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4卷  第4期

目次
目次
2022, 44(4).
摘要(201) PDF(52)
摘要:
盆地·油藏
准噶尔盆地中部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张仲培, 张宇, 张明利, 陆红梅, 张荣强, 陈元壮, 王瀚洲, 李朋威
2022, 44(4): 559-568. doi: 10.11781/sysydz202204559
摘要(641) HTML (181) PDF(135)
摘要:
准噶尔盆地近年在中央坳陷边缘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连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但盆地中部凹陷区针对该领域的钻探仅2口井获低产而多口井目的层未见油气显示,因此亟需深化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认识,明确其主控因素。通过对中部凹陷区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已钻井成藏分析,明确凹陷区失利井未获油气发现的直接原因为局部“通源断裂”不发育和储层物性差。基于此,建立了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藏“通源断裂”、“优质砂体”二元控藏的下生上储成藏模式。根据“通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明确地层超覆背景下的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低位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岩性油气藏是下步风险勘探的首选领域,有利区面积约3 600 km2;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层系内的非常规油气和源外多层系常规油气综合勘探是未来主要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岩性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
李鹏, 熊健, 晏奇, 朱政文, 刘向君, 吴俊, 王振林, 张磊
2022, 44(4): 569-578. doi: 10.11781/sysydz202204569
摘要(991) HTML (256) PDF(119)
摘要: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储层岩石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力学试验研究了风城组储层不同岩性岩石的力学行为,从而揭示风城组储层不同岩性岩石的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矿物组成对风城组储层岩石强度参数的影响。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岩石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造成不同岩性岩石力学特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云质类岩石的力学强度和弹性模量较大而泊松比较小;岩石破坏形式较单一,其中单轴条件下,岩样脆性较强,表现为拉张破坏特征,而高围压条件下,岩样脆性减弱、延性增强,主要表现为单剪切破坏特征;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张强度、断裂韧性值随着硅质矿物含量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而随着钙质矿物含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刘可, 高崇龙, 王剑, 刘明, 罗正江, 王柯, 邓毅, 任影
2022, 44(4): 579-592. doi: 10.11781/sysydz202204579
摘要(1001) HTML (270) PDF(87)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南)下组合(侏罗—白垩系)油气资源丰富,其中准南东段侏罗系头屯河组是下组合重要的储层发育层位之一,但目前有关其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尚未有系统研究。综合利用取心井的钻测井、镜下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压汞测试、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条件,对头屯河组储层基本特征、成岩演化及物性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准南东段头屯河组储层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强,储层内部杂基含量较低,整体具有低成分成熟度、高塑性岩屑含量及中等结构成熟度的岩石学特征;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1.6%,平均渗透率为5.7×10-3 μm2,整体属低孔低渗—中孔中渗储层,孔喉结构以中孔—大孔、粗喉道为特征,且孔喉分选相对较好;储层成岩作用以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为主,但胶结物含量较低,溶蚀作用表现为酸性溶蚀,且储层整体成岩程度较低,主体处于早成岩A-B期,仅部分达到中成岩A期。头屯河组储层以压实减孔最为显著,并包含构造压实和埋藏压实两方面,此外碳酸盐及黏土矿物胶结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损失。尽管溶蚀增孔作用相对有限,但目前由于储层已开始进入中成岩阶段,地层酸性流体在深层将增强,使得溶蚀孔隙增加;早期缓慢埋藏—后期快速深埋和快速抬升的埋藏方式,加之地层超压的出现和地温梯度的持续降低,使得头屯河组储层物性得到有效保存。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缝洞充填方解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储层流体分析
李淼, 周雨双, 赵永强, 耿锋, 乔桂林, 郝建龙
2022, 44(4): 593-602. doi: 10.11781/sysydz202204593
摘要(577) HTML (272) PDF(55)
摘要: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是该地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方解石的充填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影响储层发育的流体期次、性质和作用类型。该区奥陶系缝洞充填方解石样品的稀土配分曲线呈现淡水和海水2种流体特征,由东向西分布的井中样品锶同位素比值逐渐减小,且高角度缝方解石的锶同位素值明显高于孔洞和水平缝洞方解石中的,显示了不同区域、不同产状样品中流体性质的差异。因此,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系统具有一定开放性,由东向西淡水改造的程度逐渐减弱,这与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东强西弱的构造活动特征相吻合,断裂活动强度影响了流体对储层的改造过程。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成岩流体类型及活动特征
宋刚, 李海英, 叶宁, 韩俊, 肖重阳, 鲁子野, 李映涛
2022, 44(4): 603-612.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03
摘要(634) HTML (222) PDF(98)
摘要: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是该地区重点勘探目标,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含油气层系。断裂活动及伴随断裂活动的断裂流体活动控制了研究区内储层的分布,因此,研究断裂流体的活动特征对勘探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研究区顺北4号断裂带内中奥陶统碳酸盐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进行了岩石学、原位锶同位素、原位稀土元素和U-Pb测年研究。方解石的锶同位素比值为0.708 498~0.709 177,方解石稀土元素表现出明显的Ce负异常、Eu正异常和高Y/Ho比值。方解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33±17) Ma和(449±15) Ma。方解石的原位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说明流体充分继承了碳酸盐岩围岩的特征且经历了高温;U-Pb年龄则说明顺北4号断裂带方解石记录的更可能是与阿尔金造山带挤压造山相关的加里东中期Ⅲ幕运动的断裂流体活动。
塔里木盆地于奇低幅度构造油气区土壤微生物特征
李武, 王国建, 闫欢, 贾宝迁
2022, 44(4): 613-619.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13
摘要(431) HTML (132) PDF(43)
摘要: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于奇油气田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试了于奇YQ5井东部的油气已知区(YQ-y)和YQ12井西部的油气目标区(YQ-wz)土壤中微生物16S rRNA V4区序列,比较分析了两个区块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YQ-y和YQ-wz两组样品绝大部分的微生物类群具有一致性。αβ多样性分析均表明,YQ-y和YQ-wz两组样品在物种丰度、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解析了YQ-y和YQ-wz两组样品属水平排名前10的细菌,发现噬甲基菌属、拟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可利用油气藏兼性生长的常见微生物,而且两组样品中均发现大量的未知细菌,说明两组样品都蕴含了丰富的未知微生物资源。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的于奇地区油气微生物多样性信息,YQ-y和YQ-wz两组样品整体上微生物类群非常接近,并初步探讨了于奇东部微生物异常点。
中扬子北缘冲断构造带的古流体记录及其对页岩气保存意义——以保地1井为例
刘安, 王强, 陈孝红, 李旭兵, 张保民, 李海, 李继涛
2022, 44(4): 620-628.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20
摘要(495) HTML (158) PDF(50)
摘要:
为研究中扬子北缘大洪山冲断带古流体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指示意义,以该区保地1井为例,系统采集志留系裂缝脉体样品并开展流体地球化学与包裹体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方解石脉δ13C值变化范围为-8.19‰~0.16‰,碳同位素最小值远小于志留系灰岩夹层,也小于海相碳酸盐岩,结合脉体包裹体群脱硫系数高达23.53~87.90且自下而上具有降低的趋势,表明古流体中有下伏寒武系膏岩层卤水混入,导致古流体SO42-增高,以及寒武系TSR产生的H2S、CO2沿着裂缝系统进入志留系,致使方解石脉δ13C负偏和钻遇地层气显发现H2S。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包裹体类型以纯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最大均一温度峰值约为110~120℃,最小均一温度峰值为60~80℃;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大洪山冲断带较川东地区志留系页岩抬升剥蚀时间早,古流体形成阶段埋深浅、温度低、含气饱和度低。滑脱带附近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最低均一温度发育于该段,表明滑脱带构造活动期次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特别是晚期构造活动更强,成为页岩气逸散的长期通道。综合分析表明,大洪山冲断带发育多个滑脱层的冲断、变形,对多层系页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破坏较大。
黔西地区石炭系页岩气成藏地质特征及含气性影响因素
姜秉仁, 邓恩德, 杨通保, 韩明辉, 马子杰
2022, 44(4): 629-638.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29
摘要(622) HTML (234) PDF(50)
摘要:
石炭系旧司组是贵州省发育的一套重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尚未取得页岩气勘探开发突破。为深入研究旧司组页岩气成藏地质特征,分析其含气性影响因素,选取黔西地区旧司组钻井岩心及野外露头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覆压孔渗、场发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现场解吸、高压等温吸附等实验手段开展系统研究。旧司组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有机碳含量较高,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脆性矿物含量高,有利于后期压裂改造;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微观孔隙类型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4类,微观孔隙孔径较小,纳米级孔隙非常发育,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较大,具备较好的页岩气富集与保存条件;现场解吸总含气量较高,平均为1.95 m3/t,吸附能力较强,吸附气量平均为3.10 m3/t,显示出良好的含气性;泥页岩吸附气量与TOC、Ro、黏土矿物含量、孔隙度、比表面积及总孔体积呈较好的正相关性,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姜智利, 朱祥
2022, 44(4): 639-646.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39
摘要(632) HTML (207) PDF(57)
摘要: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YB7井二叠系茅口组的突破,揭示了元坝地区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及时加强其油气规律认识,总结成藏主控因素,可为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茅口组气藏基本成藏条件及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气源对比、油气充注时间分析等研究,系统总结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区内烃源岩和油气保存条件好,储层为浅滩叠合岩溶缝洞储层,气藏表现为异常高压高温气藏,天然气具有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特征,主要来源于二叠系吴家坪组烃源岩,油气在中侏罗世大量充注,有持续充注的特点。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发育、烃源岩条件及油气保存条件的共同控制。
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斑马状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以ST18井为例
王利超, 周杨, 胡林辉, 张亚, 王柏智, 乔艳萍
2022, 44(4): 647-654.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47
摘要(643) HTML (217) PDF(63)
摘要: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川西北地区在栖霞组取得了重大的油气勘探突破,其中优质储层主要位于白云岩层位。然而,有关该区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因至今仍有争议。ST18井钻遇栖霞组,岩心观察发现特殊的斑马状白云岩。针对斑马结构中的亮带和暗带,系统开展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斑马结构中亮带由中粗晶—鞍形白云石组成,阴极发光呈亮红色;而暗带则由中—细晶白云石组成,阴极发光呈暗红色。亮带和暗带白云石的δ13C值均在同时期海水δ13C值范围内,而δ18O值较同时期海水偏负,表明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海水,且受到较高温度的影响,使得氧同位素发生分馏。亮、暗带白云石有序度均较高,推测是在后期埋藏作用下发生了调整,使得有序度增加到同一水平。此外,热液矿物黄铁矿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白云岩形成过程中热液流体的参与。研究表明,ST18井栖霞组斑马状白云岩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流体沿着构造裂缝溶蚀—交代原始灰岩,形成暗带白云石;(2)热流体沉淀形成亮带白云石;(3)深埋藏环境下亮暗带白云石均发生调整,形成有序度较高的斑马状白云岩。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油气差异聚集演化特征及其对气藏形成的影响
林潼, 谭聪, 王铜山, 李秋芬, 冯明友, 黄世伟, 董景海
2022, 44(4): 655-665.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55
摘要(460) HTML (169) PDF(50)
摘要:
针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在不同构造位置上存在的显著特征差异,对整个川中构造带开展详细的气藏解剖与分析,明确了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存在着压力系统的差异、气水界面的不统一、储层沥青含量平面分布的不均以及烃类充注时间的不一致。通过对岩石矿物成岩次序厘定、包裹体拉曼成分分析、捕获温度测定、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恢复,开展液态烃和气态烃的充注演化过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川中地区存在三个明显的气藏压力系统,含气带与含水带间隔分布,从北向南气藏压力平均值逐渐降低,三个压力系统具有独立的气水界面;(2)不同含气系统中烃类的初始充注温度并不一致,早期液态烃充注的温度西高东低,具有从西向东差异聚集的演化过程;液态烃裂解时气态烃充注温度东、西构造高,中部温度略低。在气藏压力带划分和气水界面值确定的基础上,预测了不同含气系统有效气藏分布范围。
川东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灰泥灰岩储层孔隙特征
韩月卿, 李双建, 韩文彪, 赵红琴, 刘光祥, 郝运轻
2022, 44(4): 666-676.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66
摘要(623) HTML (274) PDF(72)
摘要:
近期川东南多口钻井在茅口组一段灰泥灰岩储层实现了油气勘探突破,其作为一种新类型非常规气藏得到了大量关注。为了进一步弄清该区茅一段灰泥灰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储层孔隙特征,基于野外和岩心样品,开展了岩石学和储层孔隙表征工作。研究表明:①茅一段主要发育于外缓坡相,灰泥灰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0.76%~1.1%,平面上自北西向南东呈增大的趋势,与孔隙度变化趋势相似。②茅一段灰泥灰岩储集空间主要包含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三大类,其中有机质孔可分为独立的有机质孔隙、包裹滑石的有机质孔隙和黄铁矿晶间有机质孔隙,无机孔可分为粒间孔、晶间孔、晶体内部溶孔,微裂缝可分为滑石缝、粒缘缝、应力缝;有机质孔在川东南地区茅一段灰泥灰岩储层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微裂缝是灰泥灰岩最重要的储集空间。③通过低温氮气吸附、低温CO2吸附、高压压汞实验以及纳米CT扫描联合表征,灰泥灰岩储层孔隙以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形孔为主,微孔、中孔、宏孔均有发育,孔径主要分布在0.4~100 nm,跨度范围较大;灰泥灰岩非均质性明显,连通性较差,裂缝对于连通孔隙有重要影响。茅一段灰泥灰岩为一套新类型非常规储层,鉴于其复杂的矿物组成和特殊的孔隙特征,需加强有针对性的酸化压裂技术攻关,从而促进灰泥灰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
油气地球化学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SHB1-X-3井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演化的关系
许锦, 吴鲜, 朱秀香, 陈强路, 尤东华, 席斌斌
2022, 44(4): 677-686.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77
摘要(590) HTML (221) PDF(55)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顺北1号断裂带SHB1-X-3井在奥陶系一间房组7 265~7 275 m泥晶灰岩钻遇三段缝洞充填沥青,累计厚度约3.25 m。为厘清该区的油气演化特征,对该储层固体沥青及其抽提物开展了有机岩石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显微镜下观察到泥晶灰岩的基质矿物以及泥质条带呈现出明显的荧光特征,并且在切割泥晶灰岩的方解石脉和石英脉中发育气液烃包裹体,上述产状关系说明至少存在早晚两期油气充注,其中沥青和气液烃包裹体分别为早、晚两期油气充注的产物。对含沥青灰岩的抽提物和顺北1号断裂带上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对比分析认为,沥青和原油的生源条件相似,均来自还原环境下、以藻类等低等生物为主要成烃母质的海相泥质烃源岩,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有较强亲缘关系。原油裂解气在现今油气藏中占比低,推测早期充注的原油规模小,裂解生成气对现今油藏贡献不大。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煤系烃源岩生烃模拟及高探1井油气源研究
于淼, 高岗, 靳军, 马万云, 何丹, 向宝力, 樊柯廷, 刘苗
2022, 44(4): 687-697.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87
摘要(746) HTML (294) PDF(77)
摘要:
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的不断深入,准南下组合日益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目前针对下组合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尚未进行系统性研究,不同岩性煤系烃源岩生烃能力和生油气量如何等尚未进行系统性实验分析。最近获得高产的高泉背斜高探1井油气与哪种岩性煤系源岩关系最为密切等都值得进一步讨论。通过对侏罗系煤岩、碳质泥岩和泥岩进行密闭容器高压釜加水热模拟实验,对3种岩性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及油气源对比进行了研究。碳质泥岩和泥岩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碳质泥岩是侏罗系煤成油的主要贡献者,且角质体可能是碳质泥岩主要生油母质。煤岩在更高演化阶段较碳质泥岩和泥岩具有更高的生气潜力,且主要为干酪根降解气。模拟气体随演化程度升高均不同程度出现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即随成熟度增加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先变轻后变重,且δ13C1分馏效应较δ13C2明显。结合模拟实验进一步对高探1井油气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探1井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原油主要为侏罗系碳质泥岩生成的较高成熟度原油,而3种岩性煤系烃源岩对天然气均有贡献。
烃源流体—储集岩协同演化模拟实验及地质启示——以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马健飞, 马中良, 缪九军, 郑伦举, 王强, 何川
2022, 44(4): 698-704. doi: 10.11781/sysydz202204698
摘要(494) HTML (127) PDF(66)
摘要: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致密砂岩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入研究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对储层致密化的影响机制对厘清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尤为重要。以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开展了封闭环境条件下,Ⅲ型烃源流体—长石石英砂岩储层协同演化模拟实验。Ⅲ型烃源岩生成的大量CO2在140℃或170℃储层地温条件下会导致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发育,是砂岩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烃源流体的滞留效应对储层致密化至关重要;封闭成岩体系下,致密油气勘探应以寻找有利于原生孔隙形成与保存的有利沉积相砂体为指向,在半开放—开放体系成岩环境下,应以寻找酸性流体优势运聚区次生孔隙发育的储层为指向。
方法·技术
拉曼光谱参数在不同成熟度煤显微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高志伟, 张聪, 李美俊, 方镕慧, 腾格尔, 肖洪, 朱志立
2022, 44(4): 705-711. doi: 10.11781/sysydz202204705
摘要(606) HTML (135) PDF(63)
摘要:
激光拉曼光谱在显微组分分析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不同成熟度(Ro为0.49%~1.88%)煤样中的不同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后发现,不同显微组分的拉曼光谱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在煤显微组分分析中有以下应用:(1)利用拉曼光谱参数组合可区分煤样中的显微组分,该研究中可区分的参数组合达21种,它们均可作为区分此类显微组分的参考标准;(2)可区分煤样中显微组分的参数组合中最关键的参数是峰位移WD1,使用时需考虑热演化程度影响,这可能对下古生界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且光学性质逐渐趋同的显微组分差异研究提供帮助。因此拉曼光谱参数可作为显微组分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岩石密闭热释方法评价页岩含油性特征——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罗超, 张焕旭, 张纪智, 石学文, 徐志尧, 张宇, 吴伟
2022, 44(4): 712-719. doi: 10.11781/sysydz202204712
摘要(692) HTML (245) PDF(58)
摘要:
为解决页岩含油性评价受限于游离烃蒸发损失的难题,并考虑页岩含油性评价目的和井场快速分析的需求,在结合井场低温密闭粉碎技术、改进传统岩石热解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岩石密闭热释方法定量评价岩石中游离烃含量的方法。对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进行方法对比分析表明,岩石热解方法获得S0值为0.001~0.046 mg/g,S1值为0.165~4.648 mg/g,而密闭热释方法获得S0值为0.026~0.984 mg/g,S1值为0.113~5.989 mg/g;密闭热释方法获得的S1值与岩石热解方法获得的S1值基本相等,而S0值提高了1~2个数量级。通过改进升温程序,井场密闭热释方法分别获得不加热条件下、90℃以前、90~300℃时单位质量岩石中的烃含量,这不仅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含油性数据,而且缩短了检测周期,满足了井场快速分析的需求。结合泥浆气测、页岩地化参数、储层流体性质等参数,评价了研究井大安寨段页岩含油量“甜点”,为页岩油含油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手段。
基于粒径分类的致密砂岩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为例
赵宁, 王亮, 张磊, 司马立强, 刘志远, 温登峰
2022, 44(4): 720-729. doi: 10.11781/sysydz202204720
摘要(406) HTML (138) PDF(49)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具有物性差、地层压力异常、隔夹层发育等工程地质特征,储层压裂改造力学参数的选取及其破坏特征对油气田实现效益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以平行试验为设计思路,开展抗张强度测试及模拟原地状态下的高温高压三轴力学试验,在粒径分类基础上,探索致密砂岩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特征。该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可分为中—细粒岩屑砂岩、粗粒岩屑砂岩以及巨—粗粒岩屑砂岩,粒径越粗则物性越好,其石英含量越高则黏土含量越低;随着粒径由细至粗,力学强度和弹性参数逐渐减小,岩石抵抗变形以及保持结构完整性的能力降低,力学试验变形破坏呈脆性向基质混合型过渡的特征。在相同的地应力及施工作业条件下,岩石类型不同则储层压裂难易及改造效果均有差别,需根据地层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工程力学参数。
页岩油资源规模分布模型及敏感性研究
卢振东, 刘成林, 曾晓祥, 阳宏, 臧起彪, 吴育平, 李国雄, 冯德浩
2022, 44(4): 730-738. doi: 10.11781/sysydz202204730
摘要(430) HTML (158) PDF(54)
摘要:
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一般采用类比法、统计法和成因法,在不断创新评价方法的同时,如何将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改进,并应用于非常规资源评价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以井为单元,将单井估算最终可采油气量(EUR)作为单元油气储量,建立帕累托分布模型,利用随机取样和偏态抽样原理编写程序,分析自然总体个数、形状参数和勘探系数对模型的敏感性,建立了新的页岩油资源规模分布法。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X230井区页岩油资源评价,发现数量影响油藏规模分布形状参数的大小和离散程度,当油藏发现个数大于300个时,分布模型趋于稳定;而分布模型对勘探系数的敏感性很小,这是划分EUR为评价单元的局限性所致,因为这种划分方法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大油藏”。通过自然总体个数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确定截断点对应的个数,即所有井EUR的总和为该区的可采资源量,为6.72×106 t,这与油气资源丰度法评价结果相吻合。改善后的页岩油资源规模分布法可为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指导。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不同咸化程度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
初勇志, 刘成林, 太万雪, 阳宏
2022, 44(4): 739-746. doi: 10.11781/sysydz202204739
摘要(455) HTML (128) PDF(46)
摘要:
总有机碳含量(TOC)作为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重要参数,其精确预测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总有机碳含量预测以ΔlogR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等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为主,存在泛化能力弱、主观性强等问题。机器学习方法的引入,可有效解决这类非稳定性、非线性、高复杂性的问题,但当下的研究仍停留在方法的比较与选取层面,没有对优良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并检验其适用性。采用应用效果更好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总有机碳含量预测,选取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淡水湖相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地区古近系咸化湖相烃源岩作为研究对象,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与对比。通过相关性和XGBoost特征重要性分析,选定声波时差(DT)、体积密度(DEN)、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深度等作为输入层,以总有机碳含量作为输出层,确立SVM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在应用至差异较大的沉积环境时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测井曲线对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敏感性由于沉积环境存在差异而有所区别。该模型在渤海湾盆地淡水湖相区域的应用中相关性更高,误差更小。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岩石(矿物)自动化鉴定分析技术
2022, 44(4): 747-747.
摘要(673) PDF(3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