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银根—额济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陈启林, 卫平生, 杨占龙
2006, 28(4): 311-315.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11
摘要(823) PDF(400)
摘要: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生储组合.油气勘探方向为单断凹陷多级断阶带的断鼻、断块构造油气藏和缓坡带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双断凹陷的滚动背斜构造油气藏.提出了小湖盆围绕"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压扭性盆地的类型与成因机制
向奎, 时华星, 杨品荣
2006, 28(4): 316-321.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16
摘要(981) PDF(298)
摘要:
压扭性盆地是世界上广泛发育的一类盆地,也是一种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对压扭性盆地合理分类,并对每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开展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前景评价.从有利于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的角度提出了压扭性盆地的分类方案.根据压扭作用发生的时间及其与所形成盆地的成因关系,可分为原生和后生压扭性盆地,然后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构造部位、压扭作用的动力机制和压扭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又分为许多次级类型.根据压扭性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剖析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特征.压扭性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张(张扭)性盆地有很大不同,主要形成于斜向挤压背景,包括斜向会聚板块边界、转换板块边界和碰撞造山带的周边地区;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比原生的更为复杂,板块之间的斜向挤压、微陆块的加入、板块的旋转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压扭性盆地.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何明喜, 杜建波, 古哲,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2006, 28(4): 322-324.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22
摘要(926) PDF(364)
摘要: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中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具有横向上强弱分带、垂向上形变分层的特征.可划分为伸展变形、冲断褶皱变形、拆离滑脱变形等3种构造变形样式.
渤海湾盆地济阳——临清东部煤系烃源岩形成环境
王果寿, 缪九军, 陆建林, 肖涣钦, 张欣国
2006, 28(4): 325-329.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25
摘要(722) PDF(300)
摘要:
钻井、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济阳—临清东部地区石炭—二叠系主要发育一套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灰岩、障壁—潟湖、潮坪、沼泽及三角洲相陆源碎屑岩和煤层.从纵向发育的沉积特征来看,上石炭统本溪组发育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和浅海陆棚相(陆表海)砂泥岩,太原组主要发育障壁—潟湖、潮坪、沼泽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和煤的混合沉积;二叠系山西组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平原沼泽相砂泥岩及煤,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则以发育近海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局部有河流沼泽的泥炭和煤发育.沉积环境总体具有自下而上、由南向北由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逐步过渡为陆相的基本特点.成煤环境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山西期潮坪、潟湖过渡带之潮坪沼泽环境及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为最佳.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储层特征
杨铭辉, 郭力, 赵洪涛, 史雅丽, 张坤
2006, 28(4): 330-334.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30
摘要(710) PDF(299)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深层发育4种类型的储层,以往的勘探成果证实,砂岩、砂砾岩是主要储集层.各断陷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强烈,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盆地东南深层的砂岩和砂砾岩储层中,发育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各断陷中泉头组一段储层的物性相对较好,应是今后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王府断陷各层位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差.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王德海, 郭峰, 任国选, 孟祥化, 杨喜贵
2006, 28(4): 335-339.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35
摘要(747) PDF(295)
摘要: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输导体系类型及油气成藏
尹微, 樊太亮, 曾清波
2006, 28(4): 340-344.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40
摘要(770) PDF(319)
摘要:
从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输导体系类型入手,将其分成断裂、输导层和不整合面等3类.首先分析以上3类输导体系的形成及输导能力.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单一输导体系并不常见,从而提出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复合型输导体系,它是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网络.在不同地质时期,复合型输导体系类型及其对油气的运移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各种类型输导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时空配置才能对油气聚集起到促进作用.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异常高压特征分析
许晓明, 刘震, 谢启超, 张善文, 赵阳, 蔡进功
2006, 28(4): 345-349.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45
摘要(1042) PDF(321)
摘要:
压力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在凹陷形成演化与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主体分布层位和形成机制等4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压力形成和演化也应具有相似特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典型异常高压洼陷,压力场演化定量研究分析表明,渤南洼陷超压形成时代较晚,异常高压主体层段(沙四上段和沙三段)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认为整个济阳坳陷异常高压具有晚期形成的特征.
羌塘盆地有机质热演化与成烃史研究
秦建中
2006, 28(4): 350-358.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50
摘要(783) PDF(378)
摘要:
对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7 000多块样品的分析数据进行筛选和综合研究可知,侏罗系烃源岩在羌塘盆地中部尚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向四周成熟度逐渐增高;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几乎全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成熟生油范围已经很小.羌塘盆地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古地温、构造变形程度和火成岩及深成热流的控制.盆地中部及东部主要受最高古地温或最大古埋藏深度的影响;盆地断裂或褶皱带附近及其盆地边缘主要受强烈不均衡压力的影响;而在盆地西部,基底断裂带的深成地下热流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盆地中部具有2次(或3次)主要生烃过程(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与第三系沉积时期),特别是新近纪中新世早期至中新世后期,侏罗系烃源层的生烃过程对油气藏勘探更为有利.
上扬子东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发育及生烃潜力
腾格尔, 高长林, 胡凯, 潘文蕾, 张长江, 方成名, 曹清古
2006, 28(4): 359-365.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59
摘要(747) PDF(421)
摘要:
湘鄂地区海相下组合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程度低.咸丰、大庸地区可能烃源岩的系统观测和有机地化剖面研究显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均发育一套黑色页岩,其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含量普遍大于1%;属藻腐泥型,生烃潜力高;具一定规模,厚度达数十米至百余米,分布稳定;有良好的生烃和油气显示,是2套优质烃源岩.晚侏罗世—白垩纪时下寒武统烃源岩已达过成熟早中期生干气阶段,上奥陶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进入了高成熟晚期至过成熟早期阶段,处于生气高峰期.这2套优质烃源岩的存在,可为湘鄂西、鄂西渝东和雪峰山推覆带等地区下组合的油气生成、成藏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
刘洛夫, 霍红, 李超, 赵素平, 陈元壮, 陈利新, 郭永强, 李燕, 李双文
2006, 28(4): 366-369.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66
摘要(738) PDF(280)
摘要: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咔唑比苯并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的含量将不断减少,苯并咔唑/苯并咔唑比值增大,C2-咔唑/C3-咔唑比值变小.塔里木盆地的第二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阿瓦提凹陷在海西期不断沉降,为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生油凹陷,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此时处于大量排烃期,根据上述几项含氮化合物指标的研究可知,排出的油气从生烃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晚海西期运动时被抬升至地表形成现今广泛分布的干沥青.
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油气显示特征及找油意义
全裕科, 柳广弟, 丁文龙
2006, 28(4): 370-374.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70
摘要(830) PDF(304)
摘要:
南华北盆地倪丘集凹陷共施工了16口油气探井,有7口探井见油气显示,其中位于大王庄构造上的南12井试获工业油流,累计产油32.26m3.对凹陷内油气显示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规律:油显示主要集中在下第三系双浮组;储集岩类型主要为中砂岩和细砂岩;油和气显示的深度分别集中在1 000~2 000m和3 000~4 000m;原油具有典型的煤成油特征;遭受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等次生变化.研究结果还表明,该凹陷存在至少一次煤成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并初步指出了在该凹陷的找油方向,即除了寻找原生煤成油油藏外,还要注意寻找次生油藏;上白垩统残留地层是凹陷内古生界源岩产生的油气向新生界圈闭运移聚集的遮隔层,为成藏的不利因素.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李善营, 于炳松, DongHailiang
2006, 28(4): 375-379.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75
摘要(668) PDF(247)
摘要:
盐湖沉积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地质环境.对青海湖沉积物中有机质、族组分及饱和烃进行测试分析发现,湖体底部水体和浅层沉积物处于弱氧化环境,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具陆源高等植物和湖内低等菌藻类复合来源.热演化程度极低的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碳数分布、主峰碳、碳优势指数(CPI)、姥鲛烷/植烷(Pr/Ph)等参数与我国典型咸化湖环境成熟烃源岩及其生成的原油中相应参数的对比,提供了一套未成熟有机质基本参数的参考值,有利于正确利用这些参数分析有机质的成熟度.
川东南官渡构造中侏罗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
蔡勋育, 朱扬明
2006, 28(4): 380-385.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80
摘要(668) PDF(243)
摘要:
根据轻烃、饱和烃、芳烃和碳同位素的系统分析资料,全面剖析了川东南地区官渡构造中侏罗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其主力烃源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原油的C5—C8轻烃中以正构烷烃占优势,异构和环烷烃相对较少,几乎不含苯和甲苯,正庚烷明显高于甲基环已烷;其Pr/Ph值较低(1.56),C27—C29甾烷呈"V"字型分布,伽马蜡烷较高,表征油源岩为较深湖相沉积,成油母质生源构成中水生生物占有较高比例;正烷烃系列分布轮廓线呈上凸状,且碳同位素随碳数增加呈变轻趋势,具有一般陆相原油的特征;经轻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对比,认为该原油与本区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沥青和天然气没有成因上的联系,其油源来自下侏罗统烃源层.
一种快速检测油包裹体的新方法——颗粒包裹烃定量荧光分析技术及其初步应用
李素梅, 庞雄奇, 刘可禹, 付秀丽
2006, 28(4): 386-390.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86
摘要(754) PDF(336)
摘要:
选取海拉尔盆地18个以砂岩为主的储集岩样品进行储层颗粒吸附烃和非烃定量荧光(QGF-E,Quantitative Grain Fluorescence on Extract)、颗粒包裹烃定量荧光(QGF,Quantitative Grain Fluorescence)分析,用于储层含油气性分析与包裹体鉴定.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且精确度高.QGF-E结果反映分析样品所在的储层多数曾经有油气经过,是油气运移通道和/或是古/今储层;QGF的测试确认分析样品多数未能形成包裹体,可能反映该区储层不利于形成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储层的定量荧光分析是快速识别油层、干层与油气运移通道,鉴定储层油包裹体及进行油气化学成分分析的有效途径,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流体包裹体研究
郝建荣, 柳益群, 曹青, 邢秀娟
2006, 28(4): 391-394.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91
摘要(792) PDF(333)
摘要: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储层中次生流体包裹体研究为例,依据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盐度、均一温度以及伴生烃类包裹体等特征,结合盆地热史和烃源岩成熟史研究,认为侏罗系裂缝中的次生包裹体是不同流体来源、不同时期作用的产物,并且侏罗纪末可能存在深部地层高温流体沿裂缝向上运移的热事件.在理清包裹体流体来源的基础上,储层次生流体包裹体不但可以指示油气运移的信息,也可提供地质历史中的热事件信息.
运用神经网络法研究微裂缝的分布规律——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CA油田为例
汪嘉月, 奥立德, 屈红, 颜虹
2006, 28(4): 395-398.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95
摘要(856) PDF(284)
摘要: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CA油田微裂缝比较发育,但由于微裂缝发育规模、开度和延伸长度均较小而不易识别,研究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大限制,研究起来难度较大.利用测井的声波曲线、微梯度曲线、微电位曲线、6m电阻曲线和冲洗带电阻率曲线,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该区裂缝分布的三维模型,从而实现对裂缝参数的预测.通过动态资料分析,证实了运用神经网络法获得的裂缝预测结果是较为可靠的.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难采储量优选界限及开发方案
周永炳, 崔宝文, 周锡生
2006, 28(4): 399-403. doi: 10.11781/sysydz200604399
摘要(667) PDF(273)
摘要:
大庆外围地区扶杨油层探明储量占大庆外围地区累计探明储量一半以上.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规模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通过分析扶杨油层加密调整区块开发效果和开展未开发储量评价,提出了扶杨油层储量注水开发优选界限和建立有效驱动体系井排距界限,研究形成了"两个界限"以上Ⅰ,Ⅱ类储量井网与压裂整体优化设计方法,在肇源油田源35等区块注水开发见到了明显效果.此外,探索了Ⅲ类储量采用特殊结构井、非常规方式开发的可行性.
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以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李红南, 徐怀民, 许宁, 黄石岩
2006, 28(4): 404-408. doi: 10.11781/sysydz200604404
摘要(667) PDF(288)
摘要:
综合运用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油藏静、动态资料,建立了杜家台油层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3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揭示出扇三角洲前缘低渗透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该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层内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上部和复合韵律砂体的低渗透、强非均质部位;平面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体边缘、连通性差或分布局限的砂体内;层间剩余油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本一致,在物性差、非均质性相对强的层位富集.研究认为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