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7卷  第S1期

显示方式: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第37卷第S1期2015年12月
2015, 37(S1): .
摘要(311) PDF(498)
摘要:
油气勘探开发
塔河油田奥陶系溶洞充填测井识别研究
秦伟强, 孙兆辉
2015, 37(S1): 1-4.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01
摘要(872) PDF(564)
摘要: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针对塔河奥陶系目的层部署的钻井约1300余口,其中1/3左右的井为放空或者漏失。从实钻资料分析,有相当一部分井直接钻遇了溶洞型储集体,有的溶洞未被充填,有的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充填,并且充填物的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准确高效地识别出溶洞充填物的性质,为完井方案的部署和完井井段的选择提供有力的测井技术支撑,按照由"正演"到"反演"的思路,通过溶洞体中的取心资料标定常规测井,总结不同充填物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充填物测井交会图判别技术,并针对塔河6、10、12区等地区的奥陶系古暗河开展充填规律研究分析。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石炭系小海子组混合沉积研究
尚凯, 郭娜
2015, 37(S1): 5-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05
摘要(820) PDF(511)
摘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古构造沉积背景、古生物、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石炭系小海子组地层和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小海子组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工区东部的岩性组合变化代表了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强烈混合的过渡性沉积环境。共识别出了混积潮坪、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等3种沉积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隆起带小海子组混合沉积发育模式。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地区碎屑岩领域成藏特征分析
耿锋, 顾伟欣
2015, 37(S1): 10-15.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10
摘要(872) PDF(524)
摘要:
通过对阿瓦提地区重点钻井不同层段的岩心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揭示古生界-新生界碎屑岩储层存在油气的充注过程,其中志留系存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3期充注,泥盆系存在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2期充注,三叠系及古近系存在喜马拉雅晚期1期充注。由于圈源不匹配、缺失与油源相通的断裂或保存条件差,均未形成油气藏。综合烃源岩及构造演化史,认为环阿瓦提断陷与古隆起的过渡部位,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具备形成原生油气藏、中新生界碎屑岩具备形成次生油气藏的条件,具备通源断裂的地层-岩性圈闭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塔河油田12区中下奥陶统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海涛, 姚俊波, 李柏颉, 丁磊, 张世亮, 刘洪光
2015, 37(S1): 16-1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16
摘要(860) PDF(566)
摘要:
塔河油田12区主要开发层系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溶作用的叠加使得该区中下奥陶统岩溶缝洞发育程度高,同时也造成储层发育分布更为复杂。综合利用地震、取心、薄片、测井、测试等资料,重点探讨塔河油田12区中下奥陶统缝洞型油藏储层发育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2区中下奥陶统主要发育3类储层类型:溶洞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原生孔隙占储集空间比例小,岩溶洞穴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次生裂缝-孔洞为次要储集空间,溶蚀扩大缝可作为有利连通通道。对断裂控储特征、沿断裂储层发育差异性以及沿古河道多种控储模式等研究认为,暗河管道和地表河边部残丘是储层发育最有利区,溶蚀断裂面是有利部位。
“相控砂体”理论指导塔河油田底水砂岩油藏剩余油挖潜
刘培亮, 丁民江, 汪国成, 徐燕
2015, 37(S1): 20-22.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20
摘要(864) PDF(673)
摘要:
塔河油田底水砂岩油藏属辫状河平原相沉积,以"相控砂体"理论为指导,结合夹层展布及其与轨迹在微相中不同的位置关系,开展河道与心滩砂体连通性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明确砂体叠置结构特征对水驱方式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有效指导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工作。
塔河油田底水砂岩油藏水平井剩余油主控因素分析
杨松, 刘培亮, 何昶, 李丹丹
2015, 37(S1): 23-28.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23
摘要(762) PDF(621)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一区、九区等强底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影响因素多、剩余油认识不清造成措施难度大的特点,分析了不同主控因素下水淹模式及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特征。从水平井轨迹与夹层不同的配置关系入手,将轨迹与夹层的配置关系分为全遮挡型、穿行夹层型、穿过夹层型和半遮挡型4种配置关系。根据渗透率组合形态将水平段渗透率组合分为4种形态:两段式、锯齿式、台阶式和均匀式,并结合油井生产动态研究了不同配置关系及渗透率形态所对应的水平段水淹模式,描述其对剩余油不同控制作用,并结合矿场试验给出各种剩余油赋存方式适合的挖潜手段,为底水油藏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依据。
凝析气藏开发中后期反凝析治理技术
何云峰, 姚田万, 王利刚, 张艾
2015, 37(S1): 29-33.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29
摘要(833) PDF(661)
摘要:
在衰竭开发的凝析气藏中,当井底流压低于露点压力时,储层凝析油会析出并且逐渐聚集在近井地带。凝析油的聚集一方面使得凝析气渗透率和气井产能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使得近井地带产生反凝析污染,从而严重影响气藏的最终采收率,故解除近井地带反凝析污染对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尤为重要。治理反凝析污染的通常做法是注气混相抽提,通过开发实践,探索出大排量、高强度注气驱油解反凝析、单井注气吞吐突破近井地带反凝析油墙解反凝析、酸化改善近井地带储层渗流能力解反凝析等3种技术,既简单经济,又大大提升了解反凝析效果。
动态监测资料在塔河油田开发中的创新应用
李柏颉, 海涛, 王培轶, 罗先平
2015, 37(S1): 34-36.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34
摘要(772) PDF(599)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断裂交会区通常能量强、易见水,导致产量递减快,如何抑制底水锥进一直以来是一大难题。通过实践发现,定期流压监测估算避水高度可提前有效控液延长无水采油期。部分河道控制井区充填严重,生产压差大导致生产低效且挖潜难度大,通过研究认为避开充填洞酸压可有效沟通储集体。随着逐渐开发,套漏问题也逐渐凸显,注入剖面测试是塔河油田找套漏主要手段,但是缝洞型油藏吸水能力强,导致部分套漏井段吸水量偏小而流量、流温曲线无明显变化,通过对比研究GR曲线可有效辅助判断套漏层位。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失效井深抽技术实践及认识
李安国, 温波, 苏宏通, 王栋, 苏伟
2015, 37(S1): 37-3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37
摘要(658) PDF(541)
摘要: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受多期构造作用、岩溶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形成了由孔、洞、缝组成的储集空间和渗透通道。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注水失效井逐步增多,部分井采出程度低于10%,动用率偏低。结合注水替油失效井注水期间压力变化情况、注水规模、周期注水量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确定注水失效井储集体类型、规模,指导注水井深抽工作。并对现场应用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关于注水替油指示曲线一些新认识
温波
2015, 37(S1): 40-42.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40
摘要(823) PDF(692)
摘要:
塔河油田注水指示曲线的应用,一般能反映储集体以及裂缝等油藏特征,指导后期注水工作以及措施作业。随着单井注水量的不断优化调整,很多油井在注水期间出现了指示曲线走平的特征,根据物质平衡原理解释,注入水在亏空被弥补后出现外溢。走平井的出现对我们后期注水替油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塔河油田十二区避开充填洞酸压实践及认识
丁磊, 海涛, 张世亮, 马焘, 姚俊波
2015, 37(S1): 43-45.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43
摘要(683) PDF(533)
摘要:
实钻、取心和测井的情况表明,塔河油田十二区油井充填的比例较高,达到了25.1%,且充填井普遍表现出生产低产低效的特征。针对这种现象,从取心资料出发,通过数据统计找出不同充填物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油井的生产特征,得出不同充填物充填下充填洞的产能特征。根据Loucks提出的洞穴理想层序,对因充填造成生产低效的油井,避开充填洞,对上部的洞顶破碎带或下部的洞底垮塌带进行上返酸压、下返酸压改造,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资料在雅克拉凝析气田的综合应用
张奎, 徐士胜
2015, 37(S1): 46-50.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46
摘要(673) PDF(572)
摘要:
雅克拉凝析气田2005年投入开发至今已稳产9年,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为了准确监测剩余油状况,对多口井进行了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用来指导气田的开发调整。同时,应用剩余油测井资料,对储层连通性进行了评价,并辅助进行小层精细划分,深化地质认识。
雅克拉白垩系凝析气藏剩余油研究
张绘, 张奎
2015, 37(S1): 51-54.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51
摘要(862) PDF(597)
摘要:
雅克拉白垩系凝析气藏属于深层高温高压边水凝析气藏,2005年投入开发至今已稳产10年,目前边水推进增速,气藏控水治水难度较大,产量下降明显,气藏稳产形势严峻。通过精细小层对比,结合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资料,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提出存在4种类型的剩余油,即:顶部层间剩余油、底部层间剩余油、层内剩余油(上气层底部)和水淹(水锁)剩余油。这为后期开展剩余油挖潜工作奠定了基础。
叠前反演道集质控与优化
郭媛, 操银香
2015, 37(S1): 55-58.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55
摘要(994) PDF(536)
摘要:
高质量的部分叠加道集数据是地震叠前反演的基础,然而不同偏移距叠加道集数据之间经常出现时间、振幅等不闭合现象,直接进行叠前反演则会影响反演弹性参数的可信度。因此,有必要对叠前反演道集进行质控及优化,以提高近、中、远偏移距道集的闭合效果。以残差准相关系数阈值为标准对部分叠加道集数据进行有限的调整,同时利用校正量统计图谱分析和递归插值的方法,对校正的时间偏移量和振幅缩放系数进行控制和优化,最终得到闭合效果较好的部分道集叠加数据体。实例表明使用校正及优化后的部分叠加道集数据进行反演能够显著提高叠前反演质量。
浅析塔河油田水平井测井工艺
尹贝, 罗荣, 崔光
2015, 37(S1): 59-62.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59
摘要(626) PDF(530)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2014-2015年水平井测井失败原因分析,确定了湿接头对接、仪器故障、仪器遇阻3个技术难点,列举了施工中常见的影响因素;从测井作业前井眼和施工的精细准备、改善水平井测井施工工艺、控制测井过程中因人为造成的误操作3方面着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和配套方案。结合顺南地区高温高压井的施工难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雅克拉凝析气田措施挖潜对策及应用
孙柏林, 王永忠, 张磊, 李鼎, 兰林
2015, 37(S1): 63-65.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63
摘要(742) PDF(477)
摘要:
雅克拉凝析气田位于新疆库车县境内,是中国石化最大整装砂岩凝析气藏。随着气田衰竭式开发,单井含水上升快,产能下降快,控水治水难度大,气井水淹停喷严重。由于新技术引进有限,措施增产过度依赖气井补孔改层和卡堵水,因此措施空间逐年下降,措施挖潜难度逐年增加。雅克拉采气厂通过精细化调整、气田精细开发、低压流程建设和一体化排液试验等一系列稳产增产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继续高效挖潜雅克拉气田的油气潜力,弥补老井的产量递减,维持气田稳产打开了思路,拓展了增产新方向。
塔河油田九区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开发技术探讨
张伟
2015, 37(S1): 66-6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66
摘要(671) PDF(558)
摘要:
塔河油田九区奥陶系为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多相流体渗流机理不符合达西渗流规律,气井具有"高压、高含蜡、高含H2S、高凝固点"四高的特点,当前缺少成熟的开发理论和技术。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通过无阻流量法、二项式产能切线法、气井差异对比法等多方法结合,确定了缝洞型凝析气藏气井合理采气量,提出适合进行降压开采的开发政策;针对"四高"问题形成了优化流速、改进高压机械清蜡工艺、段塞式正注3种防堵技术,改善了缝洞型凝析气藏的开发效果。
采油气工程
一种掺稀气举开采超深稠油油藏的方法
甄恩龙, 曹畅
2015, 37(S1): 70-72.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70
摘要(676) PDF(503)
摘要:
塔河油田超稠油区块油井具有井深、油稠、掺稀量大、产量低的特点,常规工艺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通过对超深超稠油井注氮气复合掺稀油工艺技术的研究,从掺稀点深度、注入氮气量、油嘴大小确定和掺稀气举启动压力几方面的分析,创新了降黏工艺设计方法,提高了油井产能,并对于奇地区YQ5-1井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掺稀比由试验前的11:1下降到3.4:1,单井产量由10 t/d增加到38 t/d,不仅节约了稀油而且增加了油井产量,为超稠油井合理、高效开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注氮气三次采油井结垢腐蚀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
郭靖, 邹思佳, 王亚洲, 马晓宇, 师朋飞
2015, 37(S1): 73-76.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73
摘要(932) PDF(579)
摘要:
注氮气三次采油是油田开发中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但在注气作业过程中结垢腐蚀的发生给油气田开发过程带来了严重损失。通过分析注入介质对地面注入系统和井下管柱结垢腐蚀产生的规律及影响,表明在注入过程中混配地层水和注入氮气纯度较低是影响结垢腐蚀的主要因素。通过提高注入氮气纯度、非金属材料和牺牲阳极材料的应用能降低系统结垢腐蚀发生速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组连通性识别方法——以塔河油田托甫台区为例
刘俊玲, 王东寨, 吴慧
2015, 37(S1): 77-81.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77
摘要(826) PDF(534)
摘要:
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大规模的缝洞型储层,其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相互连通的缝、洞单元,相互连通的多个缝、洞单元可构成缝-洞复合体。受缝、洞单元连通性空间分布差异性的控制,同一油层内往往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缝-洞复合体。为了明确缝-洞复合体之间的连通性,提出了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确定缝-洞复合体连通性的方法:(1)同一缝-洞复合体具有高且连续的振幅变化率,不同的缝-洞复合体之间具有较低且易间断的振幅变化率;(2)同一缝-洞复合体中流体性质相似,反之存在一定的差异;(3)钻遇同一缝-洞复合体的井组具有相似的压力、产液变化趋势;(4)钻遇同一缝-洞复合体的井组具有相似的钻采措施响应特征。以丰富的动静态资料为依托,明确了塔河油田托甫台区W1井区缝-洞复合体及井组之间的连通关系,初步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组连通性的划分标准。
河道砂油藏注水初期“间注间开”技术应用
刘洪发, 王凤英, 张伟, 张淑会, 何雪芹
2015, 37(S1): 82-83.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82
摘要(678) PDF(526)
摘要:
河道砂岩油藏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均较强。局部发育边水,规模小,主要以弹性驱动为主,开采后期地层亏空严重,能量供应不足,注水补充能量是必然趋势。注水初期,注水方式的选择对注水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规连续注水初期有效但容易发生水窜,后期改为周期注水效果差。对河道砂油藏初期注水提出了试验"间注间开"注水技术,即在注水井注水过程中油井停止生产,待能量补充到位后确定开井时机,将注水井停注,恢复油井生产。
塔河底水砂岩油藏不同水淹模式下堵水适应性分析
何昶, 杨松, 张伟, 陈友梦, 李丹丹
2015, 37(S1): 84-8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84
摘要(620) PDF(446)
摘要:
底水砂岩油藏水平井见水后产量下降快,递减大。堵水作为水平井治理的有效手段,其效果受水平井水淹程度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研究砂岩水平井的水淹特点和堵水适应性。通过研究塔河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渗透率组合形式对油井水淹模式的影响,按照水平段水淹程度将水淹模式分为点状水淹、逐级水淹、多段水淹和均匀水淹4种类型。并根据其对应的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堵水工艺。通过矿场实践证明点状水淹和多段水淹模式下剩余油潜力主要以油水同出和低渗未动用段为主,适合于多轮次堵水进行挖潜。在多轮次堵水过程中,油水同出段逐渐成为水平井主要的潜力段,适宜采用堵疏结合的复合堵水进行挖潜,可为同类油藏的水平井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油相微颗粒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马剡, 杨阳, 杨宗杰, 陈友梦
2015, 37(S1): 90-92.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90
摘要(702) PDF(507)
摘要:
塔河油田底水砂岩油藏以水平井开发为主,底水能量充足,非均质性强,底水易沿高渗段点状锥进水淹,导致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运用数值模拟结合生产测井得出底水易延高渗段突破。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前期堵水研究,创新性地将颗粒架桥封堵与分散相携带沟通的作业有机结合,并进一步优化堵水工艺,形成油相微颗粒堵水技术体系,并在现场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新型裸眼旁通在塔河油田的改进及应用
谢进, 刘练, 樊凌云, 杨坤, 周生福
2015, 37(S1): 93-95.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93
摘要(714) PDF(531)
摘要:
塔河油田地层测试主要采用MFE测试工艺,探井地层压力系数和流体性质很难预测,对于高压地层,在关井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高,主旁通为单向密封,可能会出现裸眼旁通处内压大于外压的情况,造成裸眼旁通主旁通刺漏;副旁通结构为滑套式,可能会出现流体冲击或射孔等压力激动可能造成测试过程中副旁通意外打开,油套连通,导致测试失败。通过将主旁通改进为双向密封、密封芯轴套长度加长为改进前的两倍及去掉副旁通,解决了裸眼旁通由于主旁通单向密封造成刺漏和副旁通意外打开的问题,实验效果良好,提高了DST作业一次成功率,已在塔河油田推广应用。
适用于塔河油田的自生酸体系研究
胡文庭, 董晟昊, 何晓波, 李楠, 杨玉琴
2015, 37(S1): 96-9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096
摘要(775) PDF(526)
摘要:
随着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被发现并相继投入开发,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非常规酸液体系面临着酸岩反应速度快、酸蚀作用距离短等难题。该文通过对塔河油田自生酸体系的研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自生酸,然后测试了其耐温性、破乳性、腐蚀性、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以及与岩石的反应能力。室内实验结果显示,该自生酸在常温下的反应速度慢,可以提高自生酸的有效使用率;自生酸能增大酸蚀作用距离,加大酸压效果;自生酸的腐蚀率较低,能降低对管柱的腐蚀。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显示,该自生酸能适用于塔河油田的储层,后期将该自生酸的配方应用于塔河油田TH10270井,取得了很好的增油效果。
塔河油田井筒管柱结构安全性分析
张潇, 刘小琳, 刘磊
2015, 37(S1): 100-102.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00
摘要(709) PDF(519)
摘要:
塔河油田井筒管柱失效事故逐年增加,通过对管体缺陷开展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径向裂纹深度是影响管柱断裂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不同深度缺陷的临界提拉力,对现场施工及油管校核提供参考。通过分析螺纹机紧扣数,得出螺纹啮合接触应力分布呈现"马鞍"型,在螺纹连接两端应力很高,容易发生粘扣。通过模拟分析与现场实验数据相结合,能有效降低管柱失效发生。
塔河油田液压反馈式抽稠泵泵漏失研究与治理
程婷, 涂东, 睢芬, 王磊磊, 蒋磊, 赵元
2015, 37(S1): 103-106.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03
摘要(721) PDF(475)
摘要:
自2012年以来,塔河油田采油二厂液压反馈式抽稠泵泵漏失井次呈快速上升趋势,对采油厂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对泵漏失井的生产特征、漏失部位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抽稠泵漏失的主要原因:一是高含水、高含硫化氢、高矿化度等工况条件等客观条件加速泵漏失;二是泵结构参数不合理引起的泵阀漏失,其中56/38泵、70/44泵因结构限制导致进油阀直径偏小是泵漏失的最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认为,通过改进液压反馈泵进油阀结构、增大进油阀和进油阀座尺寸、改进阀球座材质可以有效降低泵漏失几率。
塔河油田电泵尾管悬挂装置的试验改进
夏新跃, 袁波, 欧雪慧, 蒋磊, 睢芬, 蔡璐
2015, 37(S1): 107-10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07
摘要(803) PDF(478)
摘要:
电泵尾管悬挂装置改善了塔河油田电泵工况,延长了电泵运行寿命,但仍存在小扁电缆穿越处故障造成电泵短寿运行现象。通过分析检泵原因,探讨出影响电泵运行寿命的因素主要与小扁电缆材质、压紧力、密封结构及油井井况有关。研究不同小扁电缆在不同温度及密封结构条件下,通过对比观察同一压紧力不同密封压力时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分析验证出小扁电缆穿越处故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电泵尾管悬挂装置故障,提出改进电泵尾管悬挂装置结构和优选小扁电缆的措施,推广应用填充密封环数量为12个的电泵尾管悬挂装置,延长电泵运行寿命。
塔河油田超稠油深抽电泵应用分析
赵元, 涂东, 蒋磊, 程婷, 蔡璐
2015, 37(S1): 110-113.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10
摘要(579) PDF(488)
摘要:
塔河油田超稠油油藏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极强,机抽井液面呈逐年下降趋势,稠油电泵更适合深抽生产。通过对25丼次深抽电泵进行评价,列举5个实例分析,得出油井累产液、转深抽前生产方式及地质特征均为主要效果影响因素。超稠油深抽要依托注水指示曲线,在充分认识油井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优选高扬程电泵机组,可最大限度提高深抽潜力。
凝析气田注氮气解水锁工艺探讨
闫科举, 曾伟, 张绘, 吴剑
2015, 37(S1): 114-117.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14
摘要(913) PDF(577)
摘要:
注氮气解水锁工艺是目前塔北地区凝析气田增产的一项创新试用措施。通过对注氮气解水锁工艺的原理进行阐述,结合工程实际中已施工4口井的概况和效果,对该工艺过程中常见的注入气量的确定、选井标准、施工压力曲线特征和何时结束施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了有油气、有能量、有隔夹层、是水锁、是低孔低渗、无堵塞和无漏失的凝析气井适宜进行注氮气解水锁作业,突破阶段后泵压上升至高于地层压力可结束施工等结论。
考虑CO2效应的酸液滤失模型及其应用
李春月, 李勇明
2015, 37(S1): 118-120.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18
摘要(799) PDF(530)
摘要:
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施工过程中,酸岩反应生成CO2。为研究CO2对酸液滤失的影响,确定游离态CO2的体积,在常规酸液滤失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CO2效应的酸液滤失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游离态CO2体积对酸蚀蚓孔发育和酸液滤失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游离态CO2的体积随着酸液浓度增加而增加,随缝内压力上升而减少;存在游离态CO2的情况下,酸蚀裂缝中流体的滤失规律与泡沫压裂液或泡沫酸的滤失规律相同,随着CO2体积分数增加,酸液滤失量减少,而酸蚀蚓孔半径也相应变小。
超深超稠油井矿物绝缘电缆加热降黏工艺研究与应用
程仲富, 张建军, 杨祖国
2015, 37(S1): 121-124.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21
摘要(903) PDF(517)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为超深超稠油油藏,原油在井筒2000~3000 m处开始失去流动性。井筒加热降黏工艺由于受常规电加热杆加热深度限制,无法适应黏温拐点大于2000 m油井需要。矿物绝缘加热电缆以连续高品质铜线为发热导体,特种矿物材料为绝缘层,具有发热效率高、质量轻强度大、加热深的特点,加热深度可达3000 m以上。结合塔河油田TH12177CH井生产情况及矿物绝缘电缆特点,开展了矿物绝缘电缆加热降黏工艺设计,试验后井口温度提高了38℃,节约稀油率可达56.4%。
碎屑岩酸化优选及数值模拟研究
张雄, 安娜, 米强波, 方裕燕
2015, 37(S1): 125-129.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25
摘要(737) PDF(452)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碎屑岩地层矿物种类繁多、酸岩反应复杂、酸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结合其他油田现场实践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给出了碎屑岩酸化选井选层及酸化酸液配方优选标准。根据该标准对塔河油田YK20井进行了酸化设计及施工,现场结果表明酸化效果良好。由于很多酸化目标井无法取得岩心进行室内流动实验,因此建立了酸岩反应数值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能较好的吻合,可在不进行室内流动实验的条件下指导酸化设计。
井口装置多通道试压工艺的研制及应用
马程成, 赵源浦, 李小奔, 赵兴华
2015, 37(S1): 130-134.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30
摘要(824) PDF(489)
摘要:
对井口装置的试压是随着各大油田对井控工作从认知到严管后形成的必要工序之一,广泛应用于油气田钻井、完井、修井及测井等各个施工作业中,在油气田井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塔河油田工区内一种新型试压工艺设备,由以往单根管线依次试压改为多个通道多个探头并联试压的方式,并对该工艺在不同井口装置类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塔河油田注气井挂抽实践与建议
曾澎湃, 杜康, 邱振军, 朱鑫
2015, 37(S1): 135-137.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35
摘要(750) PDF(478)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TK7-633CH2井、TK672井、TK644井、TH12147井等的挂抽实践,探索了3种注气井挂抽工艺,即:上下活动光杆、泡酸疏松结垢物和油管打压法。对于结垢后未能顺利下放柱塞的油井,初期采用上下多次活动杆柱,利用柱塞与泵筒所产生的摩擦力可将结垢物去掉。对堵塞物的研究认为,注气过程中携带的氧气,是导致井筒内管柱发生腐蚀、结垢的主要因素;垢物溶解率很低,但通过酸洗可使垢物变疏松,在外力的作用下,结垢物可很快脱落。由于泡酸对杆柱、泵和油管存在腐蚀作用,需尽量避免泡酸。现场研究发现,可在遇阻处进行油管打压,利用压力使柱塞进入泵筒。研究认为,首轮注气挂抽难度大,次轮及后期注气挂抽相对较易;旧管柱挂抽成功率低;二次泡酸成功率低;大泵挂抽成功率高,尤其是首轮挂抽优势明显。
塔河油田高比重钻井液技术研究
蒲开臣
2015, 37(S1): 138-141.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38
摘要(874) PDF(487)
摘要:
从石油工程角度介绍了高比重钻井液在塔河油田外围超深井施工中的重要性及技术难点,结合目前塔河油田钻井液施工现状,提出了在高温高压的深井井筒环境中处理钻井液性能的思路。通过设置一系列针对性对比实验,采用热滚的方式模拟井下真实井筒环境研究钻井液的流变性特点,并根据实验结果优化钻井液维护参数,摸索出了处理高比重钻井液的方法。成功维护处理深井高比重钻井液的关键是适宜的膨润土含量、固相及滤失控制、体系抑制性及高温稳定性。
前置酸加砂压裂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中的应用
王建宁, 曾大勇, 邱有鑫
2015, 37(S1): 142-144. doi: 10.11781/sysydz2015S1142
摘要(747) PDF(497)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属于陆上海相油气藏类型,油藏埋深在5000 m以下,地层具有高温高压的特性,储层类型为裂缝和孔洞型,因此新井在进行完井的过程中大部分要进行储层改造以达到建产的目的,但由于碳酸盐岩的高闭合压力,进行普通酸压完井的油井往往投产一段时间又要进行酸化解堵甚至要重复酸压。近年来塔河油田在酸压过程中采用阶段加砂的方式来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但由于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在加砂时常常压力过高,对酸压施工造成不安全隐患,成功率不高,经过多年探索研究,采用注入前置酸的方式可提高加砂作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