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30卷  第1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第1期目录
2008, 30(1).
摘要(255) PDF(377)
摘要:
盆地·油藏
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
陆永潮, 杜学斌, 陈平, 向奎, 李涛
2008, 30(1): 1-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01
摘要(691) PDF(669)
摘要:
地震沉积学是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露头和钻井岩心资料建立的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是用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项新的方法体系.精细沉积建模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正演模型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桥梁.地质模型约束和正演模型指导下的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地质体的精细刻画和解释是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具体技术包括: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地层切片和属性分析技术、分频解释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准噶尔盆地研究中得到了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地震沉积学将成为21世纪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手段.
地堑式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以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南部为例
董清水, 史宝彦, 苗洪波, 朱建峰, 郭莹莹, 张毅
2008, 30(1): 6-10.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06
摘要(945) PDF(598)
摘要:
伊通地堑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内的岔路河断陷为一典型的地堑式断陷盆地.综合剖析表明,该断陷内的砂体主要为重力流性质的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内扇中的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砂砾岩对油气具有封堵性,湖底扇的中扇砂体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内扇发育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的湖底扇中扇砂体易于构成岩性圈闭.纵向上,此类断陷盆地具有广泛的含油性,易于形成多个含油层位;平面上,其有利勘探区带位于距控盆断裂一定距离的盆地两侧边缘区,特别是盆地盖层断裂有一定程度发育的边缘带,更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勘探的目标主要为湖底扇中扇的舌状岩性油气藏和滚动背斜油气藏.
有利于油气保存的地下成岩环境分析——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RD1井为例
张守鹏
2008, 30(1): 11-1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11
摘要(726) PDF(451)
摘要:
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RD1井Es4(上)亚段的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套烃源岩的油气,在不同部位或不同深度的储集段,其油气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层段的原油偏稠化程度较高,有些则质轻、色纯.含气层则分布于Es4(上)亚段的较深部位,常见残留沥青质分布.这一现象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不同层段地下环境条件的不同,油气保存程度存在差别.进一步研究证实,油气保存时间的长短与地下成岩演化机制有关.通过对RD1井Es4(上)亚段的分析,发现这一特定的成岩环境具备弱酸(pH值5.7~6.8)和偏还原(氧化还原电位小于-10 mV)条件.同时,成岩期矿物也具备某些可以识别的特征,如光学镜下的自生高岭石晶簇和自形黄铁矿的出现以及有机相的蓝色荧光色调等.具备该成岩环境的储集体,油气能够长时期保存;在这一环境影响带的上方,原油极易稠化;而在其下方,原油则易发生裂解,形成气藏.这一成岩环境条件的落实对于解决新、老地层油气成藏潜力、液态烃保存的有效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
鄢继华, 陈世悦, 姜在兴
2008, 30(1): 16-19.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16
摘要(831) PDF(482)
摘要:
在室内水槽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滑塌前的沉积物积累、触发机制作用、沉积物的二次搬运和浊积体的最终沉积4个阶段.多种成因机制综合分析表明,浊积体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至深水区之间的4个有利区带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三角洲前缘深水洼陷区沉积的与地震作用相关的二级滑塌浊积体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类型之一.触发机制、三角洲前缘沉积物组成及特征、前三角洲地区沉积底形形态、盆地水体深度以及水平面的升降、沉积物供应通量等因素都在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浊积砂体的形成和分布.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须家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评价
周文, 戴建文
2008, 30(1): 20-2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120
摘要(809) PDF(468)
摘要: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须家河组砂岩储层是川西地区主要产气层段,该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极低,裂缝是储层的主要渗滤通道,裂缝对储层含气性起重要作用,裂缝特征识别及分布在储层评价中较关键.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总结出该储层的裂缝主要为斜交裂缝,缝宽主要集中在0.5~2.0 mm,缝长主要集中在5~50 cm.研究认为该区主要有构造成因裂缝和区域性裂缝,并以丰谷构造为例,用变形应力场模拟法、构造主曲率法和构造滤波法评价了该区构造裂缝的分布,同时用厚度法和地质构造特征评价了区域裂缝的分布特征.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王旭丽, 周江羽, 马良, 揭异新, 苗洪波, 邱玉超, 李楠
2008, 30(1): 26-31.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26
摘要(1009) PDF(512)
摘要: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始新统中发育大量水下重力流沉积,根据重力流发育位置及沉积特征,可划分为浅水浊流沉积、深水浊流沉积、水下滑塌沉积和水下泥石流沉积4种类型.通过对本区区域地质背景、钻井岩性、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水下滑塌和水下泥石流沉积为再搬运和再沉积作用的产物,常与断裂相伴生;但浅水及深水浊流沉积常发育在前扇三角洲部位,大部分是由阵发性水下分流河道水流事件形成的,部分属于滑塌浊流二次沉积成因.油气勘探成果表明,研究区水下浊积砂体的储集物性普遍较好,并已有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位于二号断层下降盘的梁家构造带和万昌构造带周缘的深水浊积砂体和浅水浊积砂体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特征
陈元壮, 王毅, 张达景, 张卫彪
2008, 30(1): 32-36.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32
摘要(859) PDF(507)
摘要:
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储集岩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塔河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分布模式,预测了油气勘探方向.柯坪塔格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岩,局部发育厚层滨岸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以及潮汐水道等优质储集岩.砂岩层具有深埋藏、大面积、低丰度、薄油气层、断层沟通、叠合连片的油气聚集特点.塔河地区南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沿着断裂、裂隙、砂岩和不整合面经过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运移到柯坪塔格组砂岩层聚集成藏.柯坪塔格组油气藏以喜山期成藏为主,发育背斜、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和岩性等油气藏.围绕志留系剥蚀尖灭线周围是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往南是背斜、地层超覆及岩性油气藏有利成藏区.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上古生界煤储层特征及含气潜力
薛军民, 高胜利, 高鹏
2008, 30(1): 37-40.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37
摘要(936) PDF(495)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岩系中煤储层的纵横向分布、宏观煤岩类型、微观煤岩组分、孔隙结构与渗透性、镜质体反射率和吸附性能等方面特征的研究,认为:煤层总厚呈东西厚、南北薄的分布特点,煤层厚度满足煤层气开发的要求;多为半亮煤,仅东部边缘地带以半暗煤为主,表现为低含水、中等灰分含量和高挥发分含量的烟煤;煤岩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最高,其次为惰质组;孔隙类型以微孔、过渡孔为主.研究区从北向南,煤级逐渐升高,整体表现为低—中煤级;煤的吸附能力较强,煤层气具有饱和、过饱和特征,煤层含气潜力大.最后指出,本区具有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储层条件,含气潜力较大.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断层封闭性研究
王离迟, 杨勇, 洪太元, 夏忠谋
2008, 30(1): 41-46.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41
摘要(807) PDF(487)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断层横向延伸较短,断距小,大多为高角度正断层.主要发育4种类型,分别为:深浅部均发育的晚期断层、层间断层、只在浅部发育的晚期断层以及喜山早期已经开始形成的早期断层.研究区以滩坝相岩性油藏为主,断层输导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运用应力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和非线性映射等断层封闭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2种泥岩涂抹方法对区内6条重要断层进行评价.对排208井南断层和排17井东断层进行封闭性预测研究,该断层在塔西河组垂向封闭,具"下开上闭"特征,既有侧向输导层,也有顶部封堵层.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勘探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油气储量.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研究
李海华
2008, 30(1): 47-51.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47
摘要(674) PDF(641)
摘要:
运用T—R旋回基本理论,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和层序地层学以及区域连井剖面层序地层学解释,建立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3级层序地层格架,将该区古近系核桃园组—廖庄组划分为1个Ⅰ级T—R旋回和4个Ⅱ级T—R旋回,并将核桃园组进一步划分为9个Ⅲ级T—R旋回,并进一步分析了泌阳凹陷T—R旋回层序中的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序模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分布受凹陷地质构造与沉积特征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同时结合本地区的生、储、盖组合,对泌阳凹陷油气藏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有利区带和有利勘探方向.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
任红民, 陈丽琼, 王文军, 陈平原
2008, 30(1): 52-57.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52
摘要(692) PDF(504)
摘要:
通过研究区域地震剖面、砂砾岩分布特征等,确定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原始盆地沉积边界;研究重矿物分布特征、砂岩体展布特征及联井剖面等,确定当时的沉积物源方向;通过区域地震相与单井相的结合,来恢复全区沉积相,进而恢复当时的原型盆地.研究认为,泰一段沉积时期,以建湖隆起为界,苏北盆地分为东台坳陷和盐阜坳陷2个大盆,在这2个坳陷内的凸起控制着地层的沉积厚度,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通扬隆起、鲁苏隆起和建湖隆起;而泰二段沉积时期,整个苏北盆地可能为一个大盆,东部以湖泊相沉积为主,西部为河流相与泛滥平原相,沉积物源来自通扬隆起和建湖隆起,但规模较小.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
唐大卿, 陈新军, 张先平
2008, 30(1): 58-63.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58
摘要(804) PDF(541)
摘要:
断裂构造及相关褶皱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早期运聚成藏和晚期调整改造均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约500 km2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宣汉—达县地区3套断裂系统,即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和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尤其后两者在本区意义重大.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比较杂乱,可能与印支期构造运动有关;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发育强、规模大、继承性好,形成了该区主要目的层构造圈闭,该北东向断裂系统定型于燕山晚期并控制原生油藏的形成与保存;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形成于喜山早、晚2期,主体呈北西向并垂直叠加和改造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对普光、毛坝场等地区的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及后期改造具有重要作用.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油气分布特征研究
宋荣彩, 周文, 董树义, 张哨楠, 任文博, 张建锋
2008, 30(1): 64-68.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64
摘要(661) PDF(570)
摘要: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已全面进入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如何认识层序地层格架内各种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是指导本区下一步勘探方向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廊固凹陷古近系地层层序特征,根据其分布组合特点,建立了不同构造单元沉积模式,进一步剖析了凹陷内不同沉积体系特征及其不同组合样式.从整体沉积背景、构造背景认识出发,厘清了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建立了陡坡带、洼槽带及中央带各具特色的6类成藏模式.指出多期次的沉积体系组合、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叠加、生油层—储集体—圈闭的时空匹配对廊固凹陷各种类型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发挥了重要作用.
川西—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储集岩成岩作用
王宝清
2008, 30(1): 69-74.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69
摘要(703) PDF(906)
摘要:
川西—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包括须家河组和香溪群;主要沉积相类型有河流三角洲、海湾、湖泊和冲积扇.上三叠统储集岩主要由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少量长石砂岩组成.岩石碎屑颗粒含量81%~95%,碎屑中有较多长石和岩屑,具低的成分成熟度和高的结构成熟度.原始孔隙度的45.0%~77.5%是由于压实作用而丧失的.胶结作用对储层的破坏性仅次于压实作用,包括自生石英、长石、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沉淀.石英加大的深度可能大于1 800~4 080 m.受有机质影响,碳酸盐胶结物具较低的δ13C值(PDB),为-4.85‰~2.91‰;由于淡水淋滤和深埋藏,有较低的δ18O值(PDB),为-16.97‰~-7.86‰.溶蚀作用是对储集岩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以长石溶蚀最为常见.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无蒙皂石.镜质体反射率为0.81%~2.48%,推测古地温大部分在85~160℃.储集岩成岩作用已进入到晚成岩作用阶段的中期.裂缝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由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影响大,溶蚀作用影响小,储集岩以低孔、低渗为特征.
石油地球化学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李永新, 耿安松, 刘金萍, 熊永强
2008, 30(1): 75-81.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75
摘要(512) PDF(432)
摘要:
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揭示氯仿沥青A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以单峰型为主(主峰碳为nC16nC18),奇偶优势值接近于1.0,升藿烷成熟度参数为0.58~0.63,显示其处于高成熟演化状态;Pr/Ph值普遍接近于1或略大于1,反映了一种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氯仿沥青C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主要为双峰型,反映其成熟度低于氯仿沥青A;Pr/Ph值均接近于1,反映了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多数样品的氯仿沥青A和氯仿沥青C具有相似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模式,反映氯仿沥青C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并没有受到成岩后地质作用的强烈影响,保存了早期有机质的特征,因而可用于恢复古沉积环境,为环渤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在原生油气藏的判识提供依据.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恢复
姜福杰, 庞雄奇, 姜振学, 田丰华
2008, 30(1): 82-85.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82
摘要(688) PDF(492)
摘要:
在综合分析已有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综合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认为热解模拟实验方法是一种相对较好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5套源岩的有机碳进行了恢复,并对资源量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有机碳恢复系数分别在1.10~1.32和1.03~1.18之间,各套源岩的恢复系数并不一致;恢复后的总资源量增加了1.86×108t.不难看出,有机质丰度的恢复对于含油气盆地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源岩演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沉积盆地进行评价,尤其应该重视有机质丰度恢复研究.
方法·技术
中伊朗盆地地层条件下裂缝性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夏在连, 刘树根, 时华星, 周文, 朱强, 徐国强, 徐国盛, 雍自权
2008, 30(1): 86-93.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86
摘要(983) PDF(452)
摘要:
对中伊朗盆地Arn-2井和Fkh-1井2 300~3 300 m的库姆组灰岩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包括围压、温度、孔隙饱和流体和取样方向)的岩石力学性质进行了测定.所测岩石的压缩变形特征按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可分为2种类型: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变形.绝大多数样品表现为脆性,破坏前的总轴向应变一般不超过3%,大多为1%左右.所有岩心样品由于其埋藏深度差异较大,力学参数的变化范围也较宽.所有样品的抗压强度介于46.52~288.31 MPa;杨氏模量介于11.00~286.53 GPa.Fkh-1井库姆组E段抗压强度、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均大于Arn-2井库姆组E段.同时Fkh-1井库姆组内抗压强度A段大于C段大于E段,反映了岩石抗压强度随深度增大而变大.地层条件下流体对Fkh-1井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是岩石饱油抗压强度大于饱水抗压强度,岩石饱油杨氏模量大于饱水杨氏模量.当样品中存在薄弱面时,会显著地降低岩石的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多数样品平行层理方向的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与垂直层理方向的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不等.
天然气氢同位素分析及应用
陶成, 把立强, 王杰, 周宇
2008, 30(1): 94-97.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94
摘要(839) PDF(444)
摘要:
气相色谱—高温裂解—质谱在线分析方法可用于测定天然气氢同位素组成.通过实验优选了质谱仪离子源参数和色谱工作条件,探讨了H3+因子、色谱柱流速、涂碳等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参考标准气连续多次测定结果表明天然气氢同位素在线分析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应用该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部分天然气样品.依据天然气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的差异,结合已知地质文献资料进一步验证了川西侏罗系浅层气藏为高成熟或过成熟陆相煤成气天然气藏,川东地区气藏甲烷氢同位素大于-135‰,明显重于川西地区,反映典型的海相成因天然气特征.
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评价体系
肖焕钦, 郭元岭
2008, 30(1): 98-102. doi: 10.11781/sysydz200801098
摘要(693) PDF(411)
摘要:
对于石油公司来讲,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前储量需要,又不影响今后油气储量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表现出客观必要性、主观能动性、时效性以及利益协调性等4方面的基本特征.勘探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勘探队伍、环境、资源、储量增长等4项要素在实现储量持续性增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总和.对勘探队伍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资源条件保障能力、储量增长能力等4个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勘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评价体系.实现勘探的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储备好充足的后备资源,也就是,既要有充足的近期可升级并有经济效益的低级别储量,又要有保证勘探长期发展的勘探领域;同时要有超前性的科技创新.
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
朱玉双, 柳益群, 赵继勇, 党永潮, 毕义君, 郭兵, 刘正伟
2008, 30(1): 103-108. doi: 10.11781/sysydz200801103
摘要(706) PDF(437)
摘要: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渗流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流体进入次序、流体驱替方式和剩余油类型上的不同.流体总是优先进入A类流动单元,其次进入B类流动单元,C类流动单元流体进入困难,在水驱油时,注入水无法进入C类流动单元;流体驱替方式不同,A类流动单元油驱水为非活塞式,而B类和C类流动单元油驱水均为活塞式;水驱油之后剩余油类型不同,A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小绕流形成的小簇状油块和厚膜状残余油,而B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大绕流形成的大簇状油块和珠状、滴状残余油.不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和润湿性的差别是造成各流动单元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还表明,研究区C类和B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应加大挖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