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4卷  第2期

目次
目次
2022, 44(2).
摘要(156) PDF(33)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与美国致密油形成条件对比研究
罗群, 高阳, 张泽元, 王仕琛, 红兰, 马文彧, 许倩
2022, 44(2): 199-209. doi: 10.11781/sysydz202202199
摘要(820) HTML (251) PDF(159)
摘要:
在拟定、完善致密油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9个、美国6个共15个致密油盆地的成盆、成烃、成储、成藏进行类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致密油潜力大,但成藏条件复杂多变;中国有9个致密油盆地,分别位于中国大陆的东、中、西部三个构造区,由于受太平洋、西伯利亚、印度三大板块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三个构造区致密油盆地类型、规模、成盆、成烃、成储、成藏、富集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在,由西部构造区到中部构造区再到东部构造区,致密油分布规模由小到大再到中,分布层位由上二叠统到中侏罗统再到下白垩统,层位数目由多到中再到少;致密油生成条件由差到好再到较好,储集类型由多而复杂到相对复杂再到相对简单,储集性能由相对好到相对差再到相对好,渗透率由相对高到相对低再到相对高;致密油运聚成藏条件由相对差到好再到较好,油藏类型由多到少再到多;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西部构造区最大,其次是中部构造区,再次是东部构造区。中美致密油盆地及致密油成藏既有共性也具有明显不同,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构造的稳定性和沉积相的非均质性:中国致密油盆地构造稳定性差,陆相沉积,而美国致密油盆地构造稳定性好,海相沉积,从而导致中国致密油盆地的生烃能力比美国差,但储集条件总体好于美国。中国致密油的成藏机制与富集模式要比美国更为复杂和丰富,美国致密油的品质总体要好于中国致密油,盆地规模与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比中国大。
第四系弱成岩泥页岩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
唐相路, 姜振学, 邵泽宇, 侯泽生, 贺世杰, 刘晓雪, 王昱超
2022, 44(2): 210-218.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10
摘要(474) HTML (165) PDF(75)
摘要:
第四系弱成岩泥页岩具有广泛的生物气勘探前景,对其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泥页岩生物气藏地质理论。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弱成岩泥页岩为例,通过扫描电镜、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覆压孔渗、气水相对渗透率等实验,系统研究了第四系弱成岩泥页岩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系弱成岩泥页岩主要为黏土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和长英质页岩3种岩相类型,存在粒间孔、脆性矿物粒内孔、黏土矿物粒内孔、有机质孔等多种孔隙类型。长英质页岩孔径偏大,以微米级孔隙为主。黏土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以纳米级孔隙为主。第四系弱成岩泥页岩孔隙度峰值分布在15%~30%,渗透率峰值分布在(0.1~10)×10-3 μm2,覆压条件下孔渗会显著降低。驱替后的残余水饱和度较高,平均58.7%。由于黏土膨胀,减小了有效孔隙空间,降低了气、水流动性,导致两相共流区内的气、水相对渗透率都十分低。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冯动军
2022, 44(2): 219-230.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19
摘要(1372) HTML (653) PDF(117)
摘要: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已取得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建成了涪陵、威远、长宁、昭通、威荣、永川6个页岩气田。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大,是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采用全岩X衍射、有机碳含量分析、干酪根碳同位素、有机岩石学、高压压汞—氮吸附联合测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物性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综合评价了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气形成条件,并探讨了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具有岩相变化快,非均质性强,页岩与砂岩、灰岩频繁互层特征;有机质丰度低,TOC为0.04%~3.89%,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低,Ro介于1.10%~1.83%,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以凝析油和湿气为主。陆相页岩物性较好,孔隙度介于0.95%~8.42%,平均值3.21%,以无机矿物质孔为主,主要为微孔和介孔,现场含气量测试平均为0.96 m3/t。发育于半深湖相、有利的岩相组合、裂缝和保存条件是陆相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基于主控因素分析,突出陆相页岩品质及热演化程度,结合保存条件和工程技术条件,建立了四川盆地大安寨段页岩气有利区评价标准。采用GIS融合的空间叠合技术,评价出元坝西南部、阆中东南部、仪陇地区、涪陵西北部和建南西北部是四川盆地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气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苏北盆地海相地层残存状况及成藏类型分析
潘文蕾, 彭金宁, 翟常博, 李海华, 邱建华, 曹倩, 李风勋, 陆永德
2022, 44(2): 231-240.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31
摘要(543) HTML (129) PDF(70)
摘要:
基于前人研究认识和勘探成果,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剖面解析和钻井资料分析,探讨了苏北地区海相地层在经历了印支—燕山期挤压构造与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迭加改造下的变形及分布面貌。在此基础上,综合成藏组合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可能的油气成藏类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认为:(1)苏北地区以淮阴—东台断裂为界,西侧残留地层以下古生界为主,纵向上基本表现为地层倒转,由北往南逐渐由老变新;东侧残留地层以上古生界为主,纵向上正常分布,同样由北往南地层逐渐变新。(2)苏北地区存在四类与海相地层有关的油气成藏类型,即早期原生残留型、晚期新生古储型、晚期古生新储型和晚期古生古储型。早期原生残留型必须同时具备早期成藏有利区及燕山期改造破坏程度弱两大要素;晚期新生古储型必须具备陆相烃灶与海相储层对接的良好配置要素;晚期古生新储型残留海相地层必须具备晚期生烃烃灶及垂向运移到陆相储层的通道两要素;晚期古生古储型残留海相地层必须具备晚期生烃烃灶及纵向区域盖层封盖良好两要素。晚期古生新储型油气藏是近期海相勘探突破的有利类型,晚期古生古储型油气藏应是海相勘探拓展的有利类型。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性探讨——以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
缪九军, 吴小奇, 宋晓波, 郑伦举, 陈迎宾, 曾华盛
2022, 44(2): 241-250.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41
摘要(842) HTML (312) PDF(76)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对其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性认识的分歧制约了对主力气源和勘探方向的认识。对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中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无定形体为主;藻纹层与非纹层部分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雷口坡组三段有机碳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与常规方法测得的有机碳含量相比,包含有机酸盐在内的总有机碳含量略高,但差值多小于0.2%。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整体偏低,有效烃源岩达标率仅为6.13%,相对富有机质层段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单独难以构成主力烃源岩,对气藏的贡献较为有限。因此,气源输导条件是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勘探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找规模性的天然气聚集,应重点关注连通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发育区。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柴上塬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
王卓, 赵靖舟, 孟选刚, 赵世虎, 沈振振, 张恒, 高飞龙
2022, 44(2): 251-261.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51
摘要(481) HTML (157) PDF(6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柴上塬区位于中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七里村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目前,对该区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在综合分析钻井、录井、电测井、岩心、试油、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观测,并引入下伏砂地比和上覆泥地比概念,对研究区长6油藏成藏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构造、盖层、运移条件等因素对长6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区长6致密油藏为边底水不发育的岩性油藏,具有集群准连续分布特征,形成和分布受烃源、输导条件、储层、直接盖层四大因素控制,且四者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依次减弱。区内东部烃源较差,原油富集区为砂体发育较好的下段地层;而西部烃源较好,盖层和输导条件则更多控制着原油的富集程度,是否利于成藏取决于两者耦合关系的好坏。
基于运移输导体系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类型——以琼东南盆地H区为例
樊奇, 李清平, 吴涛, 李丽霞, 庞维新, 朱振宇
2022, 44(2): 262-269.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62
摘要(496) HTML (132) PDF(57)
摘要: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和重点勘查地区,但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研究薄弱。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和大量调研统计,对琼东南盆地H区开展了以水合物成藏系统为主线、运移输导体系为重点的研究。累计48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H区水合物分解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特征(δC1=-48.2‰)和较高的乙烷、丙烷含量(C2+含量为21%),指示该区气源具有“热成因气为主、含混合成因气”的特征。地震解释发现,H区第四纪构造活动程度弱,NNE走向发育的气烟囱构造群、多边形断裂—粉砂复合体、海底滑塌扇构成了主要运移输导体系和优质储层。基于H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特征和运移输导体系,预测并分析了“富含热成因气的气烟囱型水合物、富含热成因气的多边形断裂—粉砂复合型水合物、富含热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的海底滑塌扇水合物”成藏类型。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微—纳米孔隙页岩油原位赋存特征
刘金, 王剑, 张宝真, 曹剑, 尚玲, 张晓刚, 王桂君
2022, 44(2): 270-278.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70
摘要(711) HTML (211) PDF(104)
摘要:
页岩油储层因微—纳米孔喉体系发育,使得油的赋存分散复杂,状态多样,研究困难。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激光共聚焦和纳米CT等技术手段,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页岩油进行了研究。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粉—细砂岩和云质粉砂岩孔隙面孔率分布在11.0%~23.5%之间,大于2 μm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占比在49.0%以上。受烃源岩生烃超压运移、孔隙表面吸附和页岩油连续成藏不同阶段油质差异等复杂因素控制,油和孔隙水的分布在微—纳米尺度上具有较强的分异性:“甜点”储层中2~5 μm以上孔隙内中质组分油和游离水赋存于孔隙中心,重质组分油以薄膜状赋存于孔隙表面;2 μm以下孔隙中主要为充填状重质组分油。中质组分油动用性较好,而重质组分油则是未来提高采收率比较现实可行的目标。
油气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二叠系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
赵永强, 倪春华, 吴小奇, 朱建辉, 刘光祥, 王付斌, 贾会冲, 张威, 齐荣, 安川
2022, 44(2): 279-287.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79
摘要(664) HTML (192) PDF(96)
摘要:
杭锦旗地区二叠系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增储上产领域之一,其气水关系复杂,目前对该区地层水成因和来源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对杭锦旗地区二叠系地层水样品开展常量组分、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揭示地球化学特征对地层水来源的指示意义。杭锦旗地区二叠系地层水主体为CaCl2型,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北和以南地区地层水矿化度平均分别为52.1 g/L和41.9 g/L;不同类型水化学特征参数均指示了地层封闭性较好,地层水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浓缩变质作用,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地层水主体为蒸发浓缩后的陆相地层水,地层中发生了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和胶结物的白云岩化作用;地层水氢、氧同位素值主体分别介于-81‰~-75‰和-12.1‰~-8.8‰,水岩相互作用整体明显弱于苏里格气田。受晚白垩世以来区域性抬升过程中凝析水混入、地表水沿断裂渗入等因素影响,少数地层水样品具有偏低的氢同位素值。
烃源岩抽提物中藿烷分子碳同位素分析新方法及指示意义
鲁中灯, 刘岩, 陈祖林, 樊云鹏, 文志刚, 徐耀辉, 牛金, 田永晶, 柳波, 谢小敏, 谢巍
2022, 44(2): 288-294.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88
摘要(1019) HTML (147) PDF(60)
摘要:
以5Å分子筛/氧化铝混合填料的层析柱对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分离,成功获取了以藿烷类化合物为主的亚组分,可直接用于单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典型海、陆相烃源岩中的藿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湖相页岩中藿烷系列单体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值(δ13C)分布在-40.7‰~-62.7‰,且呈现出随着碳数的增加同位素值变轻的特点;而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化合物δ13C则相对较重,分布在-20.5‰~-45.4‰,具有随碳数增加先变轻再变重的趋势。两类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变化幅度可达±20‰以上,尤其是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的差异可达到±24.9‰,表明藿烷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多源特征。藿烷类化合物的分子碳同位素受到原始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与演化过程的影响而可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其有望成为新的油源对比指标。
蒸发分馏作用对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分布与组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羊塔克构造上的原油为例
杨茜, 包建平, 倪春华, 朱翠山
2022, 44(2): 295-305. doi: 10.11781/sysydz202202295
摘要(414) HTML (130) PDF(46)
摘要:
借助于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羊塔克构造上两组原油中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研究蒸发分馏作用对金刚烷类化合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影响。轻烃分析结果表明,YT5和YT101井两组原油都经历了蒸发分馏作用的改造,其中上部储层产次生凝析油,而下部储层产经蒸发分馏作用改造的残留油。相似的甾、萜烷分布与组成表明两组原油具有相同的来源。金刚烷类分析结果表明,蒸发分馏作用对次生凝析油和残留油中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系列的相对组成基本没有影响,但对它们的浓度影响显著,如次生凝析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远高于残留油,且单金刚烷系列浓度升高的幅度远大于双金刚烷系列,但对金刚烷类成熟度参数影响甚微。因此,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不适用于判断遭受蒸发分馏作用改造原油的成熟度,但相关成熟度参数仍能正常使用。
准噶尔盆地南缘井筒堵塞物中沥青质分子组成研究
李二庭, 靳军, 陈亮, 鲁锋, 史权, 吴建勋, 迪丽达尔·肉孜, 张宇
2022, 44(2): 306-313.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06
摘要(544) HTML (235) PDF(52)
摘要: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原油及井筒堵塞物抽提物中沥青质化学组成及差异,探讨了沥青质的组成及结构与沥青质沉积关系,对于沥青质聚集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高探1井原油及井筒堵塞物抽提物中沥青质分子主要为N1、N1O1、O1、O2、O3和O4类化合物,但堵塞物抽提物中沥青质缩合度(DBE)明显高于原油中沥青质,具有更多的环烷和芳环结构,且富集O2、O3和O4类化合物,表明地层原油在井筒流动过程中不同组成的沥青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高缩合度沥青质组分优先析出,形成固体母核,其中多氧杂原子具有极强的极性,加速原油中其他沥青质组分的沉淀,从而形成堵塞物。另外,堵塞物抽提物中沥青质分子结构复杂,具有较宽的缩合度分布范围,DBE主要分布在9~30,其分子极性力参数较大,且分布范围宽,因此选取分子极性力参数相近的混合溶剂去除堵塞物较为理想。
塔斯马尼亚油页岩生烃模拟排出油与滞留油地球化学对比Ⅱ: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吴芬婷, 谢小敏, 徐耀辉, 林静文, 张雷, 许锦, 马中良
2022, 44(2): 314-323.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14
摘要(469) HTML (130) PDF(46)
摘要: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油页岩为一套特殊的富含单种浮游藻类(塔斯马尼亚藻)的烃源岩,原始油页岩样品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5%,是进行热模拟的理想样品。为对比分析不同模拟温度下排出油和滞留油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该油页岩样品开展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原始样品抽提物与滞留油分子标志物指示还原环境,排出油则显示出还原与氧化的混合来源特征。(2)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29甾烷20S/(20S+20R)、C29藿烷ββ/(αα+ββ)和Ts/(Ts+Tm)显示滞留油和排出油在350 ℃时为成熟阶段;在生烃高峰前(≤350 ℃)滞留油成熟度指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排出油中相关性较差;在350 ℃以后滞留油与排出油成熟度指标与模拟温度均无相关性。(3)油源对比参数,滞留油与排出油饱和烃甾烷分布特征C27、C28、C29规则甾烷分布随温度的升高均表现出从反“L”型逐渐过渡为不对称近“V”型,再过渡到正“L”型的分布模式;同一温度下,滞留油与排出油之间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因此,同一成熟度阶段,甾烷分布特征能有效地进行油源对比;而不同成熟度下,排出油与滞留油的可对比性差异明显。该研究揭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排出油与滞留油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模拟温度对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影响;在用分子化合物进行沉积环境、成熟度及油源对比研究时,需要重视成熟度对分子化合物参数的影响,尤其是在生油高峰以后,分子化合物参数指标可能难以有效适用。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天然气来源探讨
仝志刚, 李友川, 何将启, 姚爽
2022, 44(2): 324-330.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24
摘要(763) HTML (367) PDF(67)
摘要:
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为渤中凹陷寻找大气田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深入研究其天然气的来源和成因对今后渤海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开放和密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结果分析,综合地球化学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渤海优质腐泥型湖相烃源岩[ω(TOC)=3.93%,IH=727 mg/g(每克有机碳中干酪根热解烃量,下同)]干酪根热解累积生气的比例仅为10%,以排油为主;偏腐殖型湖相烃源岩热解生气比例也不大,IH=100 mg/g时干酪根热解累积生气比例仅为30%,但由于干酪根的吸附作用,其中的残留烃在烃源岩中裂解成气,最后以排气为主。渤中19-6天然气为沙三段Ⅱ1、Ⅱ2和Ⅲ型混合烃源岩成熟到高成熟阶段的产物,是干酪根热解气与残留烃裂解气的混合物,且其供烃区为渤中凹陷西南的局部区域,供烃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烃源岩早期以排油为主,晚期(15 Ma以后)以排气为主,晚期排气量占总排气量的82%。下一步在渤中凹陷寻找大气田要选择供烃区烃源岩排烃气油比大、以排气为主的目标进行钻探。
方法·技术
探明未开发储量可动潜力评价新方法及应用——以Y油藏为例
苏映宏
2022, 44(2): 331-336.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31
摘要(585) HTML (174) PDF(50)
摘要:
目前探明未开发储量大多是多年筛选剩下的低品位储量,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整体有效动用难度大,已有的方法多为评价整体的动用潜力,其已不再适宜于目前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动用潜力评价。以Y油藏为例,根据油藏参数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开发技术的可选择性及经济参数的不确定性特点,应用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不同开发技术下单井控制可采储量预测模型,结合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主控因素的概率分布特征,计算不同开发技术下单井控制可采储量概率分布,同时结合不同技术经济条件下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经济界限,得到不同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动概率,进一步计算得到地质储量可动潜力。实例应用表明,本方法计算的可动潜力储量与实际动用储量符合率达97.2%,准确性高,可以满足矿场需求,研究成果为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可动潜力评价提供了有效方法。
基于开发技术的低渗透油藏未动用储量分类评价
凡玉梅
2022, 44(2): 337-341.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37
摘要(426) HTML (125) PDF(42)
摘要:
低渗透油藏是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保有未动用储量经过多轮次筛选后,剩余储量品位差,因此开发技术的适用条件是油藏能否动用的关键因素。该文以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为例,研究了“十二五”以来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透油藏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开发技术现状及动用条件,分析了保有未动用评价储量的分类,结合现有难动用储量类型和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厘清了低渗透油藏未来技术需求和攻关方向。
基于T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
余玥, 孙一迪, 高睿, 达丽娜, 侯竞薇, 杨密
2022, 44(2): 342-349.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42
摘要(805) HTML (173) PDF(59)
摘要:
确定致密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的最常用方法是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但平均值法结合了压汞测试,会对岩心造成永久伤害。提出了一种基于T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的无损新方法。首先,使用该方法确定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之后,将计算结果与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进行对比,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弛豫率将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孔隙直径分布;最后,获取样品残余油分布。结果表明,四块岩心样品最终表面弛豫率分别为5.85,2.98,4.66,2.17 μm/s;结合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可获取中孔和大孔的孔隙直径分布;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微孔和中孔。该方法是一种无损测试方法,有助于快速有效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
在线裂解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测定天然气丙烷位碳同位素及其初步应用
马媛媛, 陶成, 把立强, 王杰, 李吉鹏, 李璐赟, 孙永革
2022, 44(2): 350-356.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50
摘要(627) HTML (255) PDF(57)
摘要:
遵循富集、色谱分离、瞬时裂解、同位素比值测试原则,搭建了气相色谱—裂解—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Py-GC-IRMS)在线位碳同位素测试系统用以测定特定化合物位碳同位素组成。由于丙烷瞬时裂解严格受控于动力学过程,因此,以丙烷为例,考察不同温度下丙烷裂解转化率以及裂解产物碳同位素组成,获得该测试系统丙烷的最佳裂解温度为780~820 ℃,并根据丙烷裂解动力学分馏模型,计算获得丙烷位碳同位素组成。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已知上古生界煤系成因两件天然气样品丙烷位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气藏和石炭—二叠系气藏天然气丙烷中心碳相同的碳同位素组成可能指示二者具有相同的气源,而石炭—二叠系气藏天然气丙烷端元碳同位素显著富集13C,则指示了其高演化阶段成因特征。研究成果初步展示了丙烷位碳同位素组成在天然气成因研究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体晶体分析
赵兰全, 李志鹏, 邹开真, 马晓楠, 刘振阳, 尹鹤, 雷利庆, 禹宝军, 马存飞
2022, 44(2): 357-364.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57
摘要(592) HTML (219) PDF(50)
摘要:
方解石脉体广泛发育在富有机质页岩中,其岩石学特征和成因机制是研究的热点。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能够原位表征矿物晶体的微观结构和晶体取向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并在地质学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中纤维状方解石脉体的晶体特征,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被用于表征方解石脉体的矿物学特征和结晶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脉体的矿物组成为方解石和石英,其中方解石是主体,其晶粒的平均大小为372 μm;而石英主要分布在方解石纹层界面处。方解石脉体中的方解石晶体属于三方晶系或菱方晶系,相应的晶胞类型为三方晶胞或菱方晶胞,其晶格常数为a0=b0=4.99 Å,c0=17.061 Å,α=β=90°,γ=120°。方解石脉体在纵剖面上具有一定的择优取向,原因是方解石晶粒内部发育聚片双晶,其中相邻的双晶条纹具有不同的晶体取向,晶体取向差为75°;而相间的双晶条纹具有相同的晶体取向,且同一双晶条纹的晶体取向相同。方解石晶粒内部发育完全解理,常成组出现且与双晶条纹呈锐夹角斜交,两者均是在方解石结晶过程中受到构造压扭作用产生的,其中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双晶条纹平行。
气藏型储气库温度敏感性及其对气井注采能力的影响
郑少婧, 郑得文, 孙军昌, 李春, 武志德, 朱思南, 刘先山
2022, 44(2): 365-372. doi: 10.11781/sysydz202202365
摘要(503) HTML (172) PDF(53)
摘要:
气藏型储气库交替注采工况下的储层温度变化是影响渗透率乃至储气库注采能力的关键因素。为探究砂岩储层渗透率的温度敏感性规律及其对气井注采能力的影响,在储气库运行的温度范围内设计了多轮次交变温度下渗透率温度敏感性实验,模拟气藏型储气库储层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储层渗透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且多轮次交变温度下渗透率表现出滞后效应,随升降温轮次增加滞后效应逐渐减弱;(2)储层渗透率温度敏感性规律不同于应力敏感,渗透率与温度呈线性相关,且单轮升降温过程中滞后效应强弱不随温度改变;(3)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考虑渗透率温度敏感性的气井产能方程,研究发现忽略储层渗透率温度敏感性将低估气井注采能力,且储层埋藏越深、气井注采气量越大时,温度敏感性对注采能力的影响越大。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技术
2022, 44(2): 373-373.
摘要(255) PDF(4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