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5卷  第1期

目次
目次
2023, 45(1): .
摘要(166) PDF(47)
摘要:
盆地·油藏
致密油源储组合差异富集机制与控藏模式——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为例
罗群, 红兰, 高阳, 邓远, 李映艳, 王仕琛, 马文彧, 许倩
2023, 45(1): 1-10.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01
摘要(1005) HTML (365) PDF(202)
摘要:
源储品质及其空间匹配组合类型是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尤其对不同类型源储组合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缺少深入研究,制约了致密油成藏理论的形成与勘探开发进展。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为例,通过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钻井分析,总结出下源上储、上源下储、三明治型3种基本类型,源储一体、源储(薄)互层2种特殊类型,下源上储Ⅱ型、上源下储Ⅱ型、三明治Ⅱ型3种复合类型共8种类型的致密油源储组合,其中前5种为常见的源储组合类型。钻探成果统计与核磁共振实验相互验证了源储组合类型与致密油富集的对应关系,即源储一体型致密油富集程度最高,其次是三明治型,上源下储型要好于下源上储型,薄互层型不利于致密油的成藏与富集。揭示了下源上储、上源下储、三明治、源储一体、薄互层5种常见源储组合类型的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机制及其差异,总结了这5种源储组合致密油充注成藏与富集模式,指出致密油成藏动力、充注方式、保存条件是控制致密油充注成藏机制与富集差异的主控因素,而这些主控因素又与致密油源储组合类型密切相关。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制
王永诗, 张顺
2023, 45(1): 11-19.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11
摘要(466) HTML (123) PDF(177)
摘要: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逐渐由中浅层转向中深层。深层勘探的关键问题是优质储层,其发育取决于沉积充填和地层流体的相互作用。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该区发育了咸化环境湖相碎屑岩与膏盐层沉积。利用钻井、实验等基础资料,分析储层沉积环境、地层水特征、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探讨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的膏盐层的封闭下,咸化湖泊环境的沙四段碎屑岩,早成岩期经历了碱性成岩环境,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原生孔隙,并有效阻滞压实作用的发生;(2)随着烃源岩中的有机质趋于成熟,中成岩期有机酸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向地层中运移,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以及长石、岩屑普遍被溶蚀,形成次生孔隙,酸碱交替作用是深层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机制;(3)优质储层的发育受到膏盐层分布、烃源岩发育、断裂体系与碎屑沉积体展布的控制,受酸碱流体影响强烈的缓坡扇三角洲和陡坡近岸水下扇中前端砂体,是渤南洼陷沙四段优质储层发育区。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东西部海相油气成藏差异
漆立新, 丁勇
2023, 45(1): 20-28.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20
摘要(698) HTML (254) PDF(193)
摘要: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东西部海相油气成藏差异明显,自东向西油气主要表现为由富到贫,勘探风险明显加大。通过对满加尔坳陷西缘的顺北东部和阿瓦提坳陷东缘的顺北西部油气成藏的分析,对比海相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性,明确二者成藏差异的原因。以顺北1、4、8号断裂带东北段为代表的顺北东部近年来不断获得高产,油气多期成藏,油气富集特征明显;但阿瓦提坳陷东缘的顺北西部钻探结果不理想,表现为以早期成藏为主,且油气成藏规模不大。顺北东西部存在烃源层分布条件、生烃演化史、烃源资源规模、成藏期及成藏模式等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多源多期成藏和西部单源单期成藏。顺北东部紧邻满加尔生烃坳陷区,长期处于四源供烃条件,属于多源多期成藏;而顺北西部要么是本地的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早期成藏,要么是阿瓦提坳陷奥陶系烃源岩晚期成藏,属于单源单期成藏。阿瓦提东缘英买力油田及近年来英西1井奥陶系的突破表明,阿瓦提海相油气以海西晚期成藏为主,喜马拉雅期成藏为辅。阿瓦提坳陷周缘烃源岩发育相对较差,海相油气藏分布局限,油气资源规模也有限。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页岩油勘探前景探讨
李志明, 孙中良, 鲍云杰, 徐二社, 周勇水, 张云献
2023, 45(1): 29-40.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29
摘要(752) HTML (283) PDF(60)
摘要:
为评价冀北坳陷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页岩油勘探前景,对钻井岩心和露头剖面典型样品开展热解、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压汞+氮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矿物等分析,综合前人分析与研究成果,剖析了洪水庄组页岩油形成条件,估算了页岩油资源潜力并探讨勘探前景。冀北坳陷洪水庄组中部潟湖相黑色泥页岩厚度主要介于35~55 m,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为一套富有机质的好—极好烃源岩,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处于0.80%~1.25%;基质孔隙度主要介于1.0%~8.0%,基质渗透率介于(2~100)×10-6 μm2,孔隙以孔径大于50 nm的无机孔缝为主;恢复后热解游离烃S1主要介于1.60~6.50 mg/g,残余气态烃介于0.13~0.24 m3/t,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性;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介于61.9%~72.3%,具备良好的可压裂改造性。冀北坳陷洪水庄组富有机质页岩型页岩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2×108 t,可采资源量为0.72×108 t,具备针对洪水庄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开展页岩油勘探的资源基础,具有较好的基质型页岩油勘探前景。
氦气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陈新军, 丁一, 易晶晶, 陈刚
2023, 45(1): 41-48.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41
摘要(650) HTML (322) PDF(94)
摘要:
我国氦气供应量不足,根本原因是氦气资源相对贫乏。加强对富氦天然气的分类研究,明确不同类型氦气藏的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对促进我国氦气勘探开发研究和保障我国用氦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氦气的成因,同时考虑氦气资源丰度禀赋,铀、钍放射性元素所处空间层位,载体气藏类型,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别,对含氦气藏进行了细致划分。氦气藏总体分为两类:壳幔混合型和壳源型,壳源型又可细分为壳源远源型(包括烃类伴生型和水溶气型)和壳源近源型(页岩气型),不同类型氦气资源特征大相径庭。从国内目前发现的氦气藏来看,只有与烃类气藏共同成藏的壳源氦才具有工业利用价值,尽管其资源品位相对较低,但资源潜力较大。壳源远源型和壳源近源型氦气藏富集主控因素大致相同,但在氦源岩和运移通道上存在差异。
四川盆地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彭金宁, 杜崇娇, 李龙龙, 蒋小琼, 潘文蕾, 陆永德, 罗开平
2023, 45(1): 49-59.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49
摘要(799) HTML (404) PDF(101)
摘要:
近期四川盆地中二叠统陆续取得勘探发现,展现出很大的勘探潜力。中二叠世该区构造—沉积分异明显,导致油气成藏规律复杂,层序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对认识构造—沉积演化、沉积建造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油气勘探成果、典型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并以三级层序为最小纵向编图单元,重建了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栖霞—茅口期各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即SQq1(梁山组—栖一段B)、SQq2(栖一段A—栖二段)、SQm1(茅一段—茅二段C)、SQm2(茅二段B—A)和SQm3(茅三—茅四段)。SQq1和SQm1沉积期总体以海侵和填平补齐过程为主,盆内局部古高地存在点状、带状滩体;SQq2、SQm2和SQm3沉积期以持续海退、地貌分异为主,盆缘发育镶边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台内可形成较大规模多个滩体;SQq2沉积期是中二叠世主要成滩期,较漫长的海退过程和局部块体升降,促使川西台缘、川中南部台内形成较大规模多个滩体;SQm3沉积期在盆地北部沉积分异明显加剧,全面转换为台缘—斜坡—陆棚的隆凹相间沉积分异格局;SQq2和SQm3沉积期高位体系域(HST)的台缘、台内滩体为白云石化、溶蚀等后期建设性成岩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坡折带地貌的刻画和台缘、台内滩体预测应成为下一步勘探研究的重点。
晚古生代构造—沉积分异对四川盆地二叠系多类型气藏的控制作用
李龙龙, 罗开平, 刘栩, 张长江, 曹清古, 陆永德, 彭金宁
2023, 45(1): 60-71.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60
摘要(496) HTML (176) PDF(75)
摘要:
基于晚古生代全球构造背景和上扬子地区构造环境、盆地原型及四川盆地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的分析,结合二叠系气藏特征和成藏条件认识,探讨了晚古生代构造—沉积分异对四川盆地二叠系多类型气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背景下构造差异隆升或沉降形成隆凹相间的古地貌,导致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晚二叠世经历早期台地与台凹相间,晚期台地与裂陷槽(陆棚)相间的沉积格局的演化,台凹、潮坪—潟湖、斜坡、陆棚—盆地等相区(亚相—微相)控制发育的多套、多类型烃源岩,与受台地边缘礁滩、台内浅滩控制及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形成的多套、多类型储层构成下生上储、旁生侧储、自生自储等多种高效源储组合,构建了二叠系成藏的基本条件;多套、多类型储层是二叠系含气层系多、气藏类型多的根本原因。二叠系具备多领域、多类型、多层系综合、立体勘探的有利条件。
川西坳陷三叠系须家河组油气富集与地层压力关系
段正鑫, 刘一锋, 楼章华, 刘忠群
2023, 45(1): 72-79.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72
摘要(1004) HTML (558) PDF(79)
摘要: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为提升勘探开发成效,提出以流体动力学为切入点,从动态角度研究油气运动特征,并结合静态研究成果确定油气分布特征的方法,开展油气富集与地层压力关系研究。该区域发育超压,须三段超压发育程度最高,主要产气层须二段地层压力普遍在60~80MPa之间;剩余压力最高可达40MPa,大部分区域的剩余压力梯度在0~3MPa/km之间,最高可达10MPa/km。通过动态法油气富集理论和对剩余压力、剩余压力梯度等的相关研究,认为其与断层、流体、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关系:剩余压力梯度较高(1~2MPa/km)的区域能兼顾断层改善流体运移能力和较好储层的优势,有利于长期高产稳产。
松嫩平原现代浅水湖泊藻类组合与水体、底泥的耦合关系
王雪, 张新荣, 刘嘉康, 付秀丽, 苏杨鑫
2023, 45(1): 80-88.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80
摘要(489) HTML (177) PDF(40)
摘要:
为探究中新生代陆相湖盆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根据藻类在生烃物质中的重要性,从现代湖泊沉积角度出发,采用藻类组合、水体理化性质、底泥粒度、磁化率和色度的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松嫩平原中内泡中现代藻类组合与水体和底泥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地形和风场对半封闭混合型弱酸性微咸水湖有机质富集存在一定影响。中内泡不同位置蓝藻、绿藻、硅藻丰度的不同受水温影响,与底泥分选程度存在一定关系,水温和底泥分选程度显著受控于当地风场的干扰。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页岩含油性特征
康淑娟, 仰云峰, 王华建, 江文滨, 何坤, 刘冉冉
2023, 45(1): 89-98.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89
摘要(718) HTML (232) PDF(87)
摘要: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湖相暗色页岩沉积蕴含了数量可观的页岩油资源,其中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井场密闭热释方法,结合室内溶剂抽提和比较热解方法,综合评价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页岩含油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层段青山口组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介于1.48%~6.97%,平均3.40%,Tmax值(抽提后)介于440~453 ℃,平均448 ℃,产率指数(PI)介于0.28~0.67,表明青山口组一段页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井场和室内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获得的页岩油含量介于4.00~19.49 mg/g,平均13.74 mg/g;其中游离油含量介于3.41~13.63 mg/g,平均8.70 mg/g;束缚油含量介于0.60~9.43 mg/g,平均5.04 mg/g。游离油由受限油和可动油组成,受限油含量介于1.81~8.49 mg/g,平均4.15 mg/g;可动油含量介于1.36~11.05 mg/g,平均4.55 mg/g,两者比例约为1∶1。以可动油含量平均值推算,可动油资源量为12 kg/m3,揭示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具有良好的可动页岩油资源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高伽马砂岩测井识别及其展布特征
游富粮, 柳广弟, 孙明亮, 李超正, 刘祥柏, 安成, 王子昕, 李亿殊
2023, 45(1): 99-108. doi: 10.11781/sysydz202301099
摘要(649) HTML (247) PDF(7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层系内发育大量的砂岩夹层,这些砂岩夹层常伴有自然伽马值异常高的现象,部分砂岩的自然伽马值可高达330.5 API,在测井剖面上极易与泥页岩混淆。为识别高伽马砂岩,按照粒度和结构特征将该区延长组长7段碎屑岩划分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页岩,并应用常规测井数据运算组合成2个新参数——参数A和参数B,参数A和参数B组成的交汇图版以及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可有效区分识别出长7段中的正常砂岩和高伽马砂岩。长7段高伽马砂岩的累计厚度平面展布图表明,高伽马砂岩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高伽马砂岩由湖盆边缘向湖盆中心呈指状发散展布的特征指示,其形成可能与长7段沉积期间的火山喷发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段裂缝特征及油气意义
郭惠, 赵红格, 李莹, 雷琳琳, 汪建, 李俊, 邵晓州
2023, 45(1): 109-121.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09
摘要(792) HTML (325) PDF(70)
摘要:
天然裂缝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盆地古峰庄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有关裂缝研究成果较少,对其分布规律和活动时期认识不清。通过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7—长9段岩心、成像测井、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岩石声发射及构造应力和断裂活动分析,对其天然裂缝的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裂缝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古峰庄地区长7—长9段天然裂缝较发育,尤以长7段最发育;以高角度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以未充填和方解石半充填为主,有效性较好;裂缝面较平直,可见油侵、油迹、油斑等明显的油气运移痕迹。长7、长8、长9段氧同位素均值分别为-15.8‰,-17.5‰,-18.7‰,裂缝的形成深度分别为1 675,2 338,2 785 m;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90~100 ℃,120~130 ℃,换算得裂缝形成深度范围在1 750~2 000 m,2 500~2 750 m。该区长7—长9段裂缝活动具有多期性,可划分为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为主要活动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的有效性裂缝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物性,为长7—长9段等多层系—深层系油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并影响着油井的产能。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物源分析及地质意义
吴柘锟, 李琦, 张迎朝, 李风勋, 覃军, 单帅强, 朱珍君, 耿慧, 陈贺贺
2023, 45(1): 122-134.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22
摘要(593) HTML (208) PDF(61)
摘要:
东海陆架盆地古新统的物源演化是控制该地区沉积充填演化的主要因素。物源特征分析在盆地勘探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的取心样品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分析,通过砂岩碎屑组分、轻、重矿物组合及相关参数的时空分布研究,探讨研究区古新统物源体系演化及其对盆地沉积充填的指示意义。丽水凹陷古新统碎屑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砂岩以中等—较好分选为主,颗粒多为次棱角状—次圆,整体磨圆较差,指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古新统月桂峰组—灵峰组在盆地不同部位的轻矿物组合特征明显不同且分带性明显:西次洼中部和北部以再旋回造山带母岩类型为主;西次洼南部则以再旋回造山带和岩浆弧母岩类型为主;东次洼以再旋回造山带母岩类型为主。研究区古新统各主要层位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变化较小,西部浙闽隆皱带和东部雁荡凸起为丽水凹陷最重要的物源区,盆内灵峰低凸在明月峰组下段沉积之前遭受严重剥蚀,向盆内提供局部物源。丽水凹陷古新统的物源体系分析表明,月桂峰组—灵峰组沉积期处于盆地断陷初期—断陷高峰期,盆内断隆发育形成盆内物源区,灵峰组上段沉积时盆地开始进入断陷后期,不再发育局部盆内物源,主体以盆外物源体系为主。
油气地球化学
微区原位碳氧同位素分析技术对碳酸盐岩成岩流体性质的约束——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为例
韩俊, 尤东华, 钱一雄, 董少峰, 彭守涛
2023, 45(1): 135-144.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35
摘要(821) HTML (335) PDF(125)
摘要:
随着分析测试水平的提高,微区原位地球化学分析作为揭示复杂沉积—成岩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微区原位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常规分样方法获取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对比讨论了同生期—埋藏期海水胶结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充填作用与多阶段白云石化流体交代—胶结充填作用。结果显示,微区原位取样碳氧同位素分析有利于揭示胶结物形成过程的多期、多阶段的流体性质演化。常规分样获取的此类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值可能是多期次产物的混合值。对于相对单一的产物,如碳酸盐岩基质组分、大气淡水成因方解石等,常规分样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基本可以满足研究需要。微区原位取样碳氧同位素分析提供了一种相对“低成本、高精度”的分析手段,对精确示踪碳酸盐岩成岩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异常高压成因及其与陆相页岩油富集的关系
马晓潇, 黎茂稳, 胡克珍, 陶国亮, 钱门辉, 曹婷婷, 刘鹏, 李志明, 蒋启贵, 李政
2023, 45(1): 145-156.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45
摘要(851) HTML (300) PDF(115)
摘要:
为了探索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地层异常压力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运用全岩X-衍射分析、常规热解生烃潜力分析和有机地球化学系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4口页岩油专探井古近系的单井地层压力结构、泥页岩岩相、有机质成烃演化、黏土矿物转化、烃类滞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分布的关系。研究区靠近洼陷中部的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岩相组合以碳酸盐岩为主,而靠近凹陷边缘以碎屑岩/化学岩混合沉积组合为主。利用声波测井、密度测井和钻录井资料,可有效识别单井压力结构和异常高压特征,并揭示生烃洼陷区以碳酸盐—黏土矿物组合为主的富有机质页岩中地层孔隙压力的影响因素。综合应用地球化学证据证实,济阳坳陷古近系地层超压主要来源于成熟泥页岩的生烃增压,泥页岩自源超压段与滞留烃高峰段及次生孔隙发育带相对应。
三峡地区早寒武世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来自罗家村剖面碳同位素解耦的证据
汪瑾, 吝祎勃, 杨涛
2023, 45(1): 157-167.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57
摘要(482) HTML (178) PDF(62)
摘要:
新元古代晚期到寒武纪早期是地球历史上生命演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此期间深海被认为广泛缺氧,而表层海水存在重大氧化还原环境的波动。选取宜昌三峡地区罗家村剖面下寒武统岩家河组、水井沱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生物地层学和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学对比,岩家河组、水井沱组分别对应纽芬兰统幸运阶至第二阶和第二统第三阶。根据此时间框架,系统研究了无机碳同位素和有机碳同位素解耦对水体氧化还原环境转变的响应。研究显示,海侵过程中底部缺氧水体的上升为初级生产力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元素和生物必需微量元素,净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得表层海水处于暂时充氧的环境,这部分溶解氧随着溶解有机碳(DOC)储库的氧化而逐步消耗,海洋缺氧面积逐渐增加,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底水上涌将深部缺氧水体中的DOC输入到表层水体,此氧化环境下DOC的持续氧化,导致形成的自生碳酸盐岩贫13C,而早寒武世海水中容量可观的DOC库缓冲了δ13Corg的变化,最终表现为早寒武世第二期—第三期过渡时期的碳同位素解耦现象。
方法·技术
高含硫储层硫沉积微观特性
李农, 赵立强, 惠栋, 李滔, 蒲治锦, 邓晓航, 周克明
2023, 45(1): 168-174.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68
摘要(515) HTML (211) PDF(32)
摘要: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相继发现了一大批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其储量占四川盆地天然气储量的一半以上。然而,硫沉积一直是制约高含硫气藏高效开发的一大难题。结合微米CT扫描、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气相色谱分析等实验手段,运用储层高含硫气体完成了碳酸盐岩岩样的硫沉积实验,获得了实验前后岩样微观孔隙结构和气体组分的定量变化,首次实现了储层岩石中硫沉积的三维可视化。硫沉积实验结果显示,高含硫气体中总硫含量减小12.58%,有机硫组分减小9.07%;硫微粒主要沉积在半径小于500μm的岩石孔隙中,导致岩石渗透率降低34.40%~67.80%,孔隙度减小3.77%~7.69%。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升了对硫沉积微观特性的认识,为高含硫气藏增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支撑。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与岩溶层组特征
张庆玉, 季少聪, 曾韬, 夏文谦, 巴俊杰, 董红琪, 梁彬
2023, 45(1): 175-184.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75
摘要(630) HTML (256) PDF(44)
摘要: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根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等资料、辅于溶蚀模拟实验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北部茅口组岩溶层组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茅口组一段以泥质灰岩、生屑泥晶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高;茅二段、茅三段以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低。溶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矿物类型、化学成分等是影响茅口组岩石可溶性的主要因素,样品溶蚀速率、溶液离子浓度及微观溶蚀变化特征均表现为生屑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茅口组岩溶层组类型可划分为2类3型9亚型,不同岩溶层组类型岩溶作用条件、岩溶化程度不同,缝洞型岩溶储层发育规模也存在差异。
基于合金注入与大视域图像技术的致密储层孔隙与喉道表征
唐相路, 萧汉敏, 姜振学, 刘学伟, 杨再权, 刘格, 张帆
2023, 45(1): 185-192.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85
摘要(489) HTML (196) PDF(50)
摘要:
致密油气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孔喉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推进致密油气地质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致密储层为例,通过高温高压合金注入装置,结合大视域图像拼接技术与图像孔隙提取方法,建立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新方法。结果表明,将合金注入致密储层孔隙中可以较好地反映孔隙连通性特征,使孔隙形貌和结构更加容易辨别。大视域图像拼接方法解决了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强、小视域观察代表性差的问题。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和粒间—粒内混合孔,其中粒间孔最为发育。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管束型喉道、片状喉道和弯片状喉道是其发育的5种喉道类型,其中弯片状喉道最为发育。石英和长石的孔隙明显大于其他矿物孔隙,对致密储层面孔率的贡献率达74%,是致密油气重要的赋存空间。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分析技术表征页岩亚微米级孔隙中的含油性——以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页岩为例
鲁锋, 李照阳, 杨召, 张刘平, 刘金, 李璐璐, 刘向军
2023, 45(1): 193-202. doi: 10.11781/sysydz202301193
摘要(1022) HTML (392) PDF(136)
摘要:
亚微米级孔隙及其含油性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所需的重要信息。为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有效观测亚微米级孔隙的含油性,修改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主分光器和检测器的前置滤光片配置,使之能较好地进行反射光和荧光联合扫描,消除矿物所发荧光的干扰,实现了亚微米级孔隙及其含油性的精确观测。该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研究中进行了应用,发现了大量的亚微米级含油孔隙;页岩油多呈不规则形状、斑块状和星点状。这套页岩的有机质成熟度Ro为0.6%~1.1%,平均约为0.9%,但轻、重质组分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非均一性,不完全受成熟度控制。在有些部位,轻质组分含量及其与重质组分的比值均较高,但在成熟度相近甚至稍高的邻近部位,却存在以重质组分为主的情况。页岩层系内部的油气运移也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页岩中的轻质和重质组分的观测与分布规律研究,对于页岩油勘探开发十分重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新技术可成为重要的观测手段。
综合信息
《中国陆相油源岩生油理论及模拟实验技术》出版及《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22年持续创造佳绩
2023, 45(1): 203-203.
摘要(148) PDF(24)
摘要: