
摘要:
利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文昌B凹陷及周边的油气来源和成藏历程,阐明了不同区带的主力烃源岩与油气成藏特征,深化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是凸起区成藏的主要贡献者,是该区除众所周知的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外的另一种优质烃源岩。南断裂带下降盘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沉积期末经历了构造反转抬升,具有"延迟生排油、多期持续油充注"的成藏过程,三号断裂带下降盘具有"早期生排油、多期油气充注"的成藏过程。良好的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多幕式断裂活动、多套区域性优质储盖组合是该区复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文昌B凹陷反转陡坡带、北斜坡中深层古近系、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上部是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方法·技术
成熟探区勘探单元划分及其意义——以东营凹陷为例
徐向华
2011, 33(3): 303-306. doi: 10.11781/sysydz201103303
摘要(3164) PDF(969)
摘要:
在高勘探程度地区难于以构造单元进行精细勘探。结合勘探生产实际,提出了成熟探区的"勘探单元"基本概念及划分方法,分析了如何将其作为地质研究、探井部署以及勘探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单元来指导勘探工作。并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家—永安地区Es4(上)—Es3(下)近岸水下扇岩性油藏勘探为例,利用"勘探单元"进行地质条件与勘探能力的关系和矛盾分析,明确了该区存在的关键问题,有效地指导了勘探,提高了勘探效益。
琼东南盆地南部中新统生物礁的识别
张永贵, 宋在超, 周小进, 武丽, 张玺科, 冉静
2011, 33(3): 307-309. doi: 10.11781/sysydz201103307
摘要(3656) PDF(987)
摘要:
琼东南盆地南部地区在新近纪中新世梅山组沉积时期具有适合生物礁发育的古地理条件。近来在该区域采集的地震资料发现在梅山组地层存在典型的丘状反射,主要分布在古隆起上,底平顶凸,顶底界面清晰,反射能量强,内部具前积或杂乱反射,两翼见上超,顶部为披覆沉积,波阻抗值为(8~10)×106kg/(m2·s),目前初步研究认为该套地层为生物礁建造。文章还从区域沉积背景、丘状体发育部位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对生物礁和泥构造两类地震反射异常体加以分析和对比,排除梅山组发育泥底劈的可能性。
自制前处理装置与四极质谱仪联用分析稀有气体组分
陶成, 孙明良, 王晓锋, 周宇
2011, 33(3): 310-313. doi: 10.11781/sysydz201103310
摘要(2284) PDF(972)
摘要:
自制稀有气体前处理装置与四极质谱仪联用,以空气中稀有气体含量为标准,分析样品气体中稀有气体的百分含量。该方法灵敏度高,He,Ar分析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将之用于天然气和沉积岩群体包裹体中稀有气体组分分析,分析结果能够满足地质研究的要求。
微量氢气定量富集方法初探
孟庆强, 陶成, 朱东亚, 金之钧, 王强, 郑伦举
2011, 33(3): 314-316. doi: 10.11781/sysydz201103314
摘要(2344) PDF(898)
摘要:
针对天然气中的微量氢气同位素组成测试难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微量氢气定量富集方法。该方法利用天然气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采用冷阱和真空技术,通过定量注入He的方法,将沸点较高的气体组分进行液化,实现微量氢气的相对富集,并通过计算加入的样品气体的量与注入系统的He的体积比计算氢气相对富集的倍数。根据该方法的要求,设计、加工了相关设备,并利用实验室内标H2与CH4配制了低氢气含量的混合气体。测试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成功对微量氢气实现相对富集,处理后氢气同位素组成测试值的误差约为±5‰,可能为该方法的系统误差,但尚需确认;测试结果相对稳定。
油气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思考
杨俊
2011, 33(3): 317-322. doi: 10.11781/sysydz201103317
摘要(1572) PDF(872)
摘要:
调研前人关于烃类微渗漏方式的研究成果,发现油气藏形成之后烃类微渗漏方式以微泡方式和水溶方式为主。通过建立等厚地层模型,提出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系数,基于一般地质规律假定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认为:(1)烃类微渗漏方式在地层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地质条件变化可相互转变;(2)烃类微渗漏方式总体以微泡方式为主,随地层变浅水溶方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此2种方式是形成地表烃类异常的主要方式,而扩散作用只形成背景场;(3)直接盖层封盖能力、地层物性和垂向可动水含量是影响烃类微渗漏方式的重要因素。烃类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系数的提出,对烃类垂向微渗漏机制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意义重大,为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数值模拟、成因解释与评价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