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3卷  第1期

目次
目次
2021, 43(1): .
摘要(162) PDF(86)
摘要:
盆地·油藏
苏北-南黄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淡水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刘玉瑞
2021, 43(1): 1-13.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01
摘要(726) HTML (234) PDF(96)
摘要:
前人认为苏北-南黄海盆地泰二段、阜二段和阜四段所含的有孔虫等“海相”化石为海侵带来的生物和湖水咸化的生物。但研究发现,有孔虫多不在上述层段;“海相”化石不集中出现,围岩不含膏盐;古气候、古水文不支持湖水咸化。经地层对比证实,97枚有孔虫产自4个新层系,其余3枚在阜二段。海侵源头古东海洋不存在,无海相化石,各门“海相”生物为可生活在淡水中的广盐性分子;晚白垩世-古近纪,湖侵期古气候湿润、古湖泊水深,水域无法咸化;海绿石、磷灰石和微量元素等无法区分海、陆相;不同的广盐性生物多单独繁盛,并与大量的淡水生物共生,围岩相带无膏盐。据此认为,本区各门广盐性生物为淡水古生态,有孔虫在淡水环境可生存,3期区域湖侵不存在湖水咸化现象;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大规模优质烃源岩主要是淡水湖泊沉积的,可提供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碳酸盐岩断溶体发育特征与形成机制
吕海涛, 韩俊, 张继标, 刘永立, 李映涛
2021, 43(1): 14-22.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14
摘要(1080) HTML (201) PDF(165)
摘要:
走滑断裂带作为一个空间地质体,具备物理-化学机制下的增容作用,可以在断裂带内部形成独特的缝洞系统及伴生孔洞、孔隙空间,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超深碳酸盐岩断溶体相关的缝洞系统,其储集体与断裂带活动关系密切。以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近年来对走滑断裂带解析及勘探实践认识,分析走滑断裂带内部结构,探讨断溶体(储集体)发育特征及成因。其断溶体空间展布明显受到走滑断裂带边界的约束,储集体的外在轮廓主要受断裂带控制,宽度相对窄,纵向发育深度大。其储集空间主要由多期走滑构造破裂作用与断裂带内物质体积调整形成的“空腔”型洞穴和缝网系统组成,并经历了多类型流体的溶蚀-胶结作用叠加改造,形成了在断裂带内沿着断层发育的裂缝-洞穴系统,并伴生发育溶蚀孔洞与各类孔隙空间,导致断溶体内部储集体结构复杂化。根据断裂带内部流体参与程度和流体类型不同,可以细分出3种成因机制的端元模型:断容型、岩溶型和热溶型。断溶体的形成机制可以是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是2种或3种类型的组合。断溶体与岩溶缝洞储层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前者缝洞系统的构成和储集规模的形成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后者则主要取决于水-岩作用的方式和所能带走的物质体积总和。
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刘军, 陈强路, 王鹏, 尤东华, 席斌斌, 宫晗凝
2021, 43(1): 23-33.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23
摘要(596) HTML (159) PDF(100)
摘要:
顺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的南部,目前已有多口井钻获天然气。随着勘探的推进,对储层发育规律的认识成为影响勘探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沉积相和构造演化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综合录井和储层预测综合分析,对该区中下奥陶统储层进行了研究。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发育断控及热液改造的孔缝洞、白云岩晶间孔和晶间溶孔、灰岩颗粒内微孔隙等多尺度的储集空间,可划分为裂缝-孔隙型、断控缝洞型、热液改造孔缝洞型3种储层类型。裂缝-孔隙型分布于一间房组-鹰山组上段灰岩和鹰山组下段白云岩基质中,基质物性较差,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断控缝洞型、热液改造孔缝洞型沿NE向走滑断裂带分布。多阶段发育的走滑断裂及伴生裂缝本身既可形成缝洞体储集空间,又沟通孔隙和微孔隙、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成为连通的有效储层,同时也是热液流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因而是规模有效储层的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涪陵气田焦石坝区块上部气层地质特征分析及有利区优选
舒志国, 王进
2021, 43(1): 34-44.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34
摘要(679) HTML (239) PDF(121)
摘要:
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上部气层为研究对象,在对上部气层岩相、地化、孔隙、含气性等页岩品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上部气层含气性、可压性评价标准,指出焦石坝区块上部气层以Ⅱ类气层为主,⑧小层含气性最优。优选页岩烃源品质、含气性、构造变形强度、裂缝、埋深5大类8项指标,建立焦石坝上部气层开发选区评价体系,将焦石坝区块上部气层划分为4个区,其中焦页A井区最有利,评价井效果好,可作为焦石坝区块上部气层开发有利区。此外,研究揭示有机质丰度、孔隙度和保存条件是影响焦石坝区块上部气层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埋深与地应力和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是上部气层气井高产的主控因素。
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
邓棚, 方成名, 邓铭哲, 赵利
2021, 43(1): 45-55.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45
摘要(603) HTML (165) PDF(88)
摘要:
龙门山中北段处于中段与北段过渡转换位置,前期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基于重新处理的二维地震长线资料,综合运用野外基础地质观测、钻井结构分析和构造解析等手段方法,系统厘定了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中北段厚皮带一侧变形层次深,以韧性变形为主,表现为一系列紧闭倒转向斜和背斜组合样式;过渡Ⅰ带发育多条逆冲断裂呈叠瓦状冲断至地表,主干断裂下盘三叠系软弱层中通常派生次级平缓断裂,控制着内部叠瓦状不对称断层传播褶皱的发育;过渡Ⅱ带整体为山前隐伏带,发育1号隐伏断裂及其上盘强烈变形的叠瓦状逆冲构造和下盘弱挤压褶皱变形的原地体等。高角度逆冲主干断裂下盘的相对软弱层中通常派生发育次级平缓断裂,两者构成倒“γ”型变形样式。综合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叠瓦状和倒“γ”型复合冲断样式构成研究区基本冲断变形样式,其形成受控于龙门山地区由深到浅、自后缘向前缘的多层次滑脱变形。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李勇, 邓美洲, 李国蓉, 高恒逸, 王琼仙, 何赛
2021, 43(1): 56-63.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56
摘要(453) HTML (114) PDF(59)
摘要: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即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和埋藏期,分别形成粒内溶孔及铸膜孔、膏溶孔洞以及沿裂缝或缝合线分布的溶蚀孔洞。深入研究古表生期岩溶作用和膏溶作用发现,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的识别标志有不规则网络状风化裂缝、岩溶及膏溶膏变角砾岩、保持石膏板状形态或直角边形态的去膏化方解石、广泛发育的膏模孔及膏溶孔洞,同时具有低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宽值域的锶同位素值、低含量的Sr-Mn-Fe-K-Na微量元素、低温单相水溶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下含膏白云岩内膏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作用。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付小东, 张天付, 吴健平, 王小芳, 周进高, 江涛, 李彬, 李长新
2021, 43(1): 64-76.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64
摘要(637) HTML (177) PDF(77)
摘要: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一段下亚段广泛发育一套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特殊岩性”致密储层,是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和储层物性系统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压汞、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分析,对该层段不同岩性致密储层特征和“甜点”发育主控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腾一下亚段主要发育凝灰质岩、砂岩、白云岩和泥岩四大岩类,凝灰质岩和砂岩是致密油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性。储层中主要发育溶蚀孔、晶间微孔、残余粒间孔、泄水孔和微裂缝等5类储集空间,其中凝灰岩中以脱玻化晶间孔和溶蚀孔占主导,砂岩中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最有利。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4亚类,薄层凝灰岩和溶孔发育的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较好,沉凝灰岩与白云岩孔隙结构较差。不同类型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强,含油量受储层岩性、孔渗条件和孔隙结构控制。凝灰质岩致密储层“甜点”发育主要受火山碎屑沉积方式、脱玻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砂岩类储层“甜点”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岩石结构和溶蚀作用共同控制。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及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
钟红利, 张凤奇, 赵振宇, 魏驰, 刘阳
2021, 43(1): 77-85.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77
摘要(601) HTML (166) PDF(107)
摘要:
为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微观孔喉分布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和长8油层组为例,将高压压汞与核磁共振技术结合,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将离心实验与核磁共振T2谱分析技术相结合,探讨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的分布特征,两者结合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分布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半径分布范围宽,分布在0.6~3 050.8 nm,主体分布在10~500 nm,表明该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微、纳米级孔喉,主体为纳米级孔喉;致密砂岩储层中可动流体饱和度为9.83%~25.64%,平均值为17.53%,普遍较低。储层孔隙度和储层渗透率与可动流体孔隙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储层物性条件对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大于50 nm孔喉占全部孔喉比率、大于100 nm孔喉占全部孔喉比率、最大孔喉半径、峰值孔喉半径等参数与储层可动流体孔隙度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储层中相对较大孔喉,尤其大于100 nm孔喉的分布对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含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孔喉的分选系数与可动流体含量表现为正相关,这主要与致密砂岩储层中孔喉半径分布较宽且分选好的致密砂岩主要以细小孔喉为主有关。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储层致密化过程分析
张武, 蒋一鸣, 肖晓光, 陈浩, 苗清, 徐志星
2021, 43(1): 86-95.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86
摘要(500) HTML (242) PDF(79)
摘要:
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恒速压汞、X衍射、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及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储层致密化过程,并探讨了储层致密化控制因素。花港组储层非均质性受孔喉结构控制,喉道半径小于1 μm即为致密储层;埋藏压实是储层普遍低渗、致密的主因,差异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的差异演化,当地温超过160℃,环边绿泥石对胶结作用的抑制明显减弱,中成岩B期碱性封闭环境使得大量含铁碳酸盐、绒球状绿泥石及搭桥状伊利石富集直接堵塞喉道,造成花港组储层规模性致密。对花港组储层关键成岩期演化过程进行恢复,推测花港组H4、H5砂层组在9~7 Ma进入规模性致密,龙井运动强烈侧向挤压加速了致密化进程。
油气地球化学
川西坳陷天井山古油藏油源判识及其与深层油气成藏关系厘定
梁霄, 吴亮亮, 李亚丁, 黎菁, 方新焰, 蒲柏宇, 汪华, 刘树根
2021, 43(1): 96-111. doi: 10.11781/sysydz202101096
摘要(693) HTML (303) PDF(88)
摘要: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绵阳-长宁拉张槽形成后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海相油气的最佳烃源岩。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研究范畴,完成完整的天井山古隆起区烃源岩-古油藏油源示踪。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指示,古油藏的主要母源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最终建立“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概念。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再次证实川西坳陷北段复杂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多期多样成藏过程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及成藏年龄确定
朱颜, 李风勋, 陈红汉, 赵莹彬, 李丽娟, 郑融, 卜旭强
2021, 43(1): 112-120.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12
摘要(613) HTML (147) PDF(91)
摘要:
前人研究认为南襄盆地的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但针对油藏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其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利用埋藏史投影法,明确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期次,确定其成藏年代。泌阳凹陷共有“四幕两期油、一幕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泌阳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断陷-抬升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 Ma)、第二幕(34.1~21.2 Ma)和第三幕(30.9~16.2 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在拗陷沉降阶段,即第四幕(7.9~0.2 Ma)油和一幕(3.0~0.8 Ma)天然气成藏。泌阳凹陷内部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充注时间存在差异,中部深凹区和南部陡坡带距离生烃中心较近,优先充注早期成藏;而北部斜坡带成藏时期相对较晚。泌阳凹陷南部应加强纵向多层位、多期次立体勘探,中部加强隐蔽岩性勘探的攻关力度,北部重点加强次生或调整的构造油藏勘探。
方法·技术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油藏地震描述有效性技术研究
郭元岭, 刘翠荣, 李红梅, 江洁
2021, 43(1): 121-127.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21
摘要(396) HTML (84) PDF(84)
摘要:
通过大量钻井与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现阶段5种油藏类型三维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系列。基于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保幅拓频处理、叠前叠后敏感属性融合应用、含油气性综合判识等是河道砂岩油藏地震描述的有效技术。测井约束层序细分、沉积微相随机模拟结合阻抗岩相概率体识别沉积微相与岩石相、相控约束多参数预测有效储层等技术,可有效应用于砂砾岩扇体油藏的地震描述。在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预测滩坝砂岩油藏的有效储层。甜点属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岩性概率反演等技术,可有效描述浊积砂岩油藏。通过断层增强处理,应用多属性体联合识别断层,进行断层平面组合优化、空间立体解释等可以精细刻画复杂断块油藏。技术有效性是随着地震资料精度和品质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页岩气田储层含气性测井评价——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J区块为例
柳筠, 张梦吟
2021, 43(1): 128-135.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28
摘要(556) HTML (171) PDF(119)
摘要:
页岩储层岩性较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现有的含气性测井综合评价方法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深化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J区块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认识,应用密度-中子叠合法、自然伽马-去铀伽马叠合法、铀-钍比值法开展含气储层定性识别,并对吸附气、游离气、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含气性参数进行了测井定量预测研究。在多参数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优选了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硅质含量、埋深为影响含气性测井评价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储层含气性测井评价指数GQ,建立了含气性评价标准,即Ⅰ类含气储层GQ ≥ 0.57,Ⅱ类含气储层0.37 < GQ < 0.57,Ⅲ类含气储层GQ ≤ 0.37。该方法应用于J区块表明,含气性参数定量预测模型精度较高,且含气性评价标准可以对储层含气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类,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天然气水合物裂隙输导系统地震表征
宋瑞有, 陈奎, 李安琪, 毛欢, 刘云芝
2021, 43(1): 136-143.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36
摘要(498) HTML (121) PDF(65)
摘要:
南海是世界4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南海北部陆坡已发现多个油气田和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矿藏。依靠高精度的地震探测技术,近年南海水合物矿藏的勘探大有进展,但是地震检测技术的成功率有待提高。科学钻探证实,单纯依靠稳定带中识别BSR寻找水合物有多解性,而水合物成藏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运聚输导系统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裂隙是南海北部水合物成藏成矿的主要输导体系,为有效表征水合物的裂隙输导系统,该文结合油气藏运聚系统研究的成功经验,将常规油气勘探中已成功应用的裂隙识别技术,应用到琼东南海域似海底反射区,成功雕刻表征出了水合物裂隙输导体系,并基于结果讨论了其运移效能。裂隙地震表征可作为水合物输导体系的研究手段应用于其成藏系统的研究。
致密岩心带压渗吸规律实验研究
江昀, 许国庆, 石阳, 余玥, 王天一, 曾星航, 郑伟
2021, 43(1): 144-153.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44
摘要(676) HTML (177) PDF(97)
摘要:
致密油藏体积改造压后闷井过程中发生的渗吸置换,通常在压差(基质外部流体压力与孔隙压力之差)作用下进行,但渗吸置换物理模拟却通常在常压下进行(即自发渗吸),带压条件下的渗吸置换特征尚未提及。为研究压差作用下的渗吸置换(即带压渗吸)规律,首先,建立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的带压渗吸实验方法;其次,分析自发/带压渗吸的异同;最后,建立带压渗吸无因次时间模型。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96.76%~97.25%的油相集中分布于纳米孔(1 ms ≤ T2 ≤ 100 ms)内,纳米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相比于自发渗吸,带压渗吸置换效率大幅提升是由强化的渗吸作用和压实作用共同造成的;岩心尺度建立的带压渗吸无因次时间模型可行,为确定油藏尺度压后闷井时间提供了新思路。
储量评价研究专栏
致密油藏可采储量概率快速评估方法——以红河油田长8油藏为例
郭鸣黎, 陈艳, 郑振恒, 李军, 喻莲, 刘丽琼
2021, 43(1): 154-160.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54
摘要(536) HTML (161) PDF(74)
摘要:
致密油藏储层致密、大面积含油、局部“甜点”富集、油水分布复杂以及后期工程改造带来的储层复杂性,决定了其单井开发动态与可采储量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较强的不确定性,很难用常规的储量评估方法得出合理的确定性认识。通过引入北美对非常规页岩油气藏储量的评估方法,采用已开发井确定单井储量,再用已开发井储量的概率分布特征来表征区块或者油气藏的储量。对红河油田长8致密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研究,跟踪单井的初期生产动态和产量递减特征,分析可采储量与地质特征、含油性和初期生产动态的相关性,来寻找影响可采储量估算的关键因素。用P10/P90值来判断数据的不确定性,其值在3~8,可获得90%的置信度所需最小的样本量;该值如大于10,说明油藏具有地质、工程改造的复杂性和不同区块的差异性。通过不确定性法建立了关键影响参数和单井可采储量的概率分布,实现了单井可采储量的快速评估和评价。
基于概率法的页岩气单井最终可采量评估——以焦石坝页岩气田加密井为例
魏绍蕾, 黄学斌, 李军, 苏映宏, 潘立生
2021, 43(1): 161-168.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61
摘要(644) HTML (162) PDF(105)
摘要:
页岩储层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地质特征和“工厂化”作业的工程特性,使得同一区域内页岩气单井最终可采量(Estimated Ultimate Reserve,EUR)的统计分布具有可重复性,是概率法计算EUR的基础。常规确定性方法只能给出一个储量值,概率法能够计算储量的概率分布。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一期工程采用600 m井距开发,井间动用程度不高;为了提高气藏采收率,开展了焦石坝加密井网调整。采用概率法对加密调整方案的最终可采量进行计算,通过对焦石坝一期产建区页岩气井的地质、工程及试气情况的分析,筛选合适的类比井组,建立类比井组的EUR概率分布;借助蒙特卡洛算法,生成加密井网内页岩气平均单井EUR的概率分布,确定不同概率下的储量大小;借鉴类比井组动态储量评估参数,确定了加密井网内不同水平段长度页岩气井的典型井曲线。采用概率法实现了焦石坝气田加密井网内生产动态和最终可采量的预测,可为下一步开发方案部署和投资安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基于量化不确定性的储量升级动用潜力评价方法
肖玉茹, 黄学斌, 李姝, 刘丽琼, 李军
2021, 43(1): 169-175.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69
摘要(366) HTML (111) PDF(72)
摘要:
未升级、动用储量多数为低品位储量,如何评价储量升级动用潜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低品位储量存在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数据资料有限和阶段认识局限等不确定性,常规评价方法效果不佳。为此,建立了一套基于量化不确定性的储量升级动用潜力评价方法,实现了3个方面的改进:一是改变了以往国内储量采用确定性法估算的唯一值,储量用范围值来描述不确定性,并提出了用确定性程度来定量表征储量的风险;二是建立了储量升级动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关键参数不确定性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流程;三是由以往重视储量规模向储量价值转变,利用风险-价值评估技术,建立了“确定性程度、单位储量/资源量价值和储量/资源量”的三因素潜力评价模型,潜力区块划分为四类,即Ⅰ类低风险高价值、Ⅱ类低风险低价值、Ⅲ类高风险高价值和IV类高风险低价值,从而实现储量-产量-价值评估三统一的潜力评价平台。通过应用实例表明,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储量升级动用潜力评价和目标优选,筛选出的升级动用潜力区块与后续的升级动用效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保有石油预测储量升级潜力评价方法及升级策略
石磊, 黄学斌, 刘景亮, 张连, 庄丽, 张风东
2021, 43(1): 176-183.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76
摘要(419) HTML (183) PDF(61)
摘要:
在低油价形势下,保有预测储量的有效升级动用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保有石油预测储量基数大,缺乏针对预测储量升级潜力评价的系统性研究。采用漏斗筛选模型分层次建立清晰有效的预测储量升级潜力评价方法流程体系,强调升级过程中各阶段风险的评价和控制。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地质风险评价中的人为因素影响,首次采用距离综合评价方法(TOPSIS法)对影响储量升级的地质因素进行评价,此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碎屑岩油藏,优选出升级潜力区块11个,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储量不确定性较大,在升级过程中,及时识别风险,找出难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升级策略,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手段,寻求突破,才能进一步推动储量的高效升级动用。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深层低渗砂砾岩油藏控制储量升级标准
李姝, 黄学斌, 肖玉茹, 郑振恒, 刘丽琼
2021, 43(1): 184-192. doi: 10.11781/sysydz202101184
摘要(433) HTML (128) PDF(65)
摘要:
近年来,砂砾岩油藏作为重要勘探对象,在多个含油气盆地中获得重大突破。截至2019年底,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保有的中深层低渗控制储量占到中国石化低渗储量的15%。但受控于升级标准缺乏及主控因素不清等因素,这些控制储量哪些可以升级,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升级标准。通过已升级储量的状况分析,结合低渗砂砾岩油藏探明储量特点,明确了储层有效性、产能及经济性是影响控制储量升级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优选了表征参数。重点研究了合理的初期产量和递减率确定方法。建立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油价下的中深层低渗砂砾岩油藏控制储量升级为探明储量的两级标准:一级为不同埋深、不同渗透率的储层有效性下限标准(包括地下原油黏度、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等参数);二级为不同井深、不同油价下的单井产能和经济可采储量下限标准,为济阳坳陷中深层低渗砂砾岩油藏储量升级潜力评价提供了依据。通过未升级控制储量区块的实例分析,筛选出的升级潜力区块与区块后续的升级效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上述升级标准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综合信息
《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20年持续创造佳绩
2021, 43(1): 193-193.
摘要(253) PDF(7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