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7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成烃成藏理论新思维
关德范, 王国力, 张金功, 王捷
2005, 27(5): 425-432.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25
摘要(787) PDF(566)
摘要: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是在盆地形成、发展直至萎缩的石油地质演化过程中,各种沉积物经历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共同作用后的产物。烃源岩的初次运移过程,应当是在卸载减压物理场条件的诱发作用下,先产生烃源岩"破裂排烃",然后是"排烃压实",最终才导致"压实排烃"。区域概念上就可以把石油聚集量理解为石油排出量。盆地全面萎缩发展阶段是盆地油气藏的最终完善定型期。
中国西部多旋回演化与油气聚集
何治亮, 顾忆, 高山林
2005, 27(5): 433-43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3
摘要(911) PDF(476)
摘要:
由额尔齐斯—得尔布干、康西瓦—龙木错—澜沧江两大岩石圈断裂所限定的广大西北地区的区域构造格架是由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古中华陆板块中大小不等、属性不同的古陆块与多旋回造山带镶嵌交错排列而成,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特点。以海西早期运动、海西晚期运动、燕山中期运动为界线将西部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划分为古亚洲洋体制下的震旦—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古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泥盆—中二叠世开合旋回、特提斯洋体制下的晚二叠世—晚侏罗世盆地旋回和现今大洋体制下的白垩纪以来的盆地旋回。按盆地的旋回性和改造程度可将西部盆地群分为弱改造多旋回盆地等六类。针对多旋回盆地多期形成的多种烃源在空间上并列、叠置、交错的复杂状况和复杂沉降及热体制下的多期生烃、排烃及运聚保存过程,完善了已有的复式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内容,提出了油气成藏单元的概念并用于对复式油气系统内部不同部位成藏要素与过程的总结。在对已知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两大盆地中主要油气聚集带成藏的静态条件与动态过程,分别建立了成藏模式,强调西部油气聚集具有多源多期多灶供烃,两大类多成因储层和封闭系统形成、破坏与重建构成多种储盖组合,不同区带具有多类型圈闭纵、横向空间组合样式,存在多期聚集、破坏、调整等复杂过程。初步形成了从"古亚洲域和特提斯域的区域控制→多旋回盆地演化与多变的叠加改造方式→多源多期生烃形成多相态油气→复式油气系统中多类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理论脉络。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高长林, 黄泽光, 叶德燎,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2005, 27(5): 439-44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9
摘要(918) PDF(596)
摘要: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作用
吉让寿, 高长林
2005, 27(5): 449-454.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49
摘要(794) PDF(450)
摘要:
印支期以来,中国大陆在三面受挤的缩合构造环境下,经历了4期构造变格作用(T3—J2,J3—K1,K2—E,E3/N—Q),秦岭—大别两侧发育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并形成了复杂的原型并列叠加关系。在第一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二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三构造变格期,以发育伸展断陷盆地原型为主;在第四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坳陷盆地原型为主。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气藏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
马永生, 傅强, 郭彤楼, 杨凤丽, 周祖翼
2005, 27(5): 455-461.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55
摘要(1027) PDF(706)
摘要: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随着普光1井、2井在二叠系长兴组和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中喷出高产工业天然气流,发现了四川盆地有史以来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田——普光气田。研究表明,普光气田主要以二叠系长兴组台地边缘形成的礁滩和白云岩组合以及三叠系飞仙关组浅海开阔台地相沉积的粒屑滩、鲕粒滩为储层,后期埋藏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下寒武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烃源岩。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运动都对普光古圈闭及油气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普光气藏属于构造—岩性复合孔隙型气藏,其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经历了原生油藏阶段、气藏阶段和改造定型阶段。普光气田的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对广大川东北地区勘探类似天然气藏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
蔡立国, 饶丹, 潘文蕾, 张欣国
2005, 27(5): 462-467.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62
摘要(961) PDF(562)
摘要:
普光气藏天然气常规组成呈甲烷含量高、乙烷和丙烷等重烃含量低的组份特征,干燥系数C1/(C1—C5)介于0.989 6~0.999 6之间,明显属晚期裂解干气类型。普光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下志留统以及二叠系有效烃源岩,现今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油藏原油的二次裂解以及下志留统、二叠系源岩干酪根的热裂解,现存沥青对普光气藏也有一定的贡献。普光气藏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三段及上二叠统长兴组上部,为溶孔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岩及糖粒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属层状孔隙溶孔型储层。气藏盖层主要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四段及其上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层,构成了本区良好保存条件的重要因素。普光气藏属于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气藏存在3期烃类流体注入;成藏模式可归纳为"多期成藏,油气转化,晚期定位"。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加里东期古岩溶特征及其意义
俞仁连
2005, 27(5): 468-472.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68
摘要(907) PDF(483)
摘要: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实践表明,塔河油田主力油层奥陶系油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因此岩溶作用及其发育程度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的发育及油气成藏必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多种资料表明,本区除发育海西期岩溶外,还存在加里东期岩溶。原岩性质、断裂、裂缝发育强度、古地貌形态、古气候、古水系是控制岩溶发育的因素,其中古地貌形态、断裂裂缝发育强度是主要的控制因素。加里东期岩溶对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上奥陶统桑塔木组覆盖区之下的中—下奥陶统一间房组、鹰山组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扩大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前景。
委内瑞拉油气资源及勘探开发潜力分析
徐文明, 叶德燎, 陈荣林
2005, 27(5): 473-47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73
摘要(1315) PDF(526)
摘要:
在研究了委内瑞拉各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为例,提出委内瑞拉是海外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战略选区之一。委内瑞拉是世界上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针对像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目前就存在一个向盆地深部的勘探问题,特别是在马拉开波盆地的东部及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埃尔富里尔/基里基雷、大阿纳科油气区,会有重大油气发现的可能。因此,委内瑞拉是一个油气勘探值得期待的地区。
沙特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吕雪雁
2005, 27(5): 479-483.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79
摘要(939) PDF(447)
摘要:
利用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油气成藏等理论分析了沙特境内的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勘探潜力。分析结果认为,鲁卜哈利盆地位于世界上油气最富集的波斯湾含油气区,长期处于构造背景稳定的克拉通内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层序齐全,沉积厚度超过10 km,纵向上形成众多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海西运动期间发生的挤压和隆升作用对盆地古生界圈闭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些背斜、断背斜以及构造岩性圈闭在扎格罗斯山形成的挤压作用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到定型期基本早于志留系源岩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时间,二者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目前处于勘探初期,比较已经发现的储量和USGS统计的古生界中待发现储量,类比盆地北部中阿拉伯地质省的勘探现状,预示该盆地古生界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油气地球化学的若干展望
张义纲
2005, 27(5): 484-489.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84
摘要(778) PDF(566)
摘要:
回顾了近年来成烃和成藏地球化学的一些进展,包括:生物标记化合物、正构烷和异构烷的碳数分布、碳同位素分布等生源识别技术;烃源岩是煤层还是煤系泥岩、是碳酸盐岩还是碳酸盐岩层系中的泥岩、琥珀在中东油田中的出现及其意义;应用多组分荧光变化技术和芳烃环数分布技术识别有机质成熟度;应用加氢催化热解方法提取沥青和焦沥青中的生源信息;在封闭系统中的深部地层成烃条件;中国元古界、特别是鄂尔多斯盆地元古界的成烃远景;成烃热模拟实验技术的新思路;判断油气运移聚集的时间及其温度压力条件的技术;未熟低熟油可能先运移后成油的机制;油气运移聚集的模拟实验研究;油气运移的前移标记物和滞后标记物;以及地表地球化学勘探的难点技术,即提高信噪比和复原被扭曲投影的技术。
中上扬子北缘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
刘光祥
2005, 27(5): 490-495.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90
摘要(718) PDF(527)
摘要:
中上扬子北缘中古生界海相层系有机地球化学剖面的研究表明,中古生界海相层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和二叠系。其中下古生界烃源岩以泥质岩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多属好—最好的烃源岩;上古生界(P)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泥质岩为辅,前者有机碳一般<1%,多属较好的烃源岩,后者有机质丰度高,多属好—最好的烃源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复杂多样,以Ⅱ1型为主。3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o一般>2.0%,区内油气结构以天然气为主。烃源岩可溶有机质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下古生界烃源岩正构烷烃呈单前峰型,而二叠系烃源岩正构烷烃有3种类型。在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二叠系烃源岩以较低的C21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27规则甾烷/C28+29规则甾烷等为显著特征而区别于下寒武统烃源岩,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则介于其间。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奥陶系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特征与运移研究
邵志兵
2005, 27(5): 496-501.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96
摘要(656) PDF(411)
摘要:
塔河油区具多期成藏的特点,重质油与轻质油并存。重质油中,无论是中性含氮化合物的绝对浓度或是其比值指标都降低,严重影响了原油运移途径的判别。轻质油中,中性含氮化合物指示原油具有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运移特点,其咔唑(CA)绝对浓度由高变低,甲基咔唑系列(MCA)与二甲基咔唑系列(DMCA)比值逐渐增大,苯并咔唑系列的[a]/([a]+[c])比值则随运移距离增加而降低。在塔河3区断裂带附近,咔唑(CA)绝对浓度较高,甲基咔唑系列(MCA)与二甲基咔唑系列(DMCA)比值较低,苯并咔唑系列的[a]/([a]+[c])比值较大,显示断裂沟通了源岩及主力油气输导层,油气运移距离短,晚期油气活跃,油质总体优于塔河4、6区。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水离子组合及参数的平面分布与油气运移
钱一雄, 蔡立国, 顾忆
2005, 27(5): 502-507.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02
摘要(620) PDF(508)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水离子组合及其参数的平面分布图的编制来推断油田水系统的形态、分布,并根据其参数变化梯度分析了油气运移方向。研究表明:塔河油区油田水参数的平面分布总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特征;其中,塔河1、2区三叠系油田水主要呈东西向分布,而塔河3、4、6区具有南北条状带向分布,但东西分异、南部平台区则为近东南-北东-南西向分布;7区西北部和8区可能呈南北向分布。同时,油田水分布局部呈洞穴状、桶状和其它不规则孤立或封闭流体系统;出现水动力相对强或弱的交替带或滞后区带;其离子及组合参数均指示油气运移的主导方向是自南、西南向北、北东方向。
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
汤玉平, 刘运黎, 赵跃伟, 陈银节
2005, 27(5): 508-511.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08
摘要(683) PDF(526)
摘要:
根据钻井垂向剖面中烃类的变化特征,研究其烃类垂向微运移迹象,用以追溯地表异常来源,进而研究近地表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四川盆地油气井中自深至浅,环烷烃百分组成逐渐降低,正构和异构烷烃不断增加;280 nm和210 nm紫外导数值逐渐降低;运移指向明显,表征了烃类垂向微运移客观存在的事实。川西地区近地表样品与下伏储层C1—C5色谱图及三维荧光图谱基本相似,说明二者同源,揭示了近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近地表化探异常及其靶区预测是可靠的。
不同组分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特征浅析
蒋启贵, 王勤, 承秋泉, 张彩明, 刘文斌
2005, 27(5): 512-51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12
摘要(611) PDF(484)
摘要:
烃源岩活化能分析表明,源岩活化能与Ro和镜质组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腐泥组关系有2种趋势,当组分未受到微生物强烈改造时表现出负相关,反之为正相关;活化能与壳质组含量的关系表现为随壳质组含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研究还表明烃源岩生烃活化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生烃机制是复杂的。藻类物质具有早期生烃的特点,是未熟—低熟油的重要烃源,而具有多类显微组分的烃源岩有多期生烃的特性。
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
秦建中, 钱志浩, 曹寅, 张美珍
2005, 27(5): 519-52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19
摘要(731) PDF(611)
摘要:
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自20世纪50~6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以来,经历了奠基建立、壮大发展、提高创新3个发展历程。近年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是:油、气、岩轻烃测试技术方法;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以及运移、封盖条件测试技术方法;有机岩石学测试技术方法;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方法与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技术方法等。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测试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和发展快速定量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和多机联机分析技术;研究和建立油气水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和聚集评价技术;建立我国南方碳酸盐岩评价实验分析技术及标准;进一步加强完善天然气资源评价及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技术研究。
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前瞻
夏响华
2005, 27(5): 529-533.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29
摘要(829) PDF(567)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劳伯梅耶和前苏联学者索柯洛夫创造了气测法,揭开了油气化探发展的序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方法指标,用于检测地表环境中与烃类微渗漏有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变化,检测地表微量油气信息的化探实验测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地表化探异常评价深部含油气性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尽管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尚无法准确评价油气藏的含油气层系、埋藏深度及其规模,然而国内外勘探实践结果证明,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在区域含油气性评价、检测圈闭构造中的直接油气信息、钻探靶区优选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手段,对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常规油气勘探方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从现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来看,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油气化探技术与常规油气勘探方法相结合在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具有廉价、快速、直接等特点和优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在我国未来几十年油气勘探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松潘—阿坝地区三叠系成岩演化实验研究
杨琦, 刘伟新
2005, 27(5): 534-53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34
摘要(874) PDF(447)
摘要:
通过实验研究,利用国际标样标定,系统分析了松潘-阿坝地区三叠系的岩石矿物相、伊利石结晶度、粘土矿物类型含量及组合、混层矿物混层比、镜质体反射率等评论指标,研究了该区的成岩演化特征,并对成岩变质阶段进行了划分,为该区的成岩演化研究和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提供了评价依据。
油气化探精查中的矿置异常特征与模式识别
赵克斌, 孙长青
2005, 27(5): 539-543.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39
摘要(764) PDF(425)
摘要:
油气化探精查是近年来开发完善的新技术,一般采用高密测网、轻烃检测新技术及非常规数值处理技术研究近地表烃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或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化探精查矿置异常特征总体上属顶端晕类型,主要表现为复杂的块、环结合状,油田内外轻烃组构具有内重外轻的分异特征,烃类组分(特别是重组分)的浓集中心与深部油气聚集体具有较好的对应性。油气化探精查工作中应谨慎"圈环",重视对异常特征的研究,并借助物化探多参数综合判别、分形理论、神经网络等评价技术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提高油气化探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以HBG油田为例,采用3层BP神经网络技术对化探精查异常进行模式识别,预测的有利部位得到钻探证实,表明在矿置异常识别和评价时,采用浓度异常提取与模式识别类异常评价技术相结合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是可行且有效的。
微量元素方法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试验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为例
王国建, 程同锦, 王多义
2005, 27(5): 544-549. doi: 10.11781/sysydz200505544
摘要(895) PDF(537)
摘要:
在证实四川盆地西部新场气田上方存在烃类微渗漏现象的基础上,于该区开展微量元素与有机地球化学测量,研究了土壤中微量元素指标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油气微渗漏的关系。新老资料的对比研究反映了微量元素指标的稳定性和对油气的指示意义。根据多元统计,结合已知气田上方微量元素反映油气异常的效果,认为Cl、S、V、Ni、Cu、Zn、Sb、Cr、Co、Ba、Mo、Mn、Fe、Fe/Mn、V/Ni等微量元素指标与气田区存在着响应关系,为该区预测天然气的有效指标。同时对新场气田上方微量元素指标异常特征的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优选已知气田上方的微量元素有效指标组合对于今后在该区进行大面积的油气远景评价,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