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2卷  第1期

目次
目录
2020, 42(1): .
摘要(520) PDF(258)
摘要:
专家论坛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顾忆, 黄继文, 贾存善, 邵志兵, 孙永革, 路清华
2020, 42(1): 1-12.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01
摘要(2218) HTML (432) PDF(691)
摘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成藏的复杂性。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样品分析和模拟实验及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研究成果,在烃源岩分布及其演化、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海相油气藏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明确了塔里木台盆区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特别是台盆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并明确了超深层海相油藏后生改造主要有TSR、热裂解2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判识指标;二是在建立玉尔吐斯组缓坡型优质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和区域测线地震相解释、三维区属性分析与地震反演,预测了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展布,并明确其演化特征:燕山期以来长期低地温背景下的“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延缓了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顺托果勒地区仍具晚期高成熟液态烃形成条件;三是通过台盆区油气成藏特征对比,明确了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明确在台盆区寻找以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原地烃源岩与燕山期以来晚期活动走滑断裂相匹配的、以晚期供烃为主的轻质油藏—天然气藏,是塔里木台盆区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盆地·油藏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隐蔽潜山油藏新发现及其意义
马立驰, 王永诗, 景安语
2020, 42(1): 13-18.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13
摘要(1367) HTML (171) PDF(326)
摘要: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勘探陷入低谷,勘探方向不明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其成藏条件,特别是圈闭有效性问题,打破了传统成藏模式束缚,取得了勘探的成功。新发现了埕北313负向构造型、埕北古斜14斜坡型和陈家庄侧向对接高渗透储层型等3种新的潜山油气成藏模式。这3种新的模式使早期认为没有勘探潜力的潜山负向构造带、圈闭有效性差的斜坡带和圈闭侧向不封堵的潜山断块成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从断层活动特征角度对圈闭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类砂泥岩"潜山储层发育模式,为潜山圈闭有效性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红层有利储层成因机制
孟涛
2020, 42(1): 19-27.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19
摘要(1399) HTML (205) PDF(253)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红层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沉积和成岩改造作用,原生孔隙保留机制、次生孔隙演化规律不清,制约着勘探进展。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储层特征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红层有利储层受控因素分析,总结了有利储层成因机制,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区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存在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湖泊2大沉积体系;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由残留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及裂缝构成,储层物性较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在机械压实作用以及碱、酸流体的交替影响下,储集空间经历了原生孔隙保留、次生孔隙形成及储层致密化3个阶段;埋深与有利相带决定原生孔隙保存程度,有机酸、上覆地层异常高压与断裂展布决定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原生孔隙发育的有利储层类型为3 000 m以浅的冲积扇扇端储集体,分布于南部盆缘,呈裙带状展布;次生孔隙发育的有利储层类型为沙四上亚段压力系数大于1.2且沙四下亚段断裂体系发育的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储集体,分布在洼陷带,呈带状、叠合连片状展布。
柴达木盆地上新世狮子沟期古气候演化与层序地层
李清山, 郭少斌, 侯泽生, 王波
2020, 42(1): 28-36.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28
摘要(1198) HTML (147) PDF(227)
摘要: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内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压扭性沉积盆地,印支运动以来一直处于沉降发展阶段,期间形成了总量达30 000×108 m3的天然气资源。上新世狮子沟组沉积时期古气候演化过程不仅控制了盆地内部层序地层的发育和演化过程,也是世界最大生物气资源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以柴达木盆地全井取心最长的气钾1井为重点,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氯离子含量、微量元素、总有机碳含量测定,综合岩心、测井及古生物资料,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对盆地狮子沟组沉积时期古气候演化过程进行重建。气钾1井Sr/Ba、Sr/Ca比值与氯离子含量呈正相关,Sr/Ba、Sr/Ca比值随盐度增加而增大,在干旱环境中呈高值;Rb/Sr比值、总有机碳含量与氯离子含量呈负相关,Rb/Sr比值、总有机碳含量随盐度增加而减少,在干旱环境中呈低值,为柴达木盆地古气候演化精细研究提供了依据。柴达木盆地上新世狮子沟组沉积期古气候整体经历了干旱-湿润-干旱的演化过程,湖盆水体呈微咸水,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内部首次划分出5个次级气候旋回。古气候演化过程中呈现的旋回性与层序地层演化基本一致,表明前者对后者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分析——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例
方栋梁, 孟志勇
2020, 42(1): 37-41.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37
摘要(1300) HTML (161) PDF(331)
摘要:
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观察、地化分析、测井和地震资料,分别从页岩气富集和高产两方面开展主控因素系统分析,明确有机碳含量、微-纳米尺度孔隙和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其中有机碳含量不仅是评价页岩原生品质的重要参数,同时影响微-纳米尺度孔隙发育特征,而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的重要基础保障。页岩气高产受脆性矿物含量、埋深、构造形态和裂缝因素影响,其中脆性矿物含量越高,页岩可压性越好;页岩埋深及构造形态对于地应力影响较大,从而影响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裂缝的发育导致压裂过程中压力的定向性泄压,无法形成有效复杂缝网。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
程传捷, 于炳松, 武重阳, 杨伟利, 阮壮
2020, 42(1): 42-52.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42
摘要(1341) HTML (230) PDF(269)
摘要:
通过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及测井分析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成岩相进行了综合分析,共划分出溶蚀相、白云石化相、裂缝相、胶结相和热液相,以及8类成岩亚相: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埋藏溶蚀亚相、断裂溶蚀亚相、准同生云化亚相、埋藏云化亚相、海水胶结亚相、淡水胶结亚相和埋藏胶结亚相;5种复合成岩相:胶结-热液相、裂缝-溶蚀相、裂缝-胶结相、裂缝-热液相和云化-胶结-热液相。该区海侵体系域发育海底胶结成岩亚相;高位域时为构造热液相、胶结相等;台内滩沉积亚相多发育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大气淡水胶结亚相及少量的构造-热液相;滩间海沉积亚相发育埋藏云化亚相、溶蚀相和胶结相;台内礁沉积亚相发育大气淡水溶蚀和大气淡水胶结亚相。在构造、沉积相和层序的控制下,利用单井、成岩相连井及均方根振幅属性,对成岩相演化进行了点线面识别,顺北地区有利成岩相的分布是从南西方向逐渐向北东方向过渡。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致密油赋存状态与可动用性
彭金宁, 邱岐, 王东燕, 李志明, 朱建辉, 梁世友, 武英利
2020, 42(1): 53-59.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53
摘要(1009) HTML (141) PDF(256)
摘要:
利用多温阶热解与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阜二、阜四段泥页岩、夹层及邻层致密碳酸盐岩、致密砂岩样品系统分析,结合少量泥页岩油试采资料,探讨了阜宁组泥页岩、夹层及邻层致密储层的含油性和致密油可动用性。苏北盆地阜二、阜四段泥页岩中含致密油一般小于5.0 mg/g,油以吸附-互溶态为主,吸附-互溶态油占总滞留油的比例总体随埋藏深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轻质游离油总体很低,可动油率小于3%;阜二、阜四段泥页岩夹层和邻层砂岩中含油一般大于5.0 mg/g,以游离油为主,轻质游离油量一般大于0.25 mg/g,可动油率一般在4%~7%之间,与北美Bakken中段致密砂岩油可动油率(5%左右)接近。阜宁组泥页岩内可动致密油主要赋存于裂缝中,即构造裂缝为可动致密油主要赋存空间,部分微孔隙(喉道半径大于0.18 μm)为次要赋存空间;致密油赋存相态应以游离态为主,吸附态次之。阜二、阜四段邻层(阜一、阜三段)裂缝型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初期产量较高,但产量递减快,生产周期也短,经济可采性有限;相比之下,阜二、阜四段的源内夹层型致密砂岩油初始产量不高,但递减慢,生产周期长,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采性。
羌塘盆地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巴贡组致密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程乐利, 印森林, 万友利, 王剑, 冯兴雷, 李学仁, 曾胜强
2020, 42(1): 60-68.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60
摘要(1209) HTML (193) PDF(250)
摘要:
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羌塘盆地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巴贡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和孔隙演化过程。巴贡组砂岩总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物性极为致密。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胶结物组分主要为硅质、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溶蚀组分为长石。根据多方面综合分析,巴贡组地层在靠近隆起带的浅埋区处于中成岩B期,坳陷内部的深埋区处于晚成岩阶段。在考虑岩石表观体积变化和压实分段的前提下,进行了不同成岩相的孔隙演化定量计算。压实作用是储层孔隙度减小的首要原因,其次为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绿泥石衬里的形成对储层有利。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范家维, 陈孔全, 沈均均, 朱薇, 唐协华, 李君军, 王鹏万, 张放
2020, 42(1): 69-78.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69
摘要(1398) HTML (273) PDF(250)
摘要:
以当阳复向斜内典型井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双束扫描电镜、矿物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低温低压氮气吸附测定等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在纵向上差异较大,优质页岩储层发育在龙一11小层-龙一12小层,其有机质丰度高(2.45%~6.98%)、有机质类型好(Ⅱ1-Ⅱ2型)、热演化程度较高、脆性矿物含量高(34%~85.5%)、黏土矿物含量低(9%~40.3%)、总含气量高(1.76~4.30 m3/t),有机孔非常发育;进入龙一13小层后,受到加里东运动构造活动加剧的影响,陆源输入量增大,储层品质开始变差。②在横向上,当阳复向斜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越来越发育,储层品质越来越好。③研究区龙一11小层-龙一12小层页岩储层具有"最甜"和"最脆"的特征,但考虑到水平段钻进过程中需要对井轨迹进行实时监控与调整,应选择龙一11小层内GR峰的上下半幅点之间作为水平井的最佳水平箱体。
鄂尔多斯盆地高家河地区山西组二段下部地震沉积学研究
赖生华, 白璞, 叶超, 张磊, 迟静
2020, 42(1): 79-87.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79
摘要(936) HTML (142) PDF(251)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下部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首先基于岩石物性研究,利用时间-频率扫描分析技术,在90°相位地震数据体中,研究煤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其次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进行地震滤波,抑制煤层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压制地震干涉左右),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相结合,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创建精细(高频)等时地层框架;最后结合地质特征、测井响应和地震相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频率的等时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分析,采用混合频率显示技术,研究沉积相空间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山二段下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分流水道主要表现为3个走向:(1)呈先南北、后东西、再南北走向,沿S229、S228、S232、S208、Y124井边缘分布。在该分流河道中,在S231井附近可能发育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曲流边滩。(2)呈北西-南东走向,主要沿S212、Y127、S209井一线分布。(3)呈近东西走向,在沿S210、S226井发育一规模较大的河道侧向迁移带。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及渗流特征精细表征——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杏树岗油田为例
吕端川, 宋金鹏
2020, 42(1): 88-94.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88
摘要(958) HTML (111) PDF(200)
摘要:
针对目前相渗研究与砂体沉积特征结合程度较低的问题,综合利用连续取心井的岩心、测井资料、油藏条件下的相渗测试数据、粒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压汞数据,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分流河道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的沉积及渗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油水两相流的相对渗透率在分流河道垂向上的变化,以及在席状砂外缘、中部和内缘位置的差异。控制分流河道砂体和席状砂开发程度的因素分别为垂向上的水油流度差异和平面渗流能力的非均质性。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主体垂向上的相渗形态变化不大,但水油流度差异使底部更易水淹,是造成井间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席状砂沉积特征的平面差异使注入水更易沿外缘推进,是造成内缘及中部的储量动用程度低的主要因素。
黎凡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田琨, 殷进垠, 王大鹏, 郭金瑞, 陶崇智
2020, 42(1): 95-102. doi: 10.11781/sysydz202001095
摘要(2245) HTML (702) PDF(248)
摘要: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最新的油气勘探成果,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和成藏组合快速分析技术,研究了黎凡特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划分了成藏组合并分析了其成藏模式,探讨了盆地未来的勘探方向。盆地经历裂谷期、被动大陆边缘期、构造反转期3期构造演化。以中新统、上新统和中生界储层为核心,划分为3套成藏组合。中新统成藏组合最重要,渐新统-中新统生物成因气、古尼罗河大型水系盆底扇浊积砂岩优质储层、构造反转期形成的大型构造圈闭和墨西拿阶盐岩区域盖层的良好配置是油气富集的关键;上新统成藏组合表现为中小型海底峡谷水道浊积砂岩控藏,油气近源成藏;以白垩系碎屑岩及侏罗系生物礁潜在储层为核心,推测深水区发育中生界成藏组合。三者为未来重点勘探方向,深水区中新统和深层中生界是最有潜力的领域。
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白国平, 牛斌斌, 陈君, 胡靖靖, 孟秋含, 邱海华
2020, 42(1): 103-112.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03
摘要(1128) HTML (225) PDF(189)
摘要:
通过对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内含油气系统的系统表征和类比分析,结合中东地区油气田最新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源盖成藏要素和油气富集的相关关系,探索盆地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群发育内克拉通、弧后、被动陆缘和活动陆缘4个超级含油气系统,其中被动陆缘和内克拉通超级含油气系统油气最为富集;区域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中阿拉伯盆地和鲁卜哈利盆地,层系上石油主要储集于白垩系和侏罗系,而天然气则主要富集于二叠系和三叠系;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的差异富集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即优质烃源岩的展布与盆地的正向构造带控制油气的区域分布,区域盖层控制油气的层系分布。
油气地球化学
页岩释气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特征
陶成, 翟常博, 俞凌杰, 申宝剑, 王杰, 杨华敏
2020, 42(1): 113-116.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13
摘要(1087) HTML (133) PDF(245)
摘要:
钻井现场开展页岩岩心解吸气同位素监测,由于损失气样品缺失,而不能得到岩心气体释放全过程同位素的变化规律。通过加工岩心甲烷高压饱和-解吸装置,并接入色谱-同位素质谱联机系统,满足在线实时监测解吸气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页岩岩心释气的正演模拟实验,发现了解吸气甲烷碳同位素先期稳定、后期变轻后逐渐变重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岩心中游离气和吸附气的相态转化、二者混合比例的动态演化与同位素变化趋势的相关性,表明同位素在页岩气开发状态的示踪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油源对比及高蜡油成因
刁帆, 王建伟, 陈晓娜, 王政军, 张永超
2020, 42(1): 117-125.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17
摘要(1212) HTML (302) PDF(178)
摘要: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高柳断层两侧原油物性和富集层位差异明显。高柳断层以北,原油主要富集于沙河街组三段,普遍具有高蜡特征;高柳断层以南,原油主要富集于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东营组,含蜡量相对较低,为正常原油。应用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不同层系原油来源。沙三段高蜡油来源不同于高柳断层以南正常原油,前者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Es34)烃源岩,后者主要来自高柳断层以南林雀次洼东营组三段烃源岩。Es34烃源岩具有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双重输入的特征,为深层高蜡原油提供了蜡质来源。微生物对有机质的改造、烃源岩较低的热演化程度和沙三段普遍发育异常高压,是高蜡油生成、运移和保存的关键因素。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高速刹车”稠化机理探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坡东段为例
杜振京
2020, 42(1): 126-131.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26
摘要(969) HTML (211) PDF(171)
摘要: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由于聚集成藏而产生"高速刹车"现象,大分子物质发生阻塞无法通过,而只有小分子物质可以继续运移。王146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构造鞍部,该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储层中的原油地面黏度相比低部位的丁家屋子构造带和高部位的八面河构造带要高。利用"高速刹车"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出现,并分析了该区超稠油油藏的形成机理;同时,从砂体厚度、地层倾角和地层异常压力变化特征3个方面,探讨了"刹车效应"形成的地质条件,并根据研究区3个构造带原油的主峰碳、∑C21-/∑C22+以及降解程度的差异性,为原油"高速刹车"稠化机理的存在找到了有利的地球化学证据。
方法·技术
基于成藏体系理论的碳酸盐岩含油气区带评价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为例
周波, 李慧莉, 云金表, 徐忠美, 冯帆
2020, 42(1): 132-138.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32
摘要(1163) HTML (152) PDF(200)
摘要:
以成藏体系理论为基础,参考前人区带评价参数标准,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层系,分别从烃源体、圈闭体、输导体和体系的有效保存性出发,建立了碳酸盐岩地质评价参数标准体系。该区纵向上以一套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圈闭体为核心,和其相关联的烃源体和输导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成藏体系。在参数体系中,提出了输导体的3个评价参数:输导层类型、供烃方式和运移距离的评价标准。利用统计学方法,考虑运移距离和成藏几率的关系,指出油气运移距离评价参数分为小于10 km、10~50 km、50~100 km和大于100 km。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下碳酸盐岩地层,采用同时考虑油气聚集单元和盆地构造单元的双要素子体系划分方法,以及考虑地质参数的不确定性开展评价。塔北隆起东侧盖层覆盖区和塔中隆起北侧为1类地区;顺托果勒低隆区、塔西南地区、塔中隆起南侧、巴楚隆起北侧、塔北隆起西侧为2类地区。
致密砂岩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石油驱替实验三维在线模拟
马勇, 曾溅辉, 冯枭
2020, 42(1): 139-146.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39
摘要(1124) HTML (187) PDF(206)
摘要:
致密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其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内石油赋存状态是致密油成藏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油气驱替系统与X射线微米CT扫描系统联用,通过对3 mm和5 mm直径致密砂岩干岩心、饱和碘化钾(KI)溶液及油驱替KI溶液后致密砂岩岩心在线CT扫描及数据重构,三维展示了致密砂岩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中石油的赋存状态。研究发现孔隙半径10 μm以上孔隙的连通性较好,是石油聚集的优势孔隙网络系统,致密砂岩62.9%~84.1%的石油聚集于半径在10~60 μm之间的孔隙内;孔隙半径小于10 μm的孔隙数量多,但其在空间上多呈孤立状分布,该部分孔隙的石油充满度较低,只聚集了致密砂岩内6.8%~20.0%的石油。致密砂岩含油饱和度随孔径呈阶梯状增长,半径小于10 μm、10~60 μm和60~80 μm的孔隙的含油饱和度分别为10%~40%,30%~75%,40%~75%。致密砂岩微米级孔隙网络系统石油的赋存与孔隙的尺寸、成因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有关。
中低煤阶煤层气储量复算及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煤层气田为例
张雷, 郝帅, 张伟, 曹毅民, 孙晓光, 阴思宇, 朱文涛, 李子玲
2020, 42(1): 147-155.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47
摘要(1050) HTML (175) PDF(170)
摘要:
保德煤层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折带北段,属于典型的中低煤阶煤层气田。2011年,该气田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83.63×108 m3,技术可采储量91.82×108 m3,截至目前,气田已规模开发6年。由于储量计算参数发生了明显变化,需要重新评估储量的动用情况和可动用性。2018年9月,按照储量规范,结合煤层气自身的产出机理和开发特点,利用动态资料,采用体积法复算了地质储量,采用产量递减法和类比法重新标定采收率,对2011年提交的探明储量进行了复算。复算增加煤层气探明储量29.86×108 m3;采收率标定结果为52%,较2011年增加2%;标定技术可采储量110.94×108 m3,较2011年增加19.12×108 m3。储量复算工作需重点说明计算参数的变化情况,在技术可采储量计算以及采收率确定过程中,在已开发的区域需要按照地质条件进行分类计算。
不同边长及分辨率下陆相页岩微孔隙非均质特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瑶科1井长72页岩为例
尚彦军, 赵斌, 胡瑞林, 邵鹏
2020, 42(1): 156-162. doi: 10.11781/sysydz202001156
摘要(907) HTML (126) PDF(194)
摘要:
陆相页岩的非均质性与海相页岩不同,其主要表现为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以鄂尔多斯盆地瑶科1井采出的上三叠统长72黑色页岩为例,利用微米CT在1 μm分辨率下对7个不同边长(100~700 μm)、纳米CT在65 nm分辨率下对4个不同边长(10~39 μm)的孔隙和裂缝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建立了3D图像重构基础上的不同边长及分辨率的孔隙指标非均质特性表征:孔隙数量和体积随边长增加而呈指数增大,面密度随边长增大而减小,长宽平均值及其比值基本不变。作为表征连通性指标的配位数与孔隙长度均值关系较为密切。
综合信息
《石油实验地质》2020年页岩油论文专辑征稿启事
2020, 42(1): 163-163.
摘要(512) PDF(207)
摘要:
《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再创佳绩
2020, 42(1): 164-164.
摘要(442) PDF(18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