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30卷  第3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第3期目次
2008, 30(3).
摘要(301) PDF(284)
摘要:
盆地·油藏
从层序地层学到地震沉积学——全国第5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综述
吴因业, 顾家裕, 施和生, 侯宇安
2008, 30(3): 217-220.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17
摘要(1026) PDF(426)
摘要: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表现出以下新进展:1)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但它是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而不是替代,体系域表征、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目前地震沉积学中的几种常用技术。2)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在非构造圈闭精细勘探中得以广泛应用,用于预测与层序及体系域演化密切相关的油气藏。3)在湖盆沉积中,发现了与强制海退体系域相似的强制湖退体系域。4)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层序地层学研究得到了加强。5)高频层序地层学、天文地层学及其古海洋事件—生物礁储层形成演化相关关系研究的成果对于油气勘探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平湖组油气响应为例
何将启, 梁世友, 陈拥锋, 付洁
2008, 30(3): 221-226.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21
摘要(740) PDF(316)
摘要: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拉张断陷、转换边缘坳陷、陆内迁移坳陷和陆架边缘坳陷等4种原型演化,对油气的生成、运聚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从地质作用与油气响应的关系出发,以平湖组为例探讨了西湖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受构造演化影响,平湖组不同时期的厚度(或残留厚度)在凹陷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导致主力烃源岩生烃条件多期变化。同时,构造演化控制了西湖凹陷温度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提供了烃源岩成熟或资源结构变化的地温条件。另外,构造演化造成油气运移方向的变化,龙井运动以前,油气主要向西部斜坡带和东部隆起带运移;而在龙井运动以后,除上述方向外,油气还在中央背斜带发生短距离的侧向运移和垂向运移。
塔里木盆地满东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邵志兵, 白森舒
2008, 30(3): 227-231.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27
摘要(750) PDF(283)
摘要:
塔里木盆地满东地区的成藏物质基础、成藏事件和成藏模式分析表明,该地区除发育寒武系—中下奥陶统高有机质丰度的干酪根型烃源岩外,还发育以古油藏形式为主的"再生烃源",油气藏的形成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1)中加里东期的古隆起发育、古油气藏形成阶段;2)晚加里东期—印支期的古隆起隆升剥蚀、古油藏破坏并调整阶段;3)晚燕山期—喜山期的上构造层褶皱断裂发育、圈闭形成、以古油藏裂解气充注为主的阶段。晚燕山期—喜山期可能是该区最具有效规模的成藏期,并以形成气藏为主。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识别——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
刘华, 蒋有录, 陈涛, 龚永杰
2008, 30(3): 232-235.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32
摘要(690) PDF(335)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从油气地化特征、流体性质、油气显示、原油物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的判识方法,明确了有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断陷盆地有效输导体系主要受断层"时空有效性"控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输导断层匹配较好的砂体与其共同组成有效输导体系;油气从生油洼陷沿运移通道呈发散状运移,随着运移层位及距离的改变,逐渐向输导断层较强的优势输导部位聚集成藏;靠近生油洼陷切穿烃源岩的二、三级断层的活动时间较长,活动期与成藏时间匹配较好,多为有效输导断层,控制了该区油气的运聚过程和分布规律。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田纳新, 程喆, 陈文礼, 林学庆
2008, 30(3): 236-241.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36
摘要(870) PDF(332)
摘要: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将沉积盖层分为3大构造层,按古生界和中生界2大构造层重新划分构造单元;将区内断裂按走向划分为4组,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断裂—褶皱组合样式有5种类型,以挤压构造为主。构造变形具有复合叠加特征,东西向表现为不对称的复式背斜;南北向以斜坡加断鼻构造为主;垂向上,下古生界以大型古鼻隆为特征,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期;石炭系表现为缓凹缓坡;中生界总体表现为南西倾的大型斜坡,在此背景上发育断裂背斜圈闭,形成于燕山早期。长期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类圈闭的形成;继承性的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通源断裂是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保存条件对油气成藏至关重要。最后指出该区油气勘探的4大领域:西北部库南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内幕构造,西部草湖地区石炭系背斜和地层超覆圈闭,中南部普惠地区和东部龙口—维马—开屏地区侏罗系、志留系背斜构造。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石炭系气藏地质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
王东良, 林潼, 杨海波, 石强, 缪卫东, 王岚
2008, 30(3): 242-246.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42
摘要(863) PDF(338)
摘要: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岩心、铸体薄片的详细观察以及样品的压汞曲线和孔渗分析认为:研究区火山岩储集体岩石类型复杂;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其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不同,表现为受岩性、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发育的影响,其储集空间类型具有多样性。研究区整体呈现出孔隙发育受风化壳和裂缝的控制作用。成像测井分析认为火山岩体中裂缝较发育,且通过对裂缝的识别与分析得出研究区裂缝发育北东向,整体受近东西向的区域大断裂控制明显。同时对石炭系气藏的剖析认为断层对火山岩气藏具有改善和破坏作用,表现为断层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作用和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作用,以及断层对研究区气藏盖层的破坏作用。
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以沙107井和轮古40井为例
杨宁, 吕修祥, 陈梅涛, 郑多明
2008, 30(3): 247-251.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47
摘要(882) PDF(358)
摘要:
塔河和轮南油田分处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的南北两地,构造位置上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构造活动差异及后期改造作用的不同造成两地储层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沙107井和轮古40井储层发育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轮古40井地处北部构造高点的轮南油田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厚度较薄,缺失地层严重,奥陶系仅发育中下统的鹰山组,但由于该套储层距离上部不整合面近,风化壳储层发育,缝洞系统发达,形成了一套优质的油气储集体。沙107井所在的塔河油田地处南部斜坡地带,奥陶系发育较为齐全,但上部巨厚的上奥陶统非岩溶性地层阻碍了下部中下奥陶统储层的后期岩溶改造作用,又由于中下奥陶统储层远离上部不整合面,因此孔、缝、洞的发育均受到限制,储集性能远不如上奥陶统缺失的北部地区储层。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深层砂砾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
李军亮
2008, 30(3): 252-255.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52
摘要(697) PDF(424)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深层砂砾岩扇体成岩演化复杂,影响因素多,油气储层预测难度大。以岩石镜下微观特征观察为基础,通过深入剖析内因与外因对深层砂砾岩储层成岩演化的影响,认为沉积相带、欠压实、盐膏刺穿、酸性流体溶蚀、烃类流体早期充注、构造活动、绿泥石膜等是影响储集性能的有利因素,而正常压实、碳酸盐与硫酸盐胶结、粘土矿物含量高、高矿化度地层水结晶、溶态盐扩散等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不利因素。扇中相带、欠压实、烃类早期充注、绿泥石膜等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盐膏刺穿、构造活动等有利于裂缝的发育,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和长石矿物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大量发育的主要原因,三者构成的立体连通孔—缝网络有效提升了深层砂砾岩储层的孔渗性能。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GUERARA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陈霞, 于慧玲, 何雨丹, 胥菊珍
2008, 30(3): 256-259.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56
摘要(791) PDF(352)
摘要:
GUERARA区块位于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北部,该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阿尔及利亚油气原始地质储量的70%位于该盆地。盆地内目前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地层尖灭及背斜复合型油气藏。区内主要烃源岩为志留系海相泥岩,次为奥陶系泥岩;主要储层为三叠系砂岩,次为奥陶系及寒武系石英砂岩。构造圈闭以低幅度背斜为主。在对该区基本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志留系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储层物性控制油气藏分布;海西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砂岩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路径,北东向断层及伴生的微裂缝为油气的纵向运移提供了通道,并优选出该区阿古圈闭发育带和布艾沙圈闭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区带。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地层对比
马良, 周江羽, 王旭丽, 揭异新, 邱玉超, 苗红波, 李楠
2008, 30(3): 260-264.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60
摘要(801) PDF(337)
摘要: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属于伸展断陷盆地,由于其复杂的构造作用、独特的几何形态、多物源供应、具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以及侧向相变快的特点,给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钻井岩性、地球物理、古生物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结果显示,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地层由老到新划分为双阳组、奢岭组和永吉组,指出了相应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依据,并与渤海湾盆地进行了古生物化石地层对比,阐述了二者在成因上可能存在的关系。
石油地球化学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高硫干酪根油气生成模式研究
郭显令, 熊敏, 曾庆辉, 肖贤明
2008, 30(3): 265-269.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65
摘要(816) PDF(335)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四段暗色页岩和暗色泥岩干酪根中富含有机硫,对这类干酪根的油气生成模式一直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应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对取自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的一块典型富硫干酪根进行了生烃动力学参数及生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干酪根油气生成模式为:生油门限出现在Easy Ro为0.53%,主生油期出现在0.60%~0.75%,生油下限出现在0.85%,对应埋深分别为2 500,2 600~3 250,3 850 m;天然气生成门限出现在EasyRo为1.05%与1.23%,对应埋深分别为4 100 m和4 650 m。与传统生油模式相比,该干酪根具有石油窗范围窄,主生油峰出现较早等特点。该研究成果对该区油气评价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敦化盆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烃潜力
于明德, 王璞珺, 蒋永福, 张斌
2008, 30(3): 270-275.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70
摘要(694) PDF(379)
摘要:
敦化盆地为一中新生代断坳叠合型裂谷盆地,至今勘探程度极低,为搞清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烃潜力,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化验法及地震地质生烃模拟法研究表明:盆地发育下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3套湖相烃源岩,前两者为主力烃源岩,新近系下段仅为低成熟烃源岩;其中,下白垩统烃源岩分布面积342 km2,平均有效厚度约300 m,有机碳含量为2.11%~3.88%,类型为Ⅱ2—Ⅲ型,Ro值0.8%~1.3%;古近系烃源岩在北部凹陷分布面积430 km2,平均有效厚度约400 m,有机碳含量为2.98%~4.18%,类型为Ⅱ2—Ⅲ型,Ro值0.5%~1.2%,二者均为成熟优质烃源岩。盆地油气总资源量约1.24×108 t,表明本区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物质条件,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镜质体反射率抑制与烃源岩质量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烃源岩为例
李志明, 秦建中, 徐旭辉, 刘文斌, 施伟军, 蒋宏
2008, 30(3): 276-280.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76
摘要(1719) PDF(353)
摘要:
FAMM(fluorescence alteration of multiple macerals)技术是目前解决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抑制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该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不同类型烃源岩进行FAMM分析的同时,也进行了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镜质体反射率抑制与烃源岩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东营凹陷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与烃源岩质量关系密切,烃源岩质量越好,其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越大。Ⅰ型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一般抑制0.20%~0.35%,平均为0.30%;Ⅱ1型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一般抑制0.15%~0.30%,平均为0.22%;Ⅱ2型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一般抑制0.10%~0.18%,平均为0.15%;而Ⅲ型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一般不抑制或抑制程度很低,为0.0%~0.05%。镜质体反射率受抑制的影响因素复杂,东营凹陷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与氢指数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东营凹陷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受抑制主要与烃源岩富氢密切相关,这与烃源岩质量越好,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越高相吻合。
不同藻类热模拟实验的生烃特征对比
孟庆强, 马亮帮, 邹安德, 李振峰
2008, 30(3): 281-285.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81
摘要(784) PDF(346)
摘要:
针对多细胞宏观底栖藻紫菜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特征开展了封闭体系加水热模拟实验,并与浮游藻和单细胞藻类生烃特点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细胞藻类的生烃率呈双峰分布,低熟阶段是釜壁轻质油的主要产出阶段;气携凝析油在成熟阶段达到生成高峰,气态烃与液态烃产率相当;高成熟阶段因为有机质裂解和液态产物的裂解,气态烃成为排出烃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藻类的生烃高峰及产物的组分在不同成熟阶段各有特点,浮游藻类的脱氧反应主要发生在成熟阶段,而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的脱氧反应主要发生在低成熟阶段。液态产物方面,浮游藻类和多细胞藻类在低成熟和成熟阶段以非烃质产物为主,而单细胞藻类以沥青质为主。高成熟阶段,单细胞藻类的芳烃比例明显增高,而饱和烃产率以多细胞底栖藻类为最高。不同藻类产生的液态产物在族组分上的差异,对资源评价的精度具有一定影响。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高过成熟度烃源岩评价
张林, 魏国齐, 韩龙, 王立龙, 王东良
2008, 30(3): 286-291.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86
摘要(779) PDF(404)
摘要: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为高成熟烃源岩,应用激光荧光诱导显微镜对高成熟度烃源岩进行观察、分析,识别出海相镜质组、海相惰质组、微粒体及沥青等几种母质类型,微粒体和沥青为2类主要母质类型。应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对烃源岩母质类型恢复,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在对有机碳系统测定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有机质的恢复系数恢复原始有机碳含量,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17.2%,灰岩及云岩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1%~9.38%。应用海相镜质组及沥青成熟度来确定高成熟度烃源岩成熟度,一般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2.36%~3.39%,达到高过成熟阶段。资源量为21.4×108t,其中乐山—龙女寺隆起区所占资源量大,是天然气富集地区。
镜质体反射率剖面反演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以鄂西渝东茶园1井为例
王玮, 周祖翼
2008, 30(3): 292-296.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92
摘要(852) PDF(275)
摘要:
由于镜质体反射率与地层温度史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关系,镜质体反射率剖面反演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同时输入参数的误差会进一步导致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反演的不确定性可以借助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鄂西渝东茶园1井,反演结果不确定性表现为:(1)镜质体反射率剖面只能对地层经历最高古温度时的地温梯度及相应的剥蚀量进行有效的约束;(2)对于可接受的反演结果,剥蚀量和古热流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岩石骨架热导率、古地表温度和孔隙度—深度关系等输入参数的误差增加了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反演结果表明,中新生代以来鄂西渝东热流下降约20%,从145 Ma时的(57±4.7)mW/m2到现今的45 mW/m2,相应的剥蚀量约为(3.4±0.4)km。
实验室条件下厌氧降解原油及次生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段传丽, 陈践发, 郭建军, 师生宝, 李程善, 聂国振
2008, 30(3): 297-301.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97
摘要(601) PDF(290)
摘要:
选取胜利油田2个油样(一个遭受明显改造,另一个没有遭受明显改造),实验室条件下对2个油样进行厌氧降解,定期抽取微生物作用后的油样,对降解后的原油及厌氧降解原油产生的天然气进行多种实验分析,探讨原油的变化以及厌氧降解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原油在厌氧降解过程中,族组分发生变化;原油被微生物厌氧降解产生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甲烷;次生气中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43.4‰左右,二氧化碳碳同位素主要为-11.8‰左右,表明厌氧降解气是有机成因的。而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变轻,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变重。
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显示与运移通道的关系——以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为例
王国建, 程同锦, 卢丽, 任春, 陈红宇
2008, 30(3): 302-306. doi: 10.11781/sysydz200803302
摘要(681) PDF(349)
摘要: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在地表形成的化探异常形态和特征受油气分布、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流体属性等因素影响。为了研究油气藏中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异常显示的主要受控因素,在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上方近地表开展了以游离烃、顶空气法为主的地球化学勘探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活跃的烃类指标异常分布与下伏气藏上方的优势运移通道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表明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至地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已知气藏封盖条件和运移通道的分析,认为对该气田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近地表异常显示起主控作用的是断层、盖层中的裂缝发育带和地层中的微裂缝系统。试验结果为今后研究油气藏上置化探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提供了较好的证据。
方法·技术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地质应用
张美珍, 施伟军, 张志荣
2008, 30(3): 307-310. doi: 10.11781/sysydz200803307
摘要(826) PDF(616)
摘要: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区分析仪器,其高精度、方便、快捷、无损的特点,为地学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最先进的手段。通过研究不同物质拉曼光谱的变化特征,可以帮助确定流体包裹体中流体的成分和盐度,同时利用激光诱导荧光还可以获得显微组分的荧光变化特性。因此,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可以为流体性质、沉积环境及成藏期次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水膜稳定性研究储层润湿性
石京平, 赵国忠, 杨清彦, 赵波, 贺承祖, 苏占云, 张晟
2008, 30(3): 311-314. doi: 10.11781/sysydz200803311
摘要(755) PDF(374)
摘要:
鉴于常规储层润湿性研究方法在低渗或特低渗透储层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根据储层表面水膜稳定性来研究储层润湿性的方法。根据原油、地层水和成岩矿物的物性参数、矿物表面曲率以及毛管压力,用DLVO理论和推广的Young-Laplace公式可以计算岩石表面水膜的分离压力,其大小表征了岩石表面水膜的稳定性,以此判定储层的润湿性。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加拿大高沥青质含量的Athabasca储层和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的润湿性,均为亲水润湿性,与储层实际相一致,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储层岩石的均质和各种复杂的非均质润湿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井筒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及应用
吴志良
2008, 30(3): 315-320. doi: 10.11781/sysydz200803315
摘要(798) PDF(321)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方法主要有经验公式法、相平衡法及统计热力学法。其中相平衡法不适用非烃含量较高的气田(松辽盆地腰英台气田CO2含量达22%,此法不适用);统计热力学法涉及参数较多,不便于实际应用。该文首先探讨了气井井筒压力温度的计算方法及地层热力学参数的选取,在此基础上以腰英台气田YS1井实测数据为例,采用2种经验公式法计算了井筒中水合物生成的压力温度条件。根据井筒中不同深度的压力温度分布及形成水合物的压力温度条件,可预测不同流量下井筒是否会形成水合物,从而在生产时必须确定一个最低流量值;在新井测试时,可根据不同产量和井口压力温度预测井筒是否会形成水合物,从而能预先制定测试方案和措施,避免因水合物形成冰堵影响气井的测试。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分析
张志荣
2008, 30(3): 999-999. doi: 10.11781/sysydz200803214
摘要(753) PDF(309)
摘要: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研究中心与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里分部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引进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并且进行了实验室间的比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