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3卷  第3期

目次
目次
2021, 43(3): .
摘要(178) PDF(105)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重点地区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前景
郭少斌, 王子龙, 马啸
2021, 43(3): 377-385. doi: 10.11781/sysydz202103377
摘要(808) HTML (196) PDF(232)
摘要:
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至今仍未取得较大的突破。通过对重点地区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的分布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储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并与海相和陆相页岩进行对比,分析预测了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前景。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分布面积大,但具有单层厚度薄、岩性变化快的特点;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除碳质泥岩外,页岩总有机碳含量整体偏低,生烃潜力最小;孔隙类型以无机质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孔不发育,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低于海相页岩,储集空间相对不足,气体吸附能力较差;泥页岩黏土矿物含量极高、脆性矿物较少,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不利于后期开发。研究表明,海相页岩仍是页岩气最有利的勘探区域,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前景在某些方面不如演化程度高的陆相页岩气。
鄂西渝东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梁西文, 李乐
2021, 43(3): 386-394. doi: 10.11781/sysydz202103386
摘要(1035) HTML (229) PDF(242)
摘要:
鄂西渝东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页岩在早期勘探中已发现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但其勘探潜力仍不明确。基于Jy3井岩心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区域地震、本井及周围井测井及录井等资料,对吴家坪组吴二段页岩的分布、页岩品质及含气性、保存条件及资源规模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吴二段发育深水陆棚及斜坡—浅水陆棚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具有南西薄、北东厚的区域分布规律。页岩主要由石英(平均含量43.10%)、黏土矿物(平均含量21.95%)及方解石(平均含量17.20%)所组成,有机质以Ⅱ1型干酪根为主,丰度高(总有机碳平均含量8.77%),热演化程度高(换算Ro平均为2.06%),孔隙性优良(孔隙度平均为5.59%),含气性好(总含气量平均为3.73 m3/t)。区内红星地区吴家坪组页岩厚度最大、保存条件良好,资源量最丰富,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及可观的资源前景,有望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接替层系及区块。
鄂西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特征及保存条件
许露露, 温雅茹, 张焱林, 任志军, 杨洁, 文剑航, 陈威, 罗凡, 段轲
2021, 43(3): 395-405. doi: 10.11781/sysydz202103395
摘要(784) HTML (194) PDF(155)
摘要: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鄂西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利用鄂西地区20多口调查井资料,对其五峰组—龙马溪组岩性、沉积相、含气性特征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五峰组以黑色含碳硅质页岩为主,为深水硅泥质陆棚相,龙马溪组以灰黑色碳质页岩为主,为深水泥质陆棚相;五峰组—龙马溪组与下志留统新滩组下部组成2个三级层序且含气量符合TST1 > TST2 > HST2 > HST1的特征,五峰组含气性略好于龙马溪组,天阳坪断裂以北及咸丰断裂带以东含气量好,由于多数钻井处于深水陆棚相,沉积相对含气性的平面差异影响较小;目的层顶板下志留统新滩组粉砂质泥岩和底板奥陶系致密灰岩横向分布稳定,为区域良好盖层;五峰组—龙马溪组埋藏史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与四川盆地相比鄂西地区的埋藏史呈现“抬升时间偏早”和“抬升速率过快”的特征。埋深、距离正断层的远近对含气性有一定影响,但断裂和褶皱的匹配样式是影响含气量高低的最关键因素,远离正断层且位于向斜核部或翼部,离正断层较远、位于断层下盘且上倾方向未与断裂沟通这2种构造样式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成藏。
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勘探对策
洪太元, 程喆, 许华明, 陈前
2021, 43(3): 406-414.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06
摘要(527) HTML (109) PDF(169)
摘要: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经发现了28个工业油气产层,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在对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有利领域与方向。四川盆地具有裂陷槽控烃、古隆起控藏、侵蚀面控储、盖层控保、断裂控储的天然气富集特点。近源供烃、大型古隆起聚集、侵蚀不整合面溶蚀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区域稳定盖层保存、深大断裂输导等是天然气得以富集的主控因素,大中型气田的勘探重点应该围绕三大古隆起、两个裂陷槽以及基底断裂展开,通过优选,认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中震旦系—下古生界、二叠系—三叠系高能相带及三叠系雷口坡组,陆相致密碎屑岩,二叠系火成岩以及页岩气等领域是下步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陆相湖泊深水砂质碎屑流与浊流的微观沉积特征及区分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为例
李智勇, 徐云泽, 邓静, 李志明, 张健伍, 李悦怡
2021, 43(3): 415-423.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15
摘要(720) HTML (164) PDF(186)
摘要:
基于薄片观察、粒度分析、环境扫描电镜和全岩矿物定量分析、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等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旬邑、瑶曲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中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的微观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砂质碎屑流沉积的碎屑颗粒呈杂乱无序排列,而浊流沉积(鲍马序列A段)则有较明显的定向排列特征,反映出前者为整体快速搬运特征,而后者具有部分牵引流特征,表明其密度偏低,而二者均具有黄铁矿;(2)砂质碎屑流砂岩概率曲线具明显的两段式,反映牵引流特征,结合镜下观察,其来源应为浅水或陆上河流,而浊流砂岩则为单段式,反映重力流特征;(3)瑶曲长7沉积期古环境为干冷气候,砂质碎屑流相对浊流而言,其古环境大部分时期淋滤作用较弱;(4)砂质碎屑流砂岩及伴生泥岩的Sr/Ba值均小于浊流,表明其对湖水的稀释作用更强,注入速度更快,瑶曲整体Sr/Cu值低于旬邑,相对降雨量更丰富,此外,砂质碎屑流砂岩中重矿物Zr含量整体要高于浊流,表明其具有更强的碎屑搬运能力;(5)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黏土组成及混层比无明显差异,但全岩矿物成分组成有差别,通过差异性较大的石英与黏土含量制订划分模板,可将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及两者过渡段进行定量划分。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潜力及有利方向
段文燊
2021, 43(3): 424-431.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24
摘要(835) HTML (171) PDF(171)
摘要:
基于对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多年的勘探实践,研究了致密气成藏富集的关键条件,认为下沙溪庙组致密气藏为多层叠置、整体含气的次生构造—岩性气藏,具有明显的源控、相控、位控的“三元”控藏特点:①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暗色泥岩、碳质泥岩与煤层等多套源岩提供了天然气来源;②冲积扇、三角洲相等沉积体系中的各类河道砂体和泥页岩组合形成的泥包砂结构是有利的富集组合体;③广泛分布的“叶肢介页岩”或紫红色泥页岩层可以作为区域盖层;④喜马拉雅运动之后形成的3大古隆起和3大坳陷,隆坳相间,发育了一系列下沙溪庙组顶部构造,具有全盆地分布形成有利含气圈闭的条件;⑤从须家河组断至下沙溪庙组的断层可以形成远源气藏的运移通道,近源的自流井组烃源可以通过小断层或微裂缝就近输导。据此,建立了下沙溪庙组致密气成藏模式,认为下沙溪庙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础,川西地区勘探潜力最大,川北及川南地区次之,川中地区成藏条件配置较差,勘探潜力较差。
大型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识别描述方法及应用
张威, 何发岐, 闫相宾, 蔡利学
2021, 43(3): 432-442.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32
摘要(513) HTML (104) PDF(143)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致密砂岩气藏以近源、致密、大面积含气、沿主河道分布但非均质性强为特点,受砂体内部物性变化的控制,气水分异不明显,含气边界模糊不清。因此,这种类型气藏的圈闭识别描述并非通常意义上油气藏的单个圈闭识别描述,而必须以有效储集单砂体的空间叠置形成的复合河道砂体的展布预测为主要内容,描述砂体空间结构关系以确定最大储量控制单元“甜点区”。以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独贵加汗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一段(盒1)气藏为例,研究大型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岩性圈闭的特征及识别描述方法。以层序格架为约束,地质模式为基础,井—震联合进行沉积相分析,实现辫状河河道砂岩有效储集体及其边界分布的有效预测与刻画;建立了此类圈闭评价六步法识别描述技术流程,能够实现利用相对低分辨率地震资料对辫状河席状复合河道中有效储集体进行有效预测。随着技术系列不断应用与完善,在独贵加汗盒1段岩性圈闭探明天然气储量已超千亿立方米。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致密碎屑岩储层预测——以镇泾地区为例
陆红梅, 张仲培, 王琳霖, 卞昌蓉, 孙宜朴, 卢颖忠
2021, 43(3): 443-451.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43
摘要(561) HTML (155) PDF(143)
摘要:
岩石物理特征难以有效区分储层与非储层,黄土塬叠后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预测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久攻不克的技术瓶颈,也成为制约该区勘探推进的原因之一。区带评价认为镇泾区块东北部是有利勘探区带,二叠系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一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镇泾3D波形聚类地震相分析结果与镇泾地区物源、砂体展布特征一致,表明地震资料可以用来开展储层预测研究。结合沉积相展布特征的一系列地震正演模拟发现,山二段内与盒一段大套砂体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厚度的砂体能够形成可识别的地震反射,这种地层岩性纵向上的空间组合与区域叠加型及厚层单一型砂体沉积模式吻合,正是周边已发现气藏的典型储盖组合类型。根据正演模拟结果优选的波峰数地震属性储层预测证实,山二段叠加型砂体及厚层单一型砂体呈SW-NE向宽幅条带状展布,进而开展的地震剖面特征同相轴的拾取解释与构造成图,直接圈定了山二段叠加型与厚层单一型砂体岩性圈闭的分布范围与埋深,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钻探目标。
眼球状灰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李昂, 罗开平, 李风勋, 潘文蕾, 彭金宁, 邓模, 李龙龙
2021, 43(3): 452-460.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52
摘要(881) HTML (218) PDF(176)
摘要:
眼球状灰岩是一种形态类似眼球与眼皮结构的碳酸盐岩,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眼球状灰岩特征及成因等研究成果的大量调研与梳理,分析并论述了眼球状灰岩的岩石学特征、古沉积环境、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等。眼球状灰岩由泥晶—粉晶生屑灰岩的“眼球”与泥质灰岩或灰质泥岩的“眼皮”组成,其成因主要包括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2个方面。眼球状灰岩的“眼皮”为滞留深水环境下沉积的中等有机质丰度的高—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该类灰岩为一套低孔低渗的油气储层,且“眼皮”的储集性能明显优于“眼球”。裂缝可以改善眼球状灰岩的储集物性,裂缝发育的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总体来看,眼球状灰岩气藏为自生自储的碳酸盐岩气藏。
碳酸盐岩盖层突破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璐, 国建英, 林潼, 谢增业, 杨春龙, 董才源, 郭泽清, 郝爱胜
2021, 43(3): 461-467.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61
摘要(697) HTML (142) PDF(165)
摘要:
除传统的膏盐岩和泥页岩外,较多研究证实碳酸盐岩也可作为油气封盖层。突破压力是盖层封闭能力评价的特征参数,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不同岩性类型、不同样品长度的碳酸盐岩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突破压力测定实验,分析岩石特征、温度、样品长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岩性、渗透率及裂缝发育情况对结果影响明显;相同温度下,样品长度跟突破压力结果没有较好的相关性;不同温度下,大部分样品随温度的升高突破压力逐渐降低。因此在盖层评价中地温对盖层的封闭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盖层封闭能力评价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高地温情况下泥质含量高的碳酸盐岩具有更好的封闭能力。
下扬子西部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气源岩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白帆
2021, 43(3): 468-475.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68
摘要(426) HTML (85) PDF(112)
摘要:
近年来下扬子区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得到重视。通过对下扬子西部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主要野外剖面和钻孔样品的分析,研究了该区孤峰组气源岩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该区孤峰组页岩厚度中心在芜湖一带,最大厚度大于150 m,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较高,主要介于1.0%~4.0%,平均约为3.41%,且不同体系域中的TO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孤峰组页岩整体处于热成熟晚期,位于生烃干气窗范围内。孤峰组富有机质层段的形成与火山作用及其与之紧密伴生的热水流体活动相关。火山作用及热水流体活动将地球深部物质带到表层,使得水体富营养元素,引起生物勃发,形成高生产力,进而为好烃源岩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西非下刚果—刚果扇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及演化
陈华, 林畅松, 张忠民, 张德民, 朱奕璇, 吴高奎, 李茗, 徐海, 郭荣涛
2021, 43(3): 476-486.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76
摘要(864) HTML (212) PDF(119)
摘要:
深水水道体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揭示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和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发育有大型深水水道沉积,基于A区块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阐述了中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特征、演化规律并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大体对应于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下段、中中新统上段及上中新统。深水水道体系岩性上以砂岩为主,沉积单元包括水道、天然堤—溢岸、末端朵体和块体搬运沉积等。SQ1以发育弱受限—不受限的加积型水道或末端朵体为主,SQ2主要发育弱受限的侵蚀型—加积型水道,SQ3以受限侵蚀型水道的发育为主导,SQ4多见孤立侵蚀型过路水道。构造隆升与剥蚀、冰期气候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为深水水道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并可能导致了该地区古地貌的坡度变化,从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并控制了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和演化,盐构造活动对深水水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改向、限制、封堵、迁移或破坏作用。
油气地球化学
石油双机耦合成因假说与意义
罗群, 贾春, 欧光习, 梁光河, 刘银河, 曾普胜, 陈佳宇, 崔倩
2021, 43(3): 487-497.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87
摘要(783) HTML (189) PDF(155)
摘要:
明确油气的成因及其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针对目前石油成因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全球构造学、石油地质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对各种石油成因假说进行梳理、融合和集成创新,形成了石油的双机(有机—无机)耦合成因假说框架。其主要观点是,石油(或天然气)是一种多成因的可再生资源,储量巨大。石油的形成与分布是盆地与地幔隆起、深部流体与浅部流体、有机生烃机制与无机生烃机制、深大断裂与封盖条件4对成烃成藏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双机耦合程度越好,油气越丰富。盆地及其基底以下区域是耦合程度最好的领域,其次是盆地周边区域封盖条件较好的深大断裂发育区;深大断裂与封盖条件的匹配是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长期、多期或近期活跃的深大断裂发育区封盖条件好的大型圈闭,是最可能取得重大勘探突破的区域。
煤系烃源岩油气生成、排出与滞留特征
杨恒, 龚文平, 郑伦举
2021, 43(3): 498-506. doi: 10.11781/sysydz202103498
摘要(945) HTML (289) PDF(193)
摘要:
针对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排出与滞留能力的有效性问题,选取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时代煤岩及其夹层中的碳质泥岩和泥岩,开展了在成岩作用下的高温高压半开放—半封闭体系模拟实验,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下,Ⅱ2型煤系烃源岩在生油窗内具有一定的排油能力,也具备较强的烃气生成能力,既可以作为油源岩,也是高效气源岩;而Ⅲ型煤系烃源岩在生油窗内主要以滞留油为主,基本不具备排油能力,主要以排出烃气为主,仅能作为气源岩。生烃转化率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类型,排烃能力还受控于岩性与丰度,按单位质量岩石而论,煤岩远高于其夹层中的碳质泥岩与泥岩。煤岩在全演化阶段,无论是低阶煤还是高阶煤均具有较强的生成烃气能力和较高的滞留油气能力,都具有煤层气开发潜力。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半开放条件下裂解成气模拟实验
龙祖烈, 石创, 朱俊章, 黄玉平, 史玉玲, 张小龙
2021, 43(3): 507-512. doi: 10.11781/sysydz202103507
摘要(577) HTML (194) PDF(102)
摘要:
为深入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裂解机制及产物变化特征,选取了白云凹陷渐新统珠海组原油样品,利用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模拟了地下压力、地下流体介质及半开放条件下、不同升温速率的原油裂解过程,分析了气产率和气体组分特征。研究表明,原油样品在365℃开始裂解,裂解产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20℃/h的升温速率下,最终(550℃)裂解气体产率、烃气产率和非烃气体产率分别为580.13,394.25,185.88 mg/g;而在60℃/h的升温速率下,最终(550℃)裂解气体产率、烃气产率和非烃气体产率分别为707.68,485.77,221.91 mg/g。不同升温速率下最终产率的差异和烃气的组分差异均与不同温度下原油裂解机制差异有关。从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的组分特征来看,大部分原油裂解气具有较高的重烃气含量,而较高重烃含量可作为判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辅助指标。
方法·技术
富有机质样品Re-Os同位素定年实验方法
武鲁亚, 金之钧, 储著银, 刘可禹
2021, 43(3): 513-523. doi: 10.11781/sysydz202103513
摘要(910) HTML (189) PDF(143)
摘要:
近年来,铼—锇(Re-Os)同位素体系在确定含油气系统烃源岩沉积年龄、烃类生成、运移、后期调整改造年龄(古油藏热裂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等)以及油源示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富有机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体系存在元素丰度低、赋存形式复杂、同位素体系封闭性影响因素以及Os同位素组成均一机制不清等诸多难题,进而导致其构建的等时线年龄误差相对较大。通过测年样品筛选、富有机质样品化学前处理、实验流程空白控制以及国际参考标样监控等4个方面,对现有的富有机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分析测试全流程进行了总结与完善,可为拟开展含油气系统Re-Os定年工作的研究人员提高数据质量,构建理想的Re-Os等时线。
石油中不同环数芳烃化合物的精细分离和制备
刘雪, 李美俊, 唐友军, 何大祥, KONAN N'Guessan Francois De Sales, 师生宝, 朱雷
2021, 43(3): 524-531. doi: 10.11781/sysydz202103524
摘要(709) HTML (175) PDF(131)
摘要:
石油族组分的分离和制备过程是后续分子组成、同位素分析的基础。由于同分异构体多,传统技术制备的芳烃化合物组分仍然无法满足单体化合物的同位素分析要求。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离方案对原油中的多环芳烃进行精细的分离和制备,其中“一步法”是直接将脱沥青质的原油样品经过一次氧化铝/硅胶层析柱,用不同体积比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混合溶剂进行洗脱;“两步法”先将原油采用常规的族组分分离方法得到芳烃馏分,再将芳烃馏分经氧化铝层析柱,用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可得到不同环数芳烃的组分。对洗脱出来的不同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GC-MS),与“一步法”相比,“两步法”可以更好地实现单环、双环与三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其中,石油醚/二氯甲烷(99/1,V/V)的混合溶剂可以制备单环芳烃化合物;石油醚/二氯甲烷(9/1,V/V)混合溶剂可制备得到以双环芳烃化合物占绝对优势的组分;石油醚/二氯甲烷(8/2,V/V)混合溶剂则可制备得到三环芳烃化合物组分。
基于岩石热解参数图版的烃源岩内部排烃效率计算方法
张冬梅, 张延延, 郭隽菁, 胡守志, 李水福
2021, 43(3): 532-539. doi: 10.11781/sysydz202103532
摘要(704) HTML (170) PDF(164)
摘要:
排烃效率是研究排烃作用的关键地质参数,准确计算烃源岩排烃效率对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在原始生烃潜力恢复法基础上,介绍了一种热解图版法。该方法是利用氢指数与最大热解峰温关系划分有机质类型的经典图版,将有机质类型分界线和成熟度趋势线均匀插值网格化,然后将样品的氢指数和最大热解峰温数据投点于图版中,沿着类型线向左追踪至与Ro为0.2%的成熟度线交点作为生烃指数的原始值,从而计算出排烃效率。通过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泌页1井66个烃源岩实测数据,研究了排烃效率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ATM)特性以及页岩油富集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人为赋值法相比,热解图版法获得的排烃效率与有机质ATM特性更具规律性,与页岩油富集程度的吻合度较高,而且计算过程与结果不会出现负值和排烃效率大于100%的现象。该方法计算的烃源岩内部排烃效率合理可行,可作为原始生烃潜力恢复法计算排烃效率的补充。
火山岩圈闭识别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杨双, 李忠博, 闫相宾, 蔡利学
2021, 43(3): 540-548. doi: 10.11781/sysydz202103540
摘要(509) HTML (202) PDF(116)
摘要:
中国沉积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广泛,松辽、准噶尔及四川等盆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与发现,火山岩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发育火石岭组和营城组火山岩,是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其勘探成效直接取决于对火山岩圈闭的识别与刻画成果。与碎屑岩圈闭相比,火山岩圈闭成藏条件要求更为苛刻,储层条件、侧向及顶底板封堵条件是控制火山岩圈闭有效性关键要素。在解剖已发现火山岩油气藏基础上,通过攻关研究,提出了火山岩体刻画和火山岩储层的描述是火山岩圈闭识别的重点。以火山岩岩性圈闭为例形成了火山岩岩性圈闭识别描述“五步流程”,并实际应用于龙凤山鼻状构造带。钻后结果表明,火山岩岩性圈闭与钻前认识整体一致,圈闭落实可靠,验证了火山岩岩性圈闭识别描述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推进了长岭断陷火山岩的油气勘探,对国内其他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应用价值。
T2Pc二维核磁共振岩心测试技术与应用
陈瑶, 张宫, 郑国庆, 彭庆, 覃莹瑶
2021, 43(3): 549-556. doi: 10.11781/sysydz202103549
摘要(922) HTML (232) PDF(150)
摘要:
作为一种无损、高效、非侵入式的检测手段,核磁共振技术一直在油气岩心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核磁共振(NMR)检测结果(T2谱)反映的是岩石孔隙的大小分布特征,孔隙的连通性无法直接被表征。通过对实验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在标准核磁T2谱的基础上,增加毛管压力(Pc)维度,得到T2Pc二维核磁实验图谱,从另一个视角解决了核磁实验不能反映孔隙连通性的问题。实际应用表明,T2Pc二维核磁实验不但能够对储层连通性进行直观评价,也可以得到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束缚水饱和度,从而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储层信息。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
李楚雄
2021, 43(3): 557-557.
摘要(298) PDF(16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