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9卷  第4期

目次
目录
2017, 39(4): .
摘要(298) PDF(264)
摘要:
盆地·油藏
复杂构造背景区页岩气富集条件研究——以大巴山前缘地区为例
康建威, 林小兵, 余谦, 田景春, 门玉澎, 闫剑飞, 林家善, 孙媛媛
2017, 39(4): 437-443.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37
摘要(964) PDF(495)
摘要:
通过大巴山前缘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的研究,对一系列岩石样品进行了显微薄片、扫描电镜、有机地化、孔渗性、比表面积、含气性解析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对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富集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前缘地区富有机质泥岩总体处在浅水—深水陆棚沉积环境下,其沉积厚度在40~70 m左右,平均有机碳含量大于2%;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Ⅰ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多数为0.82%~3.04%,达到高—过成熟阶段;低渗透—低孔特征,并发育多种微观空隙结构。典型钻井解剖分析认为,页岩气保存条件是该区富集条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未被断裂破坏的箱状背斜是最为有利的构造保存条件。
塔里木盆地中北部断裂体系划分及形成机制探讨
吕海涛, 张哨楠, 马庆佑
2017, 39(4): 444-452.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44
摘要(1693) PDF(315)
摘要:
基于地震地质解释,刻画了塔里木盆地中北部断裂体系的平、剖面特征,分析了不同断裂体系的结构模式、形成机制及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该区分为4个断裂体系:(1)托普台“X”型走滑断裂体系,下古生界主要发育NNE、NNW向“X”型共轭剪切破裂及“1”字形直立构造、正花状构造,而中新生界多表现为NNE向雁列式张性正断裂及负花状、堑垒构造;(2)塔中NW向逆冲断裂体系,以近NW向基底卷入式或滑脱式逆冲断裂为主,发育“y”字形构造;(3)顺托NE向走滑断裂体系,奥陶系及以下层系表现为近NE向左旋走滑及“1”字形直立、正花状构造,而志留-泥盆系主要发育近NE向雁列式张性正断裂及负花状、堑垒构造;(4)塔河盐下“T”型断裂体系,下古生界层系由近EW向逆冲断裂与近SN、NNE向走滑断裂组成,中新生界层系主要发育NEE向、近SN向雁列式张性正断裂组。断裂体系的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压扭走滑和张扭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过程,认为主要受控于盆缘古洋盆5期的消减闭合及碰撞造山作用。结合研究区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将该区断裂体系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中晚奥陶世的强挤压弱走滑期、晚志留—中泥盆世的强挤压强走滑期、晚石炭—早中二叠世的强拉张弱走滑期、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强挤压弱走滑期和侏罗纪—新近纪的弱挤压弱走滑期。
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以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为例
刘峻桥, 张桐, 吕延防, 张梦迪, 孙同文, 姜贵璞, 薛盼
2017, 39(4): 453-460.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53
摘要(1280) PDF(331)
摘要:
为了明确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选取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为研究对象,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断裂密集带平面、剖面特征,总结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同时,利用油藏解剖技术,结合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砂体分布特征,对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广泛分布,主要包括伸展成因机制的平行地堑带和耦合成因机制的混合式密集带;(2)横向断裂密集带的遮挡作用导致中央背斜带南部和东部缓坡带无油气富集,断裂密集带外油气主要富集在密集带边界反向断裂上盘,反向断裂断距规模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3)顺向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可以作为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的通道,受构造反转作用影响,中央背斜带发育的断裂密集带内部形成“堑中隆”构造,断裂密集带内部油气主要富集在“堑中隆”构造发育部位。
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区断层内流体活动过程及对断层启闭性的影响
赵乐强, 贾凡建, 曹剑, 刘慧, 边雪梅, 高剑雄
2017, 39(4): 461-466.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61
摘要(1320) PDF(261)
摘要:
利用野外、钻井、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区断层内流体活动过程及对断层启闭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准西北地区断层发生过4期流体活动:断层形成初期,滑动破碎带受力最为集中,破碎较为严重,一期幔源流体首先进入滑动破碎带,并不断析出矿物充填其中,物性变差;二期幔源流体在滑动破碎带物性较好的部位穿插运移,胶结形成的矿物与一期形成的矿物脉体将滑动破碎带封堵;三期盆源流体主要在物性较好的主动盘裂缝带内运移,少部分进入被动盘诱导裂缝带;四期大气降水在断层物性较好的主动盘诱导裂缝带和被动盘诱导裂缝带内活动,初期主要以溶蚀作用为主,后期胶结作用较为强烈。由于第三期盆源流体活动期间,往往也是盆内大规模油气排烃时期,流体中往往含有大量油气,因此油气的运移主要在主动盘诱导裂缝带内进行,其次为被动盘诱导裂缝带,滑动破碎带实际上起封闭作用,不输导油气。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演化与油气远源成藏
马小伟, 朱传真, 林玉祥, 舒永
2017, 39(4): 467-476.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67
摘要(1203) PDF(211)
摘要: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远源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系统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盆地温压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远源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隆起区具有高地温、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的特征,坳陷区则相反;坳陷区普遍发育超压,并向盆地边缘呈不规则环状降低,盆地南部及腹部坳陷区发育强超压,盆地东部次之,西北缘以弱超压为主。垂向上盆地发育P-T3、J1-J1s和K1tg-E2-3a三套相对封闭的温压系统。海西期盆地沉降速率较快,P-T3期温压系统超压积聚;至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凸起边缘切穿盖层的断裂活动频繁,地层温压场调整,油气突破盖层运移与聚集,是该区远源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期盆地主要为南降北升的掀斜运动,断裂活动微弱,相对封闭性温压系统的发育使油气保存条件优越。平面上远源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莫北―莫索湾地区、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等低温压场区,是准噶尔盆地远源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二段砂岩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马英俊
2017, 39(4): 477-483.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77
摘要(1295) PDF(254)
摘要: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孔渗分析等实验手段,对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二段砂岩储层的矿物岩石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阜二段储层岩石颗粒总体偏细,不同地区岩石成分成熟度均值差别小、范围值都较宽;西部斜坡带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其他地区以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为主;压实和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和油气充注是抑制物性变差、改善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西部斜坡带等地区是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的有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成因机制
王付斌, 尹伟, 陈纯芳
2017, 39(4): 484-490.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84
摘要(1121) PDF(204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物性普遍具有低渗—致密特征,但局部发育储层“甜点”(即相对优质储层),并控制着油气富集高产,因此,开展储层“甜点”成因机制研究对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荧光薄片等的系统观察与统计,结合储层矿物组成、胶结物含量、物性测试分析,从沉积建造到成岩改造开展了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全过程分析,剖析沉积、成岩、破裂及油气侵位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作用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第一位因素,奠定了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并控制了其原始物性;成岩作用控制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其中建设性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甜点”的发育,并最终控制了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甜点”分布;裂缝大大提高了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能力,并最终控制了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甜点”分布;油气侵位抑制了胶结作用的进行,是致密砂岩储层“甜点”重要的保持机制。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王琼仙, 宋晓波, 王东, 隆轲
2017, 39(4): 491-497.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91
摘要(1114) PDF(265)
摘要: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物性统计及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储层成因进行研究,认为“白云岩化+准同生期溶蚀+埋藏溶蚀”叠加形成了该套优质储层,其中,区域分布的潮坪相白云岩为储层的稳定广泛分布奠定了重要岩性基础;准同生期溶蚀控制了优质储层多层叠置分布;埋藏溶蚀叠加改造有利于孔隙的保持及储层渗透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品质。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花港组锆石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秦兰芝, 刘金水, 李帅, 赵洪, 常吟善
2017, 39(4): 498-504. doi: 10.11781/sysydz201704498
摘要(1049) PDF(191)
摘要: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花港组地层是东海陆架盆地最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之一,但目前花港组物源体系研究较为薄弱,严重限制了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研究的深入。通过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不同构造区主要钻井的花港组砂岩岩心样品分析,以锆石U-Pb定年为主要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地震反射特征,研究了中央反转带花港组砂体的物源特征。结果表明,中央反转带花港组大型砂体中发育前寒武纪、古生代及中生代3个年龄时期的锆石,其中前寒武纪锆石占绝对优势;大型砂体主要来自北部虎皮礁隆起的前寒武纪物源体系,砂体自北向南贯穿凹陷至南部构造区,同时受到西侧海礁隆起与东侧钓鱼岛隆褶带物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北部为主、两侧为辅的物源格局。
油气地球化学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生排油效率动态评价
申宝剑, 秦建中, 冯丹, 陶国亮, 仰云峰, 腾格尔, 潘安阳
2017, 39(4): 505-510.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05
摘要(1350) PDF(309)
摘要:
选择海相典型烃源岩样品和人工配制烃源岩样品进行热压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海相烃源岩的生油量、生排油效率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1)烃源岩的生排油量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生排油效率与有机碳含量呈曲线(非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的大小与烃源岩的干酪根类型、岩性及演化史等有关;(2)在整个生烃演化过程中,高有机质含量的优质烃源岩(TOC一般大于2%)的生排油量和效率都高于中等有机质丰度的中等烃源岩(TOC一般在0.5%~2.0%之间)和低有机质丰度的差烃源岩(TOC一般小于0.5%),只有高有机质丰度的优质烃源岩才能够大量生排出油并形成大油田,差烃源岩即使很厚也难以形成大量的油气聚集;(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烃源岩TOC含量及其生排油气能力始终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在确定演化阶段的基础上,结合有机碳含量和生排油效率进行烃源岩和资源量动态评价。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烃源岩研究
李京昌, 吴疆, 何宏, 许杰, 郭忻
2017, 39(4): 511-519.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11
摘要(1084) PDF(160)
摘要: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各个层系烃源岩发育的规模,达到对石炭系烃源岩深入研究的目的,对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厚度、分布范围以及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发育的时期是卡拉沙依组优质烃源岩发育最重要阶段;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潟湖相分布的区域,即以玛参1井为中心的玛扎塔格构造带附近是优质烃源岩分布最好的区域,甚至优于塔西南山前带,在这一区域中有机碳含量大于2%,厚约60 m,处于低成熟-成熟的过渡阶段。但是,总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卡拉沙依组优质烃源岩分布相对局限。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田刚, 宋立军
2017, 39(4): 520-526.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20
摘要(1072) PDF(288)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潜在层系,然而长期以来对其内烃源岩热演化史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为工具,在对区内各构造单元岩性、剥蚀厚度、古大地热流值等模拟参数分析的基础上,以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作为约束,对区内各构造单元中元古界进行热史模拟,分析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性,并结合含油气系统分析,对有利的勘探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盆地中元古代拗拉槽及周缘中元古界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时间明显较早;除西缘冲断带中北部之外,其他拗拉槽及周缘处烃源岩各阶段成熟时间也早于其他地区,现今处于生干气阶段;除伊盟隆起地区长城系烃源岩成熟期次都较晚、现今仍处于生湿气阶段外,其他地区基本上于晚二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现今处于生干气阶段;蓟县系烃源岩于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先后进入生烃门限,随后受盆地沉积中心不断向西迁移和天环向斜北部、渭北隆起西部早白垩世岩浆岩的侵入影响,烃源岩成熟加快,早白垩世先后进入生干气阶段。(2)渭北隆起中部、天环向斜南部、伊陕斜坡西北部、伊盟隆起中部为有利勘探区,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重点区域。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生界煤成烃特征模拟实验研究
张洪安, 张爽, 张云献, 姚素平
2017, 39(4): 527-534.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27
摘要(1168) PDF(157)
摘要:
通过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实际地质条件下煤的半开放体系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刻画了该区煤岩不同温压介质条件下生排烃特征及潜力。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具有极高的生烃潜力,最高产烃量达254 mg/g,其中气态烃总产率220 mL/g,液态烃最高产率为145.8 mg/g;(2)煤成油的演化呈峰形尖锐的单峰特征,生油高峰在325 ℃(Ro=1.08%),生成的液态烃类近40%排出煤体;(3)煤成气的演化呈多阶段性逐渐增大的特征,其中325~450 ℃和500~550 ℃2个区间气态烃类快速增加,前者主要缘于液态烃的大量裂解,后者是煤芳香结构进一步稠合生烃演化产生;(4)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既生油又生气,其煤成油潜力与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相当,煤成气潜力与鄂尔多斯石炭—二叠系煤相当。
C4-C8轻烃在原油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凝析油为例
孔婷, 张敏
2017, 39(4): 535-543.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35
摘要(1026) PDF(163)
摘要:
全油样品的GC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不同层位的81个原油样品富含轻烃组分,且部分样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微生物降解。以C4-C8轻烃地球化学参数为工具,对原油成熟度和次生蚀变等方面进行地球化学研究。轻烃成熟度参数表明,原油的折算Rc在0.9%左右,处于成熟阶段。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原油分析发现,随着生物降解作用的增强,其Mango轻烃参数K1值减小,K2值明显增大,甲基环己烷指数增大,甲基环戊烷较乙基环戊烷更容易遭受生物降解,表明单烷基环戊烷中烷基取代基越大的烃类越难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结合轻烃参数指示的原油成熟度和母质来源,推测研究区原油为次生凝析油。通过轻烃参数对比研究发现,大宛齐油田凝析油轻烃参数特征与大北和其南部地区正常原油相似。依据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的地质背景和原油成藏模式可知,研究区原油是大北和南部地区两类原油通过深大断裂运移到大宛齐浅部,通过蒸发分馏作用聚集成藏。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二白斑页岩孔隙空间对微生物活动的制约
尹梦莎, 黄海平
2017, 39(4): 544-555.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44
摘要(1142) PDF(236)
摘要:
运用激光粒度仪、氮气吸附实验和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西加拿大沉积盆地(西加盆地)阿尔伯塔东南气田(Southeast Alberta Gas Field,SAGF)A井二白斑(Second White Specks)页岩13个生物气源岩样品进行粒度、比表面、孔径分布测试和烃类分子组成分析,探究浅层烃源岩孔隙空间与页岩中烃类生物降解之间的关系。研究样品有机质含量丰富,埋深浅,处于适合微生物活动的未成熟阶段,孔径分布显示样品的孔隙主要集中在中孔(2~50 nm)范围。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分析表明,页岩中有机质组成主要受有机质输入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烃类生物降解作用不明显。结合页岩孔径分析认为,目前页岩绝大部分孔隙空间都无法为微生物提供可生存环境,仅少量大孔(>200 nm)可能为页岩中的微生物活动提供有限空间。能大规模产生物气的气源岩应具有较大比例的孔径大于200 nm的孔隙。传统的生物气源岩评价标准可能对页岩孔隙空间这一限制微生物活跃性的因素有所忽视。
方法·技术
致密砂岩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定量表征及储层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X地区山西组为例
卢晨刚, 张遂安, 毛潇潇, 赵迪斐
2017, 39(4): 556-561.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56
摘要(1528) PDF(342)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地区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采用Matlab编程,提出铸体薄片图像面孔率提取的新方法,基于面孔率提出非均质系数U定量表征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并讨论非均质系数U和储层物性关系及微观孔隙非均质性的储层意义。结果表明,X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烈,微观孔隙分布十分不均匀;非均质系数U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均为负相关关系,非均质系数U越大,储层非均质性越强,储层物性越差,反之储层物性越好;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孔隙(储集空间和渗流空间)的微观发育特征,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系数定量评价有利于指导后期开发、开采中优质层位的圈定。
有机质反射率的数字图像实现方法
仰云峰, 申宝剑, 腾格尔, 徐二社
2017, 39(4): 562-566.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62
摘要(1068) PDF(293)
摘要:
有机质反射率参数是烃源岩评价和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数据。目前有机质反射率的测量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手动方法,人为主观因素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从图像传感技术出发,探寻镜质体反射率与灰度图像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建立利用镜质体灰度图像表征反射率值的方法。分别对标准物质和地质样品开展了镜质体反射率和灰度级的对应测量工作,发现两者具有极好的重合特征,表明利用灰度级定量镜质体反射率的方法具有可行性。但对于高过成熟阶段,两者的关系尚有待深化研究。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及物理模拟实验
李萧, 劳海港, 胡秋媛, 赵利
2017, 39(4): 567-572.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67
摘要(1413) PDF(195)
摘要:
依据大量地震勘探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碰撞前陆盆地、前陆盆地逆冲推覆、陆内拗陷逆冲褶皱、陆内拗陷抬升剥蚀和覆盖定型5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采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研究区典型剖面晚石炭世以来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正演模拟,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模拟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经历了由前陆盆地“前展式”逆冲向陆内拗陷“后展式”逆冲的转变。同时,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NW-SE向挤压应力场的控制是乌夏断裂带形成、演化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受控于板块活动及造山带、边界控盆断裂的活动等关键因素。
珠江口盆地B油田储量参数概率分布
涂乙, 杨娇, 王秀玲, 万钧
2017, 39(4): 573-579.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73
摘要(1049) PDF(379)
摘要:
针对珠江口盆地某油田圈闭面积大、构造不规则且井资料少等问题,为了准确获取储量大小、潜力和风险,采用概率法进行储量快速评估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以B油田Z5油藏为例,考虑到该油藏构造两翼较陡以及中间过渡带较长且井控程度较低,采用面积-厚度-形状因子法构建岩石体积模型,提出根据油藏形状分为N个模块,分模块精细刻画Z5油藏形态,降低构造形态不规则对储量的影响。其中有效厚度、孔隙度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含油饱和度采用正态分布,含油面积、体积系数和原油密度均采用单值分布模型,建立各参数概率分布以及储量概率分布模型。结果表明,概算法Pmean储量结果与该油藏确定性方法计算储量规模接近,两者误差不到4%。结合地质参数对储量大小敏感性分析结果,可指导油藏部门进行储量敏感性、经济性、风险和潜力的深入研究,为开发方案与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勘探有利区带精细评价
杜伟维, 石媛媛, 洪才均
2017, 39(4): 580-586. doi: 10.11781/sysydz201704580
摘要(1028) PDF(130)
摘要:
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是塔河油田碎屑岩领域最具潜力的层系之一,但埋藏深,砂体规模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亟需开展区带精细评价。通过分析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油气分布特征、断裂体系、砂体以及下伏地层等成藏控制因素,采用“多图叠合”方法,叠合油气藏分布及油气显示图、断裂分布图、沉积相图、地层展布图,形成卡拉沙依组综合评价图,平面上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区带,并指明下步勘探的圈闭类型。其中,最有利区以寻找水下分流河道、“片状”分布的水下决口扇、河口坝等岩性圈闭为主;有利区以寻找被潮汐改造的“条带状”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岩性圈闭为主;潜力区以寻找“片状”分布的砂坪岩性圈闭为主。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
江兴歌
2017, 39(4): 587-587.
摘要(442) PDF(15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